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我看已经是标准答案了
我想说的都有了
补充一句
年底D200再不来尼康就死定了
这问题太大了吧?
总的来说,佳能的技术先进,USM超声波、IS防抖都是佳能先出并且普及,尼康随后才跟上;佳能的好头是L头,尤其是长焦大炮,球场上几乎一统天下,当然价格也是高高在上;尼康的好处是兼容性好,手动自动都能用(除了G系列等少数头),一般来说做工扎实――佳能的L头也是制作精良,普及头就苏苏了――
从镜头种类来说,由于尼康手动自动兼容,阵容最整齐,比如AF180/2.8,只有它有;但佳能因为卡口原因,能做出50/1.0、85/1.2L、200/1.8L这样的超级大口径镜头。
个人来说比较喜欢尼康,因为尼康头普遍素质都比较高,做工普遍也好,尤其是有很好的中档头,而佳能高低相差比较大,L头绝对是好的,但普及头就很一般,狗头极多,因此有话道:有钱上佳能,无钱上尼康。
尼康不好的一点是比较骄傲,所以它的镜头高级与低级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尼康自认为都是好镜头),其它厂家的镜头都有独立的高级系列,如佳能的L系列,美能达的G系列,宾德的*系列,腾龙的SP系列,适马的EX系列,图丽的ATX系列,惟独尼康没有,一般人很难区分。
佳能相机早年的牌子叫观音,他和美能达早期都是采用德国镜头,后来才自己生产光学镜头,工艺和风格学习和继承德国较多。尼康则是靠光学起家,先有的镜头后有的机身,机身继承德国早期机械相机风格较多。
接下来继续讲他们的发展历程和镜头风格的微妙之处。
不知那位用过早期美能达的洛克尔镜头,那才叫风格独具。而不是现在一些美能达派主观自称的所谓“美头风格”,他们可能不知道美能达早就不自己开发镜头了,它的镜头多是委托开发或者干脆就是代工贴牌的。因此早没有了早期的镜头神韵和自己的风格;
佳能是精密机械起家,长期以来一直自认为镜头是自己的弱项,也是滞碍自己成为专业摄影领域大牌的关键。因此它在镜头开发上非常舍得下本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首先开发出光圈为0。95的标准镜头。70年代,它开发的1。2光圈标头仍是业界领先。它在玻璃融制、材质工艺和光学性能上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自己独特技术专利,其光学镜头产品系列逐步追上了曾经是光学起家产品一直领先于他的傲林派司、盘太刻丝。而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机电一体化大潮中,佳能抓住时机成为大潮中最成功的弄潮儿,品牌超过德国产品,与尼康并列为日产相机销售一阵容,潘、美、奥、康、理成为二阵容,在激烈角逐中先是裴托利、后继确善能等一批名机淡出。
50和60年代,日本一些厂家镜头直接用德国配套,尼康镜头优势产生于50年代。它的相机成像质量不错、尤其是锐度和反差,在当年使用黑白胶片为主的时代,这样的照片适于制版印刷,加上价格相对便宜,光学镜头开发又成系列,因而很受摄影记者欢迎。
抗太刻丝、呀西卡则“一国两制”,既采取拿来主义用德国镜头、又自主开发日产镜头。在相机两个品牌上分别使用,但接口一致。记得80年代初期,只买得起呀西卡FX3(就是今天凤凰系列原型),但可以配个蔡司头。
三条不同发展路线讲完,下面着重将C、N头风格的细微区别。
我看了这个问题的跟帖,可能是诸位年龄都轻,不了解历史演进过程,也没有几十年跟踪两个公司技术工艺发展和进行长期产品比较,竟没有人能清楚讲出C、N镜头区别。下面等我有空我接着说——
佳能相机早年的牌子叫观音,他和美能达早期都是采用德国镜头,后来才自己生产光学镜头,工艺和风格学习和继承德国较多。尼康则是靠光学起家,先有的镜头后有的机身,机身继承德国早期机械相机风格较多。
接下来继续讲他们的发展历程和镜头风格的微妙之处。
不知那位用过早期美能达的洛克尔镜头,那才叫风格独具。而不是现在一些美能达派主观自称的所谓“美头风格”,他们可能不知道美能达早就不自己开发镜头了,它的镜头多是委托开发或者干脆就是代工贴牌的。因此早没有了早期的镜头神韵和自己的风格;
佳能是精密机械起家,长期以来一直自认为镜头是自己的弱项,也是滞碍自己成为专业摄影领域大牌的关键。因此它在镜头开发上非常舍得下本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首先开发出光圈为0。95的标准镜头。70年代,它开发的1。2光圈标头仍是业界领先。它在玻璃融制、材质工艺和光学性能上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自己独特技术专利,其光学镜头产品系列逐步追上了曾经是光学起家产品一直领先于他的傲林派司、盘太刻丝。而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机电一体化大潮中,佳能抓住时机成为大潮中最成功的弄潮儿,品牌超过德国产品,与尼康并列为日产相机销售一阵容,潘、美、奥、康、理成为二阵容,在激烈角逐中先是裴托利、后继确善能等一批名机淡出。
50和60年代,日本一些厂家镜头直接用德国配套,尼康镜头优势产生于50年代。它的相机成像质量不错、尤其是锐度和反差,在当年使用黑白胶片为主的时代,这样的照片适于制版印刷,加上价格相对便宜,光学镜头开发又成系列,因而很受摄影记者欢迎。
抗太刻丝、呀西卡则“一国两制”,既采取拿来主义用德国镜头、又自主开发日产镜头。在相机两个品牌上分别使用,但接口一致。记得80年代初期,只买得起呀西卡FX3(就是今天凤凰系列原型),但可以配个蔡司头。
三条不同发展路线讲完,下面着重将C、N头风格的细微区别。
我看了这个问题的跟帖,可能是诸位年龄都轻,不了解历史演进过程,也没有几十年跟踪两个公司技术工艺发展和进行长期产品比较,竟没有人能清楚讲出C、N镜头区别。
现在有时间,就敲几段接着聊聊:
刚才说过日本相机厂家镜头开发的几条发展脉络,总结一下:
1是尼康、袄林派司等“自主开发”路子,有些象过去我们的乐凯胶卷;
2是佳能、美能达、旭潘等先引进配套再自己开发,有点象凤凰相机和我国汽车工业想走但没有走成功的路;
3是抗太刻丝呀西卡等拿来和自主并举,有点象一气红旗和奥迪,但又可以说根本性质不象。
因此,镜头风格也多少与此有关了。
刚才说了,尼康镜头产生于光学起家、发轫于军事工业30、40年代(愤青注意了、尼康你还买不买)。50年代由于美国摄影记者就地取材拿着日产便宜的相机上朝鲜前线战地采访,而一举成名享誉新闻界摄影至今。从黑白报纸印刷效果看其镜头锐度大获好评,价格远低于德国产品。受到新闻记者追捧。也形成尼康镜头之所以受欢迎的优势,而这一当年略与德国镜头不同的特点,就渐成其传统特色。
——特点:锐度、反差。适于印刷制版,尤其是黑白片制版印刷时代。
佳能和美能达早年没有自己的镜头,是模仿德国镜头后起的,当然M已经基本放弃镜头开发。可佳能却大干快上,先是追求大口径搞轰动效应,接着搞大系列角逐头排交椅,开发不计工本。也正因此,逐渐形成C头的特点——好的真好,成本太高、成品率低。而要与自己机身产量数目庞大像对称,还必须生产大量成本低廉的镜头搭配机身销售。于是形成品质走两端的产品格局。
尼康不然,他的用户是先肯定其镜头品质而成为忠实用户的,它的用户曾是以专业和准专业为主,因原有的镜头品质得到认可,保持住风格就是了。重点是要可靠。
佳能的用户则庞杂得多,涉及业余、准专业和专业人士,要在产品线的成本价格上适应多种需求。
最后就N和C的镜头品质风格说一些个人观点:
我因为两个品牌半个世纪生产的镜头都曾多少用过一些,个人感到就群体整体来说,N的镜头平均成像品质略高于C头,这是指相同价位的多数产品而言。也有一些尼康甚至尼克镜头不如C的普及头。我本人就曾经使用canon35-70/3。5-4。5套头(现在叫狗头),拍出过极好的获奖照片,被拿到摄影展上放到40多寸展览。当时我很不放心镜头质量,仔细在照片跟前观察细节,其分辨力和边缘色散的控制令我难以置信。
如果懂得镜头生产和设计的复杂,就会知道——实现高锐度和高反差是容易讨巧的,会使人们感到这个镜头分析力强,俗称“硬”。而实现镜头的反差柔和而分辨率高,则不太讨巧。可能力量下的很大,却难以迅速给人们镜头“硬”的印象。
然而,真正的所谓镜头风格和味道就出自这里。
为什么N头再好,专业人士也觉得它较之德国镜头缺少“味道”?明白了吗。
而C厂顶级镜头的风格走的是追求德国风格,低反差、高解像的路子。虽然乍看上去不如N头锐度反差大、显得“硬”。但是耐看,细节丰富——这就是德国镜头的味道。诸位不信,各拿一只同规格档次镜头比试一下。我不看也知道结果——
拍风景照、黑白照、以光线明暗构图的相片,N头效果好。
拍人像照、彩色照,以丰富细腻的影调色彩构图的照片,C头效果好。
而就镜头工艺水平论,实现后者要难于实现前者。也就是说C头优质品的价值高于N头。
倘若你希望换一种风格制作照片,那么后期加工C头拍的片子容易被提高反差和锐度。而N头的片子则难于丰富层次、增加细节。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