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当我们继续探寻珠江相机的发展历程时,你会发现那同样颇有“计划”色彩。明光厂在完成了所有设计后,将照相机生产技术与另外几家军工厂进行了分享,“珠江”S201其实是华蓥五兄弟共同打造的作品,《三三八厂史》对此有着详细的记录:“338厂(明光厂)承担主体部件、卷片部件和标准件的生产;308厂(华光厂)生产光学镜头;598厂(兴光厂)承担热压铸件、壳体生产;398厂(永光厂)负责冲压件、慢门部件、取景器部件的生产;268厂(金光厂)生产快门部件、自拍部件和全部齿轮。”
图片11:厂史中关于各厂分工的文字记录
而相机的总装则由明光、金光、永光这三家厂完成,使用统一的“珠江”品牌。不过,现在要分辨出哪台相机是哪家厂总装的也不难,因为当年各家厂在装配时都留下了线索,那就是他们把自已厂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刻在了机身上,以示区别。明光刻“M”,金光刻“J”,永光刻“Y”。
在中国照相机生产史上,象珠江S201这样精细复杂的分工协作,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也只可能在步调高度统一、技术实力相对雄厚的军工系统内才可能实现。吴安律说,那时华蓥山区的这几家精密仪器厂,从光学加工到装配、调校等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扎实的技术功底。一旦把军用工艺方法应用到相机生产上,其优势就突显出来。的确,珠江S201在中国照相机生产史上可是创下了不少的纪录。比如说,照相机的分辨率是衡量相机性能的关键指标,当时国家对相机工业制订了“六五标准”,规定一级品的中心分辨率要达到37线对,而那时,珠江相机已经达到59线对以上,大大超过一级品的标准;它还采用了塑料环带分光棱镜,极大地提高了相机的调焦精度和取景效果,填补了我国相机工业上的一项空白;此外,珠江S201配套了7种定焦镜头、4种变焦镜头,是国产相机中镜头系列最完整的;也是中国第一台可换取景器的135相机……
图片12:珠江S201相机
70年代的中国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在没有引进国外生产线的情况下,珠江S201的全部1300多个零件都是从自己的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应该说,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是国外相机界最感诧异之处。
日本人陆田三郎写的《中国古典相机故事》一书对珠江S201有着这样的评价:这款相机对于日本的相机爱好者来说是最有名的中国单反相机了。理由有以下两个:第一,它拥有与日本尼康生产的尼康F相机(1959年)极其相似的、带有取景窗的黑色机身,取景器可以简单地换成折叠式水平取景器也是它的特征之一;第二,多备几个交换式镜头、接圈和滤光镜,可以说这款相机在中国是体系最完善的相机系统了。
在采访中,吴安律还给我讲了这样一则趣闻。在有一年的全国相机质量评比中,珠江相机以卓越的性能获得第一名,但是奖状却迟迟没有拿到。据说是因为这个奖项由机械工业部颁发,一位部领导对相机质量奖旁落军工企业耿耿于怀。直到两年后,这份迟到的奖状才发到明光厂。我觉得,这个故事倒是很有真实的可能,因为当年对于军工企业生产相机,一直都有着“狗拿耗子”的争议。不过,随着珠江S201风靡中国摄影界,这样的争议之声也就慢慢小了下去。从1980年到1984年,这款相机连续五年获得国家、部级、省级优质产品奖。在赢得很好口碑的同时,也为“珠江”这个品牌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图片13:珠江S201所获的各种奖励
1980年之后,珠江S201的产量逐年提高,到1985年明光厂的产量已达8028架,1986年首次突破了10000架,远销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那一年,华蓥五兄弟联合从日本引进的潘太克斯K1000型照相机生产线也正式投产,推出了内测光单反相机“珠江S207”。此时的“珠江”已声名远扬,令不少摄影爱好者心驰神往,一台机器甚至卖到了800多元钱,相当于当年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然而就在1986年,珠江相机如日中天的时候,它的命运突然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故。那一年,几家军工厂得到了一个消息:广州照相机厂抢注了“珠江”的商标。那时,中国刚开始实施商标法不久。但是,地处山区的信息闭塞和军工企业自行其是的惯性思维,让他们并不真正明白这新的游戏规则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纸禁令下来,他们才恍然发现,已痛失“珠江”!时至今日,不少老员工谈及此事仍是耿耿于怀。
其实,自1974年珠江S201单反相机问世以来,重庆的“珠江”与广州的“珠江”,毫无牵扯与瓜葛。在计划经济时代,厂家是按照政府指令在生产,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商标意识。广州照相机厂一直生产的是珠江120双反相机以及35mm旁轴相机,而重庆的军工企业则一直专注于单反系列。这十多年来,大家各生产各的,倒也相安无事。但进入80年代中期,商标、专利、品牌,这些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概念开始走进中国,成为企业生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但就在懵懵懂懂中,几家军工厂错过了机遇,并终究失去了这个他们曾经为之奋斗并引以为傲的商标——珠江。
不夸张地说,“珠江”真正成为中国相机的知名品牌,是与这些身居西南山区的军工厂分不开的。可如今,商标旁落他人,在辛酸与无奈中,他们只能选择放弃。1986年底,“珠江”品牌正式停用,“珠江”单反的传奇故事几乎就在最高潮时嘎然而止。也许,这个传奇应该更长久一些……
痛失商标之后,明光厂只能将“珠江S201”改型更名为“明佳S201M”,但他们很快发现,要靠一个全新的商标去重新占领市场,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图片15:明佳S201M相机
历史进入到90年代,华蓥山五兄弟与其它三线厂一样,迎来了回城搬迁的高峰。这些三线建设时期布点在西南山区的军工企业纷纷撤离山区,搬回城市,五兄弟也就从此各奔东西。明光厂迁到重庆南坪,更名为重庆明佳光电仪器厂;华光厂迁到重庆北碚,更名为重庆华光仪器厂;永光厂迁到四川郫县,更名为成都华西光学电子仪器厂;金光厂迁到四川新都县,更名为四川金都光电仪器厂;兴光厂迁到四川郫县,更名为成都兴光机械厂。自那以后,当年共同打下“珠江”天下的五兄弟联盟就彻底瓦解。
其间,几家总装厂也曾相继开发过新品。比如明佳光电厂(原明光厂)推出了 “明佳MCK1000”内测光照相机,并在1990年全国军转民高技术出口展览交易会获照相机类最高奖银奖;成都华西光电厂(原永光厂)开发生产了“华西”S-80、S-90单反相机,金都光电厂(原金光厂)生产了“金都S-207M”和“金都S-207T”单反相机,都曾在1991年全国照相机械博览会上获得“明星奖”。但终究,这些荣誉没能再续写“珠江”当年的风光,这些“珠江”衍生产品在经历了短暂的生产后都先后停产。
图片16:“珠江”单反大家族(部分产品)
但是,就在“珠江”传奇似乎要走向结尾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又出现了!1996年,广州照相机厂破产倒闭,它所拥有的珠江商标在1997年被公开拍卖。明佳光电厂闻听此事,立马派人赶赴广州参与竞标,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38.9万元赢得商标。
可以想象,明佳光电厂当时一定是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去的!从1974年定名“珠江”,到1986年失去“珠江”,再到十年后又重新夺回,“珠江”商标一波三折,令人唏嘘感慨,这也成为中国相机发展史上一段颇有戏剧性的掌故。有意思的是,珠江商标的得失故事还被收入中国MBA教材,成为普及商标意识的经典案例。
赢回商标的明佳厂曾经一度恢复过珠江相机的生产,1997年,它以明佳MCK1000为基础,改型推出珠江MCK1000。但此时的中国相机工业早已时过境迁,数码相机的滚滚洪流正吞噬着传统机械相机的生存空间。到2000年,明佳厂终于彻底放弃了照相机的生产,转而专注于望远镜、LED灯饰等产品。
2004年,明佳厂在进行公司化改制时,将厂名改为“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此时的“珠江”沧桑之后归于沉寂,已经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符号了,但对这家企业来说,改名为“珠江”仍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个称谓,代表着一段光荣岁月,更是一个长久的心愿。
图片17:现在的珠江光电公司
今天,当我回望“珠江”往事,总感到它是一个那么奇特的混合体,军工与民品,创新与封闭,得到与失去,无奈与抗争……“珠江”传奇已经离我们远去,只有一台台老旧的珠江S201在相机收藏者手中流转着。但请让我们记住,在这些露着点点老铜的相机身上,标刻着中国照相机工业的高度,见证着中国的军工质量,更凝聚着一代摄影爱好者挥之不去的记忆……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