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相机是海鸥呢。
真是本好书。
我也买过一本类似的书。一个美国摄影师,最早记录印第安人,共同生活了很久之后,拍成一些图片。嗯,可惜书现不在手边。
摄影不光可以新闻,可以艺术,同样可以科学,可以人文。
这本书所涉及的应该已经是图像人类学的范畴。
han兄以前不会是读人类学的吧?
对了,找到一段陈小波对他的介绍:
1896年至1930年,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 . 科蒂斯一直在做一件事----他把家搬到了印第安人的部落,与土著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跟踪调查,每天都在用相机记录印第安人的生活景像。35年下来,爱德华留下了数万张底片。如今,这些照片已成为难得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挡案。
顺便大力推荐陈小波的博客,她是新华社的高级图片编辑。我曾经在连州摄影节上听过她一个讲座。关于摄影,她娓娓道来,充满灵性。好笑的是,听之前,我是有些不屑的,心里想:区区一个新华社,会有个拿得出的人才吗?无非是官样文章,空话套话……听完后,我知道自己完全想错了。回来后,我找到了她的博客。
推荐等级:★★★★★ http://blog.daqi.com/chenxiaobo/
真正学到东西的是我啊。和诸位交流,获益匪浅。
han兄本科的时候学人文地理,读研时是不是转经济啦?嗬嗬嗬。
我也转过一次。还想再转专业。现在的工作有点腻了。
我对人类学也有兴趣。哈哈
陈小波原来听朋友说起过。但是不知道她有伯克。哈哈,从乌鸦这里我真是得到了很多东西啊。我原来本科的时候学人文地理的,所以看到了一些人类学方面的书,后来越学越窄,自己的眼界也越来越窄了。我大学同学里面转行学人类学的人有好几个,所以经常能看到这方面的书。不过爱德华科蒂斯的书我还没有看过呢。回头找找看。
对了,影像年代,怎么能不谈电影呢?
先说说介绍摄影师的碟。
十之八九,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部 《战地摄影师》!!!
这是一部纪录片,主角詹姆斯·纳特威是马格南成员,后来据说被劝退,因为他拍得太残酷了。不知是否属实。
我又要偷懒了,下面引用别人的介绍:
瑞士导演克里斯帝恩·弗莱(Christian Frei)的新作《战地摄影师》所要处理的,就是这种对人性的巨大试炼。片首引用了史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罗伯·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还不够近”。说这句话的卡帕最后也就是因为站得太近才死在战场上。这部得到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作品,其主角詹姆斯·纳特威(James Nachtwey)又是另一个总是站得太近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总是叫人一见难忘,那些被弹火毁去脸容的小孩,颓垣败瓦之中踽踽独行的老者,牧场上兀自焚烧的茅屋。不仅让举世的纪实摄影记者赞叹其构图的精准完美;更使得所有生活在安逸之中的凡人如我,顿时被这繁华幻象外的另一种现实深深刺伤。
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是导演把一个微型摄录机架在纳希微的相机上面,使观众好像代入了他的身体,与他从同一个视角观看眼前的乱象。又因为这个摄录机的镜头是装在相机的后方,所以它录下的所有画面都包括了纳希微自己的相机和他按快门的手,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疏离效果。例如有一个场面讲的是波斯尼亚一群妇女,因为目睹亲人的尺体被抬了回家,痛哭至失声。本来是很容易令观众投入感动的,但我们总是看到纳希微的相机在画面下方前后挪移,他的手指咔嚓一下又咔嚓一下地按动快门。导演甚至用另一部摄影机拍下纳希微不时拿出测光机测试光暗度的动作。而这一切全都发生在这群丧失至亲的妇女面前,令人不禁怀疑这时仍可冷静地取角拍照的摄影师到底还算不算人。
但在电影里面,我们知道纳希微其实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反战摄影师”,而非一般战地摄影师。他总是想透过照片去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还有这种非人的生活,赤裸的罪恶。但他越想达成目标,他的照片就得拍得越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沉默而冷静的人,愤怒和伤痛全在作品里,镜头下的纳希微不哭不笑不语。当其他战地记者聚会时大口喝酒以宣泄压力,他总是喝几杯白开水。他已经成为炼狱里逡巡的寂寞鬼影。但他还是说了一句话:“作为摄影师,最难受的莫过于觉得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上。这令我每天挣扎不休,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让个人野心盖过真正的同情,我就出卖了灵魂。”
推荐星级:★★★★
作者: hanliubang 陈小波原来听朋友说起过。但是不知道她有伯克。哈哈,从乌鸦这里我真是得到了很多东西啊。我原来本科的时候学人文地理的,所以看到了一些人类学方面的书,后来越学越窄,自己的眼界也越来越窄了。我大学同学里面转行... |
“人类生态纪录片集”我还有好几本。西方的这类书籍里面,很少有人影子的。多半是人用的东西,人生活的场所等等。
我收集了很多关于巴黎的此类书籍,比如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巴黎的咖啡厅,巴黎的公寓等等。今天介绍一本关于巴黎小商店的影集。
我很喜欢乌鸦给我介绍的色彩表现斑斓深厚的作品,因为我自己无法产生出如此的想象力。两年前我突然发现,我做过的梦都是黑白的,没有颜色。哈哈,大概我缺乏这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吧。自己无法闹出来的东西,我总是很喜欢的,看着这些东西我会不由地感叹别人脑袋的聪明,羡慕地流口水。
另外我还喜欢类似标本片的东西。这类书大概有些朋友看一两页就会搁在一边。我不知道为自己什么喜欢这类东西。余秋雨这个人我不太喜欢,但是他在《行者无疆》的某一篇里说,中国人最为感怀的东西,不是西方人最感怀的人性、情感,而是历史的兴亡感。中国的文人只要听说某处曾经是某个有名古人呆过的地方,无论那里是不是已经成了荒原,都要情感真挚地凭吊,唏嘘历史的沧桑巨变。他的这个观点我很认同的。
我喜好这种标本片子,大概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这种中国人特有的历史沧桑感。我拍的片子,很多都是这种记录性的东西,很古板,没有多少意思。
闲话休提,且看照片吧。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