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摄影大师对话录》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作者: (法)法兰克·霍瓦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原价: 26.00元
我喜欢听别人聊天。特别是有意思的人。
法国人似乎特别能说——法国电影里面,无论男女老少,经常性的滔滔不绝——天哪,人怎么可以说这么多话?!(其实,我的乌鸦嘴同样功力不浅,就在前天,又和几个朋友饮酒聊天,通宵达旦——这种事情绝不鲜见。)
棋逢对手的聊天最好玩,就像魏晋的名士清谈,不仅足以当下令双方荡气回肠,甚至可能在其后的不同时空,对不同的人醍醐灌顶。
作者法兰克·霍瓦本人就是个一流的摄影家,因此,他作为提问者出现时,完全不同于隔靴搔痒的好奇者——或者曲径通幽,或者直取核心,他们的话语在空气中向子弹一样飞行,一次次的击中各自内心的摄影靶心。
强烈推荐!!!
【附录:荒木经惟语录】
所有的视觉艺术起源于阴户
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女性更为出色
爱在人生中比任何东西更为重要
【附录:影片资料】
《迷色(Arakimentari)》美国2004
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人物纪录片
导演:特拉维斯·克洛泽Travis Klose
片长:75分钟
不是北野武拍的,但里面也采访了他,他谈对荒木的看法。
这碟大陆有盗版。我在广州买到的。7块钱。你如果在江西,南昌应该碟会多一些。
作者自述:
作者法兰克·霍瓦自述:
别人问我的职业时,我回答:“摄影师。”这说起来很容易,不像要说:“我是星相家”或“查税员”那么难以启齿,但也不像“雕塑家”或“修水管的”那么清楚,因为我总觉得需要附加些说明,比如:“摄影师跟你想像的不同”或者声明一下:“先要界定一下摄影指的是什么”。
当然,我什么也没说,因为说了也没用。大家都自以为很懂,谁都会拍照嘛(或者让人拍照)。常听人说:“拍个10卷底片,总会有一张好的。”或者;“我在布鲁克林桥上拍的那张照片跟你拍的那张完全一样,只是里面没有人物。”(布巴E.Bouhat引述语)摄影哲学家则写道:“摄影师的特殊视力不在‘看’,而在适时在场。”(巴特R.Barthes语)或是;“没有坏照片,只有比较无趣、比较缺乏意义、比较少点神秘感的照片。”(桑塔S.Sontag语)
对一个摄影人来说,这种话实在荒唐。从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不是光按下快门就可以把相机前面的东西,摄进照片里去的,即使照进去了,也不见得是张好照片。好照片极其希罕,几乎是个奇迹。即使最好的摄影家一辈子也只能照出几十张(或几百张),巴特或桑塔之流如何能将它看成一种机械性产物?
我们深觉不被了解,这有时使我们恼怒,可是有时也给我们一种满足感,好像我们拥有一个秘密、我们是一个小教派的圈内人、我们老远就可以嗅出一个同行,即使他没有背相机;只要从他流连的眼光——像在窥伺的猫、机灵轻巧——就认得出来。记得有一次曾坐在一位摄影师的车子里,经过艾特那山(Etna)的墙垛。我并不怎么认识这位摄影师,但是从他在转弯时的迟疑、在眼前出现一棵树或一块岩石时,连续轻踩刹车的动作,使我大有得知己之乐,因为我们俩是以同样的方式在看。
修水管的或查税员之间也许情况也类似,也许不同。摄影人的孤独是很特别的,因为他必须单独面对取景框、单独决定何时按下快门。当然,探索的结果、那决定性的一瞬是可以与所有观赏者分享的。但其他那些瞬间、其他那些不具决定性的上百万个瞬间、所有没有结果的探索,都在我们身上囤积起来,形成我们的孤寂。
分享这份孤寂就是本书的第一个动机。我不是作家,我采用的是摄影的方式:我选择人物——其他的摄影师——我让他们说话、我录下他们所说,然后根据录音带,就像摄影师在样片上所做的:找出重点、删去重复,将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突显出来。当然,访谈记录都经被访者过目、修正。
所有参与这项计划的摄影家都是让我有些嫉妒的。当我看一张照片时,我常自问(多少是自觉的):我希不希望这张照片是我拍的?大多数时候,答案是否定的,或因影像引不起我的兴趣,或因它太像我自己的作品。但偶而有些作品,我恨不得它是我拍的,而我知道我拍不出来,因为拍摄者的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与我不同,我嫉妒的是这一类作品,我想交谈的是拍出这些作品的摄影家。
他们之中有些是我很早就认识的:布巴(E.Boubat)以前每一个星期天都到我家来,用他的魔术把戏把孩子们逗得乐不可支;谢夫(J.Sieff)曾与我在纽约共用一个工作室;跟吕布(M.Riboud)则是为了讨论“马格南”(Magnum)的事常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碰头;与纽顿(H.Hewton)则有过一次值得纪念的长谈,他被我说服,开始试用 24×36mrn式相机;认识莎拉·梦(S.Moon)是她带着以她为模特儿的资料来给我看,我非常欣赏,却不得不退还给她:“我没办法拍你,因为你已经把这行的窍门都看透了。”
其他的多瓦诺(R.Dosieneau)、寇德卡(J.Koudelka)、麦库宁(D.McCullin)、鲁宾斯坦(E.Rubinstein)、滨谷浩、岩宫武二、瓦翁哈门.Vallhonrat)、威金(J.P.Within)——则是经由他们的作品而熟识的。与他们共渡的辰光(和反复重听他们话语的许多日子),使他们也进入我的生命之中。以后,我在看他们的作品时,耳边必会响起他们的声音,这对我来说,也许是这项计划最珍贵的纪念吧;
对布列松,我觉得我没资格说我是他的学生。50年代末,我们常在“马格南”见面,他不赞成我拍模特儿(他说:“你得选择,一个人不能同时作报导摄影和造型摄影”),我没听他的劝告,我照我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做,我的彩色照也不是他感兴趣的。但在僭越他的限制时,我觉得并没有离开他的领域:因为我遵循的摄影规范,基本上仍是在倾听他和看他的作品中学得的。他没有参加这次访谈,因为他认为要说的都已说过了(见本书附录:“摄影家索引”),但在这些访谈中,他的影子始终都在,因为要谈摄影而不谈他,是很困难的。他同时答应为本书作一幅我的素描,这也是一种参与。
有些遗漏是我觉得遗憾的:伊文·璠(I.Penn)是我最尊敬的摄影家之一,曾与我长谈,却不愿意将他的话录下来或出版;阿文顿(R.Avedon)要把他的想法留下写自传;我很熟的阿勃斯(D.Arbus)和哈斯(E.Haas)不幸早逝。我还可以举出其他我欣赏的报导摄影家和时装摄影家,但我决定不去找他们,以免常重复报导和时装摄影的问题。
其他的遗漏则是我的偏见。有些作品很受欢迎,但是我不愿拍的,还有我排拒的某些现代摄影的趋势。我选择的人物也表现这个观点:虽然这本书集结的摄影家面貌各异,见解也常不一致,但我相信中仍有某些相通之点,也划定某些界线。
“真正”摄影的界线?我不敢作如此的断言.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界线。我常想,以上提到的这些摄影家(还有其他一些,如卡帕R.Capa、史密斯E.SMith、法兰克R.Frank、毕秀夫W.BIShof)有一天会被奉为经典名家。就像其他艺术的经典名家、其他学术的“黄金时代”。他们以一种手工艺者的单纯在工作:只因为新的技术使他们能探索一些尚未被发现的领域,只因为有人对这些领域感兴趣、而且也有媒体愿意刊载他们拍出的影像。几十年的客观环境也促成他们的探索。如今,这种环境不再。我有幸生为那个年代的摄影家、有幸结识曾表现那个时代的一些摄影家,我希望这本书为此作一见证。
…………………………………………………………
译者刘俐自述:
书中摄影家活跃的年代,正是霍瓦所说的“黄金时代”,因为那时照相器材尚未泛滥,摄影师对人的关怀还多于对技巧的追求。他们不曾以艺术家自居,没有虚矫的花招,只诚恳记录所见,或探索这个媒体的各种可能,通过这本书,我们见到这段精彩历史的切面:其中有他们的怀疑和追寻、困顿和喜悦,更有坚决的信念和不可逾越的职业规范。在今天这个影像嚣张的年代,这些摄影界前辈所表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范特别令人动容。
看完这本书,不禁盼望每一种艺术都有这样一位内行人,不辞辛劳、烦琐,谦逊地去记载同行的努力;用聪明的问题逼他们检视自己的创作信念和动力,这不上是为文明发展留下一页珍贵史料,更是最好的欣赏指引和专业手册。
原书名“Enter Vues”,有访谈、意见交换之意,也可作“瞥见”解。取景框中所见不正是人世百态、宇宙秩序的一瞥?而摄影是“眼光”的问题,以Vue(视觉)为题,自是贴切,这是一个涵意丰富、饶具趣味的书名,中文却找不到一个可以面面顾到的译法,这也是翻译者无奈的“原罪”吧?
目录:
译者序
作者序
爱德瓦·布巴(Edouard Boubat)
赫姆·纽顿(Helmut Newton)
莎拉·梦(Sarah Moon)
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
马利欧·贾科梅里(Mario Giacomelli)
伊娃·鲁宾斯坦(Eve Rubinstein)
尚路普·谢夫(Jeanloup Sieff)
马克·吕布(Marc Riboud)
唐·麦库宁(Don McCullin)
罗伯·多瓦诺(Robert Doisneau)
滨谷浩(Hiroshi Hamaya)
岩官武二(Takeje lwamiya)
贾维尔·瓦翁哈(Javier Vallhonrat)
乔-彼得·威金(Joel Peter Witkin)
摄影家索引
︻╋████◤
其实,看一些电影,同样可以感受很多非常好的拍摄手段。虽然电影的本质是运动,但其中的画面,我们照样能够感受到其用光,构图,色调……最终,也许可以以静制动。
想推荐一部黑白片,《歌舞中国》。
台湾资深广告导演彭文淳通过纪录片《歌舞中国》展露了舞团“梦工厂”,三个世代的舞者如何圆着各自的梦。
扬扬,出生在文革之后,成长于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上海,立志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爵士舞者。导师梁一是上一辈子的人,有过一段精采而道地的台湾式歌舞事业,最后却投奔尚未开放的中国,致使他有十几年失去了舞台。
而出生于80年代的新一代率性青年,没有深厚的功底,却一心想登上国际舞台。看着怀旧与现代并陈的都会建筑、Ricky Ho制作的音乐情调,以及踢踏舞步,令观众回荡于半世纪的时空中。
《歌舞中国》有着鲜明的人物个性及独特的拍摄手法,在十多个国际影展及电影节中获得各界高度评价。
.
目录:
译者序
作者序
爱德瓦·布巴(Edouard Boubat)
赫姆·纽顿(Helmut Newton)
莎拉·梦(Sarah Moon)
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
马利欧·贾科梅里(Mario Giacomelli)
伊娃·鲁宾斯坦(Eve Rubinstein)
尚路普·谢夫(Jeanloup Sieff)
马克·吕布(Marc Riboud)
唐·麦库宁(Don McCullin)
罗伯·多瓦诺(Robert Doisneau)
滨谷浩(Hiroshi Hamaya)
岩官武二(Takeje lwamiya)
贾维尔·瓦翁哈(Javier Vallhonrat)
乔-彼得·威金(Joel Peter Witkin)
摄影家索引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