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冀家大院就位于建昌村冀家建昌距文峰塔约1000米,为一座由 9个大院组成的建筑群。至今保存较好的有旧院、新院、楼院、祠堂院,大多为二进、三进院,从建筑风格来看,大约建于清末民国初,与晋商大院的奢华富贵之气不同冀家大院没有过多的砖雕、石雕、木雕但整体沿高廊深,装饰典雅古朴,颇具“耕读传家”的韵味。
冀贡泉旧居(旧院)在冀家大院建筑群中居中,俗称中院,中院坐北向南,为北方传统二进院。大门为长方形门,居一进院南厅之中,门厅高大,两侧为南厅后墙代院围墙,耸立雄伟;上院有正窑三间,两旁各有耳房一间,东西窑各三间;上下院有门厅过道相连;下院也有东西房各三间。
与冀家大院群一路之隔以西是冀贡泉的又一处旧居,俗称新院,是冀贡泉与家属儿女们聚居的地方。此院有街门和院门,街门坐南向北,有一巷道向南直通院门,院门向西,院落坐北向南,为二进院。
1、古向阳匣
向阳匣又名三十里桃花洞,位于杏花村镇西30公里。该景区东起向阳匣谷峪口,西至与离石市接壤的黄栌岭底,全长15公里。
向阳匣为一条狭长的山谷,两侧石壁峻峭,危岩高耸,中间为秦晋古驿道。因其地形封闭如“匣”状,古称“向阳匣”;每年三月上旬,山桃花在石壁上竞相开放,彤红如霞。远远望去,两壁上的桃花丛在视角上产生凌空交错之感,想象中穿行若钻洞,故名“三十里桃花洞”。
谷口处为向阳河源头,古称“金锁关水”。泉口处海拔1150.88米,清泉由峡谷向东南,流经向阳古镇,宋家庄、坡头村,经峪道河镇的堡城寺村并入禹门河,全长25公里,流域面积29.4平方公里。此泉水被建成向阳渠,供应下游坡头、宋家庄,上、下张家庄等十余村庄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渠首处有村办的虹鳟鱼养殖场。70年代中期,向阳村知识青年曾利用泉水建成汾阳境内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当时可以满足全村的照明用电和粮食加工,现在机房和坝前的蓄水池仍保存完好,机器设备已经毁坏。
向阳匣大峡谷是古代汾州通往秦晋唯一的古驿道,从汉晋起便为兵家必争的重要军事要塞。现有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齐长城、金锁关,1997年被列入“中国长城百关”。还有“小佛湾”、“大佛湾”、“黄栌岭”三个风景区。
小佛湾景区
主要包括峪口虹蹲鱼养殖场、狐仙洞、隐山仙王洞、小佛湾摩崖石窟、东西马道、二郎神箭眼、石台雕窝、屯兵寨等景点。每处
景点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
大佛湾景区
主要包括刀劈崖上的孩儿窝、点将台、龙王洞、大佛湾摩崖石刻北魏造像。大佛湾摩崖石窟位于距沟口6公里处,北侧悬崖峭壁上开石洞穴二,上穴约高 3.3米,内雕造佛像三尊,像下为莲花宝座,高 0.33米;中一像基本保持完好,两侧小像头部残缺。下穴在上洞穴的东侧约20步,距离地面约3米,高3米,深3米,正中为释伽牟尼座佛,佛祖释迦趺坐在石质的神龛之上,高 2.1米,双手完好无损。两侧的阿南、迦叶两弟子侍立左右,等高 1.5米,左侧阿南像的左手和右侧迦叶像的右手均残缺,用泥补塑。龛下有小神龛,高约八九寸,内空。再往下有二站立像高约三寸,隆庆民间依山筑石梯。使游人便于攀登。上面为五佛阁,均为北魏文化遗址。山崖前有流水,风景清幽而旅客络绎不绝。更有历代文人墨题布表。观隆庆元年碑刻偈文云:“嵬山陡峻石佛祠,青山绿水更生津。过往客商不能见,张祖明师作石梯”。五佛阁旁另有题迹“佛照行人”四字,是民国年间汾阳县知事王养斋的手书。
黄栌岭景区
黄栌岭位于山西省汾阳与离石二市的交界处,海拔高度1871.8米,山上森林茂密,乔灌木丛生,山体植被丰厚,站在山顶,凉风拂面,松涛阵阵,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褐马鸡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之一。
穿过大佛湾山体交汇的“一线天”,山势骤变平缓。古驿道蛇行向西,伸向岭底。千百年来,晋商的驼队,马帮西去东来,苍茫古道上驼铃声声,马帮缓缓。晋南先驱者们驮载着风险,驮载着艰辛,连接着古代商品经济大流通的血脉。汾阳古称“秦晋旱码头”,这里的“岭底驿”便是秦晋二省商品贸易通道的交汇点上第一站。
2、秦晋古道风景多
狐仙洞位于距沟口 2.4公里处,小佛湾附近的北侧悬崖上。相传,在很久以前,洞中住着一只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专门吸取过往客人的精血。周围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只勇猛无比的神雕,飞临此地为民除害。谁知黑雕见三十里桃花洞山清水秀,便在狐仙洞对面的石台上筑起了雕窝,在构内安了家。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气,派遣二郎神下凡收伏。正在饮酒的二郎神丝毫不敢怠慢,立即骑马寻至三十里桃花洞,天马腾空一跃,在两侧山崖踏开了东西马道,至今两侧山上仍然保留着两个豁口。二郎神瞅准后,捻弓搭箭朝大雕射去,但是,因醉眼惺忪,箭射偏了。现在石台附近有一个大窟窿,就是当年二郎神射雕时留下的箭眼。传说总归是传说,但有趣的是在小佛爷湾附近,两侧的悬崖峭壁上,有称为雕窝的石台、有东西马道和箭眼。石台上用来搭窝的树枝,可以装满满的一拖拉机。
沿着山谷北侧的乱石坡攀登而上,来到了狐仙洞的洞口,洞口约是成年人的两个身高,3米有余;宽约几十厘米。借助火把和手电筒便可进入洞中。洞内幽深曲折,阴暗潮湿。两侧的洞壁有似水冲刷过的凹槽状痕迹,耳畔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一种声音,似风声?又似水声。洞中时有被游人惊飞的蝙蝠飞起。洞中时而宽,时而窄,宽敞之处三人可并行,狭窄之处,仅容一人侧身而入。曾有探险者带手电筒从上午 9时进入,深入洞中后恐电池电量耗完,未至洞底而返回,出洞时已经是下午 1时多了。据此估计,洞中的深度至少已经超过两个小时的路程。狐仙洞究尽有多深?这有待于游人去探险,去亲自考察。
小佛湾摩崖石窟位于距沟口 0.5公里处,北侧悬崖峭壁上依山崖雕凿一石龛,内雕造释迦牟尼像一尊,像高 1米,面部已被人为的破坏(半脸已残缺),无文字。身后雕刻有背光图案,原有清道光三年张学旺等修龛碑记。隐山仙王庙与九龙池位于狐仙洞的一道小山沟内,向内前行约半个小时可见到一座山峰,乡人称之为隐山,山腰处有一天然石洞,洞口处有一平台,原建一座庙宇,曰隐山仙王庙,庙已坍塌,仅存残砖碎瓦和残缺的佛像。洞前遗一通石碑,拂去尘土,《重修隐山仙王庙碑记》的字迹依稀可辨认。考碑文可知,该庙宇始建于明代,一僧人法理高超,乐善助人,福被四乡,乡人感其恩德,乃捐资修造仙王庙,并勒石载其事迹。碑阴镌刻着庆成王府捐资的纪录。庙宇背后即是仙王洞和传说中的九龙池。此池为寺院寺僧饮水之处,洞内约30~ 40平方米,早年泉水由高处滴落下,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其造型犹如九条盘龙,环绕在泉水周围,形成了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的九池泉水,九龙池之名便由此而来。这一切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刀劈崖,位于大佛湾中部东侧,因山体石壁立面如利刀劈开,光滑润泽如巨人肚腹而得名。崖畔间自然形成两个石洞,一大一小。据说,路人扔石子进去可得子女。
点将台,为一方天然山石平面,相传,宋代名将杨六郎曾在此处点将布兵。并且传说有过往的戏班被坍塌的石块深埋在石台地下。
龙王洞,沿大佛爷湾向北前行,约 500米,便来到龙王洞所在的山脚下,龙王洞处在半山腰,原建有龙王庙,现已坍塌不堪。只是从残留下来的残砖碎瓦和崖壁上的椽孔仍然可以找到当年龙王庙的痕迹。旧社会天旱无雨时,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就在村保、社首的带领下在这里祈雨。祈雨的人们把祈雨用的宝瓶放置好后,拈香燃供,待三柱香燃完,洞中的潮湿空气便可把宝瓶打湿,瓶上的湿痕有几寸,便可求得几寸的雨水。传说自古以来十分灵验。
3、黄栌岭关口
位于黄庐岭山顶中部,古为军事要塞,是山西平川内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东侵的关卡和门户。
在民国10年(1921)汾阳离石的公路竣工前,“三十里桃花洞”曾是太原盆地西通吕梁山区,再从柳林渡黄河到陕北的必经之路,有“秦晋旱码头”之称。黄栌岭位于“三十里桃花洞”的西峡口处,顶部现存有金锁关与北齐长城遗址。这里曾是古代军事要塞,是抵御西北匈奴东进的门户。现关门尚存,高 4.5米,深 3米,宽 5米,为片石砌筑拱碹结构。从东汉时起,这里就有重兵把守。东魏武定时期(534-550),大司马斛律金曾率兵从黄栌岭出发袭击过西河(今离石地)杂部(乌突),北齐天宝三年(552)10月,宣帝平定离石,并从此修筑南起黄栌岭,北至社平戌(今代县雁门关附近)的北齐长城。现黄栌顶峰仍存长城遗址及古战场、屯兵寨寨栅等遗迹。金锁关就是北齐长城的起点,这条南北走向的长城,沿吕梁山脉蜿蜒向北200余公里,气势雄伟,十分壮观。明宣德 4年(1429)为防御瓦刺寇,又在黄栌岭上设巡检司,派兵驻守。现存的明弘治17年《黄栌岭碑》记载:“黄栌岭高峻莫及,岩石险阻,其路通宁夏三边,紧接四川之径,凡羁邮传命,商贾往来,舍此路概无他通焉。”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黄栌岭是晋缓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汾阳市抗日民主政府就驻扎在山脚的冯家山底。民国35年(1946)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将军曾驻扎在这里的下庄村,指挥吕梁部队作战,20世纪50年代,在岭上发现有宋代抗辽名将孟良的屯兵寨栅遗址。还发现有宋代将军的头盔,1958年当地人以废铁卖掉。1997年这里被中国长城协会列为中国长城百关之一。
“三十里桃花洞”其实不是洞,而是一条叫“向阳匣”的大峡谷。这条大峡谷,位于汾阳西部山区,东起峡口,西至黄栌岭底,长15公里,宽15米。石壁峻峭,险岩插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越之隘。从汉晋起,这里便布兵戍守,明初,置巡检司,我们可以想到当年这里曾刀光闪烁、剑影徘徊,铁马金戈卷起滚滚烽烟。建于 1400年前的北齐长城,迄今依稀可见。缘于此,这条大峡谷又叫“金锁关”,1997年被中国长城协会列入中国长城百关。位于峡口的向阳以及黄栌岭东侧的岭底,曾是繁华的驿站。“岭底”曾有“小北京”之美誉。由此,我们从脚下深深的辙印中,仿佛看见叮当作响的晋商驼队,在这条悠远的古道上,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汗水抖落下粗犷的陕甘风尘,甜润的京都细雨,携来了明丽的南国气息和多彩的异邦风情。因此,汾阳有了“秦晋旱码头”之称。
汾阳地秧歌起源于唐朝时的栗家庄。那时,栗家庄、田村、石塔、堡城寺一带,是汾阳王郭子仪的饷田,也就是皇上赏赐的食邑田。堡城寺村过去曾叫郭太尉庄,太尉即朝中高官的爵位。由此,郭氏家族中的低能没出息者,便在栗家庄起房盖舍,作了这些饷田的经管人。这些人原在西京长安生活,来到汾阳后,就把宫廷中的一种闹红火的形式传到了栗家庄。唐太宗时,四海平定,天下归心。皇上闲暇无事时,便常看太监、宫女、侍卫们在一起表演一种叫秧歌的打击乐游戏。最初秧歌队共有十二人参加,称为十二角身。四个磕花棒的、四个打鼓的、四个筛锣的。磕花棒的由侍卫们装扮,打鼓的由太监们装扮,筛锣的由宫女们装扮。因此,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属武术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时时处处表露出一种不安分的调情举动;筛锣的是少女形象,以掩饰不住的爱慕之心,总想去接近武士,而往往受到:丑角的挑逗与阻拦。
山西没有阳城市,沁水县和阳城县都属于晋城市
还有个古堡准备去,先做功课.山西省阳城市沁水县湘峪村的三都古堡,建于明崇祯七年,主要作用防御流寇.当地民谣"十山就扭头,辈辈出诸侯"据说樊山的10条山脉无论走向如何最终都面向湘峪.三都堡的主人正是明万历年间同朝位官的孙氏三兄弟.孙可相为御史都堂,孙居相官至户部尚书,孙鼎相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所以留下"三都上堂,文武达颤"的传说.三都堡由此的名.藏兵洞,古堡城墙,古楼房为主要看点.照壁砖雕,过街楼...依稀可见耕读传家的生活,而"五纵三横"的棋盘街巷,寓意万物根柢,既利于生活又便于防御,只是年久失修,格局已经不明显.城内部十大宅院"帅府院""金库院""书房院""绣楼院"等等.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