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吴安律是军事迷比较熟悉的轻武器专家,他在《轻兵器》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文章,如《不可忽视的差距——亟需奋进的国产狙击武器系统》;《深剖国外高精度狙击武器系统》,其实他还参与生产国产珠江S201,s207单反,下面是他访谈实录。
吴安律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现西安工业大学)光学工程系,在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至今,现任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曾参加85式7.62mm狙击**白光瞄准镜和88式5.8mm狙击**白光瞄准镜的研制和生产工作,主持完成了03式5.8mm自动**白光瞄准镜、05式5.8mm微声冲锋枪白光瞄准镜、外贸M99式12.7mm狙击**微光瞄准镜等项目。曾获得过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以及记三等功一次。
珠江往事---原载于《照相机》杂志
在相机收藏界,珠江S201是一个很有话题的相机。作为国产单反相机的巅峰之作,它开创了中国照相机的不少第一,记录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的一段辉煌过往。但这个“珠江”品牌,却在二十年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得失纠缠,牵扯出中国照相机史上的一段恩怨是非,令人玩味。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段“珠江”往事。
走在重庆街头,如果你问珠江光电公司在哪里,可能不少人都会摇头,但如果你说就是以前的三三八厂或明光厂,他们往往会恍然大悟地告诉你,那个生产珠江相机的厂呀,在南坪六小区。我就是这样开始了对珠江单反相机的寻踪。
得知我的来意,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安律首先把我带到资料室,指着产品展示柜中一台不起眼的照相机说,这就是珠江相机的前身。这台相机的铭牌上刻着“美多”,但除了名字不同,其它就与珠江S201并无二致了。
图片1:珠江光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安律
珠江照相机的话题把吴安律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60年代初。他告诉我说,那时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在四川广安华蓥山区布点了一批军工企业,其中就有以生产精密仪器闻名的五个“光”字辈企业,它们是明光、华光、金光、永光、兴光,隶属于原五机部,也就是后来的兵器工业部,直接主管单位是位于重庆的西南兵工局。
从枪炮、子弹到望远镜、高射炮瞄准镜、校靶镜,这些军工企业为中国的轻型武器生产立下过汗马功劳,奠定了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强大基础。吴安律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越南军队使用的狙击**曾让中国军队吃亏不小,明光厂组织技术人员紧急攻关,在很短时间内就成功仿制了苏联的SVD狙击**,在前线战事中立下赫赫战功。
图片2:70年代明光厂在华蓥山区时的老厂全景图
但是,这些响当当的军工企业为什么会涉足照相机生产呢?吴安律告诉我,从1972年起,军品任务大幅度下降,企业于是响应国家“保军转民”的号召,开始进行民品开发。其中明光厂最早涉足照相机领域。
关于照相机的研发过程,我在《国营三三八厂厂史》中找到了这样的文字记录:“1973年2月14日,原五机部在北京召开部务会议,确定四川省华蓥地区几家光学厂为生产照相机的片区之一。并于当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照相机协作会议上,同意三三八厂提出的“以上海海鸥DF型照相机为母型,采纳国外相机——日本尼康F照相机的优点,改进十处”的意见,并确定三三八厂为改型照相机的总设计师单位。”
那时,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海鸥DF单反相机在国内是一枝独秀,明光厂为此专门派出工程师远赴上海取经。从1973年3月到6月,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结合海鸥DF与尼康F的特点进行设计,描制了三千多张产品零件图,仅三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工作。在主体零件制造过程中,为加快进程,工厂还组织了两个攻关小组,采用机械加工和手工抠挖相结合,硬生生地将铝合金块抠样加工为上千个大小主体件。1973年12月25日,明光厂装出了第一架样机,命名为美多牌照相机。
图片4:第一台美多牌照相机,机身编号为DFF-10000001。
吴安律说,美多牌照相机能够顺利问世并在日后发展为“珠江”这一中国单反相机的登峰之作,有两点原因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上海照相机厂的大力支持。在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机生产行业有着可贵的“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厂家之间互通有无,上海照相机厂给予了明光厂无私的帮助。而另一个更为关键的原因还在于,美多相机在设计上并没有止步于海鸥的蓝本,没有全照全抄,而是结合日本尼康F相机的特点进行了优化改进。比如,它采用幕帘式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可到1/1000秒,备有X、FP闪光同步机构,使用裂像微棱镜对焦,既可平视取景,又可俯视取景,有预测景深装置,表面试用了电镀黑铬新工艺等等,这些设计大大优于国内同类产品。
不过,美多牌相机并没有真正上市,仅仅生产了几台样机。3个月之后的1974年3月19日,“美多”牌便更名为“珠江”牌。
图片5:厂史书
对于这次改名,不少相机收藏者感到十分不解。“珠江”是广州照相机厂在6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品牌名,比如说60年代初出产的珠江60-I、60-II 120折叠相机,67年出产的珠江4型、70年出产的珠江7型120双反相机等,而明光、金光这几家军工厂深居中国西南山区,与珠江可以说是八杆子打不着,那他们生产的照相机为什么会放弃“美多”的本名,转而使用“珠江”,并成为日后招致不测的祸端呢?
翻阅着《三三八厂史》,我终于在第79页找到了答案:1974年3月19日,华蓥片区各厂在三三八厂召开了相机生产协作会。会议根据五机部、外贸部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和广州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的意见,决定对美多牌样机进行一些改进,使产品性能和样式更完美,打开出口市场。为争取外贸出口,增加国家外汇收入,避免国外商标重复注册登记,会议决定借用广州口岸出口的珠江照相机系列商标,定名样机为珠江牌S-201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图片7:厂史中关于为什么要改名为“珠江”的文字记录
为了避免在出口中重复注册商标,于是就混用同一个品牌—— 一个如此简单却又如此令人困惑的理由。不过,如果我们用计划经济的逻辑来理解的话,这样的改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几乎没有品牌的概念,连生产什么、怎么生产都由政府说了算,更别说起个什么名了。就这样,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迹,“珠江”单反相机进入到商品化阶段。不过开初几年的产量并不高,我从厂史中查到了这样的数据:1975年至1976年是试生产阶段,工厂用自制零件生产出相机50架;1977年,打通了生产线,开始批量生产,当年共生产了相机705架。(这个产业化进程可实在不怎么快啊)
图片8:明光厂生产照相机的老照片
图片10:明光厂相机检测室
顺便提一句,如果以《三三八厂厂史》记录为准,珠江S201是在1974年3月定名并开始生产,那么《中国照相机年鉴》中的相机生产时序表就应做出修正,因为《年鉴》上写着珠江S201的诞生时间为1972年。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