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在洪洞县羊獬村、历山地区,有一个几千年割不断的联姻关系,这在我国历史上,恐怕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罕事。这件事,一代传一代,到现在延续四千多年了,形成了一种传承不衰的习俗。不论是战火年代,还是解放以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中,也从不间断。
我国历史是从尧舜开始,尧舜是黄帝的后裔,当然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他们都是历史上的贤君,这个独特的民俗,就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千秋美传。
尧在位期间,当时的杨国(洪洞古为杨国,隋时始改今名)周府村,有一牧民,他放的羊群里,有一母羊生了一只独角羊,性忠且直,能识奸忠辩邪正,还有他的妻子散宜氏和女儿娥皇,亲赴杨国周府视察。去了一看,果真是实,此羊能辩忠奸,识曲直,随臣说,此系神兽,名日:獬,是谓神羊,尧王听了,不胜欢喜,便命皋陶把这神羊带回朝内用于治狱治罪。
可巧就在这观察神羊的同时,散宜氏分娩,是个女孩,这女孩貌似天仙,堕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善针织,百日通天文达地理,可谓神女。尧王欣喜若狂,他想,这里必是宝地,既生神羊,又生神女,于是他把周府易名羊獬,给女儿取名为女英。为了全家吉祥,又把全家迁居羊獬,成为羊獬人了。
舜生于洪洞诸冯(诸冯,即今洪洞县明姜镇圣王村,父曰瞽叟,母曰握登。他出生不久,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又娶下一位继室夫人,人称母老虎。他父亲娶下这个继母以后,第二年就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象。象一堕地舜倒霉的日子就开始了。继母嫉妒他,把他视为眼中钉。父亲是个不识好歹的糊涂人,也听了夫人的话爱象不爱舜了。象生性傲气十足,三口人就象史书所写:父顽、母嚣,弟象傲。象及其母经常想把舜置于死地,千方百计的无事生非,百般虐待。因此,舜因不得亲被逐出门,耕于历山,在历山长期定居,成为历山人了。尧王访贤,历山遇舜,视其才貌出众,智慧绝伦,便邀朝重用,并宾二女娥皇女英为妻。
见于尧藉羊獬,舜藉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历山分三社、西圈头、神西为西社;东圈头、兰家节为中社;三教村、宋家沟为东社),称舜为爷爷,称尧女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在尧舜生前,两地人民婚丧嫁娶,生日满月,都互相礼往,终后延续至今从不中断,年复一年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例如:相传,娥皇女英在世时,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去羊獬住娘家,住到四月二十八日回历山。为何每年都是三月三去,四月二十八才回来呢?因为每年三月三正值清明时节,要去娘家扫墓祭祖,顺便多住几天。那又为什么非住到四月二十八不可呢?因为四月二十八是尧王的生日。这样他们为父亲作寿以后再回来省得往返来回。同时,四月二十八必须回到历山。因为这时历山地区即将开始夏收,他们要回来和历山的人民一道参加夏收。除此,五月端五是舜的生日,六月十八是娥皇的生日,九日九是女英的生日,每年到这几个节日,两地人民都要为他们做祝寿纪念。
上述这几个节日,其中以三月三,四月二十八最为隆重。因为娥皇、女英生前,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和人民同甘共患难,且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的衷心爱戴,所以每次住娘家回婆家时,两地人民都要自顾相集,争相迎送。又因为人民爱他们的心根深蒂固,直到他们故后,也总是念念不忘。所以把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还和活着一样,每年到这两个节日,两地人都在自发地组织威风锣鼓来迎送。参加迎送的人每年都不下千余左右,规模宏大,形式隆重。特别是双方在亲戚到来的前几天,各家各户便都自动地打扫房屋,拆洗被褥,杀猪宰羊,准备佳肴,以资接待。一到节日的这一天,两地都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声,铳炮声响彻云霄。男男女女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在古庙汇成一片彩色的海洋。当二位娘娘起身时,有的秉执事,有的荷鸾驾,有的扛着龙凤日月牌,有的举着万人伞,金瓜、钺斧、朝天蹬、金锤、银锤、铜锤等,护卫着娘娘的驾楼,冲天欢乐的人群,在鼓乐声中浩荡而去。途中路经各村,都有威风锣鼓迎进送出,并各家各户争相舍茶施饭。有的把茶水摆在街道两旁,让迎送的人随心饮食。有的相互组织起来,集体备饭,只要迎送人抬着娘娘的驾楼一进村,他们便争相接待,那盛情诚意,真是一言难尽。
二位娘娘走了以后,两地还有一个共同的传统习惯,那就是集会唱戏五至七天。这期间还和当日一样,赶会降香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庙内庙外水泄不通,香烟、烛烟凝成一起,似云非云,若雾非雾,显得那样朦胧、神秘。所有朝山降香祭祖人,除本地以外,还有外省的客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
洪洞县羊獬、历山两地形成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隋唐时期,台怀地区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月庙会。到清代,乾隆皇帝崇信佛法,曾六临五台,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并规定举行一年一度的六月法会,历时1月,称为奉旨道场。农历六月的五台山气候凉爽,山高坡宽,水草丰盛,是十分理想的天然牧场。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周边地区的农牧民便利用六月大会的极好机会,到五台山进行牲畜交流,以后逐渐形成了僧俗活动并重的集合日。
近年,骡马大会规模越来越大,每天有一万多头牛驴骡马上市河滩。围观群众熙熙攘攘。买主遍览市场,任意挑选,卖主招睐顾客,热情介绍。成千上万的牙纪往来穿梭,在衣袖望、衣襟下捏手指暗示价目,加上繁荣的商贸市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使五台山六月大会盛况空前,年胜一年。
走进汾城,你才发现,汾城像其他古城一样,街道、建筑古朴幽雅,偶尔可见三三两两的老人依着墙根或打瞌睡,或闲闲地说话。远离了公路的喧嚣,汾城给人的感觉是恍若隔世一般。
汾城街道的格局,都有中轴线、中心点,汾城的鼓楼就是个典型。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四十七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均有重修。十字歇山重檐阁楼式建筑,通高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均以木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华丽。
县衙大堂曾经是尉迟恭的帅府,后来成为城中最高的权力机关。虽几经重建,唐时风貌宛然。大堂五间,中间暖阁悬的是雍正御笔亲题的“忠爱堂”匾额。静伫片刻,你或者能听到那穿越时空而来的低沉的喊声“威——武——”
城隍庙与县署东西相对。县衙管人间,城隍庙管县城。此庙建于明洪武二年,现还有正门,戏台,献亭,正殿,鼓楼和西庑。
两座历经风雨的木牌坊分立在正门两旁。一座上书“显佑伯”,这是在说明这里是城隍庙,而且是县级城隍庙;另一座上书“翊镇”,意在说明城隍的作用,他是人间的保护神,也是人间的监察神。大门巍峨高大,非仰视难见顶冠。大门正对着一座彩壁,彩壁前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
人化物物化人人物无穷
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
不说城隍庙里边的各建筑的肃穆庄重,影壁和屋面的明代琉璃构件、花鸟怪兽、仙人彩马、鱼龙变化,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且说那戏台,元代的戏台,古朴与精美兼得。想象当年上演元杂剧的热闹与华彩,想象那时台下百姓的热闹与开心。
城隍庙紧邻文庙。文庙的大门比城隍庙还要坚固,是石料雕砌的。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石雕、大成殿、祭孔演乐的露台……一进文庙,俗虑顿消,正该专心读书,求取功名,即便不悬梁刺股也动力百倍。正思忖间,且慢,却见其过厅中有碑林耸立,赫然便有两尊草书碑,是文征明的诗文手笔。文征明,明代四大家中的那位。
城隍庙往东50米,几处四合院破落中亦显出厚重。这就是汾城四大商家之一王家的宅院了。
从鼓楼往南,穿过仍然留存着古代铺面的老街,出了南门到了南关,南关有座社稷庙。“社”指土地,后来引申为祭祀;“稷”是指五谷,“江山社稷”即为家国天下。社稷庙当然就是县署官员祭祀神灵的地方,在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光远逝,祈祷早成了往事,所幸社稷庙没有随着时光远逝而消失,仍然静卧着。
再往南,到洪济桥。汾城有五座桥,在北方城镇里也算多的。洪济桥,金大定二十三年建,清乾隆年间易木桥柱为石柱。石头铺成的路面连接一条通途,石柱支撑的顶冠形成了一座厅堂。可通过、可歇脚、可避风雨,单卷单孔。
咳金唾玉,其实是说人的口才或文笔好。可是在汾城里转悠,你心里就只有这一个词。抬头康熙低头洪武,一不小心还与元朝大金走个正对面,连风都似从远古刮来,连古街上飘过来的阵阵醋香,也是传代久远的醋坊千年不变的古法酿制。你能清晰能看到他们就在眼前,官家断案,学子苦读,士人义烈,商贾雍容……
平鲁古城
平鲁古城又名凤凰城;当地人称了“老平鲁”。城址位于今平鲁县城北部40公里处。在历史上,这里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紫塞,捍卫北方疆土;西汉为中陵县地,属雁门郡,并长期为汉室与匈奴等北方民族拉锯争战之地。北魏为畿内地。到了明代,据《明史•地理志》载:“平虏卫,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置。与(山西)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城周六里多,高四丈,常驻军三千余人,配骡马五百余匹。是大同镇西路的路守所在。正统三年设平鲁卫,清雍正年间改称平鲁县,1951年县址由平鲁城迁驻井坪镇。关于平鲁城,在《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记载:“本城土筑于成化十七年,万历二年砖包,周六里三分,高四丈。本路参将驻扎,原设有平虏卫及守备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官军一千六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百四十五匹头。边一十九里九分零,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三十五座。本城北面邻山,凭高之势险与虏共之,东西邻冈,勾杆易及也。地固随在皆冲,而大水口等处更甚。边外汾水河一带,酋首小四台吉等部落驻牧,通板升。嘉靖间岢岚、应、朔之变,俱从此溃入,往那吉请降,俺答围城月余,城乏薪水,几不自全。议者欲联城接墩以扰全山之势,削冈开渠以豫桑土之谋,盖保障之至计云。”由此可见其历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城址依山而建,北高南低。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和瓮城。 相传选址修筑城垣时,在北固山顶落下一只美丽的凤凰欲作蓄势待飞之势。人们视为吉祥之兆,故称之为凤凰城。在明清时期,凤凰古城是西口古道上的一座集商贸和军事作用重镇,城内居住军民人等近万人。南来北往商贾、驼队云集这里,交易歇脚,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当时城内寺庙众多,仅北固山就有千佛洞,财神庙,祈雨台等大小十八座庙宇,常年香火不断。
招之即来。今日汾阳城
汾阳地秧歌起源于唐朝时的栗家庄。那时,栗家庄、田村、石塔、堡城寺一带,是汾阳王郭子仪的饷田,也就是皇上赏赐的食邑田。堡城寺村过去曾叫郭太尉庄,太尉即朝中高官的爵位。由此,郭氏家族中的低能没出息者,便在栗家庄起房盖舍,作了这些饷田的经管人。这些人原在西京长安生活,来到汾阳后,就把宫廷中的一种闹红火的形式传到了栗家庄。唐太宗时,四海平定,天下归心。皇上闲暇无事时,便常看太监、宫女、侍卫们在一起表演一种叫秧歌的打击乐游戏。最初秧歌队共有十二人参加,称为十二角身。四个磕花棒的、四个打鼓的、四个筛锣的。磕花棒的由侍卫们装扮,打鼓的由太监们装扮,筛锣的由宫女们装扮。因此,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属武术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时时处处表露出一种不安分的调情举动;筛锣的是少女形象,以掩饰不住的爱慕之心,总想去接近武士,而往往受到:丑角的挑逗与阻拦。
银元山庄位于山西东部阳泉市西郊3公里平潭镇官沟村,又名张家大院 ,创建于清康熙年间,地面建筑2400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8000平方米。有院落11套,窑洞125眼,瓦房185间。山庄坐西向东,整个院落沿菜山下30米高、75度斜坡的石崖上卧山而筑,上下落差50米,10层建筑整齐划一,随形生变,错落有致。入庄斜坡银元长133.8米,是张家八世祖张士林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以工代赈修建而成。院落分上巷、下巷两级通道。上巷有三级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级式四合院,层层成楼,层层有院,在上下院落之间有地道相通。主要建筑的布局相仿,有倒座、垂花门、拱券窑洞和上房,在每个院落都有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以及题名牌匾。2005年公布为阳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银元山庄全部是由银元铺成的,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铺成银元山庄的石头的形状形似银元,故得名。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