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富士发布 S5 Pro
http://www.fengniao.com/news/39/396013.html
索尼双剑合发 精致T50及个性N2一同问世
http://www.fengniao.com/news/38/385644.html
宾得645Digital发布了
http://www.fengniao.com/news/39/393383.html
卓越的十字路口
——在M8发表之前参观Leica Solms工厂
在网上早已经流传关于M8的各种消息,甚至技术参数和照片都能找到了。慢慢地,M8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这次参观倒不是为了M8而过去的,其实一直以来都想去看看Leica工厂,最近才知道Solms就在离我所在的城市不远。前不久有个新认识的德国影友突然说,我其实可以去参观一次,和相关的工作人员约个时间就行,而且还有专人领着进去车间里面看。于是这次参观就很快地像他所说那样安排好了。Leica公司那边负责接待参观客户的Welcker先生,在电话里相当和蔼亲切,还很仔细问了我们参观人数和身份,还有来自何方等等,估计他们也要对客户作一个统计吧。电话里约好时间之后还专门发一封确认邮件过来,相当周到。
这天是2006年9月14日,天气晴朗和暖。
Solms其实是个小镇,要不是因为Leica相机部门厂址所在,我永远不会去那里,甚至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听说。很明显当地居民都知道大名鼎鼎的Leica工厂就在自己的城镇,所以到了那里火车站之后,随便向刚碰到的一个当地老头儿问路,他能很快指出路线,而且还告诉我们这是捷径。
这次参观有几件事情出乎预料,首先是没想到向全世界供应相机镜头的工厂竟然也就那么大,不比一个超市大多少。一进正门就能看见接待柜台和著名的Leica墙。我还以为上面肯定摆满了成千台相机,结果只是每个机型摆了一台而已,还包括其他厂家曾经的仿制品,以及战争中被炸坏的几台标本。柜台左侧有个临时小展览,大概是每月一换。柜台对面就是Leica商店,不过里面的货品还未必有平时我们能见到的稍微有点规模的器材商店的多,而且里面的东西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要是想在里面看到各种纪念机型还有各种花式的镜头变种什么多,你绝对会大失所望。
接待我们的Welcker先生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头,以前是不是Leica的员工就不清楚了,也忘了问他。他说自己退休后被请过来,专门就负责向来客解说。显然他的工作做得很好,Leica从建立到现在的发展故事,Leica的各种相机系统和类型,Leica的摄影哲学,他都了如指掌,倒背如流,比我见到的最好的导游还要好。
对于Leica的历史,我的兴趣倒是不太大,毕竟从网络和相关书籍也多次看过介绍了。只有车间的参观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不过因为里面禁止拍照,所以照片就欠奉了。车间和走廊都隔着透明玻璃隔墙,可想而知也是为了方便大家参观才弄成这样的。大家在外面,像是参观动物园一样。里面工人不多,有游客过来也无动于衷,大概司空见惯了。走廊的另一面墙挂着制作相当精良的彩色照片,篇幅几乎接近一米,题材多为风光、野生动物、植物等等,每张还注明所使用的镜头。从这些照片可以真正领略到Leica镜头的成像品质。走廊还摆着有橱窗,里面有玻璃透镜或镜头的样品,我算是上了一堂专业的光学课了。从图表和样品你可以了解玻璃的光学特性,技术人员在各种矛盾中如何考虑和协调,最后达到最佳的成像品质……
假如参观者有些超出Welcker先生知识范围的专业问题,比如一个德国参观者提出关于ASPH镜头的技术问题时,Welcker先生就马上把那个工序车间的负责人揪出来解答,让你心服口服。
在镜片周边涂腊(暂且允许我使用这么业余的叫法)的工序里,工人几乎都是女工,Welcker先生说没有几个男工有这么细心做这份工作,他还感叹里面唯一的一个男工双手长得多像女人的手!
参观完镜头车间就到生产机身的车间,在那里可以了解到Leica的机身工艺,包括外壳材料、内部电子部件等等相关的东西,这里就不再赘述,直接进入今天的高潮吧。毕竟现在大家关注的焦点是M8。
关于M8
最后参观点是M8的组装车间,是4个星期之前刚刚建成的,看起来比前面的车间都要崭新亮堂。显然数码产品比传统产品更加要注意防尘,这个车间的防尘要求是最高的。当Welcker先生隔着玻璃示意这个车间的负责人Mueller先生出来时,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得等一阵子,因为Mueller出到走廊至少要通过两道门,这两道门其实是为了保证车间内的无尘要求。性质估计有点像太空船大门里面的过渡舱一样。
果然Mueller费了好一阵子才到我们面前,给我们讲解车间的情况,还有M8的技术简介。我们在走廊隔着玻璃也能看见车间里的工作人员,穿着防尘服组装着一台一台的M8,然后放到包装盒内,估计过些天就得送到各地的经销商手里了。关于M8的情况,和我们在目前网上能看到的没有多大出入。但是当我们提问的时候,还是了解到了一些很多人还不了解或者不确定的东西。
Mueller把一台组织好的机子(Leica的标志暂时还没装上去呢)拿给我们看。我拿在手里用随身带的50mm镜头插上去试了试,手感还不错,除了重量比传统M机身要轻一些。50mm在上面的视野马上变成75mm了,对焦还是没什么区别。为了尽可能保持M机特色,虽然过片扳手没有理由保留,底盖的设计还是和胶片机身的一样,只不过在M8上,打开底盖是为了差电池和SD卡。此外我还注意到,M8的电池体积还不小,不知到时用起来电量如何。
为什么开发过程这么漫长,其实也因为Leica对工艺要求太高。M的数码机身是个转折型的产品,他们也不敢怠慢。Mueller说到其中SD插槽的要求,Leica公司对SD插槽的供货商要求是得通过一万次反复插拔检测,结果刚开始送来的货折腾一千五百次就完蛋了,最后又得重新供货……
快门就像网上说的那样,不再是用M传统的布帘快门了,速度也比传统机身高了许多档。
有参观者说到其他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屏在低温下不工作的问题,Mueller说,这是由液晶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但是M8可以做到在零下5度(假如我没听错的话)虽然不显示,但是还是可以拍摄,并且数据可以照常存到SD卡里。
对于镜头针对数码机身的改装问题,他说主要是为了让机身识别,我问难道就识别而已吗,他说机身还会针对各款镜头作影像优化——如网上消息所言。对于影像优化这件事情,我一直挺疑惑到底能怎么作出优化,不过因为不是专业技术人士,也就不作揣测了,以免误导。
诸如此类的工艺要求,也让成本大大提高。他们说售价到时大概会在4200欧元左右,的确够贵。在M的数码初步阶段,机身这么昂贵,到底能不能卖得好,我一直持怀疑态度。现在我当然没有钱买,但是有钱了我也不买,因为想着它1.3的APS倍率就觉得它怎么也是个过渡产品,很快就会过渡到全幅的。我问Mueller先生,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出M的全幅,Welcker先生马上开玩笑说,那就得问问柯达公司了。Mueller倒是说,等技术成熟之后,也可以在机身弄个全幅芯片,应该不成问题。
Mueller拿着M8很骄傲地说,这是德国产的第一台真正的数码相机!!
可是当整个参观结束,我们在入口大厅休息时,Mueller先生突然跑出来说,关于全幅的问题,他刚才专门去问了车间里的电子工程师(他们有责任向主要技术人员反馈客户的意见),回答是:Leica的M系列因为原有的镜头结构问题,假如做全幅的话,四边成像不清楚,我们不是不能在M系列做全幅,但是这样做意味着以前所有镜头都不能用,得重新开发一系列镜头,我们决定不这样做。我重复地问,那是否代表以后都不会出全幅的M机身?Mueller说是!但R系列倒是很有可能出!这倒解了我心头一大疑惑。所以Leica M的各位Fans,不必像数码单反那样,总是在期待全幅了!不过M8的命运还是难以预测,我总担心这个产品要是市场反应太差,那么下一步的研发就成问题了。Leica公司现在正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即使依然卓越!
附注:这次简单仓促整理了一下今天的见闻,抢在M8在Photokina发表之前贴上来,算是给大家解解馋吧,也算是独家新闻了。
Leicaboy于德国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95462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