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发帖,技术含量很高! 基本明白了为什么5D在F14以下质量会下降。
撞针,这里给出的数据如果是按照你的方法得到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你给出来的方法是针对在镜头和感光芯片之间只是空气介质的情况的。早期的芯片制造确实如此,CMOS前面估计就是低通滤波器。但是后来随着提高信噪比的要求越来越突出,CMOS的像素前面开始有了微透镜。在你的方法里,是不考虑这个微透镜对埃利斑的影响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然,我不清楚网站里给出的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所以只能说可以商榷,似乎还应该考虑上CMOS之前的微透镜。
楼上越搞越复杂了。。。 其实只有有两条是明确的: 1、光圈不是越小越好(现在大部分相机F9之后就开始有影响) 2、COMS像素密度越大的相机受影响越严重
我的百微在450D上光圈收缩到F8画质立马就开始下降!验证了这个现象。但是我的17-40和501.4却没有很明显的现象!怎么回事呢?
因为给出来的埃利斑的计算公式是对于旁轴光线(就是光线与光轴的夹角比较小)的情况来说的。所以相对于长焦镜头来说,这个公式比较有参考价值。而对于广角镜头来说,通常应视为离轴光线,这个时候对埃利斑的分析应该采另外的公式。
是这样的,后期缩小尺寸也一样。 因为这时候也已经没有原来的“逐点锐度”可言了。
如果相机没有使用最高像素进行拍照的话,是不是DLA的值就应该更小一点。 比如: 40D相机选用sRAW的话,是不是可以比9.3值更小呢?
不要把所有的小光圈成像问题都归结到衍射来。 衍射极限只是影响成像的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问楼主:我的百微在450D上是光圈到F8画质就明显下降,但是17-40和501.4镜头确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怎么回事呢?
θ与光圈f值有关,任何焦距的镜头,在同一光圈时θ相同。 这个公式对任何焦距镜头都有意义。
老大说“衍射极限公式是sinθ=1.22λ/D。其中θ是角分辨率,λ是波长,D是光圈直径。当θ很小时,sinθ约等于tagθ,约等于d/f,其中d是最小分辨尺寸,f是焦距。” 不同焦段的镜头那个tagθ可是差着好几倍呢,恐怕这个“约等于”会有问题,可用不同焦段的头带入那个基本的公式验算一下。 用最后那个公式推导出来的数据貌似对50mm镜头有指导意义
胶片也受到衍射极限影响。 衍射极限尺寸应当大于可允许弥散圆直径。
胶片受这个影响吗?
OK! :-)
对不起老大,刚才的回帖是概念错误,和弥散圆直径搞到一块去了
原板块:单反相机和镜头
0是否确认删除本帖?
登录后才能使用该功能
银羽七级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