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这是一座非常有艺术氛围的美术馆,即使是对非美术专业人也能看到震撼灵魂的画作。作为一个对油画一窍不通的菜鸟实在无法将名画一一记住,只能是随便挑几张作为代表吧
《基督现身人间》 伊万诺夫
伊万诺夫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杰出艺术家。 1806出生于彼得堡,是历史画家、教授阿伊·伊凡诺夫的儿子。
《基督显圣》是伊凡诺夫于1832年开始构思,直到1845年才基本完成的作品。画面上是一群来到约旦河接受洗礼的人们,构图以施洗者约翰为中心,在他身后跟着一群未来的圣者。画面中央部分和右面,是无数为约翰的预言所震惊的人群。最左边是一对正在爬出水面的孩子和持棍的老者,右边有准备穿衣、突然为约翰的预言所激动而尚未穿上衣服的父亲和儿子,在他们身旁,是一个随着约翰的指向转身而还没有来得及穿上衣服的好奇青年。通过对群像的分组与排序,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相称的婚姻》 普基廖夫
普基廖夫(V.V.Poukirev 1832-1890),俄国19世纪60年代最有声望的风俗画家。
1863年他还是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时,就展出了名作《不相称的婚姻》。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对被损害与被污辱者表示深切同情的优秀绘画作品。 这种绘画较早的有菲多托夫的批判性讽刺油画,较迟的有画家普基寥夫作品,这一幅《不相称的婚姻》是普基廖夫的代表作。
画面以近景特写人物构图,集中表现一位风烛残年的将军娶一位少女为妻的情节,而这 一丑恶的行为恰恰是在庄严的教堂中举行。画家以特写式的构图,展开一个结婚场面:神父将结婚戒指戴到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新娘的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则是一个可以作她祖父的白发老头。他手持蜡烛,目光斜视在神父要给新娘戴的戒指上。新娘低头无奈,左手无力地拿着蜡烛。她的眼皮浮肿,昨夜痛哭了一宵,仍然逃脱不了这种厄运。新郎的头上尚有几根稀疏的白发,他脸皮松弛,眼睑塌陷。而左角上那个神父的身影,以细腻逼真的半边形象,被处理在全画的暗处。画家抓住了这种病态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会交易和对妇女的摧残。
在画面的背景处,画家画了一群参加婚礼的人们。左半边显然尽是些与新郎有同样地位的“亲属”,这些形象十分可憎。而右边的背景处,却画了与左边截然不同的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双手交叠于胸前,目光严峻,审视着这幕丑剧。这就是画家自己。普基寥夫取意大利画家的传统而变通,把自己的肖像纳入画中,并对画上的事件表现出一种姿态,以显示艺术家的愤懑心情。
《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科伊
克拉姆斯柯依(1837.5-1887.3)是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创始人和思想领袖之一。他不仅是当时杰出的艺术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大画家。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几位莫斯科画家共同发起筹备勒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的“巡回艺术展览会”,即“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会主张将艺术拿到民间去展览。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改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手中还握着画笔离开了人世。
此画是馆中名作之一,也是克拉姆斯柯依晚期的得意之作之一。画面很简单:一位美丽的妇人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以高傲而又自尊的眼神注视着观众。关于这位女士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有两种推测比较普遍,一说是托尔斯泰小说巨著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国内小说常用此图为封面);一说是她是一位演员,证据便是背景上隐约可见的建筑物正是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
《女贵族莫罗佐娃》 苏里科夫
这是苏里科夫的另一代表作:反映改革与传统的冲突这一题材的名作《女贵族莫洛佐娃》。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少年守寡,拥有农奴八千人。由于莫洛卓娃笃信旧教,疏财仗义,救济贫民,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素有普济众生的美誉。而维护旧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画家选择押解莫洛卓娃赴流放地途经莫斯科街道情景。这是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历史画面。画面由莫洛卓娃乘坐的雪橇向纵深飞驰而过,画面自然分成两个部分:右半大部是一群旧教的信徒,曾获得过莫洛卓娃施舍的流民乞丐,他们赶来送行。其中有人掩面悲哀哭泣,尤其在近景处特别典型地描绘了两位虔诚的追随者,一位老妪和一个乞丐。他们心目中的莫洛卓娃无比崇高神圣。那个乞丐举两个手指与莫洛卓娃对应(新教用三指划十字,旧教用两指,这手势表明坚持旧教习俗决心)。人群中个个显得悲哀,他们中有贵族有平民,都身着民族特色服装,都是旧教的捍卫者。而画面左上方描绘了一组新兴资产者和拥护新教的人物,他们喜笑颜开。画中主体形象是莫洛卓娃,这位近于疯狂的贵族女子,由于长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颊清瘦,脸色苍白。但她神情傲慢,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体和微露的面孔上,嵌着两只放射出复仇光芒的眼睛,仍然显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画家为了使雪橇在画中飞奔而过,就在雪橇边画一男孩,他的飞跑姿态立刻使雪橇飞驰起来。这幅画表现出苏里柯夫伟大的历史画家的气质。画中几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关怀的、惊恐的和看热闹的等等,画中人各尽其态。苏里柯夫以冷峻的色调,表现了一种普遍意义的英雄性格,而不仅只是事件本身。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