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清徐,古名梗阳。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战国梗阳属赵;秦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 596)置清源县;唐宋清源县属并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分设徐沟县,清源县,属太原府;明沿此制,清朝乾隆八年(1763),废清源,并入徐沟县;民国初年,复设徐沟,清源两县;1952年两县合并,定名清徐县。
狐突庙,位于清徐县西马峪村北,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狐突而建。史记记载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公子重耳)曾经在外流亡十九年,狐突为重耳长辈,一直侍奉公子左右,追随其流亡。其间,公子在齐国受到热情款待,齐文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并给这些追随者很好的待遇,于是,重耳乐不思归,沉浸在温柔乡中。为晋国社稷,狐突等人设计将重耳罐醉,并得到齐国夫人的理解,将重耳带离齐国,继续周游列国,谋求支持,后终于辅佐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云竹湖位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既晋中的榆社与长治的武乡县之间.是1958不兴修水利时候建造的水库.水来源于沁河一个支流和山涧泉水.原称云簇水库,近年开发旅游.改称云竹湖.被称为太行山的明珠.是太行山中最大的水域.目前这里是太原市和晋中地区钓鱼爱好者最为推崇的地方.水域附近的村庄大都开发了农家乐,主要也是服务于垂钓者.去年秋天去时候非常美丽.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位于山西宁武、五寨、岢岚县境内,五寨县城东南26公里处,“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而雄踞五寨”。
芦芽山,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是高山峻岭中挺拔的一座雄峰,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这里峰峦重叠,簇拥大小 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山峰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每有云雾萦绕,雄峰兀突,如同青翠的芦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欲滴,引人入胜。雨后日出,芦芽墨绿色的山体,还会变换出一种火红的色彩,偶尔也可遇到状似“**”,五彩斑斓的“芦芽佛光”。
芦芽山巅,有金龙池、五龙洞、秀云峰、紫峰崖、凤凰岭、东西火场、大小天涧、束身峡、舍身崖、九桄梯、华严守、说法台、金刚佛堂、龙王堂、太子殿等名胜。太子殿东又有小芦芽山、云际寺、饿虎垴。小芦芽山背后又有达摩庵、石栈天桥、大河畔等自然景观。
芦芽山区,森林密布,泉水四溢,遍地野生药材,珍奇动物出没林间,野花飘香,芳草丛生,汾河、清涟河、岚骑河都源于此。每年春耕结束,便有五寨、神地、宁武、静乐、岢岚等县的农民,赶着成千上万只牛驴骡马来此放牧。
芦芽山极顶的“太子殿”,有副门联:“霞慈雨于中回,性法雨于边方。”传说,朱元璋的第十八子因未加封,一气之下远离京城,削发为僧,在晋西北说法讲经,劝世人以农为本,便可丰衣足食。世人为纪念这位太子的高功厚德,便选在芦芽山尖盖了座太子殿。关于“太子殿”的来历,当地还有另一种说法,此庙是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太子罗侯罗修建。芦芽山一带,明清时有大小寺庙72座。过去遇有天旱不雨,便有乡民到芦芽山顶烧香摆供,还愿祈雨。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既有显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转)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沿同浑公路北行3.5公里,巍巍凤凰山脚下,可见一绿树掩映、碧水环绕的秀丽村庄,这就是神溪···
喜欢旅游的我总以为无限风光在远方,但是不久前无意中闯进浑源县一个叫做神溪的小村子,疑是走进了世外桃园,移步换景,有一种不忍惊扰之感。村中流水环绕,碧潭波光粼粼,山深而水秀,树茂而幽静,是一处遗在深山人未识的自然明珠。
村中央一块硕大的孤石上面有一座寺庙,叫做律吕神祠,供着掌管音律的律吕神,在我国现存的寺庙当中供奉音乐神的寺庙实属罕见。沿石级而上,推开两扇陈旧而厚重的木门,走进去便好似走进了几百年的历史文化腹地,整座庙宇虽然破败,院内杂草丛生,但有一种很真实的历史沧桑感,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雅致,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宁静,有一派苍朴古雅的气势。正殿是坐北朝南的房屋,有雕花饰的拱头、垂柱和雕斗,门楼瓦顶都设正脊、垂脊,给人一种门厅巍巍,庭院深深之感。殿前东西两旁有钟鼓楼,南面围墙上有一砖雕五龙壁,只惜龙已残破,只剩下五龙飞舞的痕迹,祠内塑像已毁,现在的塑像是近代之作。最让人称奇的是,四壁上有施以金粉的彩绘壁画,笔工精细,保存完好,描绘了四海龙王行云布雨的全过程,北壁西侧的《水母用茶》图,侍女们人物形象丰满,形态逼真,颇有情趣。有专家考证过,壁画应为明代或更早的作品,神祠建于北魏,重修于元代,明代宪宗成化年间又重修。神祠内原有一石碑,现存于村中一废弃的枯井中,记载的是唐开国功臣尉迟恭敬德捐银重修的事迹。律吕神祠是神溪人祖祖辈辈崇尚音乐的象征,村里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者众多。
神祠背后有一碧波荡漾的湖,湖面开阔,湖水清澈,水中游鱼历历可见。明代浑源知州董锡题诗曰:“律吕祠边十亩溪,碧潭万丈漾玻璃。清光下烛波痕静,寒气高腾月影迷。”月夜下看神溪,月光皎洁,祠湖相映,别有一番韵致,后人根据此诗将神溪月夜定为浑源八景之一。与神祠遥对的是风凰山,历史上有名的明代凤山书院就修筑在山上,当时科甲及第者众多,山水相映成趣,是当时名流雅士流连之所,只是后来“凤来山中鸣,凤去山以寂。”神溪风光依然,书院却荡然无存,空留许多遗憾。
走过神溪,叫人莫名地感动也叫人莫名地惆怅。感动于山水的空灵,惆怅于环境的清冷孤寂。环顾四周,清风一片,净水一片,山水纤柔细腻,氤氲的空气中有丝丝甜味,绿树掩映,村舍隐约可见,炊烟袅袅,静美是神溪的韵味之一。置身这里,让人心灵通透,感慨万千,我无意惊扰这片田园诗画的宁静,却又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这方山水的灵秀中。
文/莉滢小玉 图/x240
榆社北寨:石勒故地古韵长
如果说榆社看起来是一片枫叶的话,那北寨乡就是一条长长的大口袋了,而这条深达37公里的“口袋”又处处充满了一种与众不同却又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意味。
北出县城2公里,玄机便开始隐现。石栈道?既是栈道,当是木道,怎又会是石栈道?再往前行,赵道峪?“道峪”意即道上的山谷,这条道究竟通向何方?为何同一条道上紧密相连的两处竟有石(栈)道、赵道(峪)之分?百思难解之后豁然开朗:石道、赵道同为石赵道也。石赵,这个谜底终于浮出水面。
沿着这条石赵道继续北行,一踏上北寨乡地界,就像忽然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石赵国。青峪,这个泉水河边石赵官道上的“大村”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村口那棵苍翠无比的柳树了,其大须三人合抱,其老则难测。二树之北是一古庙,虽已破败,但雕梁画壁依稀可见,从正殿阶上一通碑记隐约辨得此为寿圣寺,民国18年重修。因其始建难考,或为石赵寺?
除此两树一寺之外,村内还有一对“石赵槐”,两槐并悬于崖畔,枝繁叶茂,特别是如梁似檩粗的根系全然外露,缠绕勾连,中空如蛛网交错,其缠绵留恋状堪称一绝,令人惊叹!传说,此树之下即赵王与刘王后诀别处,赵王石勒病危至此,突然回光返照,在此与刘氏王后缠绵诀别,相拥而泣,难舍难分后,便又沉沉昏迷过去。此后,原本互不相连的两树便开始相向而生,如当年赵王与王后缠绵之态。
赵王村,这个略显谦卑的村子一点也没有赵王的霸气及帝王之相,那村名自然就如古志所载因赵王石勒葬于此而名了。不过村口那两座相对而卧的小山包显得有些怪异,据说,这是赵王石勒的两个贴身侍卫之墓,他们追随主人戎马一生,赵王于仰天村长逝后,他们随即自刎而死,葬于赵王墓前道口之上,继续为主人石勒保驾守陵。有如此赤胆忠心之士常伴左右,赵王石勒的神秘又笼上了一层迷雾。
过了卫士墓,绕过御林山,趟过清澈见底的陵前河,远远地看见一座小山,那就是赵王石勒墓了。墓上杂草丛生,周围昏鸦嘎嘎,一派古朴又肃杀的气氛。所有碑碣庙宇早已荡然无存,虽然荒凉,倍显真实,没有任何为吸引游人而人工雕琢修饰的不堪,更让人感受到了霸王石勒的激越苍劲之气。
石勒葬于赵王,逝于仰天,相隔数里就是仰天村了。所谓仰天,意即赵王石勒至此终于仰面朝天而终,这就给人留下无数遐想的空间。
仰天以北数公里处有一岔沟,拐进去过白家庄古村即见青山围侍如铁桶一般,除一条20年前新修的沙石路盘山而过外,简直让人无法去想古人何以经此地通往和顺,那里同样有石勒率军驻扎过的石拐、上石勒、下石勒等村。
而其实,整个北寨乡最耐人寻味的还是那些村名了,所有的文物旧迹都几被千年风雨湮没殆尽,只有那些奇异的村名仍伴着代代不息飘忽不定的传说令人回味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