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当市区里的小车司机为可以在雪地里疯玩“漂移”而大呼过瘾时,我正挤在小心行驶于乡间冰雪路的抢险车里绷紧心弦。2月4日,大年三十前一天,X县停电已经一周整。在这个本市受灾最重的县区,作为一名刚调到新岗位的员工,在还不能完全叫出身边同事名字的情况下,我就猝不及防地被卷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抢险救灾中。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抗冻救灾抢险亲历
2008年一月中旬以来,一场50年不遇的冰冻雨雪天气袭击了南方数省,长达十多天的持续恶劣天气导致了交通、电力、供水、煤气、通信的大面积瘫痪。原先我一直期盼的与摄友们大雪后上武功山采风的美丽渴望,一下就被如何正常生活的恐慌所替代。
形势是如此地严峻:目前保证全市电力正常运转的多路高压输电干线已断得只剩1路,本来就只能保证市里电力部分供应的市发电厂存煤告急。供电公司连夜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已经做出了连市区也保不住的最坏打算,建议员工们购买蜡烛、食品和饮用水贮备——这是1月28日市区至市发电厂所在县110KV高压输电线中断后,从线报那传出的消息。而此前由于冰冻损坏电力设施,部分县区早已全县停电,市里和各县区亦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电力牵一发动全身。现在回过头看,在那段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因停电导致的停水、停气,全市广大区域无一幸免。也正是从小道消息漏出的那天开始,生活物资抢购风潮从部分县区一下刮遍全市。原来2块一打的蜡烛疯长到1块一根,桶装矿泉水已无人送货,枕头面包早就寻不到……
遭 遇
停电前几天,我刚从市区调到X县。新工作未熟悉,灾情来了。起初是从小山村开始的,断断续续的冻雨、中到大雪陆续将最偏远山村脆弱的供电、交通破坏,于是那些地方的移动通信也陆续中断。开始时我也只是听到同事议论这些事,成堆的材料还没来得及看,湖南的灾情只是停留在电视里的新闻,边远山区断一两个通信基站也正常不过。灾害,还那么遥远。
一夜,只是一夜,一切突然就变了。冻雨和雪的执着,让平安了多年的人们突然睁大了欲睡的眼睛,望着大雪封住道路的山里接踵倒塌的高压输电塔,人们一时拿不出任何办法。受冰雪灾害影响,全县近百座移动通信基站全部停止市电动力供应,数百根光缆传输杆路倒塌,1座基站发生倾斜。冰雪肆虐!1月28日,只是开始。
X县毗邻湖南,境内有那么一段路在周边省份城市颇有名气,那是号称“中国最烂国道”的320国道X县段。目前正在改建,加上恶劣天气,少不得经常堵车,尤其在上下班时间段,回市区的这段国道上经常排成长龙。N年前起早头赶车通勤的日子又开始了。在一年最冷的时段,在天还没亮的时刻,从温暖的被窝里艰难地磨蹭出来……1月29日,我从居住的市区出发。出城后的道路上结了一层坚硬的冰壳,立交桥上已经有四车连环相撞。下坡的车挂着一档小心点着刹车,上坡的车屁股冒着黑烟左右打滑。我们这普通的两驱车终于无法完全靠司机掌控了。路人和我们一起在自己也站不稳的冰面上胡乱推着车,最后在车辆的行进中狼狈跳入车内,逃离危险地段。到了单位已过9点,问题才刚刚暴露:停电、停水、停气,黑暗冰冷的办公室越发透着森森的寒意。坐是坐不住了,使劲跺着脚仍觉着脚趾头越来越麻木。自己该如何工作?如何让大家都安心工作?
一 线
灾害来临时,县公司可供调度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台发电机,保证各重要基站正常通信尚顾不过来,别说公司本部的行政用电了。我再没有了以往陪着领导下县区指手画脚的那份超脱,所有事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了。是的,我在一线。这里就是灾害第一线,我们每一项举动都是在抗灾。
灾情紧急,救灾物资匮乏。当大家都心系灾害,想法众多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时,我们戏剧性地想起当年中正先生的著名论断“攘外必先安内”——让抢险救灾富有成效的前提是后台保证稳定的工作秩序不能乱!
抗灾行动多头并进。防寒保暖衣物、饮食干粮照明、发电车辆用油、替换光缆设备……一大摊的后勤保障缺一不可。成立统一调度的应急指挥中心,设立各司其职的专业分队,明确职权、流程。以前挂一大堆各级领导名官位显摆似的文件流转,现在成了一线员工勇担责任的切身参与。做好份内的事,做好能做到的事,这个时候就是卓越的贡献。
非常时期非常办法,大家动手,买来业已涨价的铁炉烟囱,高效率地把食堂改建成温暖的大办公室。随即,在外成老大难的饮水、午餐问题也迎刃而解。走出了冰冷昏暗的环境,人们的心情也变得热乎。大家以手工方式工作,发电机负荷允许时,接上一台电脑大家共用。公文按序流转,邮件及时回复,业务系统准确操作。相关岗位同事还帮前线抢险人员做好授权工作,不让他们分心。大家目标明确,心态稳了,干劲足了,筑牢了成功抢险的基础。
通信基站靠电力发射信号保证覆盖范围内的群众正常通话。市电中断后,基站机房内的电池组还能提供几个小时的应急电力。就靠着这宝贵的几小时,让各个基站有了时间运送发电机进行充电。灾情在持续,通过单位购买,上级调配,友好单位支援,抢险用的发电机数量陆续增加。不少乡村还主动要求免费提供给我们发电机,请求给予技术指导。然而大功率基站并不是村民们1、2千瓦的小油机可以带动的。同时由于长时间连续工作和恶劣条件下的搬运使用,也造成了不少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加上部分地区大雪封山无法进入,传输光缆中断短时难以恢复,目前的情形远不能保证全县通信正常。情况依然危急!
突 击
X县辖11乡镇街,其中有4个乡镇还列入全市受灾最严重的5个乡镇中。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按照“重点保障传输节点、抢险救援指挥、城区基站和高话务量基站”的原则,来回往复运送发电机到相关基站充电抢修,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确保了9个乡镇街政府所在地及重要地点的通信畅通。但因冰雪封锁交通,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最远端的两个重灾区乡镇进行抢修。
离年关越来越近,有年前保证乡镇一级三通的死命令压着,大家的心都绷着紧紧的。2月3日,雪一停,我们立即组织突击队前往。通往这两处乡镇的马路上是一周多来厚厚累积的近二十厘米冰冻加雪。抢修车沿着前面车辆留下的痕迹小心谨慎行驶。这两道压出来的路槽此时仿佛是两条钢轨,车辆一旦出轨,后果难以想象。好不容易来到东桥基站所在山头的脚下,这里和县区迥异,一派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置身其中,周遭是弥漫的寒气,看稍远的东西都不分明。大家打起万分精神,抬着400多斤的发电机,跌跌撞撞,走走停停地上站。发电,启动,调试……下午4点多,东桥镇顺利恢复了通信。
接下来就剩最偏远的广寒寨乡了。“广寒”,光听着名都觉着清冷。越往里走,路越难行。白茫茫大地上每逢有会车,我们深知自己这车车况,也只有厚着脸皮,牢牢占着马路正中间的车痕槽不动。好几次对方都只好自己绕开了,可有几次路窄实在无法,我们只有稍微偏离点。这一偏不打紧,立刻轮胎打滑,再无法驶回槽中。在附近老乡帮助下,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子推回轨道。如是,在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冰雪路上数次下车推车后,我们终于来到广寒寨基站的山脚。抬眼望去,远远的山顶上,基站被山风卷起的大雪遮得模模糊糊。这里海拔高,人迹罕至,山路最陡,积雪最厚。发电机只能放在山下,通过动力线传输电力。抢险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在山脚发电,一组上山顶基站去调通设备。由于天色不早了,为赶时间,只派出号称全市网络维护人员中速度最快的猛将老李一人上山,我自告奋勇跟随。
为早点开通基站,老李在陡峭的雪地小跑前进,我紧紧跟上。和这里的山比起来,刚刚去过的东桥就只能算做小土包了。愈往上走,感觉就像到了影视剧中的林海雪原。积雪厚达30多厘米不说,一路上不少树干直径达20厘米的大树都被冰雪拦腰压断,很多传输线杆都已经歪斜,有一根水泥杆甚至还倒在地上断成3截。根本就没有路!我们在雪林里艰难地钻着爬着向山顶靠近。考虑到下来时天色一定全黑,我将相机拿出来,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抓紧傍晚光线照相留存资料。还没照到两张,老李已变成远方的小黑点了,我只有收起相机狂追。说实话,自己爱好户外运动多年,也登过几千米的雪山,对爬山还是蛮自信。这些天又穿着全套冲锋服、登山鞋等装备,还会追不上土装备的游击队?然而无论我怎样发力,距离却始终没能缩短。当前抗冻救灾正急,他和他们的网络维护团体一天忙到晚,甚至24小时轮班转,要爬多少座山啊?!我的惊讶一下化为感动与敬佩。
一路冰封雪锁,杆路多有倒塌,碰上场面突出的,我不免仍是掏出相机照相。远处的老李渐渐消失了,只剩下雪地里一行清晰的脚印。老表在山下说,这座山平时爬到山顶都要一个小时。我是拼了老命地追,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赶到山顶的基站。机房内,老李正紧张调试设备。我脱下冲锋衣大口喘着气,里头已全部湿透,浑身蒸腾着热气。再看身边这个“强驴”,他的手正稳定地接驳着线路。
天色很快暗下来,因多种原因,基站仍然无法正常工作。考虑到人员安全,指挥部要求我们下撤。老李在做了最后一番努力后不得已放弃。一探广寒失败。我们是靠着手电的光半溜半滑着下的山。回家的车上,我冷得只敢保持着一个姿势,多做一个动作都会耗费我的热量,增加与湿透衣服的接触。次日,突击队员们早早出发,再次攻坚,终于将这最后一座乡镇政府所在地基站开通。
责 任
政府把这场灾害的发生和应对按时间分成了“抗冻救灾”、“灾后重建”等几大块。基本上春节前天气处于最恶劣情况,一边抢险一边灾情又在持续加重,政府再强硬命令,也只是要求保住乡镇一级的水电通信等民生基础应用。到了春节期间,天气至少不再恶化,各条战线上的员工们实际上也都未休息。早先并未出面的解放军、武警部队也大规模参与进来,并以其特有的严明风格迅速推进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春节后(长假后而已),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水电通信恢复开始向所有村级铺开……在这我先描述一下大背景,我无意也无力展开全景式记录,这些情况随处可查到报道,我还是站在我这个小角度继续。
在这次抗灾抢险过程中,包括我所在通信行业在内的各条战线,真的可以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来形容。连续作战三十多个昼夜,在与天灾的抗争中充分展现了久违了的集体英雄主义。尤其是在村级攻坚的最后阶段,剩下几个基站每一个都是道路水电不通、条件恶劣。不但要运送发电机进入,还有倒塌中断的光缆要接续。抢修人员硬是卧冰踏雪,排除万难,把硬骨头啃下了。到2月最后一天(庆幸今年有个29日),随着海拔1200多米的武功山基站被抢通,全市移动通信基站实现100%恢复工作,大家终于可以暂时缓一口气了(后续任务依然繁重)。
在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天是上班点在一线抗冻救灾,到下午5点多了再赶到有电力供应的市公司,登陆内网处理公文,了解最新消息,同时抓紧时间整理一天拍摄的照片,各方面需要的文字材料。因为家在市中心,还能保证用电,少不得又是整晚占着电脑。受灾情况统计、抢险措施、工作进展、好人好事……各类文体表格,报各级政府、上级部门、媒体……每天都是撑到次日凌晨1、2点才闭上早酸痛的不行的眼。记得有次突击行动回家后已是晚上近9点。老天保佑,这段日子以来时断时续的水和煤气这时竟神奇般的都有,赶紧脱掉冰凉的衣服去洗个一周都没条件洗的热水澡。浑浑噩噩地冲了没两分钟,突然一激灵省起回家路上,报社摄影部朋友电话约明天要出抗灾摄影专版等着相片。立马擦干出来,强打精神处理片子,联系,发布,直到凌晨3点。值得欣慰的是,抗灾期间的相关图片报道因为及时发布,先后被新浪、搜狐、腾讯、人民网、中国信息产业网等知名网站,以及人民邮电报、信息日报和本地报纸等传统媒体采用。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并不是单位任务。一个具备一定技能的摄影人,能真情记录民生,并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以留存历史资料,推动文明进程,是职责所系。我不应也不能逃避。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人,在情势较好时,抢险救灾、日常工作、社会责任,一个都不能少。为客户服务,为群众服务,捐款,捐物……
2008年那一场雪灾,我在一线,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亲身经历了。因为全过程身在灾区,思想受到洗礼,许多观念有了转变,感受到了以往尚有距离所感受不到的真切东西,理解的更多,感动的更多。惟其身在其中,我更深深明白:我们只不过是按按快门、敲敲键盘而已,所做的其实真的远远不够。付出与回报,尽心与尽力,每个人都有一杆标尺,每个人都收获不同感悟。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更可爱的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人津津乐道。
灾害考验的是什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大题。与十年前的洪水,五年前的非典一样,它无情地拷问着发展中国家的应急机制。许多人会就这些议论的乐此不疲。再旷日持久的灾害也会过去,待全部的灾后重建工作也悄然完成时,我们还能回忆起几次那时直面抉择的复杂心态与共同参与的单纯感动?灾害总会过去,于我这般爱国爱家关心社会又渴望自身发展的普通人,接下来又该重点考虑哪方面的内容?
2008年雪灾,我亲历。
生活,没有老天给你设定公平或不公平。
尽心,尽力,我们可以争取更好!
这段时间我一直坚持以影像记录。其实最早是从花草开始的:
附件
1.jpg (240.13 KB)
2008-3-2 01:55
2.jpg (225.63 KB)
2008-3-2 01:55
3.jpg (225.51 KB)
2008-3-2 01:55
当市区里的小车司机为可以在雪地里疯玩“漂移”而大呼过瘾时,我正挤在小心行驶于乡间冰雪路的抢险车里绷紧心弦。2月4日,大年三十前一天,X县停电已经一周整。在这个本市受灾最重的县区,作为一名刚调到新岗位的员工,在还不能完全叫出身边同事名字的情况下,我就猝不及防地被卷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抢险救灾中。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抗冻救灾抢险亲历
2008年一月中旬以来,一场50年不遇的冰冻雨雪天气袭击了南方数省,长达十多天的持续恶劣天气导致了交通、电力、供水、煤气、通信的大面积瘫痪。原先我一直期盼的与摄友们大雪后上武功山采风的美丽渴望,一下就被如何正常生活的恐慌所替代。
形势是如此地严峻:目前保证全市电力正常运转的多路高压输电干线已断得只剩1路,本来就只能保证市里电力部分供应的市发电厂存煤告急。供电公司连夜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已经做出了连市区也保不住的最坏打算,建议员工们购买蜡烛、食品和饮用水贮备——这是1月28日市区至市发电厂所在县110KV高压输电线中断后,从线报那传出的消息。而此前由于冰冻损坏电力设施,部分县区早已全县停电,市里和各县区亦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电力牵一发动全身。现在回过头看,在那段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因停电导致的停水、停气,全市广大区域无一幸免。也正是从小道消息漏出的那天开始,生活物资抢购风潮从部分县区一下刮遍全市。原来2块一打的蜡烛疯长到1块一根,桶装矿泉水已无人送货,枕头面包早就寻不到……
遭 遇
停电前几天,我刚从市区调到X县。新工作未熟悉,灾情来了。起初是从小山村开始的,断断续续的冻雨、中到大雪陆续将最偏远山村脆弱的供电、交通破坏,于是那些地方的移动通信也陆续中断。开始时我也只是听到同事议论这些事,成堆的材料还没来得及看,湖南的灾情只是停留在电视里的新闻,边远山区断一两个通信基站也正常不过。灾害,还那么遥远。
一夜,只是一夜,一切突然就变了。冻雨和雪的执着,让平安了多年的人们突然睁大了欲睡的眼睛,望着大雪封住道路的山里接踵倒塌的高压输电塔,人们一时拿不出任何办法。受冰雪灾害影响,全县近百座移动通信基站全部停止市电动力供应,数百根光缆传输杆路倒塌,1座基站发生倾斜。冰雪肆虐!1月28日,只是开始。
X县毗邻湖南,境内有那么一段路在周边省份城市颇有名气,那是号称“中国最烂国道”的320国道X县段。目前正在改建,加上恶劣天气,少不得经常堵车,尤其在上下班时间段,回市区的这段国道上经常排成长龙。N年前起早头赶车通勤的日子又开始了。在一年最冷的时段,在天还没亮的时刻,从温暖的被窝里艰难地磨蹭出来……1月29日,我从居住的市区出发。出城后的道路上结了一层坚硬的冰壳,立交桥上已经有四车连环相撞。下坡的车挂着一档小心点着刹车,上坡的车屁股冒着黑烟左右打滑。我们这普通的两驱车终于无法完全靠司机掌控了。路人和我们一起在自己也站不稳的冰面上胡乱推着车,最后在车辆的行进中狼狈跳入车内,逃离危险地段。到了单位已过9点,问题才刚刚暴露:停电、停水、停气,黑暗冰冷的办公室越发透着森森的寒意。坐是坐不住了,使劲跺着脚仍觉着脚趾头越来越麻木。自己该如何工作?如何让大家都安心工作?
一 线
灾害来临时,县公司可供调度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台发电机,保证各重要基站正常通信尚顾不过来,别说公司本部的行政用电了。我再没有了以往陪着领导下县区指手画脚的那份超脱,所有事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了。是的,我在一线。这里就是灾害第一线,我们每一项举动都是在抗灾。
灾情紧急,救灾物资匮乏。当大家都心系灾害,想法众多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时,我们戏剧性地想起当年中正先生的著名论断“攘外必先安内”——让抢险救灾富有成效的前提是后台保证稳定的工作秩序不能乱!
抗灾行动多头并进。防寒保暖衣物、饮食干粮照明、发电车辆用油、替换光缆设备……一大摊的后勤保障缺一不可。成立统一调度的应急指挥中心,设立各司其职的专业分队,明确职权、流程。以前挂一大堆各级领导名官位显摆似的文件流转,现在成了一线员工勇担责任的切身参与。做好份内的事,做好能做到的事,这个时候就是卓越的贡献。
非常时期非常办法,大家动手,买来业已涨价的铁炉烟囱,高效率地把食堂改建成温暖的大办公室。随即,在外成老大难的饮水、午餐问题也迎刃而解。走出了冰冷昏暗的环境,人们的心情也变得热乎。大家以手工方式工作,发电机负荷允许时,接上一台电脑大家共用。公文按序流转,邮件及时回复,业务系统准确操作。相关岗位同事还帮前线抢险人员做好授权工作,不让他们分心。大家目标明确,心态稳了,干劲足了,筑牢了成功抢险的基础。
通信基站靠电力发射信号保证覆盖范围内的群众正常通话。市电中断后,基站机房内的电池组还能提供几个小时的应急电力。就靠着这宝贵的几小时,让各个基站有了时间运送发电机进行充电。灾情在持续,通过单位购买,上级调配,友好单位支援,抢险用的发电机数量陆续增加。不少乡村还主动要求免费提供给我们发电机,请求给予技术指导。然而大功率基站并不是村民们1、2千瓦的小油机可以带动的。同时由于长时间连续工作和恶劣条件下的搬运使用,也造成了不少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加上部分地区大雪封山无法进入,传输光缆中断短时难以恢复,目前的情形远不能保证全县通信正常。情况依然危急!
突 击
X县辖11乡镇街,其中有4个乡镇还列入全市受灾最严重的5个乡镇中。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按照“重点保障传输节点、抢险救援指挥、城区基站和高话务量基站”的原则,来回往复运送发电机到相关基站充电抢修,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确保了9个乡镇街政府所在地及重要地点的通信畅通。但因冰雪封锁交通,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最远端的两个重灾区乡镇进行抢修。
离年关越来越近,有年前保证乡镇一级三通的死命令压着,大家的心都绷着紧紧的。2月3日,雪一停,我们立即组织突击队前往。通往这两处乡镇的马路上是一周多来厚厚累积的近二十厘米冰冻加雪。抢修车沿着前面车辆留下的痕迹小心谨慎行驶。这两道压出来的路槽此时仿佛是两条钢轨,车辆一旦出轨,后果难以想象。好不容易来到东桥基站所在山头的脚下,这里和县区迥异,一派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置身其中,周遭是弥漫的寒气,看稍远的东西都不分明。大家打起万分精神,抬着400多斤的发电机,跌跌撞撞,走走停停地上站。发电,启动,调试……下午4点多,东桥镇顺利恢复了通信。
接下来就剩最偏远的广寒寨乡了。“广寒”,光听着名都觉着清冷。越往里走,路越难行。白茫茫大地上每逢有会车,我们深知自己这车车况,也只有厚着脸皮,牢牢占着马路正中间的车痕槽不动。好几次对方都只好自己绕开了,可有几次路窄实在无法,我们只有稍微偏离点。这一偏不打紧,立刻轮胎打滑,再无法驶回槽中。在附近老乡帮助下,大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子推回轨道。如是,在这样极具挑战性的冰雪路上数次下车推车后,我们终于来到广寒寨基站的山脚。抬眼望去,远远的山顶上,基站被山风卷起的大雪遮得模模糊糊。这里海拔高,人迹罕至,山路最陡,积雪最厚。发电机只能放在山下,通过动力线传输电力。抢险人员分为两组,一组在山脚发电,一组上山顶基站去调通设备。由于天色不早了,为赶时间,只派出号称全市网络维护人员中速度最快的猛将老李一人上山,我自告奋勇跟随。
为早点开通基站,老李在陡峭的雪地小跑前进,我紧紧跟上。和这里的山比起来,刚刚去过的东桥就只能算做小土包了。愈往上走,感觉就像到了影视剧中的林海雪原。积雪厚达30多厘米不说,一路上不少树干直径达20厘米的大树都被冰雪拦腰压断,很多传输线杆都已经歪斜,有一根水泥杆甚至还倒在地上断成3截。根本就没有路!我们在雪林里艰难地钻着爬着向山顶靠近。考虑到下来时天色一定全黑,我将相机拿出来,在一些特定环境下抓紧傍晚光线照相留存资料。还没照到两张,老李已变成远方的小黑点了,我只有收起相机狂追。说实话,自己爱好户外运动多年,也登过几千米的雪山,对爬山还是蛮自信。这些天又穿着全套冲锋服、登山鞋等装备,还会追不上土装备的游击队?然而无论我怎样发力,距离却始终没能缩短。当前抗冻救灾正急,他和他们的网络维护团体一天忙到晚,甚至24小时轮班转,要爬多少座山啊?!我的惊讶一下化为感动与敬佩。
一路冰封雪锁,杆路多有倒塌,碰上场面突出的,我不免仍是掏出相机照相。远处的老李渐渐消失了,只剩下雪地里一行清晰的脚印。老表在山下说,这座山平时爬到山顶都要一个小时。我是拼了老命地追,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赶到山顶的基站。机房内,老李正紧张调试设备。我脱下冲锋衣大口喘着气,里头已全部湿透,浑身蒸腾着热气。再看身边这个“强驴”,他的手正稳定地接驳着线路。
天色很快暗下来,因多种原因,基站仍然无法正常工作。考虑到人员安全,指挥部要求我们下撤。老李在做了最后一番努力后不得已放弃。一探广寒失败。我们是靠着手电的光半溜半滑着下的山。回家的车上,我冷得只敢保持着一个姿势,多做一个动作都会耗费我的热量,增加与湿透衣服的接触。次日,突击队员们早早出发,再次攻坚,终于将这最后一座乡镇政府所在地基站开通。
责 任
政府把这场灾害的发生和应对按时间分成了“抗冻救灾”、“灾后重建”等几大块。基本上春节前天气处于最恶劣情况,一边抢险一边灾情又在持续加重,政府再强硬命令,也只是要求保住乡镇一级的水电通信等民生基础应用。到了春节期间,天气至少不再恶化,各条战线上的员工们实际上也都未休息。早先并未出面的解放军、武警部队也大规模参与进来,并以其特有的严明风格迅速推进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春节后(长假后而已),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水电通信恢复开始向所有村级铺开……在这我先描述一下大背景,我无意也无力展开全景式记录,这些情况随处可查到报道,我还是站在我这个小角度继续。
在这次抗灾抢险过程中,包括我所在通信行业在内的各条战线,真的可以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来形容。连续作战三十多个昼夜,在与天灾的抗争中充分展现了久违了的集体英雄主义。尤其是在村级攻坚的最后阶段,剩下几个基站每一个都是道路水电不通、条件恶劣。不但要运送发电机进入,还有倒塌中断的光缆要接续。抢修人员硬是卧冰踏雪,排除万难,把硬骨头啃下了。到2月最后一天(庆幸今年有个29日),随着海拔1200多米的武功山基站被抢通,全市移动通信基站实现100%恢复工作,大家终于可以暂时缓一口气了(后续任务依然繁重)。
在最紧张的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天是上班点在一线抗冻救灾,到下午5点多了再赶到有电力供应的市公司,登陆内网处理公文,了解最新消息,同时抓紧时间整理一天拍摄的照片,各方面需要的文字材料。因为家在市中心,还能保证用电,少不得又是整晚占着电脑。受灾情况统计、抢险措施、工作进展、好人好事……各类文体表格,报各级政府、上级部门、媒体……每天都是撑到次日凌晨1、2点才闭上早酸痛的不行的眼。记得有次突击行动回家后已是晚上近9点。老天保佑,这段日子以来时断时续的水和煤气这时竟神奇般的都有,赶紧脱掉冰凉的衣服去洗个一周都没条件洗的热水澡。浑浑噩噩地冲了没两分钟,突然一激灵省起回家路上,报社摄影部朋友电话约明天要出抗灾摄影专版等着相片。立马擦干出来,强打精神处理片子,联系,发布,直到凌晨3点。值得欣慰的是,抗灾期间的相关图片报道因为及时发布,先后被新浪、搜狐、腾讯、人民网、中国信息产业网等知名网站,以及人民邮电报、信息日报和本地报纸等传统媒体采用。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这并不是单位任务。一个具备一定技能的摄影人,能真情记录民生,并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以留存历史资料,推动文明进程,是职责所系。我不应也不能逃避。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企业人,在情势较好时,抢险救灾、日常工作、社会责任,一个都不能少。为客户服务,为群众服务,捐款,捐物……
2008年那一场雪灾,我在一线,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亲身经历了。因为全过程身在灾区,思想受到洗礼,许多观念有了转变,感受到了以往尚有距离所感受不到的真切东西,理解的更多,感动的更多。惟其身在其中,我更深深明白:我们只不过是按按快门、敲敲键盘而已,所做的其实真的远远不够。付出与回报,尽心与尽力,每个人都有一杆标尺,每个人都收获不同感悟。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更可爱的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人津津乐道。
灾害考验的是什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大题。与十年前的洪水,五年前的非典一样,它无情地拷问着发展中国家的应急机制。许多人会就这些议论的乐此不疲。再旷日持久的灾害也会过去,待全部的灾后重建工作也悄然完成时,我们还能回忆起几次那时直面抉择的复杂心态与共同参与的单纯感动?灾害总会过去,于我这般爱国爱家关心社会又渴望自身发展的普通人,接下来又该重点考虑哪方面的内容?
2008年雪灾,我亲历。
生活,没有老天给你设定公平或不公平。
尽心,尽力,我们可以争取更好!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