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谷恋村属祁县贾令镇。村内高氏先祖本从山东渤海迁往陕西渭南,明洪武初年再奉命经山西洪洞大槐树徙至此地。村名原称囗囗,乾隆版的《祁县志》上有“县城北路谷恋堡,俗呼‘囗囗’”“祁县130个村镇,分东南西北四路,谷恋堡隶属于北路”云云。这名字很显然是从村型上起的。村外东西南北四面四条马道齐整地围起一座堡,四周筑起土堡墙:这就是囗囗外面的这个框(囗)了;堡墙留有东门、西门和南门。进得村来,东门至西门为一条横S型街道,和两门等距离处各有一眼水井,从这街道、两眼井、四面八角的结构及囗囗的原名来看,谷恋俨然取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意布局。囗囗可能就是囫囵,外表平常的一个村落,其实藏起来一个四方八面、富足自完的小世界。囗囗的读音,在囫囵和谷恋间含含糊糊地找些中间地带,那就是了。
为啥又改作谷恋了呢?想来是一个音译+意译的过程。谷恋,就是恋谷。谷者,土地,衣食,乡亲父老。阎维藩说,土地为农家之本,东南西北全失,中央无忌土。只要有吃的,能够活下去,就有发迹的时候。安顿钱时要东南西北各两千,另外两千用来买地。这样,失掉工业有商业,失掉商业有农业,返回来再种我的地。阎维藩是谷恋的祁县老乡,清末民初为乔家执掌票号、“公办”山西银行的首任经理,同时又是山西近代工业开创先驱。这番话最能代表晋商心意。晋商一度纵横捭阖,雄视天下,可是远兜远转,末了也不过回来为自己盖一座像样的房子。谷恋谷恋,形简单意缱绻,“固本”恋土,一恋之念,在这僻壤深乡留下了数不完雕梁画栋、高宅大院。
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
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入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浑源、阜平而进入大同市的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据现存长城实测,外长城分别由怀安县桃沟村、西洋河乡马市口南北两路进入天镇县境,在新平乐村与西路长城相交。天镇境内长城约 105华里,存黄土夯筑的墩台61座。由天镇水磨口向西三里进入阳高县十九墩村界,至镇边堡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区境。阳高境内长城计 100余里,现存夯土处台 119座。从阳高镇边堡向西约八华里进人大同元墩村界,经镇川口、宏赐堡、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转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入左云界,这道长城当地人称“二道边”。南北两道长城共 210华里。长城由大同砖楼向南进入左云县保安堡地界,至二十边向西北出左云进入右玉县界。长城在左云境内长约86华里。以上这段长城在大同市境内约长 501华里。大同市、浑源、灵丘县境内的明长城周内长城。浑源境内计 160华里,灵丘境内长约 190华里。明内、外长城在大同境内总长为 800多华里。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岢岚县城东20余里的王家岔乡新近发现的宋代长城
在黄褐色的苍茫中,我们巡视着蜿蜒的连绵,跌宕起伏的长城,不知该从这千年静默无语的长城中解读些什么?当年戌卒顶着凛寒,穿着笨重的铠甲,持戈守城时,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长城,记录了中华民族千年来多少的荣耀,目睹了多少战乱的刀光剑影、烽火狼烟,又锲刻着多少可歌可泣的古代英雄,尤其是那保家爱国丹心耿耿的杨家将。……尽管凌厉的风沙、冰雪不停地打磨剥蚀,它依然是那样的雄伟奇拔、坚韧古朴。我用手抚摸着城台打毛了的棱角,感触到的是时间的流淌以及历史的厚重。
长城,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象征。早在北齐时,就在这里修筑了长城,并设置军事要塞苏孤戌,隋开皇元年间,又沿北齐长城旧迹修筑了长城。据《重修岢岚州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县城附近牛圈尘掘得一石碑,碑文云:“开皇元年赞皇丁夫筑”。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长城。但宋、清一些文献都称宋朝在太平兴国五年于岢岚设岢岚军并修筑了长城。近年来经考古勘察,专家称自岢岚城以东至王家岔乡的长城是宋朝在北齐和隋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推翻周政权建立宋朝后,北方面临契丹、党项族的严惩威胁。据《光绪山西通志》和《续修岢岚周志》记载:公元 979年,杨业之妻佘太君(折氏)的从弟宋朝名将折御卿攻占了太原西北的军事要地岢岚县,于公元 980年在岢岚调协了岢岚军,并在县城北的天洞堡向东修筑了长城;宋朝大学士曾公亮在他所著的军事专著《武经总要前集》中也说曾在岢岚修筑长城。而今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上的空白,对宋朝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岢岚县城东20余里的王家岔乡新近发现的宋代长城
在黄褐色的苍茫中,我们巡视着蜿蜒的连绵,跌宕起伏的长城,不知该从这千年静默无语的长城中解读些什么?当年戌卒顶着凛寒,穿着笨重的铠甲,持戈守城时,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长城,记录了中华民族千年来多少的荣耀,目睹了多少战乱的刀光剑影、烽火狼烟,又锲刻着多少可歌可泣的古代英雄,尤其是那保家爱国丹心耿耿的杨家将。……尽管凌厉的风沙、冰雪不停地打磨剥蚀,它依然是那样的雄伟奇拔、坚韧古朴。我用手抚摸着城台打毛了的棱角,感触到的是时间的流淌以及历史的厚重。
长城,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象征。早在北齐时,就在这里修筑了长城,并设置军事要塞苏孤戌,隋开皇元年间,又沿北齐长城旧迹修筑了长城。据《重修岢岚州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县城附近牛圈尘掘得一石碑,碑文云:“开皇元年赞皇丁夫筑”。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宋朝没有修筑长城。但宋、清一些文献都称宋朝在太平兴国五年于岢岚设岢岚军并修筑了长城。近年来经考古勘察,专家称自岢岚城以东至王家岔乡的长城是宋朝在北齐和隋朝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推翻周政权建立宋朝后,北方面临契丹、党项族的严惩威胁。据《光绪山西通志》和《续修岢岚周志》记载:公元 979年,杨业之妻佘太君(折氏)的从弟宋朝名将折御卿攻占了太原西北的军事要地岢岚县,于公元 980年在岢岚调协了岢岚军,并在县城北的天洞堡向东修筑了长城;宋朝大学士曾公亮在他所著的军事专著《武经总要前集》中也说曾在岢岚修筑长城。而今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史上的空白,对宋朝历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阳泉市因大阳泉村而得名。大阳泉村又因那一汪汪的“漾泉”而名。
据文字记载,大阳泉村始建于北宋末年,当时冯姓始祖冯秀由上党迁入此地,有立于金朝大定20年(1182年)冯氏三世祖冯仙墓碑和建于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冯姓五世祖冯秦亨字大来之墓为证。
古时候,此地依山傍水,草木旺盛,水源充足,人们在此定居后,依多处清泉自平地涌出而取名“漾泉”。平定州志载:“漾泉源有五:一、村南“饮马坑”,二、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涸;三、村北寺沟,水盈盈常不涸;四、张宅花园中鱼池;五.上港井亦泉,系后人填巨石而为井的(俗称大生堂井)。”
漾泉五泉源中,除饮马坑处填平垫高,不复存在外,剩余的都还有遗址残存,只是,时移势移,随着工业化的矿业开采,那曾经一汪汪清澈的泉已经不会涌水了。
漾泉后讹为“阳泉”。
自金、元到明朝中叶,四百年来,此地一直用着阳泉这个地名。
明嘉靖年间(约1550年)商氏在小阳泉处定居后,此地就相应地有了“大阳泉”这个名称,但人们还是习惯叫“阳泉”。
当时州志载,大阳泉村属义羊都,小阳泉村属赛辛都,阳泉村即大阳泉村又混合沿用三百五十多年。
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天,正太铁路修至沙江口定名“阳泉站”之后,为了区别起见,大阳泉村名才逐渐叫响。
人们说“阳泉”,指的就是“大阳泉村”这个时期历经了宋、元、明、清约八百多年。而把“阳泉”指为“阳泉市”的历史,却只有1947年5月4日至今这五十多年。
阳泉市因大阳泉村而得名。大阳泉村又因那一汪汪的“漾泉”而名。
据文字记载,大阳泉村始建于北宋末年,当时冯姓始祖冯秀由上党迁入此地,有立于金朝大定20年(1182年)冯氏三世祖冯仙墓碑和建于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冯姓五世祖冯秦亨字大来之墓为证。
古时候,此地依山傍水,草木旺盛,水源充足,人们在此定居后,依多处清泉自平地涌出而取名“漾泉”。平定州志载:“漾泉源有五:一、村南“饮马坑”,二、村西野子沟,皆夏秋有水,冬春涸;三、村北寺沟,水盈盈常不涸;四、张宅花园中鱼池;五.上港井亦泉,系后人填巨石而为井的(俗称大生堂井)。”
漾泉五泉源中,除饮马坑处填平垫高,不复存在外,剩余的都还有遗址残存,只是,时移势移,随着工业化的矿业开采,那曾经一汪汪清澈的泉已经不会涌水了。
漾泉后讹为“阳泉”。
自金、元到明朝中叶,四百年来,此地一直用着阳泉这个地名。
明嘉靖年间(约1550年)商氏在小阳泉处定居后,此地就相应地有了“大阳泉”这个名称,但人们还是习惯叫“阳泉”。
当时州志载,大阳泉村属义羊都,小阳泉村属赛辛都,阳泉村即大阳泉村又混合沿用三百五十多年。
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天,正太铁路修至沙江口定名“阳泉站”之后,为了区别起见,大阳泉村名才逐渐叫响。
人们说“阳泉”,指的就是“大阳泉村”这个时期历经了宋、元、明、清约八百多年。而把“阳泉”指为“阳泉市”的历史,却只有1947年5月4日至今这五十多年。
清代前期,晋中最大的商旅队伍在北部边疆开拓,但也有一大批人奔波在全国各地,捕捉商机,苦心经营,其中成为商界巨族者有太谷沟子村贪家、介休北贾侯家、灵石静升王家、介休北辛武冀家、平遥达蒲李家。
太谷沟子村贠家,相传以卖豆腐、豆芽起家,在其棒槌楼上曾供奉着做豆腐、豆芽的全套用具。贠家在清初已号称“富甲一方”,家道富裕。康熙年间,曾与傅山有过来往的负成望,经常来往于长沙、汉口、京都、沈阳,经销丝绸、茶叶、药材、杂货,1679年(康熙十八年)在太谷创办了“志成信”账局(道光后改票号),随即在北京开办了“义合昌”账庄和隆盛镖局,走向兴盛。
介休北贾村侯家,从十七世侯万瞻开始经商,在康熙时到苏杭一带跑单帮,贩绸缎,南贩北卖,获利起家。传到其孙侯兴域(约乾隆、嘉庆年间),已是外有生意几十处、内有房产土地的大财主,介休人称“侯百万”。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有设在平遥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设在介休张兰镇的义顺桓、中义永,多为绸布杂货茶庄和钱铺;还有设在运城的六来信,经营河东池盐。
灵石静升王家,在明代已成本村大户,以农耕为主。从第十世起,有人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行业,但未形成主业。王家真正发展成巨商在清初康熙年间。当时,十三世王兴旺携同子侄,往返于冀、鲁等地贩卖牲畜,积累了一定资财。1673年(康熙十二年),在平定三藩之战中,王家兄弟将24匹良马献给正在紧急征调军马的平阳府,得到官府赏识,受命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大获其利。三藩平定之后,王氏兄弟曾受到朝廷表彰,借此势力,生意规模扩大。从康熙到嘉庆,王家经商的规模越来越大,后来重点转向经营两淮盐业。与此同时,通过捐纳和科举两途步入官场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大的官曾做到二品。发达之后,营造住宅的工程始终没有间断,从康熙年建义安院,雍正年建钟灵巷,乾隆年达到高潮,建红门堡、拱极堡、铁门院,直到嘉庆年还建了高家崖宅院。
介休北辛武冀家,大约发迹于乾隆年间。到嘉庆、道光年间,十七世冀国定经营的金融业、商业已相当可观。1805年(嘉庆十年),介休县遭灾,冀国定曾“发票济贫”。嘉庆末、道光初,冀氏总资产达300万银两,在湖北樊城、襄阳及平遥等地设有字号70多个,以当铺为主,资本在5万两以上的当铺有钟盛当、增盛当、世盛当、恒盛当、永盛当5家;兼营布匹、杂货、油坊等生意,以平遥谦盛亨布庄为最。
道光初开办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财东、平遥达蒲村李家,发迹晚于上述各家。李氏经商据说始于清雍正年间,第一家商号是在达蒲村开设的西裕成颜料庄,但到乾隆时还只是一个小康之家。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达蒲村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当时富户郝家捐银54两,李大元、李大全兄弟二人各捐银只有6钱6分。在嘉庆年间,李家迅速致富。1813年(嘉庆十八年)平遥城《众善募化芳名碑记》记载,有700多家工商铺户捐银,其中李家的西裕成捐银24两,在7家颜料庄中捐银最多。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北京平遥颜料会馆碑刻记载,捐款者有在京颜料庄36家,西裕成捐银120两,列在碑首。这些情况说明,嘉庆年间,李家在平遥和在北京都设有西裕成颜料庄,而且在两地都是规模最大的。这就为李家后来创办票号、成为平遥首富打下了基础。
贪、侯、王、冀、李诸家,是在内地、在京师、在南方发展起来的,与常、曹、乔、渠在北部边地起家者相比,属于晋中商帮崛起过程中的另一种类型。
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
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入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浑源、阜平而进入大同市的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据现存长城实测,外长城分别由怀安县桃沟村、西洋河乡马市口南北两路进入天镇县境,在新平乐村与西路长城相交。天镇境内长城约 105华里,存黄土夯筑的墩台61座。由天镇水磨口向西三里进入阳高县十九墩村界,至镇边堡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区境。阳高境内长城计 100余里,现存夯土处台 119座。从阳高镇边堡向西约八华里进人大同元墩村界,经镇川口、宏赐堡、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转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入左云界,这道长城当地人称“二道边”。南北两道长城共 210华里。长城由大同砖楼向南进入左云县保安堡地界,至二十边向西北出左云进入右玉县界。长城在左云境内长约86华里。以上这段长城在大同市境内约长 501华里。大同市、浑源、灵丘县境内的明长城周内长城。浑源境内计 160华里,灵丘境内长约 190华里。明内、外长城在大同境内总长为 800多华里。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中商帮崛起后的经营活动和特色
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80余年的发展,晋中商帮在乾隆、嘉庆时全面崛起,形成了巨大的商人群体,足迹遍于各国各地,经营行业几乎无所不包,规模相当大,而且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旅蒙商、西路商和关东商
旅蒙商
方戊昌《重修直隶忻州志(光绪)书序》说:“乾、嘉之间,贸易蒙古各部落及西北口外之城,有无相通,权其子母,获利倍蓰。忻人不但不受近边之害,转受近边之利,以此致富起家者实多。”忻州如此,太原、汾州两府商人更是如此。晋中商人从清初开始以张家口为大本营,乾隆以后以张家口和归化(今呼和浩特)为基地,向内、外蒙古拓展,一般总号设张家口或归化,分号设到库伦(乌兰巴托)、多伦诺尔(喇嘛庙),更远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再深入蒙古各盟旗。共开辟了3条商道:一条是从张家口通往内蒙的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盟和通往外蒙的库伦、科布多等地;另一条是从归化城通往内蒙的乌兰察布、伊克昭盟、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及外蒙的库伦、乌里雅苏台、唐努乌梁海、科布多等地;还有一条是从多伦诺尔通往内蒙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和外蒙的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等。贸易在嘉庆以前相当长一段时期是以砖茶砌片充当货币,或直接以物易物。运输工具大量用骆驼或车队,以粮、布、茶、盐、铁锅和其它各种牧区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交换马、牛、羊、驼等牲畜和毛、皮等畜产品。由于内地与边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落差大,信息不对称,双方贸易往往是严重不等价交换,所以旅蒙商才能“获利倍蓰”。据《卜奎风土记》载:“贾初通时,以貂易釜,随釜之大小,貂满于釜,然后肯易。”放满一锅名贵的貂皮,才能换一口铁锅,可见最初旅蒙商的利润多么丰厚!当然,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这种严重不等价交换的情况很快有所变化,双方比价日益趋向于合理,但相当长时间并未达到等价交换,利润这是相当丰厚。
介休张原范家为清王朝承运军粮到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地,是晋中最早的旅蒙商。榆次北常的大本营和太谷曹家贸易丝绸的基地设在张家口,在经营对俄贸易的同时,也广泛开展旅蒙经营。祁县乔家、渠家的发样地和基地在包头,其前期是地道的旅蒙商。
太谷王相卿和祁县张杰、史大学创办的大盛魁,自始至终在蒙古地区发展,活动地区包括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喀尔喀四大部、库伦、内蒙各盟旗,曾扩展到新疆乌鲁木齐、伊犁等地,还参与过中俄恰克图边贸并深人莫斯科、西伯利亚等地。极盛时几乎垄断了牧区市场,是旅蒙商的典型代表。当时大盛魁有伙计数千人,骆驼两万余头,开设茶庄、绸布庄、车马店、货栈、钱庄,是一个集团性的商业组织。大盛魁的货源,或从归化城和产地直接采购,或在归化城向内地商家订购,货源丰富,自称是“集二十二省之奇货”。销售方式除在城镇店铺做生意外,更多地是靠人称“货房子”的驼队在草原上进行流动贸易。大的驼队有商人和驼工20余人,驼、马200多匹,狗十几只,到指定的盟旗批发货物。最小的驼队只用三五头骆驼流动深入到蒙古包,专做零售业务。大盛魁每年在外蒙地区销售砖茶达3万箱以上(每箱装茶39块),生烟2000多囤(每囤180包),绸缎4000匹,布6000匹,还有
糖、铁器、蒙古靴、木碗、药材等。销售时一般由购货者使用地方官员担保并加盖地方政府章的印票赊账,到期以牧民的畜产品折价偿还。大盛魁每年从蒙古贩运到内地的羊约10万到20万只,最多时达100万只;马5000匹到2万匹;另外还贩运冻羊肉、皮毛。运羊回内地,采取“分群赶运”办法,以千只羊为一群,10群为一“房”,赶运时各群相距1公里左右,赶运速度以羊能吃上草为限。大盛魁积累的资产十分雄厚,后来极盛时声称可用50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路。
杀虎口是旅蒙商和中俄恰克图贸易运销货物的一条重要通道和税关。1661年(顺治十八年)杀虎口关税额定为白银13000两,到乾隆中叶就增为32300两,正额之外,还有溢额盈余12100两,合计年征关税44400两,比最初定额增加3.42倍。可见对蒙贸易的规模在迅速扩大。
旅蒙商中不少人在乾嘉以来,由一年一度往返内地与蒙古地区,改为在蒙古地区开设固定商业网点,由行商变为坐商,成为永久性商号,使多伦诺尔、归化城、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城市加快了发展。据清档记录,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旅蒙晋商在归化就设有店铺140座,在绥远设有店铺180座。在嘉庆以前,归化城的“六陈行”(面铺、碾房等)和“食店行”,基本上完全由山西人经营,其中最主要的是祁太帮,其次是忻州帮、代州帮和崞县帮,说明晋中商帮在旅蒙商中所占的优势地位。
西路商
去西北经商者,统称西路商,其中又有大、小西路之分。小西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前往经商的山西人以平阳、蒲州和晋西沿黄河一带人为主。大西路指新疆,在清代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才逐步开拓为新兴的边疆贸易市场,忻州、代州商人不少,当然也是晋中商人拓展的目标。最初进入新疆的几批晋中商人,是由张家口、归化城和其它地方的部分旅蒙商发展而来的。他们冒着风险,随着西征的清军一同前进,奔赴新疆。
西路商在由蒲州府人陕,出嘉峪关,再人新疆的传统商路之外,新辟了两条通往新疆的商路:一条由蒙古草原迂回至乌里雅苏台,再折至巴里坤、哈密等地;另一条是在乾隆年间开辟的近路,由鄂尔多斯、阿拉善出口,走黄河水路,起早人陕,出嘉峪关,比前一条程站可省40余日。进入新疆之后,这支敢冒风险、不畏艰难的商界劲旅,随着平定准噶尔的军事进展,首先在康熙末年进入“西路”(嘉峪关以西)的巴里坤、哈密、古城(奇台)、迪化(乌鲁木齐),然后又在乾隆年间进入“北路”的伊犁、塔城,最后又进入南路的喀什、叶尔羌,遍布新疆全区。后来在迪化(乌鲁木齐)能够形成山西巷,在古城形成“小祁县村”,说明晋中商帮和整个山西商人在新疆的势力。
在兰州、西宁、银川、天水、酒泉等地,也有许多山西人开设的商号。在西宁、天水都建有山陕会馆,同时还流传着“先有晋益老(晋人开设),后有西宁城”的说法。在酒泉有不少晋中人、忻州人开设的商号,约在乾隆年间即已集资筹建了山西会馆(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晋商史料研究》562页)。
此外,当时处于西部地带的青海松潘厅、四川雅州府也被称为“口外”。雅州府的打箭炉是通往西藏的重要商道,在打箭炉经营麝香和皮张的商家数晋商最多;茶庄七八十家,陕商占半,晋商次之,而在晋商中以汾州府人居多。
关东商
晋中商人在清初到关东广大地区经商,早于去新疆。太谷北洗曹家就是其代表性商人,在康熙、雍正年间,曹家以朝阳县为基地,铺号向东北各地拓展,成为著名富商。在清代去关东经商的山西人(包括晋中人)相当多,逐步形成了以奉天(亦称盛京,今沈阳)、辽阳、齐齐哈尔等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在沈阳,“山西、直隶、山东各帮纷至沓来,反客为主矣”(民国《沈阳县志》卷七)。在齐齐哈尔,“商贩多晋人”(《黑龙江外纪》卷六),“汉民至江省贸易者,以山西为最早,市肆有愈百年者,本巨而利厚,其肆中执事,不杂一外籍人,各城皆设焉”(《龙江述略》卷六)。根据清档和光绪《山西通志》等资料,当时在关外经商者以太原府人数最多,其次是汾州府。在关外经商,除开设典当、钱铺、账局外,大宗的业务,一是把关外粮食贩运往关内(有的商人还直接置地生产粮食);二是贩运关外的人参、鹿茸等土特产销往全国,甚至经广州出口海外,同时从全国组织日用百货销往东北;三是在东北各地开办酿酒业(烧锅)等,既产又销。
山西名胜、古迹
长治市
潞安府城隍庙 在长治市东大街北隅。
上党门 在长治市内西南隅。
观音堂 在长治市西南郊5公里梁家庄。
丈八寺塔 在长治市区东南13公里荫城镇桑梓村。
崇教寺 在长治市区北10公里马厂乡故驿村。
任环墓 在长治市城区。
神农庙 在长治市郊区。
滴古寺寒泉 在长治市郊区滴谷寺村。
新石器璧头遗址 在长治市郊区梁家庄。
潞城市
原起寺 在潞城市区东北22公里的凤凰山巅。
潞子婴儿墓 在潞城市西流乡潞河村。
北魏摩崖造像遗迹 在潞城市城关东南10公里黄池村。
长治县
龙泉寺 在长治县城南2公里南王庄村。
洪福寺 在长治县城南10公里李坊村。
法云寺 在长治县城南12公里西八义村内。
玉皇观 在长治县城南20公里南宋村。
正觉寺 在长治县城西北10公里看寺村。
古佛堂 在长治县城北5公里东呈村左侧。
“上党战役”刘邓指挥部旧址 在长治县韩店东北9公里苏店村。
文八寺 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2公里荫城村。
老雄山古长城 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9公里西火村。
翠岩寺古塔 在长治县西韩店东南19公里西火村。
古烽火台遗址 在长治县韩店西北12公里高河村。
北魏摩崖石刻 在长治县韩店北4公里柳林村。
明李鸾碑亭 在长治县韩店西南3公里东和村。
宋金八义瓷窑遗址 在长治县韩店南10公里八义村。
元五凤楼 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4公里南宋村。
城隍庙 在长治县韩店东南18公里东火村。
长子县
法兴寺* 在长子县东南15公里崔庄岭。
舍利塔 在法兴寺内。
崇庆寺 在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紫云山脚下。
北高庙 在长子县城关镇北。
商周文化遗址 在长子县城关镇北。
乐阳古城遗址 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广化寺 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太皇宫 在长子县城关镇西14公里岳阳村。
殷商文遗址 在长子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谷村。
明代尚书暴昭墓 在长子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谷村。
平顺县
七宝塔 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大云寺前。
大云院* 在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
天台庵* 在平顺县城北25公里王曲村口坛形孤山上。
龙祥观 在平顺县城西北40公里王曲村。
明惠大师石塔 在平顺县城东北35公里红霓村。
龙门寺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龙门山腰。
金灯寺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河南林州交界的林虑山巅。
金灯寺石窟 在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山崖上。
虹梯关铭 在平顺县城东12公里北滩村。
九天圣母庙 在平顺县城西北15公里北社乡河东村。
襄垣县
仙堂寺 在襄垣县城东北25公里仙堂山腰。
金五龙庙 在襄垣县城关镇。
永惠桥 在襄垣县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旧址 在襄垣县城关镇。
宋韩庄庙 在襄垣县城关镇北14公里下良村。
清化成寺 在襄垣县城关镇北14公里下良村。
沁源县
圣寿寺 在沁源县城西北18公里灵空山峪。
灵空山 在沁源县城西北30公里处。
白马天神庙 在沁源县城关镇东北43公里景风村。
石佛院 在沁源县城关镇东北43公里景风村。
文昌楼 在沁源县西北王陶乡境内。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沁源县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日报社旧址 在沁源县城关镇南15公里柏木村。
屯留县
老爷山 在屯留县城关镇西北14公里老爷山。
七星台文化遗址 在屯留县城关镇。
定灵寺 在屯留县北余吾乡。
石佛寺 在屯留县北余吾乡。
上党战役陈赓司令员指挥所旧址 在屯留县城关镇西北14公里西村。
黎城县
文庙大成殿 在黎城县城关镇。
宋城皇庙 在黎城县城关镇。
明洪福寺 在黎城县城关镇东北9公里东阳关。
武乡县
会仙观 在武乡县城东南25公里监章村。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在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和砖壁村。
北良侯摩崖石刻造像 在武乡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东良乡北良侯村。
清古楼-四佛塔 在武乡县城关镇内。
张村古生物古石区 在武乡县石北乡。
清古楼-四佛塔 在武乡城关镇。
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中共华北局政治部旧址 在武乡县石门乡。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部旧址 在武乡县贾豁村。
沁县
普照寺 在沁县城西8公里郭村乡开村西隅。
大云院 在沁县城西10公里郭村乡郭村。
南涅水石刻造像 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
关帝庙牌楼 在沁县城关镇。
孔庙 在沁县城关镇。
宋太宗驻跸台 在沁县城关镇。
隋末学者王通读书处-石室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9公里故县村。
清初吴文瑞公祠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9公里故县村。
北魏武帝庙 在沁县城关镇东南14公里新店村。
古生物化石遗址 在沁县城关镇西4公里南陈村。
法华寺 在沁县城关镇东北11公里松村。
先天庵 在沁县城关镇东北11公里松村。
北魏摩崖石刻 在沁县城关镇西14公里漫水村。
汉王驻跸台 在沁县城关镇西14公里漫水村。
清凉寺 在沁县城关镇西北12公里羊庄。
烂柯山文化遗址 在沁县城关镇北19公里南涅水村。
周彭祖墓 在沁县城关镇南10公里南里村。
晋陶渊明手迹古刻 在沁县城关镇南10公里南里村。
战国阏与城文化遗址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2公里册村。
宋大明寺 在沁县城关镇西南12公里册村。
羊舌大夫父子墓 在沁县城关镇南18公里南池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旧址 在沁县城关镇南18公里南池村。
壶关县
真泽宫 在壶关县东南31公里树掌村。
紫团洞 在壶关县东南31公里树掌村。
抗战保卫战窑洞遗址 在壶关县城关镇东南25公里南行头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住所旧址 在壶关县城关镇东南25公里南行头村。
大同市
九龙壁 在大同市城区东街。
善化寺* 在大同市城区南部。
善化寺三圣殿 在善化寺内。
善化寺普贤阁 在善化寺西侧。
善化寺大雄宝殿 在善化寺内后部。
华严寺* 在大同市西部。
上寺
华严寺大雄宝殿 在华严寺内西北隅。
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金身如来佛像
华严寺壁画 在华严寺大雄宝殿内。
大雄宝殿内的神光赶达摩壁画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在华严寺内。
现为下寺主殿,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长25.65米,宽18.46米,东向。
辽塑菩萨像,共31尊。
华严寺壁藏 在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
天宫楼阁
华严寺辽塑 在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
观音堂 在大同市西郊8公里的佛字湾附近。
云冈石窟* 在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这是云冈石窟中北魏石雕的代表作品。释迦坐像高13.7米。
云冈石窟大门
云冈昙曜五窟 在云冈石窟群中部。
云冈露天大佛 在云冈石窟中部西隅。
云冈第五、第六窟 在云冈石窟中部。
云冈五华洞 在云冈石窟中部。
绘彩伎乐手持琵琶
云冈东部窟群 在云冈石窟东隅。
云冈西部窟群 在云冈石窟西隅。
禅房寺砖塔 在大同市西南30公里处丈人峰顶上。
大同县
吉家庄新石器遗址 在大同县西南吉家庄。
冈上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大同县西南冈上。
唐定襄故城遗址 在大同县西南吉家庄乡。
白登台 在大同县西北周士庄镇。
关家坟 在大同县西北周士庄镇。
北魏墓群 在大同县西党留庄乡。
大同火山群 在大同县西坪北7公里在高庄。
慈禧太后西逃驻跸处 在大同县西坪北15公里聚乐堡。
元宰相康里脱脱墓 在大同县东南西册田乡。
清吏部尚书李殿林墓 在大同县东南西册田乡。
天镇县
慈云寺 在天镇县城内。
盘山寺 在天镇县城关镇。
边城第一泉 在天镇县城关镇。
玉皇阁 在天镇县北27公里新平堡。
长城 在天镇县北新平堡镇内。
马市口与鞑靼互市旧地 天镇县新平堡镇内。
景家寺 在天镇县西南贾家屯乡。
云峰寺 在天镇县西南贾家屯乡塔儿村。
灵丘县
觉山寺 在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山麓。
平型关战斗遗址* 在灵丘县城关镇西南28公里关沟村。
唐代曲迥寺石像冢 在灵丘县西南三楼乡。
战国赵武灵王墓 在灵丘县城关镇。
大云寺遗址 在灵丘县城关镇内。
后北城遗址 在灵丘县城关镇内。
萧太后城 在灵丘县西东河南镇。
觉山寺 在灵丘县东觉山村。
北魏御射碑 在灵丘县城关会村。
白求恩创办的特种外科医院旧址 在灵丘县南下关乡杨庄。
阳高县
云林寺 在阳高县城内西隅。
旧石器遗址* 在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
古城堡汉墓群 在阳高县古城镇。
故城遗址 在阳高县古城村。
胡神庙 在阳高县罗文皂镇许家园村。
白登故城遗址 在阳高县大白登镇。
左云县
古城汉墓群 在左云县城。
明代堡城 在左云县东北20公里威鲁堡和城关镇北11公里三屯村。
广灵县
壶山水神堂 在广灵县城南里许壶山上。
汉墓群 在广灵县东北10公里蕉山乡洗马庄。
稻地古城 在广灵县城关镇内。
寡妇城 在广灵县城关镇。
莎泉 在广灵县城关镇西16公里莎泉村。
元代侍郎庞清故里 在广灵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洗马庄。
袁表故里 在广灵县城关镇东南5公里留老山北麓。
平舒故城遗址 广灵县城关
六郎城 在广灵县西南香炉台乡。
圣佛寺 在广灵县东南宜兴乡。
圣泉寺 在广灵县东南宜兴乡。
长城遗址 在广灵县东及东南部的邵家庄乡和宜兴乡境内。
浑源县
永安寺 在浑源县城内。
圆觉寺砖塔 在浑源县城内。
恒山# 主峰在浑源县城南。
悬空寺* 在浑源县城南5公里。
麻庄汉墓群 在浑源县西北下韩村乡麻庄。
清代栗毓美墓 在浑源县城关镇。
北岳行宫 在浑源县城关镇。
文庙夫子碑 在浑源县城关镇。
温泉宫 在浑源县城关镇东南39公里汤头村。
三清殿 在浑源县中部东坊城乡境内。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浑源县荆庄乡。
元代刘祁故居“归替堂”遗址 在浑源县荆庄乡。
清代永安桥 在浑源县西北西留村乡。
高山寨 在浑源县西留村乡。
毕村汉墓群 在浑源县北榆林乡毕村。
兴国寺 在浑源县西北南水头乡。
云岩寺 在浑源县西北南水头乡。
晋城市
景忠桥 横跨在晋城市城东沙河上。
景德桥 横跨在晋城市西门外的沁水河上。
玉皇庙 在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土岗上。
二仙观 在晋城市东南12.5公里太行山中峰下。
古青莲寺 在晋城市东南17公里寺南庄北侧硖石山腰。
青莲寺 在晋城市东南17.5公里秀丽的硖石山中。
东岳庙 在晋城市东北18公里高都镇。
岱庙 在晋城市西南13公里冶底村。
太平观 晋城市西北17.5公里大东沟镇。
崇寿寺 在晋城市北18公里郜村东端。
高都古城文化遗址 在晋城市东北20公里高都村。
大成寺 在晋城北21公里巴公村。
无梁殿 在晋城北北30公里东大阳村。
天柱塔 在晋城北30公里东大阳村。
孔子回车庙、回车辙 在晋城南37公里拦车村。
碧落寺 在晋城西北10公里陈沟。
水映寺 在晋城东北27公里北义城乡。
莒山蔺相如墓 在晋城东北27公里北义城乡。
高平市
定林寺 在高平市区东南5公里大粮山。
崇明寺 在高平市区东南15公里圣佛山东麓。
游仙寺 在高平市区南10公里游仙山麓。
二仙宫 在高平市区南14公里西里门村二仙岭。
开化寺 在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舍利山腰。
羊头山石窟 在高平市区东北18公里,高平、长治、长子三县交界处。
资圣寺 在高平市区西南20公里大周纂村。
仙翁庙 在高平市区西北10公里伯方村。
圣姑庙 在高平市区西北20公里上董峰村。
元清化寺 在高平市北10公里团池乡境内。
清奎星楼 在高平市北10公里团池乡境内。
金峰寺 在高平市城关镇。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古战场 在高平市城关镇。
金铁佛寺 在高平市东南米山镇。
成汤庙 在高平市西南马村镇。
花石柱庙 在高平市西南马村镇。
伯方庙 在高平市城关镇西北8公里寺庄。
西阳阁 在高平市城关镇西北8公里寺庄。
八角塔 在高平市城关镇西北8公里寺庄。
北魏高庙山石窟 在高平市城关镇南唐庄乡。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兵场地 在高平市城关镇南唐庄乡。
龙堂沟庙 在高平市西南10公里悬壶南村。
仙师庙 在高平市西南东周乡。
元万寿宫 在高平市西南原村乡。
玉虚观 在高平市西南原村乡。
关帝庙唐代经幢 在高平市西野川乡。
东岳庙 在高平市西野川乡。
泽州县
陵川县
龙岩寺 在陵川县城西10公里梁泉村。
北吉祥寺 在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西隅。
南吉祥寺 在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
崔府君庙 在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
千佛造像碑 在陵川县城西17.5公里平川村。
三圣瑞现塔 在陵川县城西南33公里积善村昭头院内。
太行第一峰 在陵川县六泉村。
元阳宫 在陵川县城关镇北8公里平城。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住址 在陵川县城关镇北8公里平城。
关帝庙 在陵川县城关镇西南17公里附城。
崇福寺 在陵川县城关镇西南17公里附城。
真泽宫 在陵川县城关镇西南17公里附城。
白玉宫 在陵川县潞城乡郊底村。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