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呵呵这个帖子昨天被管理员删除了,有可能是我不太懂规矩这次认真核对了一下,应没有其他论坛广告之嫌,希望管理员高抬贵手。这是我朋友间的一次活动,因为元旦期间多有事我们有约12个人,希望再召集8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同行,前提是到时有足够交通工具。
09年1月3日话说北京(一)--召公封燕
前言
新的系列活动“话说北京”。其主旨是带领大家沿着北京建城史的历史脉络一路前行,在其间每个节点我都会请相关专家跟随我们答疑解惑,体味一个个朝代更替间北京的变化。系列的最后我们到首都博物馆,请一位故宫博物院的资深顾问给我们串讲北京通史,到那时我想大家这一年中行走北京记忆中的点点滴滴就如珍珠般会串成一条晶莹项链。而这一段我们亲手触摸过的完整北京建城史,将成为我们精神的财富,有了这些沉淀,有助于我们将来去拍到更深刻完整的北京。可以说我开这个系列的目的是给摄影爱好者补习北京建城史,在这期间我可能经常不会给充足的拍摄时间和自由,我更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多用眼睛去记录用心去体味。我们往往仓促拍摄的一刻忽略了交流,在我看对于历史而言,你拍摄时心灵和它没有形成交流那你很可能是去抢劫他……
这次请到大家熟悉的赵志新老师作为顾问,将主要给大家讲解西周燕都博物馆的藏品。易县燕下都遗址距北京六里桥约120公里车程,京石高速转112国道抵达需用时一个半小时,本次仍采用网友自驾形式。请大家看好集合时间和地点,所有发起人同普通报名者等同分摊活动费用。
活动发起人:归鸟
活动说明:09年1月3日话说北京(一)--召公封燕
活动时间:2009年1月3日 (周六)
集合地点:公主坟新兴桥西南角肯德基门前
集合时间:2009年1月3日上午7:30
活动时间: 7:30~~~17:00
活动地点为:西周燕都蓟城纪念柱、西周燕都博物馆、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易县东周燕下都遗址、荆轲塔、燕子塔、座灵塔、荆轲故里等
活动人数:依车辆情况定人数,报名按先后次序,最多不超20人
活动费用:车辆费用分摊,午餐aa制,门票自付
报名方式:跟贴报名便于联系,清注明是否搭车,并将联系电话用站内短信方式发送给组织者。
报名格式举例:
“我报名,搭车,电话 ”
免责声明:
本次活动为非营利自助户外活动。户外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预知性。参加者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完全责任。领队组除接受大家监督、有责任控制费用和公开帐目外,不对任何由户外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以及往返路途中发生的危险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凡参加者均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在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后果,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由受损害人依据法律规定和本声明依法解决。代他人报名者,被代报名参加者如遭受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领队组不承担。本声明中关于免除领队组责任及赔偿责任之约定效力,同样及于组织者、总领队。
★不另设电话通知,最后分组和报名情况请随时关注报名帖和专题页面;
★请摄友们注意保持自身形象,不要随便与人争执,喧哗。注意礼让,多多交流。还请注意他人的隐私权,不要随意偷拍他人;
★拍摄过程中,请摄友们配合组织方,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不要干扰同行摄友的创作,在友好的拍摄氛围下进行自己的创作。
★在此页面报名成功之后,即代表您已经仔细阅读以上文字并表示同意,此报名可作为法律依据。参与者均视同接受本计划全部条款。
报名截止日期:2009年1月2日(周五)20:00
注:本次活动如遇天气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可能通知推迟或取消。
联系方式:归鸟(13051019917)
交通方式:
地点公主坟桥下东北角肯德基门前,交通方式不再累述
建城史逾3000年 北京“西周蓟城纪念柱”重揭幕
纪念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的“西周蓟城纪念柱”,经过重新设计、建设,28日上午在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桥北侧的滨河公园内隆重揭幕。
北京古城历史悠长。70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点燃了这处文明的薪火。距今3000余年前,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后于蓟,即成为今天的北京城之始。物转星移,及至辽代,又在蓟的位置建设陪都――辽南京。金代时又予以扩建,建成规模雄伟的金中都,从而成为北京建都之始。可是,这处壮丽的都城仅存在了60多年。
1990年,北京在建设西二环工程中,从滨河公园及道路地下4米处发现一处大型夯土遗址,经考证,这正是金中都皇宫的主体建筑大安殿遗址。湮没已久的金中都终于得到科学而清晰的实证。北京建城之始--蓟城的位置也由此被确立。
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1995年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宣武区政府在滨河公园绿地上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从此,这座城市雕塑就成为北京建城史的著名标识物。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原先蓟城纪念柱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体量、尺度不相适宜的问题,以至于难以充分展示北京历史的文脉和遗存。”北京宣武区委书记唐大生介绍说。
在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及北京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等人倡议下,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决定投资近80万元,在原址重立“蓟城纪念柱”。在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基础上,王世仁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对纪念柱进行了重新设计。2002年11月23日,“蓟城纪念柱”重立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8日建成的新“蓟城纪念柱”由25块花岗石砌装而成,柱子顶部正面镏金雕刻“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纪念柱整体造型与1995年初建时相同,只是高度增加到9米,基座改为正方形。柱身雕刻也更加讲究,突出了立体感。另外,纪念柱周围环境被重新进行了修饰,还专门增加了夜景照明工程。
蓟城
【拼音】:jì chéng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
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建城史逾3000年 北京“西周蓟城纪念柱”重揭幕
纪念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的“西周蓟城纪念柱”,经过重新设计、建设,28日上午在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桥北侧的滨河公园内隆重揭幕。
北京古城历史悠长。70万年前周口店的“北京人”点燃了这处文明的薪火。距今3000余年前,周武王灭商后,封黄帝之后于蓟,即成为今天的北京城之始。物转星移,及至辽代,又在蓟的位置建设陪都――辽南京。金代时又予以扩建,建成规模雄伟的金中都,从而成为北京建都之始。可是,这处壮丽的都城仅存在了60多年。
1990年,北京在建设西二环工程中,从滨河公园及道路地下4米处发现一处大型夯土遗址,经考证,这正是金中都皇宫的主体建筑大安殿遗址。湮没已久的金中都终于得到科学而清晰的实证。北京建城之始--蓟城的位置也由此被确立。
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1995年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宣武区政府在滨河公园绿地上建起一座“蓟城纪念柱”。从此,这座城市雕塑就成为北京建城史的著名标识物。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原先蓟城纪念柱因周围环境变化而出现体量、尺度不相适宜的问题,以至于难以充分展示北京历史的文脉和遗存。”北京宣武区委书记唐大生介绍说。
在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及北京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等人倡议下,北京市宣武区政府决定投资近80万元,在原址重立“蓟城纪念柱”。在向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基础上,王世仁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对纪念柱进行了重新设计。2002年11月23日,“蓟城纪念柱”重立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8日建成的新“蓟城纪念柱”由25块花岗石砌装而成,柱子顶部正面镏金雕刻“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纪念柱整体造型与1995年初建时相同,只是高度增加到9米,基座改为正方形。柱身雕刻也更加讲究,突出了立体感。另外,纪念柱周围环境被重新进行了修饰,还专门增加了夜景照明工程。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北京城的发源地真的在此吗?其实,长久以来对北京城究竟源自何处,期间又如何演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故城遗址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车马坑等已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故城所在。二是北京城发端于今天的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三是北京城肇始于今宣武区广安门。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后来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燕国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下图为琉璃河燕国故城遗址现状
蓟城
【拼音】:jì chéng
周王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后,习惯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东迁后王室衰微,从“天下共主”沦落为托庇于诸侯大国的附庸,经过长期鲸吞蚕食,春秋时几十个国家兼并成7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是时自公元前475年起至秦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止。北京地区是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燕国以蓟城为都。
蓟城具体方位究竟在今天北京什么地方?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工作,为探寻蓟城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50年代在蓟丘以南不到4公里处(广安门南700米外),曾发现战国遗址,出土饕餮纹半瓦当,这是燕国宫殿建筑常用的建筑构件。1956年在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151座春秋、战国至东汉时的陶井,其中战国36座,陶井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共130座。1965年在配合市政工程的考古发掘中,发现65座战国至汉代陶井,陶井分布在陶然亭、白云观、姚家井、广内白纸坊、广内南顺城街、和平门外海王村等处,较密集的地方是内城西南角经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陶井55座。
70年代又陆续在西单大木仓、宣武门、白纸坊、陶然亭、姚家井等处发现一批战国至汉代陶井。井是用一节节井圈套叠成圆筒状,井底还发现汲水的水罐等生活用品。很显然,这是生活水井,水井密集,说明当时人口很稠密。根据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专家们推测蓟城应在发现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云观附近的“蓟丘”发掘,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西北角,在此城墙下压着3座东墓,说明该城建造年代不早于东汉,这又作何解释?它提示我们对战国“蓟城”位置需要重新认识,这只能待有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
琉璃河西周遗址:改写北京建城史
1945年,银行工作人员吴良材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它使一座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并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周灭商之后,同时封周代同宗、亲戚、功臣到商的领地上建立诸侯国,形成拱卫周朝王室和周天子的屏障,当时的燕国就是周王朝封召公于东北部的屏障。
燕国到底在哪里?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刘李店村、董家林村、立教村发现的西周遗址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45年,中国境内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发展经济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位于琉璃河的当时华北最大的水泥厂为恢复生产,决定向中国银行贷款。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吴良材先生为贷款到水泥厂洽谈有关事宜。去水泥厂的途中要经过一大片田地,吴先生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吴先生是业余考古爱好者,捡到陶片之后,他意识到这是一处遗址,就把捡到的陶片交给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先生,苏先生也意识到其价值,但当时没有条件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20世纪60年代,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苏先生没有忘记当年琉璃河之事,在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就将他们安排到房山区调查,距今3000多年的燕国都城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在琉璃河镇以北一片高地上,该遗址由城址和墓地两部分组成,面积广大,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
琉璃河西周城址位于董家林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城墙有些地段还高出地面1米多,高大的城墙,虽经自然界的侵袭,仍旧伫立。然而,这些高大的城墙在后来“学大寨”的浪潮中从地面上彻底消失,只剩下埋在地下的部分。
1973年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终于再次使这座已经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
琉璃河燕国故城和燕国墓地的发掘,找到了文献记载的燕侯封地,还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克是事实上第一代燕侯。燕侯管辖六个部族,在燕地建立统治机构,西周燕国建立。近年考古发现,西周燕国都城建立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燕都蓟城春秋战国,大国争霸,许多小国被吞并。战国时,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即所谓战国“七雄”。燕国是最北的一个诸侯国,它东临朝鲜、辽东,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为邻,北与戎狄杂处,即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燕国的都城在蓟,即今日北京城区西南部。除蓟之外,还有“中都”和“下都”。据考证,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为汉代良乡县城。燕下都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蓟城也从燕国国都转变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距京城40公里,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两处墓葬处、两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十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董鼎和矩鬲等国家级文物。商周遗址面积近6平方公里,包括居住遗址、城址、墓葬区、车马坑等。自70年代发现以来,已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进一步证实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商周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进一步发掘研究,博物馆也将随之完善扩大。
交 通
前门乘922路到良乡转乘917支线直达商周遗址。
门 票/开 放 时 间
10元(假期间学生免费)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
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 处,二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北京城的发源地真的在此吗?其实,长久以来对北京城究竟源自何处,期间又如何演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故城遗址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车马坑等已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故城所在。二是北京城发端于今天的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三是北京城肇始于今宣武区广安门。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定论。后来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燕国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下图为琉璃河燕国故城遗址现状
燕下都
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
年 代: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6年。
发掘年代:
1929年。
简 介: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意 义: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城市建筑的布局。
[编辑本段]
文物保护 位于保定域内西部、易县城东南5公里的燕下都遗址,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编辑本段]
文化遗迹 燕下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 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现在城内保存着大型主体建筑夯土台基“武阳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显示出当年庞大的建筑体系和战国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城周围筑有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多公里。西城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1964年到1978年对东城墓葬区的发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致、很珍贵的。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由此也可推测宫殿规模之宏伟宽大。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种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刚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琉璃河西周遗址:改写北京建城史
1945年,银行工作人员吴良材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它使一座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并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周灭商之后,同时封周代同宗、亲戚、功臣到商的领地上建立诸侯国,形成拱卫周朝王室和周天子的屏障,当时的燕国就是周王朝封召公于东北部的屏障。
燕国到底在哪里?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刘李店村、董家林村、立教村发现的西周遗址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45年,中国境内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了,发展经济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位于琉璃河的当时华北最大的水泥厂为恢复生产,决定向中国银行贷款。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吴良材先生为贷款到水泥厂洽谈有关事宜。去水泥厂的途中要经过一大片田地,吴先生在地里捡到一大包陶片。吴先生是业余考古爱好者,捡到陶片之后,他意识到这是一处遗址,就把捡到的陶片交给当时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先生,苏先生也意识到其价值,但当时没有条件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20世纪60年代,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苏先生没有忘记当年琉璃河之事,在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就将他们安排到房山区调查,距今3000多年的燕国都城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在琉璃河镇以北一片高地上,该遗址由城址和墓地两部分组成,面积广大,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
琉璃河西周城址位于董家林村。20世纪60年代初期,城墙有些地段还高出地面1米多,高大的城墙,虽经自然界的侵袭,仍旧伫立。然而,这些高大的城墙在后来“学大寨”的浪潮中从地面上彻底消失,只剩下埋在地下的部分。
1973年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钻探和发掘,终于再次使这座已经湮没在地下数千年的西周古城重见天日。
琉璃河燕国故城和燕国墓地的发掘,找到了文献记载的燕侯封地,还把北京城的历史从人们认识中的金代提前到了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初期,使北京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首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将燕地封与召公。由于召公留在西周王朝辅佐王室,召公长子克到燕地就封。克是事实上第一代燕侯。燕侯管辖六个部族,在燕地建立统治机构,西周燕国建立。近年考古发现,西周燕国都城建立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东的董家林村。这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城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燕都蓟城春秋战国,大国争霸,许多小国被吞并。战国时,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并立的局面,即所谓战国“七雄”。燕国是最北的一个诸侯国,它东临朝鲜、辽东,南与齐国交界,西与赵国为邻,北与戎狄杂处,即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东北部以及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燕国的都城在蓟,即今日北京城区西南部。除蓟之外,还有“中都”和“下都”。据考证,燕中都在北京房山区窦店以西,为汉代良乡县城。燕下都位于河北省易县东南。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至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先后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而蓟城也从燕国国都转变为统一封建国家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距京城40公里,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两处墓葬处、两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十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董鼎和矩鬲等国家级文物。商周遗址面积近6平方公里,包括居住遗址、城址、墓葬区、车马坑等。自70年代发现以来,已出土珍贵文物数千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进一步证实北京是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
商周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进一步发掘研究,博物馆也将随之完善扩大。
交 通
前门乘922路到良乡转乘917支线直达商周遗址。
门 票/开 放 时 间
10元(假期间学生免费)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
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 处,二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荆轲塔
在河北易县县城南部,自东南而西南,依次呈弧形排列着五座塔,这就是:燕子塔、镇灵塔、黑塔、白塔和荆轲塔。这五座塔的修建,都和纪念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人物有关。
战国时期,燕国是“七雄”之一,长期称雄于北方,其都城建在今北京,在今河北易县,建有下都。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燕国积弱,面临被秦国灭掉的危险。为了挽救燕国于危亡,燕太子丹在易县燕下都筹划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活剧。
这幕历史活剧的结局,可以说尽人皆知。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的田光,为“明不言”之志自刭而死;原秦国将领樊於期,为雪秦王戮殁父母宗族之恨自刎而亡;这幕历史剧的主角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未遂被秦王斩杀;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击筑和歌的高渐离,后为报燕国之仇以筑击秦皇帝,不中而死。时势使然,燕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人们尊奉荆轲为义士,太子丹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到了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因塔建在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称荆轲塔。又因辽代在荆轲山上还建有圣塔院,故又称此塔为圣塔院塔。后寺、塔俱毁,现存之塔,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进行全面维修。有考证说,荆轲塔的修建,实为佛教产物,但在当地广传是为纪念荆轲而建,在清代树立的石碑上,确实刻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据说,古时每逢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
荆轲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通高26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塔身下面是一个八角形砖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须弥座上以砖雕制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极为富丽。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使塔身轻盈挺秀。此塔深受历代名人关注,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作为一名刺客而能名垂千古,是与樊於期的死义分不开的。樊於期死后,在樊馆附近,乡民逐渐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红土,传说那是樊於期的鲜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塔现残高7米,三层方形,砖石结构,造型奇特。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多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以“轻生重义”而予以同情和赞颂。
后人还在燕子城(今燕子村)观音禅寺内建塔一座,相传是为纪念燕太子丹而造。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结构,通高16.5米,现存塔为明代建筑风格,省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黑塔和白塔,相传是为纪念左伯桃和羊角哀而建。据传,燕国名士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共往投奔。路遇风雪,衣薄粮少,左伯桃并衣粮于羊角哀,自入空树死。羊角哀入楚为上卿,备厚礼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诉说被墓邻滋扰,不得安息,醒后即拔剑自刎,急赴九泉去护故人。后世遂称友谊深厚者为“羊左”、“羊左之交”。黑塔是为纪念羊角哀而建,高约13米,白塔是为纪念左伯桃而建,高约15米,均为砖结构六角三层。两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可惜黑塔于1996年因大雨倒塌,现尚未修复。但羊左友谊,千古传颂。
这五座塔,建筑风格各异,巍然挺立于易水河畔,被称为“五塔镇燕山”。
寻找荆轲足迹
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上,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于是世上有此一首《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随着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这历史书上沉重的一页,再度为人瞩目。
燕下都,神秘之地
对于易水别,《战国策·燕策三》记述:“(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为追寻荆轲旧迹,我来到河北易县。城东南不远即著名的燕下都遗址。放眼望去,只见有大段大段的城墙残存于地面之上。在城角村南的一段城墙残高近7米,可使人多少领略一点其昔日的雄姿。城东北部所残存的十余座土台排列有序,位于中心的武阳台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10米,其城墙与台基皆用黄土夯筑而成,战国之世,燕都蓟城(今北京),而另建此城为下都。其北邻北易水,又称濡水;南邻中易水,兼称武水,古以水北为阳,故称武阳城。上一世纪末这里有“齐侯四器”出土,本世纪初又发现“铜龙”,遂引起人们的注意。
1929年11月,著名学者马衡等曾亲临此地调查。1930年春,马衡又率燕下都考古团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70余年来,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使燕下都武阳城的轮廓得以完整地揭示出来。其东城营建在前,西城扩筑在后,整座城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6000米,为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第一城。与沉埋于丝绸古道上的楼兰、尼雅等城址相比,无论是就建筑规模而言,还是就历时久远而言,燕下都都远超于前者,所缺少的只是那种大漠风沙的背景和被西方探险者“重新发现”而引出的神秘感。
燕下都遗址有许多兵器出土,已发掘的大小墓葬中也多见有兵器为随葬品。城址南部解村附近有为世所瞩目的14座人头骨丛葬坑,据发掘者测算其所掩埋的人头骨在3万颗以上。葬坑内的头骨有的带有三棱式铁铤铜镞,有的被砍去下颌骨,有的被砍去枕骨。这一切都显示了其所处时代战争频繁和战争的残酷性,或有助于理解太子丹及荆轲等所作所为。当年,太子丹即以此为据点进行谋刺秦王的活动。在武阳城西,古有荆轲馆,为荆轲所居之“上舍”。今易县西荆轲山上立有“古义士荆轲里”石碑;又有圣塔院寺塔,始建于辽,明代重建,八角十三层,因碑文中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故俗称荆轲塔,清代寺中供有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在荆轲馆西北,古有樊於期馆,为其授首于荆轲处;在荆轲馆西南,古有渐离城,为荆轲之友高渐离居所。对于这些遗迹,历代志书多有记载,虽互有异同,亦不能完全指实,然大体上是可信的。
寻觅祖泽
另有“送荆陉”在南易水(古又称雹水)之南,相传为太子丹等送别荆轲之处,则使我感到有些困惑。上引《战国策》所记“送之至易水上”后接“既祖,取道”。其“祖”,注家多解为行祭即祭道路之神,实太牵强。又查《墨子·明鬼下》有言“燕之有祖”,而清代大学者王引之、孙诒让等均释为“祖泽”,当指湖泽而言,似符合其本义。然在古书中不见此一带曾存有较大水面的记载;观察其地势,亦无蓄水为池的天然条件。祖泽显然不在这里。
我又将目光投向白洋淀及其周边的安新、容城、雄县等地。古书中有关荆轲壮别于此一带的记载亦多见。
在容城与雄县交界地带今残存有数座古城址。对照有关文献记载可知,其雄县古贤村遗址当即晋时易城县之所在;容城晾马台遗址为汉末公孙瓒所筑易京城,后世称“小易城”;而容城南阳村“燕国城”遗址则为周代燕都临易城,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后世称“大易故城”,燕人为召公之后裔,周初召公受封于北土,建都于今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当古称水)镇北,而称国(秦汉以后改作燕国)。至燕桓侯(公元前697—691年)在位时徙都临易。其所在“燕国城遗址”现存一台地,北坡高出周围地面2—3米,当地人称“城坡”。从城坡起向南700米,台地终了。南坡高出地面0.5米左右。东坡边沿清晰,高出地面0.3—2米。自台地东北角起向西300米后,地势低缓平展,边沿模糊不清。此台地应即燕都临易城内宫城遗址。
台地以北约600米有故河道,当地人称“后河”,与台地以西700米的“西河子”相通,当为原临易城外郭城北垣及西垣外护城河遗迹,由此可推知原临易城之大致轮廓(依古制当宫城居中,则其与外郭城东垣、南垣的距离略等于与外郭城西垣、北垣的距离)。在此一带出土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郾王职戈、郾侯载戈等)、陶器、骨角器及货币等,其中一件属春秋时期的铜壶于近左铺首处阴刻“西宫”二字,于近右铺首处刻一“”字,并在壶口与壶沿上刻“右冶尹”三字,可进一步为此即燕都临易城之所在提供佐证。其“右冶尹”为掌冶铸事之官。
古秋风台的疑问
《墨子·明鬼下》载:“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其燕之《春秋》即燕国史书,今已不传。此事亦见于《法苑珠林·君臣篇》,而径作“简公祀于祖泽。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
依古礼制,诸侯国君需祭祀与国事相关诸神及其封疆内名山大川等。齐之“社稷”即齐都城内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宋之“桑林”即宋都城外祭神求雨之所;楚之“云梦”即云梦泽,为楚国境内大泽,燕之祖泽与其相类。国君行祭礼,臣民男女可聚合在一起随观,为古之遗风。其境内大川,一般是在国都郊外面向其所在方位远望而祭,称望祭。燕简公(公元前504—492年在位,或公元前504—460年在位)时国都临易,其亲临祖泽而行祭,当是由于离祖泽较近之故。由此推知,祖泽应指今白洋淀一带的水面,而“祖涂”即由临易城通向祖泽之路。燕臣庄子仪死而有知,击杀燕简公于“祖涂”之事,或是出于幻觉,然被记于燕之《春秋》,又被《墨子》等书所引,竟成为今日寻觅祖泽所在的线索,颇令人感受到文字符号传递今古信息之功能奥妙无穷。
战国时期,有赵国兴起,燕都北迁于蓟(今北京),临易城改称易,曾一度为赵所取,后又回归。此一地带为燕与赵之分界,古有“燕南赵北”之说。若以上对“祖泽”的探索无误,则应确信荆轲壮别之地即在此一带。作为历史的见证,这里有古秋风台。
今安新县安州镇西北1500米立有青石碑1座,上书“古秋风台”四字。据碑文可知,其地原立有“秋风台”碑,记载荆轲事迹,因年久风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安州天宁寺主持源王秀按原尺寸重刻此碑。对此,清康熙十九年刊《安州志》卷七《古迹》亦有记载:“秋风台,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荆轲之处。”再往前追溯,则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在幽州归义县界”。其归义县即沿于原燕都临易,而治所稍北移。此前有北魏学者阚马因在述及故临易城风物时谈到荆轲别地“疑于此也”,而为郦道元《水经注》所征引,并言“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其就当时所见所闻来考辨此事,或偏于信,或偏于疑,均未予以轻率的否定,足见有关证据之过硬。而之所以有所疑,则很可能由于此一带地貌变迁太大,致使古今名物无可比附。
燕下都
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
年 代: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26年。
发掘年代:
1929年。
简 介: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
意 义: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城市建筑的布局。
[编辑本段]
文物保护 位于保定域内西部、易县城东南5公里的燕下都遗址,是我国现存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同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列入百项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编辑本段]
历史背景 燕下都建于公元前4世纪,约战国中期,为燕昭王时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燕世家》记载,周武王灭商纣以后,封召公于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国的都城在“蓟”,称上都,在今北京一带。到了战国时代,北方的燕国强盛起来,争霸中原,号称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易县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它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依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编辑本段]
文化遗迹 燕下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中部有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相传为运粮河。河东岸有一道与河道平行的城墙,把燕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间偏北处,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把东城又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城周长18.5公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当时人们活动的中心,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有3组建筑群组成。大型主体建筑武阳台,坐落在宫殿区中心,东西最长处140米,南北最宽处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筑基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武阳台以北有望景台、张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为主体建筑物的基址,是战国中期城市建筑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还有3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存。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部。西城区时为加强东城区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城址内遗存较少。
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从燕下都的地理形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延续时间很长。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纳贤者,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燕国即将被强秦灭亡之际,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 王,就是在这里策划的。现在城内保存着大型主体建筑夯土台基“武阳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显示出当年庞大的建筑体系和战国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城周围筑有高大的板筑夯土城墙,全长40多公里。西城西墙保存较为完整,现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处约6米。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千奇百怪。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1964年到1978年对东城墓葬区的发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致、很珍贵的。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龙、凤、蛇等禽兽图案,为考古文物所罕见。由此也可推测宫殿规模之宏伟宽大。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种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刚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高陌乡燕子村西。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6.5米,八棱13层,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塔基进行了维修,此塔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实际应是一座观音寺中的旧物。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怒而逃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千方百计欲报前仇,但无计可施。前231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同年,秦军兵临易水,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史记》司马迁(汉)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节选)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战国策》刘向(汉)
燕太子丹质于秦(节选)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
● 卷第七(节选)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明)
第一百七回
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节选)
燕王闻李信兵至,遣使求救於代王嘉。嘉乃报燕王书,略曰:“秦所以急攻燕者,以怨太子丹故也。王能杀丹以谢於秦,秦怒必解,燕之社稷,幸得血食。”燕王喜犹豫未忍,太子丹惧诛,乃与其宾客,自匿於桃花岛。李信兵屯首山(注:辽阳市西南十五里),使人书数太子丹之罪。燕王喜大惧,佯召太子丹计事,以酒灌醉,缢杀之,然后断其首。
《
辞
海
》
1979年版1242页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被作为人质送在秦国,后逃归。因患秦军逼境,燕王燕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入秦刺秦王不中。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在二千多年以前,辽宁大地上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在公元前二二七年的时候,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兵锋已经威胁到燕国的安全。这时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见此形势非常焦急,设法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过去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秦王对他很不好,他曾经遭受侮辱。他逃回国后,一直想报此仇。如今看到燕国的这种危险局势为了挽救燕国,他礼贤下士,交结了一位叫荆轲的游侠,并要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荆轲慷慨应允,带领燕国少年勇士,十三岁的秦舞阳去秦都咸阳.因为秦的的制度很严,身带兵器是不能接近秦王的,于是太子丹与荆轲定计,以割地献地图为名,图中暗藏利刃。秦王见燕国派人前来割地与秦,以为是真,很是高兴,就聚集群臣接见荆轲和秦舞阳。在殿上,荆轲展完地图露出匕首,便疾速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不料秦王机警地躲开了。荆轲行刺未中,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便在大殿上展开了。但终因人单势孤,荆轲与秦舞阳刺杀秦王未成,当场身死。“图穷匕首见”(也作“图穷匕见”)的典故。就是由荆轲刺秦王这一出历史悲剧中产生的。秦王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就派大将王翦带兵攻打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感到抵不住强大的秦军,于是就跑到燕国统治稳固的地区—辽东郡的首府襄平(即今天的辽阳市)。燕王喜一行人来到辽东,秦军仍在后面攻打,不肯停止进军。太子丹到襄平后,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暂避锋芒。此时秦军写信给燕王,说秦军如此追赶你们,就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果你能杀了他,献给秦王,秦王一定能谅解你而保住你的国家。愚蠢的燕王听信了这番话,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杀了太子丹。可是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最后把燕国灭掉,燕王喜也成了俘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太子,就把衍水改名为太子河,这就是太子河名称的由来。太子河也正是因此而成为辽宁省内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明代诗人韩承训咏太子河诗云: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今天,太子丹藏匿的地方已无从稽考了。但从辽阳附近的地理环境看,太子丹很可能就栖息于辽阳市东
沙坨子(现改为桃花岛村)一带。因为那里正当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分界线。由此西出不远,便是坦荡圹平的原野,绿茵无际。而由此东去即进入群山之间,峰峦层叠,道路迂回,林木蓊郁,气势萧森。太子河在这样环境中,正是佳绝处,河面宽阔,水深浪静,当中是一个河心岛,岛上有个数百户人家的沙坨子村。这一带,河岸边树木极多,不仅风景幽美,而且足以隐匿藏人。(节选自《辽宁古长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太子丹不是投河殉国,而是被其父燕王喜中秦计派人所杀。
二、太子丹被杀的确切地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已无从稽考,但在辽阳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本溪。
荆轲塔
在河北易县县城南部,自东南而西南,依次呈弧形排列着五座塔,这就是:燕子塔、镇灵塔、黑塔、白塔和荆轲塔。这五座塔的修建,都和纪念战国时期燕国的历史人物有关。
战国时期,燕国是“七雄”之一,长期称雄于北方,其都城建在今北京,在今河北易县,建有下都。战国末期,秦国强盛,燕国积弱,面临被秦国灭掉的危险。为了挽救燕国于危亡,燕太子丹在易县燕下都筹划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悲壮活剧。
这幕历史活剧的结局,可以说尽人皆知。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的田光,为“明不言”之志自刭而死;原秦国将领樊於期,为雪秦王戮殁父母宗族之恨自刎而亡;这幕历史剧的主角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未遂被秦王斩杀;在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击筑和歌的高渐离,后为报燕国之仇以筑击秦皇帝,不中而死。时势使然,燕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人们尊奉荆轲为义士,太子丹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到了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又在冢上建塔,因塔建在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称荆轲塔。又因辽代在荆轲山上还建有圣塔院,故又称此塔为圣塔院塔。后寺、塔俱毁,现存之塔,为明代重建,清代修葺,1985年又进行全面维修。有考证说,荆轲塔的修建,实为佛教产物,但在当地广传是为纪念荆轲而建,在清代树立的石碑上,确实刻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轲而设也”的记载。据说,古时每逢清明节,乡民都在塔上张挂白幡,设三牲祭品,为荆轲招魂,故俗称招魂塔。
荆轲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砖塔,通高26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塔身下面是一个八角形砖砌台座,台上建须弥座,须弥座上以砖雕制出平座栏杆,整个须弥座雕饰极为富丽。塔身往上每层高度递减,使塔身轻盈挺秀。此塔深受历代名人关注,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作为一名刺客而能名垂千古,是与樊於期的死义分不开的。樊於期死后,在樊馆附近,乡民逐渐聚居成村,因山上有红土,传说那是樊於期的鲜血所染,遂取名“血山”。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当地绅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镇灵塔,来纪念樊於期。塔现残高7米,三层方形,砖石结构,造型奇特。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多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以“轻生重义”而予以同情和赞颂。
后人还在燕子城(今燕子村)观音禅寺内建塔一座,相传是为纪念燕太子丹而造。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结构,通高16.5米,现存塔为明代建筑风格,省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黑塔和白塔,相传是为纪念左伯桃和羊角哀而建。据传,燕国名士羊角哀与左伯桃为友,闻楚王贤,共往投奔。路遇风雪,衣薄粮少,左伯桃并衣粮于羊角哀,自入空树死。羊角哀入楚为上卿,备厚礼葬左伯桃。羊角哀梦见左伯桃诉说被墓邻滋扰,不得安息,醒后即拔剑自刎,急赴九泉去护故人。后世遂称友谊深厚者为“羊左”、“羊左之交”。黑塔是为纪念羊角哀而建,高约13米,白塔是为纪念左伯桃而建,高约15米,均为砖结构六角三层。两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可惜黑塔于1996年因大雨倒塌,现尚未修复。但羊左友谊,千古传颂。
这五座塔,建筑风格各异,巍然挺立于易水河畔,被称为“五塔镇燕山”。
寻找荆轲足迹
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上,燕太子丹为荆轲饯行。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于是世上有此一首《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随着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这历史书上沉重的一页,再度为人瞩目。
燕下都,神秘之地
对于易水别,《战国策·燕策三》记述:“(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为追寻荆轲旧迹,我来到河北易县。城东南不远即著名的燕下都遗址。放眼望去,只见有大段大段的城墙残存于地面之上。在城角村南的一段城墙残高近7米,可使人多少领略一点其昔日的雄姿。城东北部所残存的十余座土台排列有序,位于中心的武阳台高出地面约11米,东西长140米、南北长110米,其城墙与台基皆用黄土夯筑而成,战国之世,燕都蓟城(今北京),而另建此城为下都。其北邻北易水,又称濡水;南邻中易水,兼称武水,古以水北为阳,故称武阳城。上一世纪末这里有“齐侯四器”出土,本世纪初又发现“铜龙”,遂引起人们的注意。
1929年11月,著名学者马衡等曾亲临此地调查。1930年春,马衡又率燕下都考古团对此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70余年来,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使燕下都武阳城的轮廓得以完整地揭示出来。其东城营建在前,西城扩筑在后,整座城东西长约8000米、南北宽约4000—6000米,为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第一城。与沉埋于丝绸古道上的楼兰、尼雅等城址相比,无论是就建筑规模而言,还是就历时久远而言,燕下都都远超于前者,所缺少的只是那种大漠风沙的背景和被西方探险者“重新发现”而引出的神秘感。
燕下都遗址有许多兵器出土,已发掘的大小墓葬中也多见有兵器为随葬品。城址南部解村附近有为世所瞩目的14座人头骨丛葬坑,据发掘者测算其所掩埋的人头骨在3万颗以上。葬坑内的头骨有的带有三棱式铁铤铜镞,有的被砍去下颌骨,有的被砍去枕骨。这一切都显示了其所处时代战争频繁和战争的残酷性,或有助于理解太子丹及荆轲等所作所为。当年,太子丹即以此为据点进行谋刺秦王的活动。在武阳城西,古有荆轲馆,为荆轲所居之“上舍”。今易县西荆轲山上立有“古义士荆轲里”石碑;又有圣塔院寺塔,始建于辽,明代重建,八角十三层,因碑文中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故俗称荆轲塔,清代寺中供有田光、荆轲、高渐离三义士牌位。在荆轲馆西北,古有樊於期馆,为其授首于荆轲处;在荆轲馆西南,古有渐离城,为荆轲之友高渐离居所。对于这些遗迹,历代志书多有记载,虽互有异同,亦不能完全指实,然大体上是可信的。
寻觅祖泽
另有“送荆陉”在南易水(古又称雹水)之南,相传为太子丹等送别荆轲之处,则使我感到有些困惑。上引《战国策》所记“送之至易水上”后接“既祖,取道”。其“祖”,注家多解为行祭即祭道路之神,实太牵强。又查《墨子·明鬼下》有言“燕之有祖”,而清代大学者王引之、孙诒让等均释为“祖泽”,当指湖泽而言,似符合其本义。然在古书中不见此一带曾存有较大水面的记载;观察其地势,亦无蓄水为池的天然条件。祖泽显然不在这里。
我又将目光投向白洋淀及其周边的安新、容城、雄县等地。古书中有关荆轲壮别于此一带的记载亦多见。
在容城与雄县交界地带今残存有数座古城址。对照有关文献记载可知,其雄县古贤村遗址当即晋时易城县之所在;容城晾马台遗址为汉末公孙瓒所筑易京城,后世称“小易城”;而容城南阳村“燕国城”遗址则为周代燕都临易城,古易水流经其城南,故称临易,后世称“大易故城”,燕人为召公之后裔,周初召公受封于北土,建都于今北京西南房山琉璃河(当古称水)镇北,而称国(秦汉以后改作燕国)。至燕桓侯(公元前697—691年)在位时徙都临易。其所在“燕国城遗址”现存一台地,北坡高出周围地面2—3米,当地人称“城坡”。从城坡起向南700米,台地终了。南坡高出地面0.5米左右。东坡边沿清晰,高出地面0.3—2米。自台地东北角起向西300米后,地势低缓平展,边沿模糊不清。此台地应即燕都临易城内宫城遗址。
台地以北约600米有故河道,当地人称“后河”,与台地以西700米的“西河子”相通,当为原临易城外郭城北垣及西垣外护城河遗迹,由此可推知原临易城之大致轮廓(依古制当宫城居中,则其与外郭城东垣、南垣的距离略等于与外郭城西垣、北垣的距离)。在此一带出土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郾王职戈、郾侯载戈等)、陶器、骨角器及货币等,其中一件属春秋时期的铜壶于近左铺首处阴刻“西宫”二字,于近右铺首处刻一“”字,并在壶口与壶沿上刻“右冶尹”三字,可进一步为此即燕都临易城之所在提供佐证。其“右冶尹”为掌冶铸事之官。
古秋风台的疑问
《墨子·明鬼下》载:“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其燕之《春秋》即燕国史书,今已不传。此事亦见于《法苑珠林·君臣篇》,而径作“简公祀于祖泽。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
依古礼制,诸侯国君需祭祀与国事相关诸神及其封疆内名山大川等。齐之“社稷”即齐都城内祭祀土神、谷神之所;宋之“桑林”即宋都城外祭神求雨之所;楚之“云梦”即云梦泽,为楚国境内大泽,燕之祖泽与其相类。国君行祭礼,臣民男女可聚合在一起随观,为古之遗风。其境内大川,一般是在国都郊外面向其所在方位远望而祭,称望祭。燕简公(公元前504—492年在位,或公元前504—460年在位)时国都临易,其亲临祖泽而行祭,当是由于离祖泽较近之故。由此推知,祖泽应指今白洋淀一带的水面,而“祖涂”即由临易城通向祖泽之路。燕臣庄子仪死而有知,击杀燕简公于“祖涂”之事,或是出于幻觉,然被记于燕之《春秋》,又被《墨子》等书所引,竟成为今日寻觅祖泽所在的线索,颇令人感受到文字符号传递今古信息之功能奥妙无穷。
战国时期,有赵国兴起,燕都北迁于蓟(今北京),临易城改称易,曾一度为赵所取,后又回归。此一地带为燕与赵之分界,古有“燕南赵北”之说。若以上对“祖泽”的探索无误,则应确信荆轲壮别之地即在此一带。作为历史的见证,这里有古秋风台。
今安新县安州镇西北1500米立有青石碑1座,上书“古秋风台”四字。据碑文可知,其地原立有“秋风台”碑,记载荆轲事迹,因年久风化,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安州天宁寺主持源王秀按原尺寸重刻此碑。对此,清康熙十九年刊《安州志》卷七《古迹》亦有记载:“秋风台,在城北易水旁,即燕丹送荆轲之处。”再往前追溯,则有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解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地“在幽州归义县界”。其归义县即沿于原燕都临易,而治所稍北移。此前有北魏学者阚马因在述及故临易城风物时谈到荆轲别地“疑于此也”,而为郦道元《水经注》所征引,并言“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其就当时所见所闻来考辨此事,或偏于信,或偏于疑,均未予以轻率的否定,足见有关证据之过硬。而之所以有所疑,则很可能由于此一带地貌变迁太大,致使古今名物无可比附。
易州血山座灵塔
距易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涌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约20来米,占地约10来亩,山表面土层很厚,长满荆棘灌木,里面却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山顶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残塔。说它残塔,不只是因为它历经700多年确实残破不堪,还因为它天生就没有顶,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残高7米,三层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门,砖结构,造型非常小巧精致。这座孤山就叫血山,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就叫座灵塔。
该塔始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应为佛教建筑,但民间以致《县志》记载都认为该塔是为纪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时借给荆轲人头的那个人。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为获罪于秦王嬴政,全家被杀,只身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名为樊馆山。
当秦国大兵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之时,燕太子丹策划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行动。在荆轲出发之前突然提出,进见秦王不仅要带上督亢地图,还要带上秦王日思夜想的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仁厚又兼爱惜人才,不忍心杀掉困境中前来投奔的樊於期。荆轲就自己去见樊於期。
这一段《史记 刺客列传》有详细的记载:荆轲对樊於期说:“将军得祸于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户,将军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说“每一思及秦政,痛彻心髓,愿与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荆轲趁机说道“今有一计可解燕国之患、将军之仇,将军可纳否?”樊於期毫不犹豫地说:“苟报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难也?”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于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于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听到这儿,樊於期仿佛看到荆轲刺死秦王的场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报的那一天。于是樊於期脱掉外衣露出右臂,跺着脚大喊:“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
所以说一同去咸阳担任刺秦任务的应是三个人,除了荆轲、秦舞阳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出了牺牲,或者说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头依然是刺秦的主要道具之一。遗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亲眼看到了荆轲刺秦的失败而无可奈何。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明代陈璟却认为“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鱼祸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此地而改名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纪念,塔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塔南建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牌位。荆轲塔下原来建有三义庙,明清朝时庙里一直供奉着荆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见,樊於期作为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是受人景仰的。
令人不解的是前几年看过的电影《刺秦》和电视剧《战国》,却无一例外的都对樊於期的形象进行了扭曲。把樊於期刻画成了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尤其是在《战国》中,樊於期是被荆轲追着砍下的头颅,显然有悖于历史真实。
燕子塔
燕子塔,又称观音禅寺塔,位于易县高陌乡燕子村西。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16.5米,八棱13层,塔座为束腰形,第一层有塔心室,始建于辽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理修,因而从塔的造型及斗拱的样式断定,塔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塔址处原建有观音禅寺,古塔为该寺的附属建筑,但寺已毁。1985年,河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塔基进行了维修,此塔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子塔相传是纪念太子丹的,实际应是一座观音寺中的旧物。
燕太子丹(?-前226)
战国末燕王喜太子。秦灭韩前夕,燕国送其入秦为质,以结好于秦。因不受礼遇,他怒而逃归。不久,秦国开始了大举统一中国的战争。燕国地处长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国中,国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惧秦国。燕太子丹千方百计欲报前仇,但无计可施。前231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同年,秦军兵临易水,将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时,通过田光认识荆轲,欲派其刺杀秦王,于是,他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车骑美女资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次年,他派荆轲为使者,携秦国逃亡燕的将军樊于期的头连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以请以“举国为人臣”为名,朝见秦王。临行,送之易水,击筑悲歌而别。荆轲刺秦王失败。同年,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西为秦军击破。次年,秦军大举攻燕,克燕都蓟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辽东。秦将李信率大军随后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计策,杀太子丹,将头献秦军以求和。
汉王充《论衡·感虚》: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佑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为机发之桥,欲以陷丹。丹过之。桥为不发。夜到关,关门未开,丹为鸡鸣,众鸡皆鸣,遂得逃归”。又《论衡·书虚》:“燕太子使刺客荆轲刺秦王,不得,诛死”。
《史记》司马迁(汉)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节选)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战国策》刘向(汉)
燕太子丹质于秦(节选)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
《资治通鉴》司马光(宋)
● 卷第七(节选)
始皇帝下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
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
《东周列国志》冯梦龙(明)
第一百七回
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节选)
燕王闻李信兵至,遣使求救於代王嘉。嘉乃报燕王书,略曰:“秦所以急攻燕者,以怨太子丹故也。王能杀丹以谢於秦,秦怒必解,燕之社稷,幸得血食。”燕王喜犹豫未忍,太子丹惧诛,乃与其宾客,自匿於桃花岛。李信兵屯首山(注:辽阳市西南十五里),使人书数太子丹之罪。燕王喜大惧,佯召太子丹计事,以酒灌醉,缢杀之,然后断其首。
《
辞
海
》
1979年版1242页
燕太子丹(?—前226)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被作为人质送在秦国,后逃归。因患秦军逼境,燕王燕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入秦刺秦王不中。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在二千多年以前,辽宁大地上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在公元前二二七年的时候,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兵锋已经威胁到燕国的安全。这时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见此形势非常焦急,设法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他过去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秦王对他很不好,他曾经遭受侮辱。他逃回国后,一直想报此仇。如今看到燕国的这种危险局势为了挽救燕国,他礼贤下士,交结了一位叫荆轲的游侠,并要他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荆轲慷慨应允,带领燕国少年勇士,十三岁的秦舞阳去秦都咸阳.因为秦的的制度很严,身带兵器是不能接近秦王的,于是太子丹与荆轲定计,以割地献地图为名,图中暗藏利刃。秦王见燕国派人前来割地与秦,以为是真,很是高兴,就聚集群臣接见荆轲和秦舞阳。在殿上,荆轲展完地图露出匕首,便疾速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不料秦王机警地躲开了。荆轲行刺未中,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便在大殿上展开了。但终因人单势孤,荆轲与秦舞阳刺杀秦王未成,当场身死。“图穷匕首见”(也作“图穷匕见”)的典故。就是由荆轲刺秦王这一出历史悲剧中产生的。秦王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就派大将王翦带兵攻打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感到抵不住强大的秦军,于是就跑到燕国统治稳固的地区—辽东郡的首府襄平(即今天的辽阳市)。燕王喜一行人来到辽东,秦军仍在后面攻打,不肯停止进军。太子丹到襄平后,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暂避锋芒。此时秦军写信给燕王,说秦军如此追赶你们,就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如果你能杀了他,献给秦王,秦王一定能谅解你而保住你的国家。愚蠢的燕王听信了这番话,派人去太子丹藏身之所,杀了太子丹。可是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最后把燕国灭掉,燕王喜也成了俘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太子,就把衍水改名为太子河,这就是太子河名称的由来。太子河也正是因此而成为辽宁省内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明代诗人韩承训咏太子河诗云: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今天,太子丹藏匿的地方已无从稽考了。但从辽阳附近的地理环境看,太子丹很可能就栖息于辽阳市东
沙坨子(现改为桃花岛村)一带。因为那里正当辽河平原与辽东山地的分界线。由此西出不远,便是坦荡圹平的原野,绿茵无际。而由此东去即进入群山之间,峰峦层叠,道路迂回,林木蓊郁,气势萧森。太子河在这样环境中,正是佳绝处,河面宽阔,水深浪静,当中是一个河心岛,岛上有个数百户人家的沙坨子村。这一带,河岸边树木极多,不仅风景幽美,而且足以隐匿藏人。(节选自《辽宁古长城》)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一、太子丹不是投河殉国,而是被其父燕王喜中秦计派人所杀。
二、太子丹被杀的确切地点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已无从稽考,但在辽阳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本溪。
高渐(jiān)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行刺失败后,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旁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座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座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矅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译文]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下面是荆轲还没去行刺之前的记载: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作品:咏荆轲
年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内容: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易州血山座灵塔
距易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血山村村西,平地突兀涌起一座小孤山。山高约20来米,占地约10来亩,山表面土层很厚,长满荆棘灌木,里面却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山顶正中霍然挺立着一座残塔。说它残塔,不只是因为它历经700多年确实残破不堪,还因为它天生就没有顶,看上去就像被刀削掉的一般。此塔残高7米,三层方形,塔心室南面辟门,砖结构,造型非常小巧精致。这座孤山就叫血山,这座与众不同的塔就叫座灵塔。
该塔始建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应为佛教建筑,但民间以致《县志》记载都认为该塔是为纪念樊於期而建。樊於期就是当年荆轲刺秦王时借给荆轲人头的那个人。
樊於期原为秦国大将,因为获罪于秦王嬴政,全家被杀,只身逃到燕国。燕太子丹将他待为上宾,为他在这座山上建起樊馆,此山也因此名为樊馆山。
当秦国大兵攻破赵国,燕国危在旦夕之时,燕太子丹策划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行动。在荆轲出发之前突然提出,进见秦王不仅要带上督亢地图,还要带上秦王日思夜想的樊於期的人头。太子丹仁厚又兼爱惜人才,不忍心杀掉困境中前来投奔的樊於期。荆轲就自己去见樊於期。
这一段《史记 刺客列传》有详细的记载:荆轲对樊於期说:“将军得祸于秦,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户,将军何以雪其恨?”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说“每一思及秦政,痛彻心髓,愿与之俱死,恨未有其地耳!”荆轲趁机说道“今有一计可解燕国之患、将军之仇,将军可纳否?”樊於期毫不犹豫地说:“苟报秦仇,粉身碎骨,某所不惜,有何出口之难也?”荆轲说:“某之愚计,欲刺秦王,而恐其不得近,诚得将军之首,督亢地图,以献于秦,秦王必喜而见于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得报,燕京得免于灭顶之患,将军以为如何?”听到这儿,樊於期仿佛看到荆轲刺死秦王的场面,看到了自己大仇得报的那一天。于是樊於期脱掉外衣露出右臂,跺着脚大喊:“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而恨其无策,今乃得明教。”随即拔出佩剑自刎。
所以说一同去咸阳担任刺秦任务的应是三个人,除了荆轲、秦舞阳之外还有一个人,就是樊於期。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做出了牺牲,或者说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人头依然是刺秦的主要道具之一。遗憾的是在秦王殿上,他亲眼看到了荆轲刺秦的失败而无可奈何。
对于樊於期的死,后人褒贬不一。但更多的人感叹樊於期面对生死抉择大义凛然从容赴死,认为其舍生取义值得称道,同时也为荆轲刺秦这部历史大剧增添了悲壮色彩。清代爱新觉罗成桂有诗曰:“去国伤无奈,投燕冀力同。举家无孑影,孤馆有凄凤。愿遂头宁断,行违计未工。空将一缕血,血染至今红。”明代陈璟却认为“将军肯缓须臾死,山鬼罾鱼祸已萌。”明代的何景明也评论说:“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然而百姓有感于樊於期轻生重义,都给予同情和赞美。樊於期死后,樊馆山即因樊於期血洒此地而改名为血山。附近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血山村。后人在山上建塔纪念,塔三层,代表天地人三才,四方形无顶,象征樊於期遗体有四肢而无头颅。塔南建法华寺,内供樊将军牌位。荆轲塔下原来建有三义庙,明清朝时庙里一直供奉着荆轲、田光和樊於期。可见,樊於期作为杀身成仁的义士,千百年来始终是受人景仰的。
令人不解的是前几年看过的电影《刺秦》和电视剧《战国》,却无一例外的都对樊於期的形象进行了扭曲。把樊於期刻画成了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尤其是在《战国》中,樊於期是被荆轲追着砍下的头颅,显然有悖于历史真实。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