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1)
——开拓北京
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北京人”(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结成原始人群,居住在今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北坡的山洞里,使用石器、木器等工具狩猎、采集于丛林密布、野兽出没的低丘宽谷中。周口店“北京人”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与“北京人”同期生活在周口店一带的野生动物有鱼类、水獭、仓鼠、鼢鼠、田鼠、硕猕猴、野兔、河狸、豪猪、野猪、虎、豹、貉、狐狸、狼、剑齿虎、棕熊、猎豹、貂、狼獾、鬣狗、三门马、德氏水牛、野牛、披毛犀、肿骨大角鹿、斑鹿、盘羊、青羊等100余种。它们是“北京人”的狩猎对象,其中也有“北京人”猎食的竞争者,还有的是“北京人”居住洞穴的竞争者。
“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了几十万年,他们学会了用火,并有了控制火、保存火种的能力。在距今约23万年,或因溶洞坍塌、或因气候变化,或因族群扩大开辟新领地,“北京人”离开了周口店,迁徙了。
距今约10万年,新的古人类接管了周口店,因其居住的山洞称为新洞而得名“新洞人”,他们栖息在龙骨山东南的山洞里,采集、狩猎于森林茂密的山地及草木繁盛的平原上。“新洞人”属于原始人群的晚期,亦称早期智人,是原始人群向母系氏族过渡的古人类。
距今4.2万年~3.85万年,“田园洞人”生活在周口店附近的山洞里。
距今约2.7万年前,“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他们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已经能用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了,并佩戴贝壳、石珠、鱼骨等制成的装饰品,有了审美意识。与其同期生活的野生动物除鱼类、两栖类,还有虎、豹、豺、洞熊、鹿、羚羊、鬣狗、狗獾、猞猁、狐、香猫、野驴、鸵鸟、田鼠等48种哺乳动物,这些动物中88%为现生种,12%绝灭。
距今2.5万年前,以血缘关系的古人类族群开始离开岩洞,沿着山脉小道、河流岸边来到山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山前平原上生活、繁衍。他们其中的一支就生活在今北京王府井一带。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古人类的一支迁徙到今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一带,被称为“东胡林人”。
7千年~6千年前,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加,原始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食物,常常发生频繁的部落争斗,并在争斗中扩大地域或分支另建族群,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今房山、平谷、顺义、昌平、门头沟、海淀、通县、怀柔、密云、朝阳等地,并开始了定居生活,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采集野果,狩猎禽兽,捕食鱼蚌,并“拘良兽”驯养牲畜。人们穿兽皮衣、住茅草房,会制陶,熟食。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出现。
此时期古人类生活的重要的遗址有平谷区燕山南麓错河河畔的北埝头遗址、上宅村沟河河畔的上宅遗址;房山区拒马河河畔的镇江营遗址、丁家洼河河畔丁家洼遗址;昌平区雪山遗址,这些遗址均坐落在水源附近台地上。这些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陶器,还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等,在雪山遗址还出土了黑陶。
尧、舜、禹时期
距今约5千年~4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爆发了著名的“阪泉之战”。传说黄帝率熊、羆、狼、虎等为先驱,以雕、鹰、鸢等为旗帜,同炎帝进行了大规模激烈的战争,炎帝大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被称为华夏第一战。
2004年,北京部分历史学家聚集延庆,经过研讨最终认定“阪泉之战”的地点是延庆县张山营乡的阪泉村,这里依山傍水,前为旷野,山为阪山,水称阪泉河。
此期间,黄帝还与蚩尤进行了著名的“涿鹿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当时蚩尤来扰乱,黄帝联合其他部落与蚩尤作战,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南部的涿鹿一带击杀蚩尤,蚩尤大败。从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成为远古五帝之首,自此华夏先民跨入了文明门槛。
传说在此期间,今北京地区称幽州。
五帝之一、黄帝之孙的颛顼,号高阳氏,掌管祭祀天神,曾到幽陵祭祀。高阳氏之后人的鄙姓,到今通州区潞水一带活动,在通县的菜园村发现了5000多年前人类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磨制石器。
有学者认为幽陵即为幽州,幽州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尧、舜、禹时期,相传幽州是中国九州之一,古幽州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也有学者认为幽州只是一个学说,不是实际使用的地名。
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奴隶制国家夏,建都于今河南登封、山西夏县等地。
夏代,今北京及周边地区有肃慎、燕毫、孤竹、山戎等族群或方国。其中肃慎族约在河北北部,后东迁;燕毫(方国)处于今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孤竹国处于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山戎族活动在燕山南北今延庆县一带。
今北京地区出土的夏代文化遗存主要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刀、石镰、骨器、鹿角钁等工具。在今房山区琉璃河地区还出土了鬲、簋、罐等5件陶器。
4千年~3千年,今北京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朝传代约600年、13代、16王。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传至桀,桀暴虐荒淫,被商所灭。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2)
——晏蓟并立
商族是一个原始部落,起源于黄河下游的今山东、河南一带。传说大禹治水时,帝喾之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成为商族始祖,封地在今山东腾县一带,传至汤时已是第14代。汤做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之时。汤为了灭夏,任用伊尹为相,精心准备了18年,势力逐渐强大,逐渐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商王朝的属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族灭夏桀,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商建都于今山东曹县,曾多次迁移。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为商王时,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内部争斗,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也称殷商。盘庚使商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文明大国,时“诸侯来朝”。商王朝共历17代,31王,约500年。
商代,今北京地区有蓟与晏2个方国(部落),是由原始部落演变发展的小国。
蓟位于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因城内西边隅有蓟丘而得名。
晏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
商王朝是黄河流域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晏、蓟均系附属商王朝的北方小国。
商甲骨文中常见有“晏来”的卜辞,说明晏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甲骨文卜辞中有“贞,妟乎取白马氏”,应该是当时晏地产白马,晏国以优良的白马向商王朝纳贡。甲骨文中还有“妇晏”,可能是指晏国之女嫁于商者。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蓟的甲骨文。
晏国、蓟国时期,今北京地区的农业较夏代有所发展,农业聚落增多,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当时采矿业、冶炼业及手工业发展迅速,制陶技术已相当熟练,青铜制造技术已发展到高峰阶段。
晏国在今房山区的琉璃河董家林建立了城池,城东西长850米,城墙南部被大石河泛滥冲毁,南北长度不清。城墙为夯土筑成,主墙宽约2.6米。专家考证,该城建筑年代在商代后期,其结构与河南郑州商城相差不多,也就是说,晏国应该得到商王朝的批准,才有可能修建与当时郑州规格相同的城池。晏城是今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城池。
晏国、蓟国在今北京地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重要有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青铜小方鼎、弦纹鼎、饕餮纹鼎、弦纹鬲、饕餮纹爵、饕餮瓿、三羊罍、提梁盉、龟鱼纹鸟柱铜盘、卤、斝、甗等,出土的金器有金耳环、金臂钏、金发笄、金箔残片,出土的玉器有玉斧、玉璜、绿松石珠等,还出土了极为罕见的兵器——铁刃铜钺。
该墓葬墓主人无考,但从陪葬的青铜器及兵器分析,墓主人是一位贵族,且有相当的权力,亦或是青铜器铸造的监管者。今平谷区刘家河附近应该是一处蓟国或晏国的青铜器制造遗址;或是一处地方性中心聚落遗址。
铁刃铜钺兵器为铜制而以铁为刃,长 8.4厘米,钺长方形,具上下阑,铁刃嵌入钺身内约 1厘米。经科学鉴定,其铁刃为陨铁煅制而成,至目前为止,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铁制兵器,这表明商代人具备了锻铁技术。
在琉璃河的刘李店出土了铜耳环、铜指环。
虽然迄今还没有发现当时青铜制品的冶炼、铸造遗址,但这些青铜器、金器应该是就近冶炼、铸造,其铜原料取自于平谷区孔城峪至将军关一带和房山区霞云岭一带的铜矿和孔城峪一带的金矿。
金臂钏、金发笄、铜耳环、铜指环应该是奴隶主阶层妇女佩戴的饰品。
商代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青铜器种类很多,纹饰精美。贵族们除把青铜器作为实用品外,还作为祭祀、朝聘、征伐、陪嫁、宴飧活动的礼器和殉葬物。
在今北京地区存在着从70万年前的古人类到夏、商时期人类的进化、演变、发展的序列,说明了自7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至夏、商时期,北京地区应该存在着几支远古文明的社会族群,其中2支强盛的发展演变成古晏国、古蓟国。古晏国、古蓟国的先民们及其后人就是今北京地区的土著人。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3)
——召公封燕
商王朝传到纣,纣王残暴统治,国内动乱。
此时,生活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带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周是商王朝的属国,定期向商王朝纳贡。周族始祖为帝喾之子弃,其孙古公迁到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古公之子季历,季历去世后,传子姬昌为诸侯,是为周文王。
家喻户晓的有关周文王的故事有韬晦之计“强食子羹”,有“狱中演八卦”而成千古奇书,有为灭商做积极准备,拜姜太公为军师等。
当周文王把国都迁到今陕西丰(今陕西户县),为灭商做好最后一项准备时,没用完成灭商大业去世了。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姬发继承父志,励精图治,在治理好国家的基础上联合庸、蜀、羌、卢等部落攻打商,公元前1122年,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发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纣王败,自焚,商朝灭亡。
姬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国都位于陕西镐(今陕西西安市),史称西周。
周武王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大片地区,采取了分封制,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的和人民,由他们统治,以拱卫王室。
《左转》记载:“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独姬姓五十三人。”也有的古书记载周初封国400余,服国800余。其中姜尚(姜子牙)被封于营丘,国号齐,封周公旦于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今北京),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等。
北京地区的商燕国、商蓟国在此时均被周所征服,大批的人沦为周的奴隶。
《史记·周本纪》记载:“燕、蓟两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而得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
燕国后来灭了蓟国,并迁都于蓟。
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122年建国,至周幽王公元前771年,历351年,14王。其中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时期。
召公奭被封于燕后,自己没有就封,派长子赴燕,成为燕国国君。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至惠侯,惠侯在位时,正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惠侯以后有釐侯、顷侯。
在公元前1045年,召公之子在原古晏国故城——今琉璃河董家林建立国都,将自己国家的名字称为燕。据此,今北京建都城的历史已有3053年。
燕国在古晏国原城墙基础上重新修筑了城池,城墙为夯土筑成,其中北城墙长800余米,东墙、西墙仅存300余米,宽约10米。
召公奭,姬姓。周初位四公之一,公是周代官制,见于《史记》记载的有太公、周公、召公、毕公。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西周燕国时,今北京地区的经济生产主要有农业和手工业。在燕国都城——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出土了石杵、石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仍然以石器为主,青铜工具已经用于农业生产。在琉璃河一带,已经发掘出西周时期大、中、小埋葬及陪葬坑、车马坑等206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玉器、兵器、漆器、装饰品、原始瓷器等手工业制品。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方鼎、圆鼎、鬲、尊、甗、簋、爵、罍、盉、盘等,其中有些青铜器具铭文,非常珍贵。出土的车辆有单辕、双辕,前有衡,后有轴的木制车,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出土的兵器有戈、矛、戟、镞、匕首等,有的戈、戟上有铭文。漆器有豆、罍等,十分精美。原始瓷器有尊、豆等。
当时燕国的社会状况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没用人身自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从事农业及牧业生产,采矿、冶炼、制造石器、陶器、青铜器。奴隶主把奴隶当成牲畜一样任意虐待、甚至屠杀,奴隶主死后还要奴隶殉葬,情景十分悲惨。在琉璃河董家林发现的十几座周代殉葬墓中,有的奴隶被绑着活埋,有的是被杀死后埋葬,有的被利器击中头部而亡。在琉璃河还出土了一些车马坑,其中有的车马坑内有马14匹,车5辆,车马坑内也有殉葬的奴隶,有的奴隶尸骨十指全无,是被砍断手指后活埋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北京地区的燕国于顷侯21年进入东周时期。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4)
—— 燕侯迁都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7年为春秋时期,前476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广大领土上有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郑、吴、越等国家。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改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北京地区的燕国于顷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燕国共有顷侯、哀侯、郑侯、穆侯、宣侯、桓公、庄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孝公20个国君。
春秋300年间,各诸侯国不断发生激烈的变革,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齐、宋、晋、秦、楚等大国逐渐强大,争霸中原,吴、越争霸东南地区。各诸侯国的势力此长彼落,相互攻伐,一些小国在激烈的战争中被吞并,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记载。仅鲁国的《春秋》就记载了各种军事活动480余次,在不断的征伐过程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地处北方的燕国,在这时期势力较弱,20代燕侯均政绩一般,作用也不突出,虽然历代燕侯与各诸侯国有交往,但不被中原列强所重视。
当时,燕国东边有孤竹、东北有肃慎、北边有山戎。
孤竹活动在今河边卢龙一带。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孤竹国依然存在,至战国后期史籍中不见其名。
肃慎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较大的民族,活动在燕国东北地区。隋唐时称靺鞨,金代称女真,明清时称满族。
山戎族活动在燕国北边,以游牧生活为主,在春秋时期较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说明山戎不是一个单一的族,而有很多支系,历史文献有“山戎越燕伐齐”、“伐郑”、“狄人攻卫”等记载。山戎族的势力发展,对燕国构成很大的威胁,经常对燕国进行侵扰,掠夺财物人口。
1985年在延庆县境内发掘山戎墓葬400余座,测定墓葬中的骸骨最长年龄不超过50岁,还有一些是12岁以下儿童的墓葬,说明当时山戎人生活环境相当艰苦,甚至生命也得不到保障。
山戎墓葬多有殉牲,大多殉犬,也有殉牛、殉羊、殉马。
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金器、青铜器。青铜器有兵器、生活器皿、装饰品、车马具等,其中很多器物的器形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说明当时的燕国是北方各民族集结与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而燕国都城蓟城是当时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春秋时期,燕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弱到不能抵挡山戎的侵扰。约在公元前693年~前692年,迫于山戎威胁,燕桓侯自蓟城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雄县)。桓侯去世,庄公继位,仍以临易为都。约在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侵燕,《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
燕国自临易迁都回蓟城,可能是在燕庄公以后。
高渐(jiān)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行刺失败后,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下面是荆轲还没去行刺之前的记载: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品:咏荆轲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内容: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5)
——昭王兴燕
春秋时期,在攻伐不休的战争中,各诸侯国把精力集中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上,在激烈的角逐中,他们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相互联合又相互攻伐,为了较量和扩大势力,一些诸侯国不断改革图强。
在此期间,一些诸侯国里知识分子云集,他们思想活跃,各显其能,善于出谋划策,逐渐成为卿大夫并走上政治舞台,频繁的战争造就了一批军事家,以致至战国时期形成名人辈出、“政自大夫出”及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后期,位于今山西西南的晋国被6卿大夫掌握,形成6卿专政,6卿不断争斗,剩4卿,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卿灭知氏,瓜分晋。于公元前403年,3卿正式得到周天子承认而立为诸侯,并各自建立了国都。
至此,韩、赵、魏、秦、楚、齐、燕7雄并列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7雄并列时期,一些小国也同时存在:
齐国南有鲁国;魏国东有卫国、宋国;韩国东有郑国;楚国东北有蔡国、东南有越国;燕国东有朝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燕国、赵国之间有中山国;韩国、魏国之间有周;秦国西南有巴、蜀。
以司马迁“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为依据,周元王即公元前476年,自这年起,历史进入战国时期。
“战国”二字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专称,来源于刘向的《战国策》。但战国一词则产生于7雄征战不休的年代,其中《燕策》记载苏代与燕王谈话:“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赵策》中记载“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司马迁《史记》记载“魏用李俚,尽地力,为疆国,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
战国时期各国分布形势如下:
韩国占有今山西省东南部、河南省中部和西部,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占有今山西省中部、陕西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南省北部、内蒙南部等地区,都晋阳——今山西太太原,后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国占有今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陕西省及河北的部分地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国占有今陕西省中部、甘肃东南部以及四川、青海、宁夏部分地区,都雍——今陕西凤翔南,于秦孝公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楚国在当时7雄中土地最广,占有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其势力曾经达到四川、贵州、云南、陕南、山东南部及两广等部分地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湖北荆州,又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阴,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占有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分地区与河北省的东南部分地区,都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临淄。
燕国占有今河北省的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吉林的部分地区,都蓟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至宣武门一带)。燕国东与朝鲜为邻,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相交,北与戎狄杂处。
战国时期,周天子延续称王。各诸侯国中楚国在公元前740年就称王,为楚武王,至战国延续称王。
战国时期称王最早的诸侯国是魏国,于公元前369年称王,为魏惠王。其次是田齐,于公元前356年称王,为威王。以下依次称王的诸侯为秦、韩、燕、赵,分别是前337年的秦惠文王、前332年的韩宣惠王、前332年的燕易王、前325年的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燕国国君有成公、闵公、简公、桓公、文公、易王、燕王哙、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燕王喜。
燕易王称王后,燕国虽然有了同强国同等的政治地位,但由于燕国的文化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很深,综合实力与强国差距很大,仍然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
《战国策》记载燕王与张仪谈话:“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军事著作《吴子》记载“燕性慤,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陈守而不走。”还有历史文献记载燕地“其俗愚悍少虑,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均反映出燕地民众具有朴实、勇敢、具有善于帮助他人慷慨侠义之民风,但缺少智慧和谋略,在剧烈的竞争中守陈规而不发达。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外交往来、统军作战上无处不闪烁着当时人们智慧的光芒,战国250多年历史,堪称是一部谋略的创造史、一部谋略的实践史。
地处北京地区的燕国,在整个战国期间,也发生了一系列大事。战国初年,毗邻的齐国较强盛,常常与燕国发生矛盾和冲突。公元前380年齐国攻燕,取燕国桑丘(今河北省徐水东南),此时韩、赵、魏3国共同救燕,击败齐军。前324年齐国趁燕文公丧事时攻燕,夺得燕10城。
公元前318年,燕国参加了楚国组织的合纵攻秦的战争,与韩国、赵国、魏国、楚国联合攻打秦国,结果联军失败。
公元前316年,正当各国之间激烈斗争时,第二代燕王哙听信谗言,让出国君之位给国相子之,自己为臣。后太子平领兵版乱,引起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燕,占领了燕国国都,杀燕王哙、子之,又肆意杀燕王室族人。中山国也乘机夺取燕国数十座城。齐国占领燕国达3年,燕国几乎因此灭亡。
此时,燕国军民纷纷奋起反抗齐军,各诸侯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方面谴责齐,一方面组织力量伐齐救燕,公元前312年齐国、中山国被迫撤出燕国。
当时,燕王哙的庶子职流亡在韩国。赵武灵王立公子职,并派人送职入燕,立为王,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大规模修建燕下都,修建燕长城,燕国逐渐强盛起来。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6)
——燕国鼎盛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以师礼招待郭隗,郭隗对燕昭王说:“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
昭王按照郭隗“千金买马骨”的启示,于北京市今石景山区的衙门口村修筑碣石宫,招贤纳士,这就是历史传说的燕昭王“黄金台招贤”的故事。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还“对欲破齐者的天下之士尽养之”。
届时,苏秦、乐毅、邹衍、剧辛等许多贤士纷纷投燕,其中乐毅来自魏国,邹衍来自齐国,剧辛来自赵国,苏秦自东周来。邹衍来燕国游说时,昭王用衣袖裹扫把为其扫路迎接。
乐毅是战国中期中山国(今河北平山)人,为魏国大将乐羊的后代。乐毅自幼好习兵法,谋勇兼备,先仕赵国。赵国沙丘之乱时,投奔魏国,后受魏昭王派遣,出使燕国,感燕昭王厚待,留于燕,帮助燕昭王治理燕国20余年。
苏秦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国疲于对外战争消耗国力,使燕国得以复仇。苏秦后来得到齐湣王信任,任命为相。乐毅联合5国兵力攻齐后,苏秦遭到暗杀身受重伤,自知不久人世,为报暗杀之仇,苏秦请求车裂之刑,使仇人暴露。出土的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苏秦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苏秦被称为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著有《苏子》十三篇,今无存。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大将军,燕、秦、赵、韩、魏5国联合攻齐,乐毅统帅5国之兵与齐军战于济南,齐军败。当时“诸侯皆罢兵”,唯乐毅乘胜长驱直入,占领齐国国都临淄,兵分几路攻下齐国70余城。乐毅伐齐之战在战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历史上把他与管仲并称为“管乐”。
乐毅率军在临淄尽掠齐国珍宝器物归燕。昭王奖赏军队,封乐毅昌国君。昭王在今石景山一带修筑宁台,置放乐毅齐国的斋祭之器;建元英宫,置放齐国的珍宝器物;建历室宫,置放齐国的青铜鼎;足见乐毅所掠夺的器物之多。
春秋末年,燕国在北京市今房山区窦店村西,修建军事重镇——燕中都城,中都城为土城,两层城垣,外城为堆土,内城为夯筑,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00米。
燕昭王时期,于今河北省易县南修建军事重镇——燕下都城,燕下都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城中间有纵贯南北的成垣,将城分为东西二城。城址中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民宅区,还分布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制生产农具、铁制武器、青铜器、铜制兵器、陶器,还有货币等战国时期文物。
为防御齐、赵、山戎,燕昭王下令修筑了北长城、南长城。燕国北长城西起今北京西北的怀来县一带,东至辽宁省的辽阳,并沿长城设置了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南长城位于今河北省易水流域,成为燕国与中山国的分界。至此,燕国达到鼎盛时期。
燕昭王将毕生精力放在伐齐、复仇雪耻上,政治眼光狭隘,没有更远大的目标,致使自昭王后,燕国再也没有有为的国君,并很快衰落。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不统一,各种矛盾复杂多变,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国加强政治理论和文化建设,百家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各流派从本集团利益出发,对社会所有事物做出解释,提出主张。而当时争鸣的“百家”无一产生在燕国,说明燕国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落后。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其子燕惠王继位。
惠王气度狭小,又因乐毅不和,齐国大将田单乘机派人到燕国施反间计,惠王不辩真伪,听信谣言,立即要乐毅返燕,派骑劫代替乐毅。
乐毅深知惠王,弃燕返赵,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后乐毅于赵国去世。燕人为乐毅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望楚村)建立了墓葬,村名原称望诸村,后谐音改为望楚村。乐毅墓为一个巨大土冢,相传是燕国中都的民众为纪念乐毅,每人以手捧土为其建墓。
田单受命于齐国危难时,为保卫齐国,他采取了鼓舞士气,壮大力量,施用一系列计策瓦解、消弱燕国力量。
当燕惠王撤换乐毅后,田单认为反攻的条件已经生熟。于是他调集1000余头牛,牛身披红彩布,牛头绑锋利的刀刃,牛尾绑油脂苇束,创造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火牛阵”。燕国军队大败,骑劫也被齐军杀死。田单乘胜追击,夺回所失70余城。燕国自此衰落。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7)
—— 燕国衰落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是当时北方的诸侯大国,国境以今北京地区为中心,包括河北省北部,山东省东北部以及辽宁省广大地区。
当时燕国冶铁很发达,今北京地区已经广泛使用铁器,考古发现燕国41处铁器遗址,在今易县东南的燕下都和今河北省兴隆发现铁器最多,代表了战国时期铁器的生产水平。
兴隆出土的铁器有锄、镰、斧、凿、钁的铁铸范,附近还发现了古铁矿矿井;易县出土的铁器有农具、兵器、刑具、杂品等420多件,其中兵器有矛、戟、剑、镞、匕首、刀、甲胄、铠甲等,还出土了铜铁合铸的铜弩机,在当时这是一种新型兵器。刑具有颈锁和脚镣,专家判断当时采矿、冶铁、制造铁器的人中有俘虏或服刑者。
在燕下都发现了一处人骨墓葬,人骨断首离肢,互相迭压,分析与战争屠杀或冶铁的俘虏有关。
燕国的经济生产主要有农业、畜牧业、蚕桑业、手工业、商业。
苏秦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
燕国的农作物主要有黍(黄米)、稷(谷子)、稻,粮食产量丰富。在今北京地区,发现了很多战国时期的陶井,井中砌有一圈一圈套叠起来的陶圈,这些井即是饮用井,也浇灌农田。其中,燕国南部都亢地区(今河北涿州市东、高碑店、固安等市县)是最富庶的农业区,土壤肥沃,水泽丰富,当时已种植水稻。秦国对这片土地早已垂涎。
畜牧业主要是养马。蚕桑业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燕,代田畜而事桑”,可见燕国的蚕丝业甚至可代替耕田及畜牧。
手工业主要有铁器,青铜器、金银器,出土的青铜器有鼎、豆、敦、勺、戈、镞、剑、削刀、钫、钉、灯、壶、钱币、缶、带钩等;出土的金银器主要有金发叉、错金铜扣等。
燕国通行的钱币是刀币,称为“明刀币”,在燕下都出土“明刀币”33000多枚,在今呼家楼出土一捆一捆的战国“明刀币”,共2767枚,在今房山区霞云岭山区出土“明刀币”400余枚。货币与商业密切相关,说明当时燕国的流通业很发达。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燕亦渤、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稀,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司马迁又一次记述了燕国人迅猛凶悍而不思考问题的特征及记录了燕国丰饶的物产。
渔业、盐业生产主要在渤海沿海,在永定河、拒马河、潮白河、大石河等河流沿岸,也有渔业生产。枣的分布很普遍,以今密云产小枣最佳。据《史记》“燕秦千树栗”的记载,当时燕国境内,即今天的房山区、昌平区、密云等地区已有相当规模的栗园了。
战国时期的燕国歌舞很著名,传说今天的秧歌就出自燕国,名“燕歌”,后谐音称秧歌。高渐离就是燕国著名的音乐家,善击筑,文献载:“筑,古乐,有弦,击之不鼓”;“筑,状思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
高渐离与荆轲为挚友,《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荆轲是卫国人,其祖先是齐国人,后迁于卫。荆轲自幼喜弄剑、读书。游历各地,先后至赵、燕,在燕国与高渐离、田光交往深厚。
荆轲是一个任性放达,远离豪门权贵,浪迹江湖,云游四方的侠客。侠客是战国时期的社会角色,“好士任侠”是战国时期普遍的社会风气,侠客以豪情大义,为国驱厄解困,为人排急解难而显名天下。
唐代诗人钱起的《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首次提出了“燕赵多悲壮慷慨之士”。
燕王惠在位7年,去世后武成王继位,武成王在位14年,去世后燕孝王继位,孝王在位3年。公元前255年,燕孝王死,燕王喜继位。燕王喜与邻国的赵国不断发生战争,但用兵屡败,燕国更加衰落。
公元前246年,秦国庄襄王去世,秦王政继位,即秦始皇。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8)
——燕国灭亡
公元前473年,楚国灭越国;
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中山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
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东周;
公元前254年,魏国灭卫国。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国灭韩国;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国灭魏国;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国灭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国灭赵国、燕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大地震之后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秦王政趁此机会,派大将王剪领兵进攻赵国,于公元前228年,秦军长驱直入攻入赵国首都邯郸,赵王被迫投降。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省蔚县)自立为代王。
秦国占领邯郸后,秦军兵临燕国南部边境,燕国举国惊恐。曾经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国太子丹此时逃回燕国,他极力设法抗秦,太傅鞠武建议联合周围的晋、齐、楚及匈奴的力量抵抗秦国,太子丹认为此法解决不了燕国迫在眉睫的危险,他想用暗杀秦王以救燕。
于是鞠武举荐田光,田光举荐荆轲,荆轲慨然应允。为保国家机密,田光在荆轲面前自刎身亡。
太子丹以奇珍异宝、金钱、美女、美酒、歌舞等竭尽全力款待荆轲。
为取得秦王信任,荆轲要准备几件贵重的礼物。此时秦国亡将樊於期逃投奔太子丹。秦国正在悬赏千金、邑万户取樊於期之头颅。荆轲建议杀樊於期,太子丹不肯,荆轲便亲自见樊於期说明,樊於期当即自杀,为燕国献出自己的头颅。
为了满足秦王的贪婪,荆轲带上燕国最富庶的督亢地区地图;为了保证暗杀成功,荆轲以百金搜求到赵人徐夫人匕首,又使人以毒药液焠之,以试人,只要见一点血丝,“人无不立死者”。
这些准备好以后,荆轲在等待一个同行的人,并为他准备好行装,因其居远还未到。太子丹疑其改悔,荆轲怒,“叱太子曰……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说过之后,荆轲“请辞决矣,遂发。”
公元前227年深秋,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地图卷中藏着匕首,和勇士秦舞阳一同前往。
临行之时,太子丹与众人白衣白冠在燕下都送荆轲至易水岸,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罢,荆轲登车而去,众人皆垂泪。
荆轲当时“就车而去”,从河北省的易水岸边出发,沿太行山东麓南下,翻山越岭向咸阳进发,其路程近2000里路,预计至少要走1月余。
荆轲一行至秦后,以“千金之资币物厚谴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对秦王说:燕王惧怕大王之威,愿举国为内臣,今函封樊於期人头和燕国都亢之地图来献。
秦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人头函,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秦王谓荆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荆轲当场身亡。
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为了刺杀秦王,田光、樊於期、荆轲、秦舞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段家喻户晓的的历史故事,荆轲不但留下了千古悲歌,还创造了“图穷匕见”的失败。
荆轲刺秦王的失败是注定的:1.太子丹打乱了荆轲的安排,在其催促下荆轲仓促动身。2.燕国集团缺少洞察与谋略,对于难以预测强暴的秦国没有充分准备。3.荆轲是剑客,所带的的武器——匕首不适合。4.季节不适宜,时值冬季,所以仅割断了秦王的衣袖。5.也有人认为是太子丹以奇珍异宝,美女、车骑和奢侈的生活软化了荆轲的斗志。就连荆轲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次赴死的任务。
最重要的就是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已相当的强大,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有关专家认为“无论荆轲成功与否,燕国都免不了被秦国灭亡的结局。秦统一六国已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历史洪流”。
但,如果荆轲刺杀秦王成功,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就会放慢,甚至中途夭折,六国贵族会卷土重来,那么,历史就要重写了。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中惟一的失败者,但因其刺杀秦王政治背景重大,事件关键,更由于人们敬佩荆轲的侠情义胆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坚强,荆轲虽败,名垂千古。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怒,更加速了对燕国的进攻,燕军节节败退。公元前226年10月,秦军占领了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逃往辽东,秦王派大将李信追击,燕王焦急。
此时,赵国公子代王嘉遣书于燕王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燕王听信了嘉的建议,派人杀太子丹,欲献秦。
但秦军并未因此停止进攻燕国,“秦复进兵攻之”,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秦军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封建统一的国家,秦王政称始皇帝。从此,今北京地区纳入秦王朝统辖。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1)
——开拓北京
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北京人”(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结成原始人群,居住在今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北坡的山洞里,使用石器、木器等工具狩猎、采集于丛林密布、野兽出没的低丘宽谷中。周口店“北京人”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与“北京人”同期生活在周口店一带的野生动物有鱼类、水獭、仓鼠、鼢鼠、田鼠、硕猕猴、野兔、河狸、豪猪、野猪、虎、豹、貉、狐狸、狼、剑齿虎、棕熊、猎豹、貂、狼獾、鬣狗、三门马、德氏水牛、野牛、披毛犀、肿骨大角鹿、斑鹿、盘羊、青羊等100余种。它们是“北京人”的狩猎对象,其中也有“北京人”猎食的竞争者,还有的是“北京人”居住洞穴的竞争者。
“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了几十万年,他们学会了用火,并有了控制火、保存火种的能力。在距今约23万年,或因溶洞坍塌、或因气候变化,或因族群扩大开辟新领地,“北京人”离开了周口店,迁徙了。
距今约10万年,新的古人类接管了周口店,因其居住的山洞称为新洞而得名“新洞人”,他们栖息在龙骨山东南的山洞里,采集、狩猎于森林茂密的山地及草木繁盛的平原上。“新洞人”属于原始人群的晚期,亦称早期智人,是原始人群向母系氏族过渡的古人类。
距今4.2万年~3.85万年,“田园洞人”生活在周口店附近的山洞里。
距今约2.7万年前,“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他们已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山顶洞人”已经能用骨针缝制兽皮之类的衣服了,并佩戴贝壳、石珠、鱼骨等制成的装饰品,有了审美意识。与其同期生活的野生动物除鱼类、两栖类,还有虎、豹、豺、洞熊、鹿、羚羊、鬣狗、狗獾、猞猁、狐、香猫、野驴、鸵鸟、田鼠等48种哺乳动物,这些动物中88%为现生种,12%绝灭。
距今2.5万年前,以血缘关系的古人类族群开始离开岩洞,沿着山脉小道、河流岸边来到山前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山前平原上生活、繁衍。他们其中的一支就生活在今北京王府井一带。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古人类的一支迁徙到今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一带,被称为“东胡林人”。
7千年~6千年前,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加,原始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食物,常常发生频繁的部落争斗,并在争斗中扩大地域或分支另建族群,当时的古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今房山、平谷、顺义、昌平、门头沟、海淀、通县、怀柔、密云、朝阳等地,并开始了定居生活,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采集野果,狩猎禽兽,捕食鱼蚌,并“拘良兽”驯养牲畜。人们穿兽皮衣、住茅草房,会制陶,熟食。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出现。
此时期古人类生活的重要的遗址有平谷区燕山南麓错河河畔的北埝头遗址、上宅村沟河河畔的上宅遗址;房山区拒马河河畔的镇江营遗址、丁家洼河河畔丁家洼遗址;昌平区雪山遗址,这些遗址均坐落在水源附近台地上。这些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陶器,还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斧、石凿、石磨盘、石磨棒等,在雪山遗址还出土了黑陶。
尧、舜、禹时期
距今约5千年~4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爆发了著名的“阪泉之战”。传说黄帝率熊、羆、狼、虎等为先驱,以雕、鹰、鸢等为旗帜,同炎帝进行了大规模激烈的战争,炎帝大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被称为华夏第一战。
2004年,北京部分历史学家聚集延庆,经过研讨最终认定“阪泉之战”的地点是延庆县张山营乡的阪泉村,这里依山傍水,前为旷野,山为阪山,水称阪泉河。
此期间,黄帝还与蚩尤进行了著名的“涿鹿之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当时蚩尤来扰乱,黄帝联合其他部落与蚩尤作战,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南部的涿鹿一带击杀蚩尤,蚩尤大败。从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成为远古五帝之首,自此华夏先民跨入了文明门槛。
传说在此期间,今北京地区称幽州。
五帝之一、黄帝之孙的颛顼,号高阳氏,掌管祭祀天神,曾到幽陵祭祀。高阳氏之后人的鄙姓,到今通州区潞水一带活动,在通县的菜园村发现了5000多年前人类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的磨制石器。
有学者认为幽陵即为幽州,幽州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尧、舜、禹时期,相传幽州是中国九州之一,古幽州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也有学者认为幽州只是一个学说,不是实际使用的地名。
夏、商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奴隶制国家夏,建都于今河南登封、山西夏县等地。
夏代,今北京及周边地区有肃慎、燕毫、孤竹、山戎等族群或方国。其中肃慎族约在河北北部,后东迁;燕毫(方国)处于今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孤竹国处于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山戎族活动在燕山南北今延庆县一带。
今北京地区出土的夏代文化遗存主要有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刀、石镰、骨器、鹿角钁等工具。在今房山区琉璃河地区还出土了鬲、簋、罐等5件陶器。
4千年~3千年,今北京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夏朝传代约600年、13代、16王。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传至桀,桀暴虐荒淫,被商所灭。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2)
——晏蓟并立
商族是一个原始部落,起源于黄河下游的今山东、河南一带。传说大禹治水时,帝喾之子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商,成为商族始祖,封地在今山东腾县一带,传至汤时已是第14代。汤做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之时。汤为了灭夏,任用伊尹为相,精心准备了18年,势力逐渐强大,逐渐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商王朝的属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部族灭夏桀,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商建都于今山东曹县,曾多次迁移。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为商王时,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内部争斗,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而商也称殷商。盘庚使商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文明大国,时“诸侯来朝”。商王朝共历17代,31王,约500年。
商代,今北京地区有蓟与晏2个方国(部落),是由原始部落演变发展的小国。
蓟位于今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因城内西边隅有蓟丘而得名。
晏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
商王朝是黄河流域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晏、蓟均系附属商王朝的北方小国。
商甲骨文中常见有“晏来”的卜辞,说明晏与商王朝关系密切。甲骨文卜辞中有“贞,妟乎取白马氏”,应该是当时晏地产白马,晏国以优良的白马向商王朝纳贡。甲骨文中还有“妇晏”,可能是指晏国之女嫁于商者。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关于蓟的甲骨文。
晏国、蓟国时期,今北京地区的农业较夏代有所发展,农业聚落增多,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当时采矿业、冶炼业及手工业发展迅速,制陶技术已相当熟练,青铜制造技术已发展到高峰阶段。
晏国在今房山区的琉璃河董家林建立了城池,城东西长850米,城墙南部被大石河泛滥冲毁,南北长度不清。城墙为夯土筑成,主墙宽约2.6米。专家考证,该城建筑年代在商代后期,其结构与河南郑州商城相差不多,也就是说,晏国应该得到商王朝的批准,才有可能修建与当时郑州规格相同的城池。晏城是今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城池。
晏国、蓟国在今北京地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重要有平谷区刘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青铜小方鼎、弦纹鼎、饕餮纹鼎、弦纹鬲、饕餮纹爵、饕餮瓿、三羊罍、提梁盉、龟鱼纹鸟柱铜盘、卤、斝、甗等,出土的金器有金耳环、金臂钏、金发笄、金箔残片,出土的玉器有玉斧、玉璜、绿松石珠等,还出土了极为罕见的兵器——铁刃铜钺。
该墓葬墓主人无考,但从陪葬的青铜器及兵器分析,墓主人是一位贵族,且有相当的权力,亦或是青铜器铸造的监管者。今平谷区刘家河附近应该是一处蓟国或晏国的青铜器制造遗址;或是一处地方性中心聚落遗址。
铁刃铜钺兵器为铜制而以铁为刃,长 8.4厘米,钺长方形,具上下阑,铁刃嵌入钺身内约 1厘米。经科学鉴定,其铁刃为陨铁煅制而成,至目前为止,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铁制兵器,这表明商代人具备了锻铁技术。
在琉璃河的刘李店出土了铜耳环、铜指环。
虽然迄今还没有发现当时青铜制品的冶炼、铸造遗址,但这些青铜器、金器应该是就近冶炼、铸造,其铜原料取自于平谷区孔城峪至将军关一带和房山区霞云岭一带的铜矿和孔城峪一带的金矿。
金臂钏、金发笄、铜耳环、铜指环应该是奴隶主阶层妇女佩戴的饰品。
商代是铸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青铜器种类很多,纹饰精美。贵族们除把青铜器作为实用品外,还作为祭祀、朝聘、征伐、陪嫁、宴飧活动的礼器和殉葬物。
在今北京地区存在着从70万年前的古人类到夏、商时期人类的进化、演变、发展的序列,说明了自7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至夏、商时期,北京地区应该存在着几支远古文明的社会族群,其中2支强盛的发展演变成古晏国、古蓟国。古晏国、古蓟国的先民们及其后人就是今北京地区的土著人。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3)
——召公封燕
商王朝传到纣,纣王残暴统治,国内动乱。
此时,生活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一带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当时周是商王朝的属国,定期向商王朝纳贡。周族始祖为帝喾之子弃,其孙古公迁到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古公之子季历,季历去世后,传子姬昌为诸侯,是为周文王。
家喻户晓的有关周文王的故事有韬晦之计“强食子羹”,有“狱中演八卦”而成千古奇书,有为灭商做积极准备,拜姜太公为军师等。
当周文王把国都迁到今陕西丰(今陕西户县),为灭商做好最后一项准备时,没用完成灭商大业去世了。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姬发继承父志,励精图治,在治理好国家的基础上联合庸、蜀、羌、卢等部落攻打商,公元前1122年,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发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纣王败,自焚,商朝灭亡。
姬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国都位于陕西镐(今陕西西安市),史称西周。
周武王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大片地区,采取了分封制,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的和人民,由他们统治,以拱卫王室。
《左转》记载:“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独姬姓五十三人。”也有的古书记载周初封国400余,服国800余。其中姜尚(姜子牙)被封于营丘,国号齐,封周公旦于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今北京),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等。
北京地区的商燕国、商蓟国在此时均被周所征服,大批的人沦为周的奴隶。
《史记·周本纪》记载:“燕、蓟两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而得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
燕国后来灭了蓟国,并迁都于蓟。
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122年建国,至周幽王公元前771年,历351年,14王。其中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时期。
召公奭被封于燕后,自己没有就封,派长子赴燕,成为燕国国君。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至惠侯,惠侯在位时,正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惠侯以后有釐侯、顷侯。
在公元前1045年,召公之子在原古晏国故城——今琉璃河董家林建立国都,将自己国家的名字称为燕。据此,今北京建都城的历史已有3053年。
燕国在古晏国原城墙基础上重新修筑了城池,城墙为夯土筑成,其中北城墙长800余米,东墙、西墙仅存300余米,宽约10米。
召公奭,姬姓。周初位四公之一,公是周代官制,见于《史记》记载的有太公、周公、召公、毕公。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西周燕国时,今北京地区的经济生产主要有农业和手工业。在燕国都城——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出土了石杵、石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仍然以石器为主,青铜工具已经用于农业生产。在琉璃河一带,已经发掘出西周时期大、中、小埋葬及陪葬坑、车马坑等206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玉器、兵器、漆器、装饰品、原始瓷器等手工业制品。其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方鼎、圆鼎、鬲、尊、甗、簋、爵、罍、盉、盘等,其中有些青铜器具铭文,非常珍贵。出土的车辆有单辕、双辕,前有衡,后有轴的木制车,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出土的兵器有戈、矛、戟、镞、匕首等,有的戈、戟上有铭文。漆器有豆、罍等,十分精美。原始瓷器有尊、豆等。
当时燕国的社会状况是奴隶制社会,奴隶没用人身自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从事农业及牧业生产,采矿、冶炼、制造石器、陶器、青铜器。奴隶主把奴隶当成牲畜一样任意虐待、甚至屠杀,奴隶主死后还要奴隶殉葬,情景十分悲惨。在琉璃河董家林发现的十几座周代殉葬墓中,有的奴隶被绑着活埋,有的是被杀死后埋葬,有的被利器击中头部而亡。在琉璃河还出土了一些车马坑,其中有的车马坑内有马14匹,车5辆,车马坑内也有殉葬的奴隶,有的奴隶尸骨十指全无,是被砍断手指后活埋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北京地区的燕国于顷侯21年进入东周时期。
北京地区历史大事年表(4)
—— 燕侯迁都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前477年为春秋时期,前476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广大领土上有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燕、郑、吴、越等国家。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力日渐衰落,诸侯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改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北京地区的燕国于顷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燕国共有顷侯、哀侯、郑侯、穆侯、宣侯、桓公、庄公、襄公、桓公、宣公、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孝公20个国君。
春秋300年间,各诸侯国不断发生激烈的变革,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齐、宋、晋、秦、楚等大国逐渐强大,争霸中原,吴、越争霸东南地区。各诸侯国的势力此长彼落,相互攻伐,一些小国在激烈的战争中被吞并,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记载。仅鲁国的《春秋》就记载了各种军事活动480余次,在不断的征伐过程中,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地处北方的燕国,在这时期势力较弱,20代燕侯均政绩一般,作用也不突出,虽然历代燕侯与各诸侯国有交往,但不被中原列强所重视。
当时,燕国东边有孤竹、东北有肃慎、北边有山戎。
孤竹活动在今河边卢龙一带。据历史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孤竹国依然存在,至战国后期史籍中不见其名。
肃慎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一个较大的民族,活动在燕国东北地区。隋唐时称靺鞨,金代称女真,明清时称满族。
山戎族活动在燕国北边,以游牧生活为主,在春秋时期较盛,《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说明山戎不是一个单一的族,而有很多支系,历史文献有“山戎越燕伐齐”、“伐郑”、“狄人攻卫”等记载。山戎族的势力发展,对燕国构成很大的威胁,经常对燕国进行侵扰,掠夺财物人口。
1985年在延庆县境内发掘山戎墓葬400余座,测定墓葬中的骸骨最长年龄不超过50岁,还有一些是12岁以下儿童的墓葬,说明当时山戎人生活环境相当艰苦,甚至生命也得不到保障。
山戎墓葬多有殉牲,大多殉犬,也有殉牛、殉羊、殉马。
墓葬中出土了大批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金器、青铜器。青铜器有兵器、生活器皿、装饰品、车马具等,其中很多器物的器形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说明当时的燕国是北方各民族集结与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而燕国都城蓟城是当时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春秋时期,燕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弱到不能抵挡山戎的侵扰。约在公元前693年~前692年,迫于山戎威胁,燕桓侯自蓟城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雄县)。桓侯去世,庄公继位,仍以临易为都。约在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侵燕,《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
燕国自临易迁都回蓟城,可能是在燕庄公以后。
我们这次也很想登黄金台感受燕昭王的气魄,可惜行程时间很紧凑,我们只登临了武阳台,还想去九女台大墓看看时间就不允许了。在燕子村燕子塔前看到了一个赝品黄金台,颇能体现广大乡村干部的智慧。古书记载黄金台应于易水之南,所以燕子村这个肯定不是黄金台旧址,在考古界对于黄金台的位置也是众说纷纭,位于燕下都也还只是中一种说法。燕下都虽然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但是就我国的文保现状而言,暴尸荒野很正常,我的组织也只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记录
1、关于燕都目前主流说法是
燕都的迁移次序如下--琉璃河--蓟城--临易--蓟城--易县燕下都(窦店燕中都并立)
西周王朝自公元前1122年建国,至周幽王公元前771年,历351年,14王。其中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时期。周武王为了统治新征服的大片地区,采取了分封制,把子弟、亲戚、功臣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的和人民,由他们统治,以拱卫王室。
召公奭被封于燕后,自己没有就封,派长子赴燕,成为燕国国君。召公以后经过九代传至惠侯,惠侯在位时,正是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时候,惠侯以后有釐侯、顷侯。
在公元前1045年,召公之子在原古晏国故城——今琉璃河董家林建立国都,将自己国家的名字称为燕。据此,今北京建都城的历史已有3053年。
燕国在古晏国原城墙基础上重新修筑了城池,城墙为夯土筑成,其中北城墙长800余米,东墙、西墙仅存300余米,宽约10米。
《左转》记载:“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记载:“立七十一国,独姬姓五十三人。”也有的古书记载周初封国400余,服国800余。其中姜尚(姜子牙)被封于营丘,国号齐,封周公旦于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今北京),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等。
西周燕国后来灭了蓟国,并迁都于蓟
春秋时期,燕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弱到不能抵挡山戎的侵扰。约在公元前693年~前692年,迫于山戎威胁,燕桓侯自蓟城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雄县)。桓侯去世,庄公继位,仍以临易为都。约在公元前664年,山戎再次侵燕,《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
燕国自临易迁都回蓟城,可能是在燕庄公以后
春秋末年,燕国在北京市今房山区窦店村西,修建军事重镇——燕中都城,中都城为土城,两层城垣,外城为堆土,内城为夯筑,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00米。
燕昭王时期,于今河北省易县南修建军事重镇——燕下都城,燕下都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城中间有纵贯南北的成垣,将城分为东西二城。城址中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民宅区,还分布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制生产农具、铁制武器、青铜器、铜制兵器、陶器,还有货币等战国时期文物。
春秋末年,燕国在北京市今房山区窦店村西,修建军事重镇——燕中都城,中都城为土城,两层城垣,外城为堆土,内城为夯筑,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800米。
燕昭王时期,于今河北省易县南修建军事重镇——燕下都城,燕下都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公里,城中间有纵贯南北的成垣,将城分为东西二城。城址中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民宅区,还分布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铁制生产农具、铁制武器、青铜器、铜制兵器、陶器,还有货币等战国时期文物。
京东平谷山东庄的轩辕庙世传为轩辕黄帝陵,明朝嘉靖年间修纂的《蓟州志》和清代《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平谷渔子山,上有大冢,传为轩辕黄帝陵,上有轩辕庙...封臧荼为燕王,都蓟(北京)。不过就轩辕皇陵全国不下有六七处宣称自己为真,此类史前文化很难考证。史书上天津蓟县城位置确实做过都城,不过是在春秋距今2700年前,由驻于无终山中的一支山戒建立的无终子国,后为燕国所灭。
2、说五塔镇燕山中的白塔为纪念白起我认为戏说居多。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国灭赵后才开始进攻燕国,在之前两国之间有赵国相隔无以发生交战,白起生平从未踏入燕国,何来燕人去纪念他。
学习了!
易县古都边上还有个很著名的黄金台,我去年到过,一个近十几平米的土台子,周围是麦田,但水沟里满是2000多年前的瓦砾,竟然没有一点儿保护措施,真是可惜!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1.古有两个燕都的说法,另一个会不会在京东平谷山东庄的轩辕庙那个地方?2.白塔有一种说法是纪念灭燕的秦大将白起而建的,去年听一易县的民工跟我说的。
强烈支持与历史有关的摄影活动,记录历史也是我们的任务。
找到了一段
至于黑塔和白塔,相传是为纪念左伯桃和羊角哀而建。据传,燕国名士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共往投奔。路遇风雪,衣薄粮少,左伯桃并衣粮于羊角哀,自入空树死。羊角哀入楚为上卿,备厚礼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诉说被墓邻滋扰,不得安息,醒后即拔剑自刎,急赴九泉去护故人。后世遂称友谊深厚者为“羊左”、“羊左之交”。黑塔是为纪念羊角哀而建,高约13米,白塔是为纪念左伯桃而建,高约15米,均为砖结构六角三层。两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可惜黑塔于1996年因大雨倒塌,现尚未修复。但羊左友谊,千古传颂。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