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历史的天空
由代县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岭山,向北为山阴县所辖。长城在山阴县辖境内的大致走向为: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从胡峪口向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山阴县辖长城约七十七华里,共有砖石砌筑敌楼及夯土墩台六十七座,其中现存较好的砖砌敌楼三座,其余均成夯土台状。
广武堡城有新、旧两座,新城紧傍长城而筑,旧城在新城西,居长城之外。
新广武城,南面城墙石基砖砌尚较好,并有一砖券拱门,门额上有一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城东、西两面墙包砖被拆走,存八至十米高的夯土墙,局部亦有圮坍。城北面墙大部分包砖被拆为民用。尚存夯土墙体和此城门砖券拱门洞。北门城门楼同城门台连为一体,全为砖砌。此楼南面开有三扃门,现安有木门,成为村里的库房。门额上嵌有石匾,因风化字不可辨。楼东、西各有三箭窗,楼北面墙圮坍。
楼下地上横卧一幢石碑,因风化字不可辨。
长城过新广武城,至皂银洼村,墙多为砖石包砌,由于自然圮坍及人为破坏,大部分墙体只存夯土了。但在很多地段断续尚存有条石包墙。在靠近新广武城一侧的城墙上,尚残存两座砖砌敌楼。长城经广武跨河,河床内墙址早已为洪水毁掉。过河是第一座残存的砖砌敌楼。此楼东、西面墙上各一门,居一箭窗南,门额均嵌有石匾,因风化字已不清。楼北面墙有三箭窗,南面墙已圮残。过此楼向东在皂银洼北的第八座敌楼亦较好,楼东、西、北各三箭窗,南有一门,门额亦嵌有匾,字已不清。匾四框有砖雕。皂银洼村,仅有一户人家,住在楼南,整个院墙全为长城砖所砌。
长城过皂银洼,约有一华里为条石包砌,顺山北坡而筑,圮坍严重。又过一华里至南寺沟村基本未筑墙,沿山走径连续地筑有敌楼,今楼多只存夯土墩台。楼间只个别地方有石砌城墙。
由南寺沟村经大泉沟、苗家窑、东寺村至水峪口,依山险作障未筑墙,在各沟口东西两侧山上筑有砖砌敌楼,今全成为夯土墩台。
据《代州志》引翁万达奏疏载:“自大水峪鸦儿崖起,东至马兰口霍家坡止,为垣五十三里有奇,增添敌台九十六,铺屋二百八十八,品窑千八百四十。”
水峪口东、两两侧山上,存有己残成夯土状的敌楼。老乡介绍楼原为砖砌。长城过水峪口后,继续沿山坡向东北经盘道窑、冯家窑、王家园、许家凹抵沙家寺。这段长城,仅水峪口东有近百米夯土残墙尚存,此后一直到冯家窑,墙和敌台均已无存。过冯家窑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才可见有残存的夯土墩台。
过沙家寺长城走径继续沿山坡经南口、胡峪口、苏家场,出山阴县界入应县境。这段长城今已无墙迹,只顺山坡在各沟口处,及沟口两侧山上筑有已残圮的夯土墩台。
我们去的白草口长城,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内长城,也叫内边。西起白草口河东,东至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这段保留至今的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 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皁”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敌楼多数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壮橹楼建于长城正中,前后两道门可将长城封闭。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 米,宽1 米,门置距外墙0 米处。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兵营暖屋(现毁)。此段长城的位置,历史上称陉岭,是区分内外、捍卫中原的门户。
太原市崇善古寺
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距区政府驻地13公里。古名德裕城,后因这里泉水很多,风景甚佳,村中上港井水自平地涌出,故名漾泉,谐音而称阳泉,阳泉市因此得名。“阳泉春色”为平定古八景之一。明嘉靖年间,以村北寺沟古庙为界分为大阳泉、小阳泉2村。大阳泉地处小阳泉南侧,村子较大,故名。
大阳泉村是阳泉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从航拍图上看,大阳泉村犹如一只爬行中的乌龟,头向西方的狮垴山,尾朝东边的桃河。风水学认为,此种村形,出人寿而性灵,其中多为文士。村中现存古建有兰家巷、郄家院、冯家院、姚家院、张穆故居、观音阁、玄天阁、冯氏宗祠、庙育祠(高禖祠)、五龙宫、遏云楼等。
兰家巷为村南支街,原为白、兰两家居住,白东兰西,现为杂姓所居。其民居为清代特色,四大八小,八间街房,两间设门,中为店庭。面街墙为清水砖墙,墀头及檐下均有鸳鸯、凤凰、天鹅、对鸭等各色砖雕。门内有喜雀登梅圆形缕花图案。院门槅扇为双棱花格。冯家院大门为垂花门楼,正堂门斗设缕空百宝槅,槅中百宝栩栩如生,美奂美仑。郄家院(郄三善故居)外院正堂为景元堂,门首刻吉人天相。门楼斗栱为放射状的五个龙头昂,昂下垂花。门斗为琴、棋、书、画、象等百宝图。门礅石为麒麟石刻。天井中设雕花影壁,高70厘米,宽42厘米,中空,正中设一门楼式神龛,楼头中部砖雕一双蝙蝠,呧钱,两边雕木状花饰。其鸱吻高20厘米。正院倒座为卐字花贴框,中雕双龙,两边顶角亦雕双龙头。廊上设柱,下设须弥束腰础。中院正堂设垂花抱厦,中为百宝槅,槅中雕宝瓶、闭筒、香炉、书匣、茶壶、果盘,盘中盛葡萄、仙桃等吉祥物。门斗两图。左图一翁戴笠,坐于松下,足下置坛;右图一翁亦戴笠,坐于松树杆上。双图上为五蝠(福)捧寿花槅。后院正堂为正元堂,大门亦设垂花门楼,门礅托鼓,鼓上伏狮,礅雕犀牛哞月图。左石刻松鹤延年,右石刻竹韵。东厢房廊头雕丹凤图。正院堂上为高房院。
张穆故居 原为东、西两套四进院落现存一院,为卷棚建筑,系道光十八年(公元1891年),张穆拿俸禄回乡修筑而成。据张佩芳《希音堂集》中《阳泉山庄记》所写,院中原有卧云亭,现已毁。
冯氏宗祠 为一窑洞式院落。祠内原有廊,廊上设柱。正窑为忆念堂,两边为管理者居室。
庙育祠 又称高禖祠,村人俗称大庙,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九月,赐进士出身、安徽泗州直隶州知州张佩芳撰《重修庙育祠记》曰:“祠于大阳泉为中央,有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修造姓名碑,疑即祠之所始。正殿三楹,中设男、女像各一,男冕旒龙衮,执珪,如古帝王,居左;女冠金凤帔裳,端拱如古王后,居右。里人祁嗣于斯。”可见,祠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又说:“去年春,霍明祥、刘瑞邀首事十人洎道士郗智镛同募重修。于是,殿庑门庭、钟鼓乐楼,以次修饬。今年秋,余告归,谒祠下,避讳,更今名。或问于余曰:‘兹何神焉?’曰,‘其古高禖之神與。’《礼•仲春》:‘元鸟至,天子亲往祠,高禖后率宾御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求男之祥也。盖古媒氏之官,故当为女。北齐之制,祀高禖则主青帝,为位于高禖坛上,以太昊配;宋又配以帝喾,皆古帝也。其今男像與曰并坐,可乎?曰,不可。考祀之仪,帝南向配,帝西向禖神。坛下西向本祀高禖,而主天帝,以人帝配,古故不可并主,况其有坛上、坛下之别乎?且古者,惟男女同牢布席,夫在西,妇在东;御衽,□(夫)在东,妇在西。非是,则不杂坐、不同席也。故王者,父天母地,而南郊合祭天地,共犊后儒,犹讥其亵其,他祀祠抑又可知矣!曰,兹其可易與。曰,亦非夫祀所以祈福也。汉平原祠长陵,神君子孙贵显;成帝以无子复雍王,时及陈宝。夫果人得所求不必皆合于礼经,况其由来已久矣。由是言之,专祀高禖可,并祀配帝亦可。即谓实非高禖,与配帝而祀之亦无不可。今村众三百余家,生齿日多,一乳两男者屡屡,安知其不自于此與?于是,明祥等求余为记,遂书以刻之。”可见这是一所专为保佑村中后代福祉的建筑。
莲台阁 又名玄天阁、观音阁,居村东。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至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复行补葺。上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修此阁和仙翁庙碑记两通,例授文林郎候铨知县、丁卯科举人牛葆田撰。
村中人讲,大阳泉原有五道庙七座,今皆不存,仅有五龙宫保存尚好。古漾泉水即在今五龙宫院内,因今人挖煤致使地表水下降而失去了往日姿色。
五龙宫 前的遏云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楼头题额为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遗物。其台基8.76米见方,四周设木板围栏。楼顶集中国古建之大成,有悬山、有歇山、有卷棚。檐下设龙云斗栱、祥云雀替和耍头,象鼻昂嘴。是古建考察研究的绝好实物。
双塔寺应该是永祚寺的双塔是太原市的象征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位于山西宁武、五寨、岢岚县境内,五寨县城东南26公里处,“西接岢岚,东带宁武,南连静乐而雄踞五寨”。
芦芽山,因形似一“芦芽”而得名,海拔2739米,是高山峻岭中挺拔的一座雄峰,恰似一尊巨人手擎利剑直插云霄。这里峰峦重叠,簇拥大小 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山峰尖峭,怪石嶙峋,林木茂密。每有云雾萦绕,雄峰兀突,如同青翠的芦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鲜嫩欲滴,引人入胜。雨后日出,芦芽墨绿色的山体,还会变换出一种火红的色彩,偶尔也可遇到状似“**”,五彩斑斓的“芦芽佛光”。
芦芽山巅,有金龙池、五龙洞、秀云峰、紫峰崖、凤凰岭、东西火场、大小天涧、束身峡、舍身崖、九桄梯、华严守、说法台、金刚佛堂、龙王堂、太子殿等名胜。太子殿东又有小芦芽山、云际寺、饿虎垴。小芦芽山背后又有达摩庵、石栈天桥、大河畔等自然景观。
芦芽山区,森林密布,泉水四溢,遍地野生药材,珍奇动物出没林间,野花飘香,芳草丛生,汾河、清涟河、岚骑河都源于此。每年春耕结束,便有五寨、神地、宁武、静乐、岢岚等县的农民,赶着成千上万只牛驴骡马来此放牧。
芦芽山极顶的“太子殿”,有副门联:“霞慈雨于中回,性法雨于边方。”传说,朱元璋的第十八子因未加封,一气之下远离京城,削发为僧,在晋西北说法讲经,劝世人以农为本,便可丰衣足食。世人为纪念这位太子的高功厚德,便选在芦芽山尖盖了座太子殿。关于“太子殿”的来历,当地还有另一种说法,此庙是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太子罗侯罗修建。芦芽山一带,明清时有大小寺庙72座。过去遇有天旱不雨,便有乡民到芦芽山顶烧香摆供,还愿祈雨。
太原五中创办于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山西省城太原创办的第一所官办中学,从最初的“山西公立中学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到现在的“太原市第五中学校”,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一、清贡院旧址上的中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山西省城太原官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山西公立中学堂,经山西巡抚张曾扬、学政宝熙的核准,由太原劝学所金应豫(字烈侯),以及省城热心办学的冯济川(字秋航)、孟元文(字炳如)、郭可阶等人筹办正式创立。校址选在明、清两代数百年来举行科考的省城“大贡院”,并新建校门于纯阳宫街标志革故鼎新。冯济川先生为第一任校长。孟元父为第二任校长(1907.8),金应豫为第三任校长(1909.12)。宣统二年(1910),山西公立中学堂奉省学政会,改名为“山西晋阳中学堂”,划属太原府辖管。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改建校门于文瀛湖南畔。
二、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
在辛亥革命后的民国二年八月(1913年8月),山西军政府颁令,对全省官办公立的中学统一命名、统一拨给办学经费,“山西省模范中学堂”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并沿用22年。在这22年中校址未改、多有新建,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讲,省立一中以“校规森严、秩序良好”“注重道德”而饮誉晋省,学生以刻苦朴实、自学能力强、学业优良而名著山西。据不完全统计,22年间历任校长10名,共培养和输送出高、初中毕业班63个,学生总数2100余名。
三、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山西省教育厅受省政府令,对省立的9所中学更名,以所在地命名,第二年“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易名“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1937年,受“七七事变”的影响,太原中学迁址祁县贾家镇,1939年夏迁回,选迁入师范街,后移至上马街原女子师范校址(今太原七中址)。
1953年元月,山西省教育厅确定“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为省级重点中学,4月初,太原市人民政府又下发通告,原“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改称“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1955年夏,位于迎泽湖东畔青年路南端的新校舍全部竣工。暑假一过,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由上马街迁入新校址,从此,“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校”翻开了这所学校崭新的一页。
汉白玉,一种和它的名字一样极具优雅品位的石材。精美的廊桥、圣洁的女神雕像,都在汉白玉散发的弥久气息中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要是有一座汉白玉的山,有一片汉白玉的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在广灵,就有这样一座汉白玉的山,一片汉白玉的林。
沿着新硬化的盘山公路,驱车探访距广灵县城西北方向约四十公里的汉白玉石林。
山路弯弯。一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连绵不断的白色山峰,或高耸,或平缓,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晃眼。我们知道,令人神往的汉白玉石林到了。
站在石林的西北坡眺望石林,柱形群体形态各异。石林最奇特的地方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不同的方位来观赏,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景致。“猴子照月”“群仙聚会”“雏鸽待飞”“渔翁掌舵”“难舍难分”等形状各异的造型全出现了。面对奇形怪状的白石,每个方向细细观察,每个角度慢慢揣摸。千姿百态的石林群,一块玉石就是一个造型,一个造型就是一幅迷人的画面,每个画面都演绎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这片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汉白玉石林形成于四亿年前,是由远古冰川切割和冰斗风化而成,经勘定,汉白玉石林以至于向下构成的山体,大部分都是由汉白玉组成,汉白玉藏量为996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为“我国独有,世界罕见”,称作宝藏实不为过。既是宝贝,哪不引人觊觎?据传,公元692年,当时执政的武则天就曾征千人到这里来采石,我们今天在古长安浩大的宫廷及墓室中看到众多的汉白玉建筑以及雕刻,难保哪块就是从这里采掘的。
一千三百多年之后,这里归于静谧。为了保护这片穿越远古而来的巨大宝藏,当地政府严禁一切私采滥挖。相比石林奇丽的景观,这让每一个站在石林群下的观者更为舒缓心动。
榆次后沟古戏台
汉白玉,一种和它的名字一样极具优雅品位的石材。精美的廊桥、圣洁的女神雕像,都在汉白玉散发的弥久气息中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要是有一座汉白玉的山,有一片汉白玉的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在广灵,就有这样一座汉白玉的山,一片汉白玉的林。
沿着新硬化的盘山公路,驱车探访距广灵县城西北方向约四十公里的汉白玉石林。
山路弯弯。一个多小时后,眼前出现连绵不断的白色山峰,或高耸,或平缓,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晃眼。我们知道,令人神往的汉白玉石林到了。
站在石林的西北坡眺望石林,柱形群体形态各异。石林最奇特的地方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照、不同的方位来观赏,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景致。“猴子照月”“群仙聚会”“雏鸽待飞”“渔翁掌舵”“难舍难分”等形状各异的造型全出现了。面对奇形怪状的白石,每个方向细细观察,每个角度慢慢揣摸。千姿百态的石林群,一块玉石就是一个造型,一个造型就是一幅迷人的画面,每个画面都演绎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这片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汉白玉石林形成于四亿年前,是由远古冰川切割和冰斗风化而成,经勘定,汉白玉石林以至于向下构成的山体,大部分都是由汉白玉组成,汉白玉藏量为996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为“我国独有,世界罕见”,称作宝藏实不为过。既是宝贝,哪不引人觊觎?据传,公元692年,当时执政的武则天就曾征千人到这里来采石,我们今天在古长安浩大的宫廷及墓室中看到众多的汉白玉建筑以及雕刻,难保哪块就是从这里采掘的。
一千三百多年之后,这里归于静谧。为了保护这片穿越远古而来的巨大宝藏,当地政府严禁一切私采滥挖。相比石林奇丽的景观,这让每一个站在石林群下的观者更为舒缓心动。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