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汾阳,历史悠久。周为古兹国,县置春秋属晋,为瓜衍县地,战国属赵,为兹氏县。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地入秦,属太原郡。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置并州西河郡于兹。西晋咸宁三年(277),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郡改为国,县易名隰城。北魏太延中(435-440),改隰城为什星军。太和八年(484),复名隰城,邑置西河郡,隶汾州。孝昌二年(526),汾州移治隰城仍领西河郡。天宝元年(742)改汾州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复名汾州。而治所均设隰城县未变。
肃宗上元元年(766),县名改称西河,历五代、宋、元。汾州治所在县城亦未改。其间,宋置汾阳军于县。明洪武元年(1368),改汾州为直隶州,州治仍设西河,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州为府,依郭设汾阳县。又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驻县城。此前,县名虽未以汾阳冠名,而俗以汾阳为县别名。盖以县城居汾水之阳故。清康熙五年(1666)冀南道并入冀宁道,府县遂隶。民国元年(1912)废府。民国19年废道。
194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汾阳专区,行署驻县。1951年,撤汾阳专区,隶属榆次(晋中)专区。1971年划归新成立的吕梁专区。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汾阳撤县设市。
汾阳市有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石器遗址和70多处文化古迹,其中省重点保护文物古迹9处,有明代南薰楼、国内砖塔第一高塔文峰塔、金代建筑太符观、富神话色彩的马刨神泉、贴金壁画的圣母庙、保护完好自然景观有三十里桃花洞、金锁关等。古文化遗址有峪道河遗址,位于县城北6公里处峪道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周围,该遗址所跨时代久远,可分为仰韶、龙山、夏、商、东周和汉几个时期;杏花村遗址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杏花村镇东堡村东北,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其间分为几个自然形成或人为造成的阶地,遗存丰富。根据获得的层位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此外,还有北垣底遗址、段家庄遗址、任家堡遗址、巩村遗址。
汾阳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唐时,宋令文与其子之问、之悌同为进士,诗、书、画、各占一绝,闻名天下。宋时,百胜将军狄青以战功由士卒升至枢密使,则体现了汾阳人文武兼备,勤奋进取的本色。明代数学家王文素以其毕生精力完成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孔天胤、朱之俊、曹慕堂以至清朝最后两位进士常棣华、王式通均以诗文名世。现代还涌现出了冀贡泉、冀朝鼎、冀朝铸、王文达、卫天霖、马烽、田桂兰等大批文化名人和史景班、许志奋、王展、成泽民等将军。
汾阳市现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5种宗教,信教人数约有50000人。其中天主教神职人员71人(神甫28人、修女43人),教徒1500人,信教群众3000人;基督教神职人员2人,教徒3000人,信教群众5000人。现已正式批准的天主教教堂8处,分别是天主教总堂、杨家庄堂、后贺家庄堂、刘村堂、万户候村堂、西龙观村堂、干河村堂、田家庄村堂;基督教教堂8处,分别是基督教总堂、东河村堂、城子村堂、南浦村堂、三泉村堂、芦家垣村堂、阳泉村堂、见喜村堂;佛教4处,分别是建昌村文峰寺、东龙观村天竺寺十方庙、小相村护国灵岩寺、三泉镇张兴堡大圣寺,以上四寺现均住有僧人或尼姑。
位于繁峙县神堂堡乡境内的韩庄长城。从108国道神堂堡段弃车而下,沿着长满灌木和野花的弯弯曲曲的山路向深处走去,聆听着山雀的鸣叫和潺潺的水声,到韩庄长城脚下。弯腰登上韩庄长城,远远望去,残缺不全灰色的城墙,在深翠起伏的群山的映衬下透着沧桑,透着悲壮。斑驳的城墙,厚重的箭楼,隐隐飘荡着亘古遥远的淡淡幽思,似乎传来守城将士与外敌的厮杀声。
据《繁峙县志》记载, 繁峙北临雁同,西近雁门,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历史上县境东、北两面的长城长达100余公里。1933年勾注山以北乡村划归应县后,仅留东面一段长城。此段长城北起大营镇团城口,沿山脊经西跑池、平型关、桥儿沟、韩庄到茨沟营止,全长35公里。战国时赵国修筑,隋代重修。明代,在原长城外包砌砖石,加高加宽,筑成内长城。保存较完整的是神堂堡乡韩庄村一段,城墙随蜿蜒起伏的山势修筑,墙高6.6米,顶宽3.6米,砖石结构,每隔一段有1台,从韩庄到茨沟营20公里的地段上共有13个台。每个台都以“茨字”编号,台上额镶嵌着“茨字XX号”的石刻。从韩庄村东“茨字二十二号”起,按从北到南的顺序编号,直到茨沟营。台呈正四棱台形,高12米,底边长12米,顶部略小。底部砌石条9层。石条长1—2米,厚50厘米,宽50厘米。石条以上用砖垒砌,砖重10公斤。台的基部为实体,与城墙相连,墙以上分上下两层,下层用砖璇成6个暗室,12个哨口(每面3个),暗室与哨口相通。中有一天井与上层通。上层有射击和守望用的垛口。有的台上有木建的房子,以遮风避雨,现均已拆除。 韩庄长城原保存完整。1970年修筑京原铁路时,为取其石条使用,贸然将城墙炸毁。
当年,杨家将在平型关——乔儿沟——韩庄——茨沟营一线布防驻守,保护着大宋的江山。韩庄长城在驻守将士和劳动人民的建设中不断得到加固,不知经历了多少场战争的洗礼,不知有多少热血男儿血洒长城。长城本身就是一部历史,长城边的历史画卷不断地更换:一会儿商道上,排排驼队满载茶叶、瓷器等物品;一会儿是旌旗蔽日,狼烟四起,兵器碰击,人喊马嘶,尸横遍野,流血漂橹;一会儿是皇家宗室的公主出嫁,环佩叮当;一会儿是北方各国的首领朝觐中原王朝的队伍......“吴宫幽草埋花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个个的朝代,走马灯似地变换,如同长城砖墙的杂草,荣了又枯,枯了又荣。箭垛、阶梯、烽火台、凹凸不平的每块墙砖上面,叠迭着一代又一代戍边将士的热血,正如唐朝边塞诗人王翰《凉州词》里悲壮的描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叩问每一块砖石,似乎闪着篆字与青铜的光泽金外,还闪着戍边将士莹莹的相思泪光。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