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请老纳一定要在节目中读一读这位认真回复的蜂友的帖子,好感人。。
从丽水回来后不久,我的那篇关于“照片被覆盖的教训”文章在《中国摄影报》发表了,终于够了申报中国摄协的基本条件,发表作品(图片和文章)4篇!2006年11月,我带着相关的材料来到合肥省摄影家协会,把相关的材料和照片,一起递给了省摄协康诗维主席,和朱馥英老师。当时,我准备了18幅作品,报到北京的话,需要10张,多带些是希望有选择的余地。果然,康主席先说,你刚够条件急什么,等作品数达到7、8幅这样,底气更足的时候,再申报把握就大啦!后来又说,看你是基层的,又不是专业干摄影的,也很不容易,就帮你向北京推荐吧,但是估计把握不大。我连声说谢谢!
康主席后来帮我选的10幅作品中,我仔细一看,很巧合的是:在家乡创作的和在外地创作的,各占一半。看来,在身边附近的地方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都说,身边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是,像我这样的条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四处采风,就算是外出了,也就那么3、5天的时间,受时间和天气的限制,很难拍到太“出彩”的片子。所以,我不管是在家乡还是外地,每次外出拍片,都当作是节日,总是很兴奋、很投入,争取拍出最好的片子,认真对待。
从1997年开始,我调入县环卫部门工作,工作就是管理街上的卫生,“指挥”几名工人打扫,后来又开始从事市容工作,通俗地讲就是许多人“讨厌”的城管。每天在街上转悠,工作和摄影几乎没有一点关系,领导对照片和宣传,更是不当回事的,所以在单位我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在省里进行摄影函授的时候,六安的一位影友,是当地城建局办公室的,他的工作就是拍相关的资料照片,器材全部是单位的,那可把我给羡慕坏啦!没有条件,咱得自己创造啊,在街上转悠的时候,我会想投什么稿件,心里先打个底稿,再想想有什么合适的照片,到家后,再整理起来就轻松了不少。最绝的是,我给路段上的工人们,每人一张名片,告诉他们有什么事打我电话,电话费用我付。在平时我并没有嫌他们是农民工,而看低他们,有时候还帮他们一起推板车,帮他们铲垃圾,还是得到他们“爱戴”的,所以工作上,他们也很认真,所以有时候,我会“溜出去”拍些照片。
2007年7月的中午,该我值班,那天37度,我和路段上的工人们交代过后,就骑着小踏板摩托车,直奔郊外的树林而去,去拍白鹭。中午1点多钟,天气真热!树林里就我一个人,我干脆把上衣脱去,只穿了条短裤,还是满身大汗,那天还真拍到了几张较满意的片子,其中就有一张《哺育》(这张照片目前已经帮我挣了不少奖品和奖金),当时我觉得还很开心的。
为了多挣些积分,从2007年1月开始,我往《中国摄影报》投了许多稿件,同以往不同的是,我针对版面的需要,投的是很实用的内容,所以见报率大幅度提高。
2007年2月9日晚,我同往常一样,照例打开电脑查看邮件,那时候还没有用QQ,同外界沟通,几乎都是靠电子邮件的。北京蔡群兄的一封邮件的标题,吸引了我:“特大新闻”!我想,北京或者摄影界又有什么重大新闻啦?他也向以前一样,经常会先告诉我的。仔细一看内容:祝贺!老弟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当时,我的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激动万分!我自己看着电脑屏幕,静静地看着蔡群兄发的这句话,头脑一片空白。一、两分钟后,我走到爱人那边,她正坐在床上边打毛衣,边看电视,身旁的女儿已经睡着了,我搂着她又是哭、又是笑,把爱人吓了一跳:怎么啦?我把消息告诉了她,她也陪着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加入中国摄影协会了嘛,至于这么激动和高兴吗? 这话可能没有错,也有许多摄影高手和大师,并没有把摄影协会什么的,太当回事,就算是中国摄协的也不例外。可是,对于我来说,从不认识光圈的“菜鸟”,一步一步地这么走过来,以前连中国摄协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竟然也可以加入了。别人用的是非常专业的器材,而我用的是尼康D50,从06年2月一直用到2008年12月底。蔡群兄一看见我就说,怎么还用这D50啊!
我也想换好机器啊,可是真的没有钱啊,以前在单位因为没有编制,每月的工资只有800多元,07年5月,单位对社会招人,我顺利地考试通过了。毕业后,已经十几年没有看过课本,那半个月的时间看书时,我的头几乎“都大啦”,很难受的,还好最后解决了,现在工资也只有1000多元。
从04年起,我就想从单位下来,自己开个影楼什么的,走走商业摄影的路子,为自己挣些创作的经费。但是,父母明确反对,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很支持我,就是关于工作的问题上,他们二老绝不让步:给我安心上班!在市里的哥哥也说,缺钱的话,我可以给你,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我不在家照顾,许多时候指望你了,你开店的话,他们可能还要为你操心。 我也就只有安心在上班了。每个月把工资全部交给家里养家,自己只留下100元,维持摄影方面的支出,另外,再挣些稿费和接些“小活”什么的,来弥补费用。如果每年只外出一、两次采风的话,还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要是升级器材,可就不够啦!买D50之前,我只有把尼康F M 2给卖了,才可以弥补些费用。记得把F M 2,放到南京摄影器材城卖的前一天晚上,我用手反复抚摸着,心里非常难过和痛苦,就像告别亲密的战友!爱人了解我,走过来说,真舍不得就先留着吧!我还是狠了狠心:卖!并且安慰她,反正胶卷我也不用了,即慢又贵的。
在出F M 2之前,到四川九寨沟的时候(2005年10月),我平生第一次买了1卷反转片,只用F M 2照了1卷反转;又买了1卷燃料形的黑白胶卷,帮我的家人拍了卷黑白纪念照片。这一辈子,咱哥们也算是拍过反转和黑白啦!这么多年来,家人尤其是爱人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从2001年女儿出生的这几年,也正是我摄影最为投入的几年,爱人为了养育女儿付出了很多,非常辛苦!没有她的支持,我可能也不会进步这么快吧。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妻子和我“拍”白鹭》,也在《中国摄影报》上发表过。
经过报社编辑老师们的无私支持,我勤奋投稿,在2007年以第3名的成绩,再次获得“优秀报友”的称号。在2008年4月,有机会在报社的安排下,去皖南创作,并且又认识了上海的徐和德老师、广东的郭冀华老师,还有对我有许多帮助的马复哲老师等等影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点,他们为人诚恳,我们聊起来也很投机的,前段时间,有的还给我寄了礼物,真是非常感谢!
从拍照是难得的大事,到可以用数码相机“写日记”,时代的进步是多么大呀!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自己怀着对摄影的热爱之情,努力耕耘,再加上各位老师和影友的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影友,才可能从摄影的门外汗(菜鸟),到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实现自己“梦想”!
本以为,我写的就够多了,看看 8楼 9楼 我都醉了!
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借蜂鸟这个宝地和机会,感谢所有在摄影道路上帮助过我的人们!
经常和影友以及身边的朋友谈到器材升级的问题,也经常为自己买不起好机器而遗憾。有时候静心思索:为什么会这样?是自己不努力吗,还是没有走上正常的“轨迹”!其实也知道,除非走商业摄影的道路,否则想靠摄影赚钱,或者是达到以影养影的目的,是很难的!这也是困扰众多影友们的问题。在思索的同时,也自然地想起了自己摄影的经历,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发展的变化,对于我们影友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回想起来是颇有感触,就忍不住想写些什么东西,来纪录自己在摄影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并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和老师。
在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家里只有父亲工作,每月28元的工资,还要养活家中4口人,生活是很紧张的,更别说要照相啦。那时候谁家要照个相、合个影什么的,绝对是件大事情,不光穿上最好的衣服,还要仔细地梳梳头,打扮一下,周围的邻居也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要到照相馆去拍毕业照片(1寸的),那是我头一会正式接触摄影,看见照相馆的师傅,把头蒙在一块大大的紫红色绒布中,忙了一会,然后出来手拿一小皮球,让我看着他不要动,然后一捏那皮球,说声:好啦!当时,看见那位师傅,在那大照相机面前,忙来忙去很是佩服,也觉得相机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碰不得!照片拿到手后,好像是第一次看清了自己长的是什么模样,哇!照相可真好。
后来在暑假期间,和哥哥合了一次影,现在也记不清是谁帮我们拍的照,后来那照片放在了舅舅家收藏,所谓的收藏就是压在他家的玻璃台板下面。前几年,我有机会使用数码相机后,一直想把那照片拿回来翻拍,也算是我和哥哥在小时候的一个纪念!可惜,那照片(2寸的)却再也找不着了,非常遗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照相虽然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依旧以拍照留念为主,亲朋好友聚会,在旅游景点留影,相机才拿出来,平时是基本上不用的,连买胶卷带冲洗,那可都是钱啊。没有相机的人,在旅游景点花些钱请照相师傅拍几张,然后再寄回家,是常有的事。
到了1995年的时候,我工作后的第二年,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用340元买了台国产的旁轴相机——凤凰205B型。记得当时卖相机的售货员说:把光圈调在8(F8)上,速度放在1/125就行了!我买了只胶卷,自己尝试着装上后,拿回家就开始帮出生不久的小侄女拍起来,又把自己的家人当作了自己的模特,很快这只胶卷拍完了,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待,2天后终于在照相馆把自己的照片拿了回来,照片只洗出来了一半,只有18张!心里先是奇怪,怎么没有出来36张啊?但是,洗出来的照片,效果还很不错,基本上都很清楚,心里还暗暗得意。
有次在朋友家玩,偶然看见他家里有两本关于摄影方面的书籍,一本是《摄影技术200问》,还有一本上海办的杂志《摄影丛刊》(83年第10期),就借回来认真地读了起来。从那以后,才知道“光圈”、“快门”、“曝光”是怎么回事。从那时起,每天晚上总是报着这两本书研究,并且打开后盖观察相机,看光圈的孔径随着数字的变化,而变大或者变小,很好玩!那时候,就算是闭上眼睛,也可以听出相机的快门声音,是多少分之一秒。凤凰205B型相机的快门声音不大,震动很小的,我甚至可以用1/4秒,拍出清晰的照片。就在这样的锻炼中,我逐渐地对摄影越来越痴迷,又陆续买了许多摄影书籍,技术也提高很快,拍个纪念照什么的,基本可以得到大家的称赞,最主要的是,一只胶卷在安装的时候,只要技术过关,完全可以拍摄出38张成功的照片。
1999年7月,和单位同事们,一起到江苏省的扬州去旅游,我拍了张五亭桥(瘦西湖标志之一)的照片,感觉较满意。回来后,正好看见咱们《滁州日报》上,刊登了摄影比赛的消息,就把这张照片投了过去,没想到的是,很快照片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朋友看见后,向我祝贺。那时候,心里可美啦,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后来,这张照片没有得到奖项,但是得到了价值30元的超市购物券,我把购物券送给了在市里工作的哥哥,让他买些零食给侄女。
自从照片发表后,自己感觉很自信!总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拍的更好,心里也想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而不总是拍些纪念照片。有空的时候,我骑上自行车,在县城周边转悠,小河边、田野里,经常有我的身影,发现有好的拍摄题材,就拿出相机拍几张,什么花呀、草呀、落日呀,是我最常拍摄的内容。有时候,累了,就一个人躺在郊外的草地上,看着天空流动着的白云,听着耳边小虫子的叫声,心灵非常放松和愉快,真是莫大的享受啊!
从买相机后,每年都要外出,什么杭州、泰山、黄山、西安等等,都留下了我和凤凰205B的身影。也有意识地拍些风光照片,但是总觉得像是纪念照!如何进一步提高摄影水平,是那时考虑最多的事情。记得有一次,也是在2000年的秋天,我和爱人到黄山旅游,早晨在始信峰上遇见一位老摄影家,他支着三脚架,正在用“哈苏”相机在拍片。那天早晨,雾气缭绕,山峰若隐若现,是非常出作品的天气,我也拿着我刚买不久的凤凰DC828N拍了起来,也没有带架子,手那么端着,光线很暗的,后来证明作品有一大半都是“虚”的。在休息的时候,他让他的助手,拿了台尼康F90X给别人拍纪念照去了,要知道尼康F90X,在我的心目中是多么“高级”的相机啊!我也只有“流口水”的份了。可能是拍到满意的作品了,心情也特好,他主动和我聊了起来,他说4月份的时候,上山天气太晴朗了,没有韵味,他一张照片都没有拍,而今天光120底片就拍了20多张,拍到了满意的“大片”,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基本知道,拍风光是怎么回事。
回来后,面对自己拍“虚”的照片,开始反省,再次从基本技术上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在光线不理想的拍摄情况中,如何才能得到一张各项技术指标都合格的照片?成了那时我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过向影友的请教后,我又开始静下心来,从每个细节入手,对焦、曝光、三脚架的使用,直到胶卷是否过期等等,我都细细研究争取做到最好。那时候,对我帮助很大的一位影友叫邵刚,我洗完照片后,经常把照片带给他观看,他不厌其烦地指出我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我受益非浅。为了进一部提高,我又开始订阅了《中国摄影报》(至今从未间断过),从中不断地吸取“营养”,知识面在不断地扩大。
在2002年,我还参加了我们安徽省的摄影函授班,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了的第13期函授学员。在省里参加函授期间,思想上受到很大地“洗礼”,授课老师引导我们该拍什么题材,怎么去拍等等,1年的学习过后,使我对摄影的认识不断加深,好像“沾”到了摄影的边,知道摄影是怎么回事了! 在2002年11月,我们这些学员,一起到太湖县去采风,太湖县是文化界、宗教界泰斗级人物——赵朴初的家乡,景色优美、秀丽,民风淳朴,我的收获很大。回来后,市里的几位影友看完照片后对我说:可以报省摄影家协会试试。我感到很吃惊,我这水平怎么能参加省协会呢?他们集体鼓励我,可以“冲”一下的。我还是有些心虚,但是禁不住他们的怂恿,反正毕业时也要交“毕业作品”,就洗了8张8寸的照片(别人是10寸,省摄协的朱馥英老师照顾我,洗8寸即可),在毕业的那天,带到了省摄影家协会。 当天,有50多位学员参加,时任省协会主席的康诗纬老师,让大家把带来的照片,全部拿出来摆在桌面上,供大伙一起点评。最后,我有3张照片,得票在前几位,还有另外的2张照片,得到了康主席的特别点评,我的心里基本有底了,向朱馥英老师提出了申报省摄影协会的申请,并在同年12月通过。
最近几年,是数码相机的天下,到处可以看见人们拿着数码相机或者手机在拍照,老人和孩子拿着相机,互相拍摄的场面也是习以为常。有的年轻影友甚至从来没有用过胶卷相机,没有体会过安装胶卷的过程,在前些年这是不敢想像的!
以前,年龄稍大一点的影友,基本都会有一、两台以上的胶卷相机。曾经有一部尼康FM2相机,我是永远也忘不掉的!那还是在2002年10月3日,我从市里的一位老师手中,花了近3千元买了那台二手的尼康FM2,外加一只适马28—105MM F2.8-4的镜头,只是相机的快门叶片,由于剪胶卷时,不小心被那位老师拉皱了,看起来不舒服,但是基本上不影响使用。这套机器,拿到手中我已经非常满足啦! 在省里组织到太湖县的采风中,这套机器为我拍了许多作品,感到很满意,也为我加入省摄影家协会立下了“大功”!从那以后,这套机器陪伴我四处“闯荡”,成了我最亲密和喜爱的伙伴。
那几年,我连续两年去了皖南,还去了浙江的几个水乡古镇,以及四川的九寨沟等地。为了节省开支,每次外出的时候,我经常“逃门票”,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吃些包子之类的早饭,到下午1、2点钟的时候,就随便吃些面包、饼干等,添下肚皮,直到晚上休息前,再正式炒个菜,加个汤即可。住旅馆时,选择基本不超过30元的,每天的吃喝和住宿费用,大约控制在50元以内。外出创作时,我经常是一个人背着相机和三脚架,在田埂、山坡等四处转悠,遇到什么感兴趣的拍什么。
记得在03年的秋天,我在皖南拍“塔川秋色”时,为了“逃票”,就在离检票口不远的地方,顺着长满杂草的田埂望村里走去,深一脚、浅一脚的,裤子和手臂经常被划伤,拍完塔川后,我又顺着小道一直向前走,来到了一个小山村叫“湖村”,当时身上已经没有任何吃的东西了,已经到1点多了,又转悠了大半天,体力消耗很大,感觉非常饿!刚好看见一村中的大姐(姑且这么称呼吧),从田里干活刚回来,家中也没有人,我“厚着脸皮”问她:您家有吃的东西吗?农村的大姐很憨厚地说,我正要做饭,要是不嫌弃,就随便吃些吧,但是没有菜呀!我连说:无所谓。进屋发现她家,还是挺贫穷的,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等值钱的东西,但是墙上贴满了奖状,都是她儿子的,看来成绩很好的。皖南那边,文化积淀很深厚,孩子们大都比较上进。我还主动帮她烧火,并同她聊家常,得知她的儿子在县城读初中,一个月才回来一次,丈夫外出打工了,所以一个人在田间劳动,这么迟才回来吃饭,虽然中午在她家只吃了一个菜(炒萝卜丝),但是感觉很香的,毕竟很饿了嘛!吃完之后,我心里揣揣递给她10元钱(但是又怕伤了她的自尊),算是饭钱,果然她满脸通红地拒绝,还说你不嫌地方脏,我就很高兴了等等之类的话。怀着对她的感激,我离开了湖村,心里却多了感动。
有一天,我看见《中国摄影报》上刊登了一个消息,由于吉林省白山市,要举行冰雪旅游活动,特委托《中国摄影报》向全国召集15名摄影人赴白山市创作,路费自理,在白山的费用,全部由当地政府承担。我想这是好事啊,还从来没有去过东北,再说在冬季去,感受下零下30度的寒冷,是很有意思的,还可以省那么多费用。 我赶忙给报社打电话报名,接电话的是位女同志,声音非常好听,我把我的愿望说了后,她问了我关于摄影经历的情况。我说出了年龄,并且说用的是尼康FM2相机,可以在零下30度正常拍照,还强调了一点,上次报名“去报社看看”活动,没有通过,这已经是第二次报名啦!她在电话那头一下子笑了起来,原来是这样,既然是第二次报名,我同领导说说看。没几天,接到报社她打来的电话说;你是不是早就等着着个电话啦?我一听有戏,说:当然啦!果然,得到好消息,2005年1月7日去吉林。 报社的这位说话非常好听的老师是:逄丽莹。从那次开始,拉开了我们这么长时间的友谊,也开始了我和《中国摄影报》难舍的缘分!
在2003年10月31日的下午,我下班回家后,习惯性地翻看刚送来的《中国摄影报》,猛然在5版看见了《火红的夜市》这张照片,开始不敢相信,又仔细地看了下,确认署名就是我之后,一把楼住身旁的爸爸,高兴地大叫起来:我的照片发表啦!并且把照片指给爸爸看,他也非常高兴:“终于登一篇了”!是啊!为了能在《中国摄影报》上发表作品,我为此付出了太多。知道报社的要求高,所以我把满意的作品,总是要到滁州市,甚至南京市去洗片,怎么着也要耽误近一天的时间,除了经济上的花费外,还要向领导请假,冒着挨批评的“危险”。那时候,我们当地的客车,都没有空调,去洗片的时候,夏天总是一身汗,冬天更是冻的脚生疼。每次看着自己挑选的照片,心中满怀希望地寄向《中国摄影报》社,都是石沉大海,好像已经寄出有30多张了吧,突然刊登出了一幅,让我怎么能不喜出望外呢?《火红的夜市》这幅作品,是和我县的邵刚一起在他们单位楼顶拍的,用的凤DC828N相机,和凤凰28—70MM镜头所摄而成。看来国产相机用好了的话,同样可以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上,从那时起,我对相机的认识,又有所感悟!自从那篇《火红的夜市》发表后,我又不断地,甚至于盲目、冲动地把照片投向《中国摄影报》,都是“石沉大海”!那段时间,我一直非常苦恼,失去了信心,难道我实在不适合拍片吗?难道我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在这里要感谢一位编辑,她叫杨秋燕,开始是我市《滁州日报》副刊部的编辑,后来市里创办了《皖东晨刊》,杨编辑又调到了晨刊部。我经常朝她的版面投稿,以社会新闻类为主,当时的见报率,几乎为百分之90左右,别人都问我,是否给编辑送礼啦?我是从来没有送给编辑(特别是杨编辑)任何一样东西。为了提高稿件的采用率,我一方面在提高稿件的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也经常和编辑交流,掌握报社的宗旨,了解报社喜欢什么样的内容。比如,在2005年2月7日,杨编辑的版面发表了我的新闻图片《“肇事”电杆路中站》,不久我县供电部门就下大力气,把县新安小学门前那根影响交通的电线杆拔除了,使数千名小学生和周边居名避免了再被撞伤的危险。像这样贴近百姓的新闻,我发表了许多,也为居名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当然没有杨编辑的发表,是无从谈起的!在那2、3年的时间里,我共发表了图片新闻70余篇,还有2篇上了1版封面,这对于我这名摄影爱好者来说非常重要,不仅给了我更多的鼓励,还增加了自信心。使我还能有勇气继续拿着相机,去拍照片。
还是说说关于《中国摄影报》的事情吧!那次到吉林白山市,《中国摄影报》社带队的是逄丽莹老师和文铁军老师,一路上我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有同行的影友向我提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问题,我那时才知道,要加入中国摄协,至少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刊物上,发表作品4幅以上。那时候,我只有一张照片啊,所以根本没有多想什么。
但是,东北之行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中国摄影报》的“报友”是怎么回事:先向报社申请“报友号”,投稿时在作品后面注明“报友号”,每发表一篇作品,就可以积一定的分数,到一年结束时统计,得分高的前十名,报社安排外出创作一次,而且是全免费的!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不仅可以外出创作,还可以同别的影友交流,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逄老师也鼓励我,多投稿。
从东北回来之后,我认真地读报,对于报纸上已发表的文章和图片,仔细分析研究,学习它们的长处,心里再想,要是我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会怎么去拍,和发表的作品差距在哪里?除了图片外,我也开始尝试着,写一些关于摄影的心得体会之类文章,2005年结束,我如愿进了“报友”的前十名。但是,真正的作品和文章只有两篇,大多数的分,都是靠“点评”报纸等所得。但是,被评为“优秀报友”之后,对我的进步和帮助非常巨大。在知道自己成为优秀报友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其他9位报友的名字,其中有位叫“蔡群”的摄影师,很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知道他是北京自由摄影师,说话幽默,使用的佳能相机(300D和20D),因为他在报纸上写过文章,他用佳能的300D,完成了许多重要的拍摄任务,还挣了不少的“银子”,并且对于相机和数码后期的处理等,都有很深的研究。我已经成为他的“粉丝”很久啦!
经受不住数码的诱惑,我从爱人那里“借”来了7千多元,自2006年2月28日,买了尼康D50和适马的18—125MM镜头,和一张“雷克沙”的SD卡,也是提前为外出创作做好了准备。要知道,现在花上万元买相机,对于“发烧友”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想想当年,有台几十元的相机,也是了不起的“大件”啊!没有时代的发展,我们能有条件享受摄影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吗?
不管什么时候,没有知识是要吃苦头的。由于我在买相机的时候,没有买电脑,所以照片拍满后,都是存在单位的电脑中,后来由于贪图省事,在安装了D50随带的光盘后,照片自动地转存到C盘之中,当时虽然也知道,C盘不适合存储文件等,但是心中老是在想,过几天我就买电脑,然后全部转存到我电脑中,到时候再存在其他盘中,不就行啦?后来,由于等等的原因,我一直没有及时购买电脑。在D50买后没几天,在3月份的时候,我带着相机和三脚架,去皖南和婺源采风,4天后回来,感觉收获很大,也的确拍到了不少好片。回来后,照例把照片存入单位电脑中。在5月8日,长假结束后,同事告诉了使我机会“崩溃”的消息,在长假期间,单位系统全面升级,C盘被格式化,我的所有照片,包括皖南的作品,以及拍摄的桃花、梨花什么的,我知道大约有5G左右!全部消失!!!我当时就傻啦,真是欲哭无泪。“无知”外加“懒惰”,使我受到了“惩罚”!看来摄影不仅仅是按快一下门那么简单的事,尤其是现在,还要学习电脑和后期处理方面的知识。
2006年11月,我和另外几位优秀报友,在中国摄影报社的安排下,一起到浙江丽水这一著名的“摄影之乡”创作。在报社带队的桑健博老师那儿报道后,刚坐下没几分钟,一位穿深色T恤衫的人,背着大摄影包走了进来,他40来岁的年纪,大约1米76左右的个头,脸上戴着眼睛,虽然看上去体型“富态”,但是整个人看上去非常精练!从他和桑老师的谈话得知,他就是我的“偶像”—蔡群!我赶紧上去打招呼,连声称呼:蔡老师好! 没想到,从那时候开始,我俩不知道怎的,特别投缘,很快就熟悉起来,并开起了玩笑。
去丽水的时候,我一直是报着去学习的态度,又“逮着”高手们,所以总是问这问那,特别是问蔡老师的最多,他毫无保留地,解答我所有近乎“古怪”的问题,而且非常谦虚,让我收益非浅啊!在丽水的几天,我们常常走在一起创作,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关于“百姓生活”和“民俗”等题材的拍摄思路和“切入点”,好像我们有了许多的共同拍摄点,其实那是受到了他的影响而造成的。
最后一天吃了中饭后,为了照顾有报友赶车,大约10点多就吃完了。趁别人没有吃完的时候,我俩向领队桑老师,请了不到30分钟的假,又最后一次去拍摄了一些照片,总感觉不过瘾啊!其实,在丽水结束前的一天晚上,我把照片“倒入”借来的移动硬盘时,才发现有许多照片被覆盖了,那时候的心情,又是非常糟糕。蔡群老兄和其他报友不停地安慰我,并且告诉我:只要不在往硬盘里存照片,用软件也许可以把前面被覆盖的照片“找”回来,并且说这是个教训,可以写出来,试着往《中国摄影报》投稿。等到分手的时候,看着蔡群兄和桑老师,以及我省的马老师他们三人上车后,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实在是舍不得啊!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