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Tommy说得好!清晰明了,就是这么回事。
作者: dl大江 谢谢老败!呵呵,这样的技术帖是不多见了! 请问:你说的“向右暴光”和一些人说的“风景不要过暴,人物不要欠暴”,怎么统一或能统一起来吗? 谢谢! |
老败个人认为, ‘向右曝光’应该成为拍摄数码照片最优先的原则。关键原因在于数码感光器件有一个底噪(背景杂音),随之产生信噪比的问题是与胶片不同的。
胶片的噪点来自银粒。曝光少的地方(暗)银粒也少(底片较透明),噪点也少。所以减少曝光并不会恶化画质。
数码则不然,其底噪是恒定的,不随曝光量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曝光强的部位信噪比高,暗的部位信噪比就低。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用ISO100,在画面中的暗部有时也能发现明显噪点的原因。这就是向右曝光的重要依据之一(还有一个是信息编码、存储方式的原因。不知这样说法是否合适?)。
比如,你想拍一张低调人像,可以有两个方法:
1. ‘向右曝光’的办法 --- 对人脸点测光,就这么拍了。把人脸放在5区。然后在后期压暗,把人脸压暗到3区。
2. 用亚当斯的办法(或者说‘白加黑减’) --- 对人脸点测光,读数后减少两档曝光量,把人脸放在3区。
二者有什么不同么?有!
假设底噪水平恒定为N, 用向右曝光办法拍出来脸部信噪比是5:N。后期中脸部被压暗,有效信号由5降到3。此时噪音水平也被同步下降,由N降到3N/5。信噪比仍维持不变为5:N。
同样底噪水平恒定为N,用‘黑减’拍出来脸部信号强度是3。信噪比就是3:N。后期省事了。但所得照片的信噪比(画质)要差于‘向右曝光’。
但是,按上面的方式1操作有一个前提条件至关重要:画面中的高光部分有多亮?如果其亮度比人脸高出3档光圈以下没问题。高出3档光圈以上,在把人脸曝为5 区的同时,高光部分就溢出了。这是在后期无法挽救的情况,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接受的(除非你有意追求这种特殊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做 ‘黑减’(当然也可按 ‘白加’方式操作)。
减多少?------ 原则仍然是‘向右曝光’,减去使高光部分不溢出的最小的量(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信噪比,即最佳画质)。
怎么知道这个量有多少?------ 对高光部位进行点测光。懒的话就靠经验去猜。
猜没猜对怎么知道?------ 把相机的高光溢出警告功能打开。拍完只要画面中没有任何地方在闪烁就没有高光溢出发生。
[quote=cdada]蜂鸟难得有这样技术文章。顶LZ!
[quote=老败^_^]
prevision 是亚当斯在推广他的理论时所宣称的重要优点之一。但这一点在当今数码时代已基本没有意义)
老败坚持自己的观点。数码时代,精英们当然一如既往地能够拍出好照片。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是:庸人们,比如我等,也有弄出一张好照片的机会,而且机会不算太小。达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即在于亚当斯概念里的(狭义的)prevision不再是拍出好照片的必须。比如,面对日落景色这种复杂、难以对付的光线条件,每秒3张的连拍和包围曝光(还有渐变灰镜,甚至HDR)就可解决一切问题。回家后在电脑前挑片子而已。当然,如果这位庸人鉴识力(广义的prevision,当然,此时已经不是pre- 了.....)如此之差,或者说他的审美观点就是如此特立独行,那么他所赏识的,挑出来的片子仍然可能是灰蒙蒙一片......但这与曝光技术无关....
所以老败认为,重要的是学习亚当斯的精神实质,即充分地利用感光材料的宽容度。这是一个审美观点问题,当然不是人人必须接受.......
蜂鸟难得有这样技术文章。顶LZ!
[quote=老败^_^]
prevision 是亚当斯在推广他的理论时所宣称的重要优点之一。但这一点在当今数码时代已基本没有意义)[quote]
这句话不同意,对要拍摄的画面能够作出预判是拍摄者是否掌握曝光这个对摄影来说最为重要的技术的衡量标准;掌握了这个才能从无意识地按快门到有目的的用片子的影调来表达一些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摄影的其他的内涵;这也是数码这份快餐容易使人走入误区的地方--认为用RAW在后期可以调整甚至说PS可以P成任何效果;这让人对曝光的控制不再那么认真,糟糕的是从数码玩起的拍摄者,无法建立对摄影的理解。
而掌握的话拍摄时能够通过控制曝光来驾驭画面的效果将是很愉悦的体验。
另说一下,现在的相机的测光系统就是对18度灰测光,泥坑的测光似乎更复杂些,所以会有人认为泥坑的测光更准。
‘可是佳能的说明书说, 点测, 就是对中央区域大概3.5%的区域进行测光, 取得正确的曝光值。'
这句话得分两部分理解。第一部分是 ‘点测, 就是对中央区域大概3.5%的区域进行测光’。这是在向用户解释相机的性能。你要是专门去买一个测光表,其‘点测’的性能多半是画面面积的1%。这就是说,佳能的机内测光表在点测范围方面比多数独立测光表所能提供的性能更粗略。
第二部分是 ‘取得正确的曝光值。’ 这是一个粗略的说法。在此需要重复一下:‘测光表工作的逻辑过程是这样的:你给它‘看’一个目标,它检测目标的亮度后告诉你使此目标‘正确’曝光的光圈/快门组合需注意‘正确’二字加了引号,什么意思呢?正确,就是把你的目标曝光成中灰,18%灰,第5区,随你怎么叫’。 佳能说明书里的这个‘正确’也是应该加引号的。确实在多数情况下,把人脸放在5区,不太亮不太暗五官清晰,这样的曝光你可以管它叫正确。但是,并非在所有的照片里人脸都曝成5区才正确。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幽暗的气氛,杂乱的环境才是主题。姿态曼妙的美女只是用作对比和陪衬。美女的脸处于阴影之中,恐怕只有2-3区。这是整张照片意境所需要的。这就是正确。反之,要是按美女的脸部点测,曝光,将其放在5区,脸固然可以看得更清楚,但整张照片明亮得多,整个气氛就变了。这样的曝光还能称作正确么?老败不这样认为。
相机说明书,不是摄影教程,要尽量的简明易懂,只能牺牲解释的精确性.....在多数情况下适用即可......
比如,按脸部点测,测光表读数:1/100s,F5.6。你若按这个组合去曝光,就是把脸放在了5区。
如果想把脸放在7区,只要增大两档曝光量,使用 1/100s,F2.8 或 1/25s,F5.6 或1/50s,F4 就行。
作者: cdada 这就和你想要的结果有关系了,如果你拍一位脸上有痘的皮肤不是很白的MM,你可以把脸部的曝光放到7区,这样脸部的细节会减少,皮肤会显得白一些,就不用磨皮了,这就是所谓的过曝当磨皮;用PS中的色阶来理解吧,... |
是这样。这就是传说中的 ’白加黑减‘。老败也曾有个帖子讨论这个问题
http://bbs.fengniao.com/forum/1071140.html
再次学习,谢谢!
去年底我仔细研读了亚当斯区域测光这本书,大概看了三遍。 对这个方法我的理解是:
1、最大限度利用CMOS的宽容度
2、知道如何取舍。当发现你想拍的景物高光和低光差距超过6个ev时,就意味相机无法拍下来了,你只有放弃一些景物,或者改变光线,如用灯,如加滤镜,否则拍出来的照片不会好看。
3、还有一点就是点测方法。 中文书里提到了这点,老败好像没谈到。实际上平均测光、重点测光要看运气,点测可以做到人为控制,但点测哪是个难点。比如绿色有深绿、浅绿,补偿1ev还是2/3ev?准确的点测点要18%灰,但18%人肉眼很难找到,但最亮和最暗肉眼是可以找到的,利用亚当斯区域测光法点测亮区和暗区,然后+或-2ev,就能得到基本准确的18%灰。胶片时代通常找你想表达纹理的最暗区,数码时代书上建议找亮区。比如,有经验的摄影师拍夕阳会对太阳上面那朵金色的云彩测光然后+2档拍摄,其实就是亚当斯的亮区测光理论的实际应用。
遗憾的是2年后我才看到这个帖子,要不不会拖到去年底才看这本书。
这时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
这话不太对头。’白加黑减‘操作后是把画面中最亮的部分放在了7区(此时最暗的部分在几区?不知道。可以测测看。不排除低于2区的可能)或把画面中最暗的部位放在3区(此时最亮的部分又在几区?也是不测不知道)。所以采用’白加‘操作意味着确保了亮部的细节,采用’黑减‘方法则确保了暗部的细节。但都不排除把另一极端放弃的可能(当光比超过宽容度时)。在一张照片中该保哪边,弃哪边,就要由画面的创意决定了。
那么,以’白加黑减‘法 曝光以后,如果画面中恰好有一块18灰标准版,这块标准版在照片中会落在几区呢?答案还是不知道。那要看画面中被用来测光的’黑‘或’白‘ 与18灰相差多远了。如果恰巧相差2ev,那这块灰板就会落在5区,否则........
再次学习,谢谢!
去年底我仔细研读了亚当斯区域测光这本书,大概看了三遍。 对这个方法我的理解是:
1、最大限度利用CMOS的宽容度
2、知道如何取舍。当发现你想拍的景物高光和低光差距超过6个ev时,就意味相机无法拍下来了,你只有放弃一些景物,或者改变光线,如用灯,如加滤镜,否则拍出来的照片不会好看。
3、还有一点就是点测方法。 中文书里提到了这点,老败好像没谈到。实际上平均测光、重点测光要看运气,点测可以做到人为控制,但点测哪是个难点。比如绿色有深绿、浅绿,补偿1ev还是2/3ev?准确的点测点要18%灰,但18%人肉眼很难找到,但最亮和最暗肉眼是可以找到的,利用亚当斯区域测光法点测亮区和暗区,然后+或-2ev,就能得到基本准确的18%灰。胶片时代通常找你想表达纹理的最暗区,数码时代书上建议找亮区。比如,有经验的摄影师拍夕阳会对太阳上面那朵金色的云彩测光然后+2档拍摄,其实就是亚当斯的亮区测光理论的实际应用。
遗憾的是2年后我才看到这个帖子,要不不会拖到去年底才看这本书。
这时我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
如何取舍,就看摄影师的创意了。其实死白、死黑也并不一定就是灾难。用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气氛作用。老败个人观点,死黑比死白运用起来稍容易掌握些。俺对死白真是有点不知所措。基本上尽量避免。
这版里老T就是个运用死白的高手。你可以在他很多照片里发现死白,经常可以带来激情澎湃的感觉而不刺眼。这种功力......不好学
研究了两天,来挖坑了:
1、按照老败的理解和亚当斯这本书的讲解,有效幅度是2——8区,纹理幅度是3——7区。
2、如果将十个区的曝光量分别用1、2、4、8、16、32、64、128、256、512来表示的话,2——8区的曝光量最小和最大值的光比为1:128;3——7区的曝光量最小和最大值的光比为1:64。
3、按照2中的假设,在设置光圈和快门时,分别用点测对画面中亮部和暗部进行测光(死黑的地方不用测了...),光比在1:64的情况下,可以在3——7区进行曝光,光比在1:128的情况下可以在2——8区曝光,当然,数码2——8区可能就会出现过曝的情况了。
4、另外,对于超过1:128或1:64的宽容度的光比,如何取舍,确实是比较纠结的事,有可能一个过曝让整个片子都废掉...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