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我买书上瘾的。像是一种病,工资不知不觉流向大大小小的书店书摊。不过无所谓。人不可无癖呢。
记得hanliubang兄曾经在新手版发过一个读书的帖子,我跟了,但是后来跟的人不多。为什么现在看书的人这么少呢。
摄影,其实每到一定时候,就会遇到瓶颈,或者是技术限制,或者是意念不足。不断突破,不断前行才有可能。而读书,无论是对于磨炼技术,打开眼界,或是寻找感觉,皆是大有益处。
菜鸟阶段(比如我这种),更多的需要实用的技术指导,技术问题没能解决,遑论意念传达!
而到了技术纯熟之后,也需要看得更多的已经不光是摄影书了。功夫在诗外。
我先拿一些我喜欢的摄影书,乱谈一气,抛砖引玉啊。
看这本书,实际上是灵魂的漫游。我太喜欢它了。文德斯拿着莱卡,像一个外星人,游荡在地球上,看见许多人与事,苏联,美国,澳大利亚……他永远睁着眼。世界不过是一个个电影镜头。他一边拍,一边喃喃自语。图和文,都把人拉到陌生之地。
同样不算太贵,58。铜版纸彩印,蛮好的。广西师大出版社。
简介一下,别人的话:
文德斯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63-1965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及哲学专业,1966年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失败,用一年时间在巴黎电影资料馆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1970年代,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以及出于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借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国际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曾评价文德斯是“超然的魔术师”。除了电影,他的兴趣和工作涉及摄影、绘画、音乐、写作、出版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知名导演头衔。自1986年至今,他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等著名博物馆举办了多次不同主题的展览,并曾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摄影艺术家。
再引一段文德斯自己说的话,这是写在书前面的,有点长,但很好看。像诗。
“拍照….”
拍照。
摄影是一种走入时间的动作,
从中撕扯出一些什么,
然后以另外一种持久的形式定格。
人总以为,
从时间中抢来的这个瞬间
存在于相机的前面。
其实并非如此。
摄影是一个有着两个方向的动作:
向前
和向后。
对,也可以“向后”。
这个比喻实在太不合适。
就如同一个猎人举起他的枪,
对着他前面的猎物瞄准
扣动扳机,
当子弹射出枪膛,
强大的反作用力推人往后一样,
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同时,
也会受到向后的一击,
作用在自己身上。
每张照片都是一张双重影像:
既有被拍照的对象,
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见的
照片“后面”的“对象”:
在拍照瞬间的
摄影者本人。
每张照片后的
这种“对应”
不是由镜头焦距决定的,
如同猎人
不是被子弹击中,
而只是感受到反作用力一样。
什么是摄影的“反作用力”?
如何才能从中感受到它,
如何在照片中体现自己?
是什么东西贯穿画面?
在德文中有一个非常贴切的词
描述这个意思,
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和理解的词:
“EINSTELLUNG”
指一个人心理上或是道义上的
态度和观点。
也就是对一件事情做好准备
然后领会它。
“EINSTELLUNG”
在电影或摄影中也是一个术语:
还有,
摄影者拍照时对照相机和
焦距光圈的校准。
这并非巧合
同样一个单词既定义
拍照行为本身
也指在这行为当中产生的图片。
每张照片的“角度”
都反射出
拍照的摄影者本人的行为。
猎人所受到的反作用力
就如同照片背后不同程度显现出的
摄影者本人的肖像。
并不是他的面部轮廓被定格,
而是他的态度,
对他前面的对象。
照相机同时也是一只眼睛,
可以从前面
同时也可以从后面看。
从前面它拍摄下一张照片,
从后面记录了一张剪影
从摄影者的心灵深处:
通过这只眼睛向后望,
看本体。
是的,照相机向前看的是被拍照的对象,
向后看的是摄影的动机,
为什么要拍这个对象。
拍摄的对象和意愿
在此同时存在。
是这样。
每一秒钟
在世界上某个地方
有人按动快门
拍摄下一个瞬间,
可以是一种特别的光线吸引他,
或是一张面孔,
或是一个表情,
或是一片风景,
或是一种声音,
或只不过是一个情景
被定格下来。
摄影的对象
毋庸置疑
是数不胜数的。
每一秒钟他们都会无穷尽地变换
时间,
不可停滞的时间保证了
在世界上某个角落
每一个瞬间的摄影,
都是无法复摹独一无二的。
即使那些不计其数的旅游照片也是。
时间,
即使在最乏味最精简的时刻,
也是独特而不可重现的。
每张照片让人惊奇的地方,
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
“时间定格”
恰恰相反,
每张照片都重新证明
时间的绵延连续
不可停留。
每张照片都是对我们生命必会消逝提醒。
每张照片都关乎生和死。
每张“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层神圣的光晕,
它不只是摄影者的观点,
它超越了人的能力:
每张照片也是上帝的造物
超越时间之外,
可以说,
从神的角度,
提醒着逐渐被人遗忘的诫条:
“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
摄影
(更准确地说: 能够摄影)
美得让人难以置信。
同样,摄影的美又真实得
让人怀疑。
每次摄影都是
骄妄和对峙的一幕。
摄影总是很快让人想到太多的
全无节制和简朴。
(所以人们会更多地把
ENSTELLUNG和狂妄自大
而不是谦卑
联系到一起。)
照相机从两个方向拍摄,
从前面,和后面,
两张照片融为一体,
“后面”的消失于“前面”的
摄影者和被摄影的对象
在拍摄的瞬间
可以并不分离
他可以借此站到对象前。
透过镜头的“寻觅”
被寻找的东西脱身而出,
站到“对面”的世界里,
更好地回忆,
更好地理解,
更好地看,
更好地听,
更多地须。
(对了,很遗憾,还有更多的蔑视。
那种“恶意”的目光,依然存在。)
每张照片,
存在于时间里的每个“一次”
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总是以“从前有一次”开场。
每张照片也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
通常下一个时刻,
下一次快门,
接下来的照片
是对故事
在自己的时间里
在自己的空间里
继续的跟踪
随着时间的推移
摄影对于我来说
越来越是一种
“感受故事”的过程。
因此在这本书里
系列照片比单张的多。
在每个系列的第二张照片就已经开始了“蒙太齐”,
故事从第一张照片就已经开始,
将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
感知到仔细斟酌的空间感,
和它的时间感。
有时会出现新的演员,
有时原来的主角最终
只不过成为了配角,
还有时根本没有人物在中心,
只有风景。
我坚信
那些在风景中
决定故事的力量。
有一些风景,
不管是城市、沙漠,
还是山区、海岸,
都迫切地表达着故事。
它们可以自己创造故事。
风景自己就可以做主角,
出没于其中的人只不过是跑龙套的。
我还相信
道具的叙事能力。
一份放在角落里随意翻开的报纸,
就能讲述所有故事!
或者背景中的广告牌!
照片边缘上一辆生锈报废的汽车!
一把椅子!
它那时的状态,
仿佛有人刚刚从椅子上站起来!
桌上一本翻开的书,
刚好可以看到标题的一半!
人行道上的空香烟盒!
放着调羹的咖啡杯!
照片上的事物可以变得高兴或哀伤,
对,甚至滑稽或悲观。
或者仅仅是衣服!
在许多照片上它是最激动人心的。
小孩子腿上耷拉下来的袜子!
只能从后面看到的
一个男人翻卷的衣领!
汗渍!
皱纹!
补丁!
残缺的纽扣!
新熨的衣服!
一个女人的生活经历,
浓缩在她的衣服里面,
有着痛苦故事的衣服!
一个人的悲欢离合,
从他的外套就可以表现出来!
衣服显示出照片的温度,
日期,
时间,
战争或者和平。
所有这些在照相机前只会出现一次,
每张照片又让它们从一次到永恒。
只有通过
被拍摄的照片
时间才可以显现,
第一张和第二张照片之间的时间里
故事慢慢出现,
如果没有这两张照片
就会被人遗忘,
另外一次的永恒。
就如同我们在摄影的时候
渴望从世界里消失
和对象融为一体,
对象和世界现在从照片里跳出来
进入每个观看的人,
在那里继续流动。
在“那里”才开始产生了故事,
那里,
在每个观者的
眼睛里。
我希望
这本摄影集可以成为
一本故事书。
现在虽然还不是
但即将是。
如果每个人都有兴致,
来倾听它的所见。
中国人本,是胡武功、安哥等人搞得一个大型纪实摄影展览,可惜没去看。后来出了画册,有两个版本,一本大的,要两百多块,一本小小的,大概cd盒大小吧,哈哈,50。当然,我买了后者。
可以说,里面集中了绝大多数中国优秀的纪实摄影师。我总是像小时候看小人书一样,津津有味的翻来翻去,而且可以不顾顺序。大事小事,皆是生活。纪实图像之海。
有段时间,学着里面的风格,拍了不少类似的片子。所谓东施效颦,就是指我。
我开始状模作样的,思考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
黛安・阿勃丝!她用敏感的灵魂与身体在奇异的世界探险,最后奇异的消失。她像孩子,世界像马戏团。哦,我喜欢你,就像喜欢这个荒谬的世界。
不算贵,作者收集资料蛮齐的,里面的图片印得还行。山东画报出版社,30。
下面引一段别人的述评,我总是写了几行就写不下去了,人懒那:
这是一本美国著名女摄影家黛安・阿勃丝的传记也是她的摄影作品和生活照片的合集。
她被称为“摄影界的梵高”。她的传奇经历和摄影成就在全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她的众说纷法的摄影展在欧、美、日拥有数千万的观众,她的定价昂贵的摄影画册在我国刚一出版就销出两千多册。眼下她的影响力远远超越摄影界:她是我国摄影界最推崇的国际著名摄影家之一;也是我国艺术界关注的国际艺术家之一;文化界对她的关注已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说她永留青史的原因在于她的摄影行为不仅是摄影行为,几乎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让人透过她的作品去思考命运与悲剧之谜。
本书叙述了她一生中的关键事件和生活中的奇特、隐秘的事情。他不单好奇于她传奇的经历――摄影的爱情的,艳遇的甚至单纯的性的更会惊讶于她的摄影思想、操作过程和艺术成就,并在她神秘独特的心态下理解她从而借助她的眼睛看见一个你赖以生存的“新”世界。
想阅读她摄影作品的摄影人,想研习她的摄影观念、操作技巧、经营模式的摄影家、艺术和哲学文化领域的思想者,都将一遂所愿。
...................
看这本书,实际上是灵魂的漫游。我太喜欢它了。文德斯拿着莱卡,像一个外星人,游荡在地球上,看见许多人与事,苏联,美国,澳大利亚……他永远睁着眼。世界不过是一个个电影镜头。他一边拍,一边喃喃自语。图和文,都把人拉到陌生之地。
同样不算太贵,58。铜版纸彩印,蛮好的。广西师大出版社。
简介一下,别人的话:
文德斯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63-1965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医学及哲学专业,1966年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失败,用一年时间在巴黎电影资料馆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1970年代,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以及出于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借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赢得了评论家和观众们的喜爱,并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国际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著名的《明镜周刊》曾评价文德斯是“超然的魔术师”。除了电影,他的兴趣和工作涉及摄影、绘画、音乐、写作、出版等多个领域,尤其在摄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知名导演头衔。自1986年至今,他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等著名博物馆举办了多次不同主题的展览,并曾进入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摄影艺术家。
再引一段文德斯自己说的话,这是写在书前面的,有点长,但很好看。像诗。
“拍照….”
拍照。
摄影是一种走入时间的动作,
从中撕扯出一些什么,
然后以另外一种持久的形式定格。
人总以为,
从时间中抢来的这个瞬间
存在于相机的前面。
其实并非如此。
摄影是一个有着两个方向的动作:
向前
和向后。
对,也可以“向后”。
这个比喻实在太不合适。
就如同一个猎人举起他的枪,
对着他前面的猎物瞄准
扣动扳机,
当子弹射出枪膛,
强大的反作用力推人往后一样,
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同时,
也会受到向后的一击,
作用在自己身上。
每张照片都是一张双重影像:
既有被拍照的对象,
也有或多或少可以看见的
照片“后面”的“对象”:
在拍照瞬间的
摄影者本人。
每张照片后的
这种“对应”
不是由镜头焦距决定的,
如同猎人
不是被子弹击中,
而只是感受到反作用力一样。
什么是摄影的“反作用力”?
如何才能从中感受到它,
如何在照片中体现自己?
是什么东西贯穿画面?
在德文中有一个非常贴切的词
描述这个意思,
是一个有着多重意义和理解的词:
“EINSTELLUNG”
指一个人心理上或是道义上的
态度和观点。
也就是对一件事情做好准备
然后领会它。
“EINSTELLUNG”
在电影或摄影中也是一个术语:
还有,
摄影者拍照时对照相机和
焦距光圈的校准。
这并非巧合
同样一个单词既定义
拍照行为本身
也指在这行为当中产生的图片。
每张照片的“角度”
都反射出
拍照的摄影者本人的行为。
猎人所受到的反作用力
就如同照片背后不同程度显现出的
摄影者本人的肖像。
并不是他的面部轮廓被定格,
而是他的态度,
对他前面的对象。
照相机同时也是一只眼睛,
可以从前面
同时也可以从后面看。
从前面它拍摄下一张照片,
从后面记录了一张剪影
从摄影者的心灵深处:
通过这只眼睛向后望,
看本体。
是的,照相机向前看的是被拍照的对象,
向后看的是摄影的动机,
为什么要拍这个对象。
拍摄的对象和意愿
在此同时存在。
是这样。
每一秒钟
在世界上某个地方
有人按动快门
拍摄下一个瞬间,
可以是一种特别的光线吸引他,
或是一张面孔,
或是一个表情,
或是一片风景,
或是一种声音,
或只不过是一个情景
被定格下来。
摄影的对象
毋庸置疑
是数不胜数的。
每一秒钟他们都会无穷尽地变换
时间,
不可停滞的时间保证了
在世界上某个角落
每一个瞬间的摄影,
都是无法复摹独一无二的。
即使那些不计其数的旅游照片也是。
时间,
即使在最乏味最精简的时刻,
也是独特而不可重现的。
每张照片让人惊奇的地方,
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
“时间定格”
恰恰相反,
每张照片都重新证明
时间的绵延连续
不可停留。
每张照片都是对我们生命必会消逝提醒。
每张照片都关乎生和死。
每张“定格”的照片都有一层神圣的光晕,
它不只是摄影者的观点,
它超越了人的能力:
每张照片也是上帝的造物
超越时间之外,
可以说,
从神的角度,
提醒着逐渐被人遗忘的诫条:
“不可为自己作什么形象…..”
摄影
(更准确地说: 能够摄影)
美得让人难以置信。
同样,摄影的美又真实得
让人怀疑。
每次摄影都是
骄妄和对峙的一幕。
摄影总是很快让人想到太多的
全无节制和简朴。
(所以人们会更多地把
ENSTELLUNG和狂妄自大
而不是谦卑
联系到一起。)
照相机从两个方向拍摄,
从前面,和后面,
两张照片融为一体,
“后面”的消失于“前面”的
摄影者和被摄影的对象
在拍摄的瞬间
可以并不分离
他可以借此站到对象前。
透过镜头的“寻觅”
被寻找的东西脱身而出,
站到“对面”的世界里,
更好地回忆,
更好地理解,
更好地看,
更好地听,
更多地须。
(对了,很遗憾,还有更多的蔑视。
那种“恶意”的目光,依然存在。)
每张照片,
存在于时间里的每个“一次”
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
总是以“从前有一次”开场。
每张照片也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
通常下一个时刻,
下一次快门,
接下来的照片
是对故事
在自己的时间里
在自己的空间里
继续的跟踪
随着时间的推移
摄影对于我来说
越来越是一种
“感受故事”的过程。
因此在这本书里
系列照片比单张的多。
在每个系列的第二张照片就已经开始了“蒙太齐”,
故事从第一张照片就已经开始,
将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
感知到仔细斟酌的空间感,
和它的时间感。
有时会出现新的演员,
有时原来的主角最终
只不过成为了配角,
还有时根本没有人物在中心,
只有风景。
我坚信
那些在风景中
决定故事的力量。
有一些风景,
不管是城市、沙漠,
还是山区、海岸,
都迫切地表达着故事。
它们可以自己创造故事。
风景自己就可以做主角,
出没于其中的人只不过是跑龙套的。
我还相信
道具的叙事能力。
一份放在角落里随意翻开的报纸,
就能讲述所有故事!
或者背景中的广告牌!
照片边缘上一辆生锈报废的汽车!
一把椅子!
它那时的状态,
仿佛有人刚刚从椅子上站起来!
桌上一本翻开的书,
刚好可以看到标题的一半!
人行道上的空香烟盒!
放着调羹的咖啡杯!
照片上的事物可以变得高兴或哀伤,
对,甚至滑稽或悲观。
或者仅仅是衣服!
在许多照片上它是最激动人心的。
小孩子腿上耷拉下来的袜子!
只能从后面看到的
一个男人翻卷的衣领!
汗渍!
皱纹!
补丁!
残缺的纽扣!
新熨的衣服!
一个女人的生活经历,
浓缩在她的衣服里面,
有着痛苦故事的衣服!
一个人的悲欢离合,
从他的外套就可以表现出来!
衣服显示出照片的温度,
日期,
时间,
战争或者和平。
所有这些在照相机前只会出现一次,
每张照片又让它们从一次到永恒。
只有通过
被拍摄的照片
时间才可以显现,
第一张和第二张照片之间的时间里
故事慢慢出现,
如果没有这两张照片
就会被人遗忘,
另外一次的永恒。
就如同我们在摄影的时候
渴望从世界里消失
和对象融为一体,
对象和世界现在从照片里跳出来
进入每个观看的人,
在那里继续流动。
在“那里”才开始产生了故事,
那里,
在每个观者的
眼睛里。
我希望
这本摄影集可以成为
一本故事书。
现在虽然还不是
但即将是。
如果每个人都有兴致,
来倾听它的所见。
罗伯特・卡帕真是个可爱的家伙,他让我读这本书时一直在笑。据说他和布列松创办的马格南每当经济运转不灵的时候,他就抓一把公款去赌博,然后居然每次都能赢!哈哈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8块钱。
同样引一段别人的话:
本书作为作者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北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嗯,上面这段不够好玩,我又找到一段别人写的读书笔记,于我心有戚戚焉。哈,我懒,慢慢改吧。如下: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上一次这样,好像也是去年冬天。读章怡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原来,冬天是最适合读书的季节。
这次是罗伯特·卡帕的《失焦》。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是他自己的战地摄影手记。时间是1942年——1945年。跨度并不大,但却是如此的传奇。按照我看来,卡帕的人生,几乎不需要剪辑就可以成为一部史诗般的冒险电影。他以轻松的笔调把自己的传奇经历轻描淡写出来。或许在他自己看来,那的确是些微不足道的冒险,但在我看来,往往足够让我久久神往,并张大嘴巴哈喇子流满地——那才是人生啊!不是么?或者更确切的说,那才是一个真正男人的人生啊!
卡帕的人生当中充满了神奇的不确定性。他甚至可以在一个男厕所里因为机缘巧合,成为第一个登陆意大利的战地记者,而且是以跳伞的方式。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情节么?人生其实是比小说、戏剧、电影更加精彩的。
卡帕爱酒。在他的描写中,酒绝对是他人生不能缺少的东西。其实,酒这种东西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我一直认为,一个男人,不喜欢喝酒,或者不敢喝酒那绝对算不上真正的男人。不敢喝酒的男人,就是藏着小心眼的男人。卡帕是男人中的男人,酒对他而言,自然是很重要的。
在看到卡帕描写诺曼底登陆的时候,眼前浮现的是《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镜头。没有一个战地记者敢于冲上海滩,大多是呆在驳船上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卡帕冲上了海滩。卡帕有一句话:如果你觉得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还不够接近炮火。直到他1954年在越南触雷的那一刹那,他还不忘按动自己手里的相机快门。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
黛安・阿勃丝!她用敏感的灵魂与身体在奇异的世界探险,最后奇异的消失。她像孩子,世界像马戏团。哦,我喜欢你,就像喜欢这个荒谬的世界。
不算贵,作者收集资料蛮齐的,里面的图片印得还行。山东画报出版社,30。
下面引一段别人的述评,我总是写了几行就写不下去了,人懒那:
这是一本美国著名女摄影家黛安・阿勃丝的传记也是她的摄影作品和生活照片的合集。
她被称为“摄影界的梵高”。她的传奇经历和摄影成就在全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她的众说纷法的摄影展在欧、美、日拥有数千万的观众,她的定价昂贵的摄影画册在我国刚一出版就销出两千多册。眼下她的影响力远远超越摄影界:她是我国摄影界最推崇的国际著名摄影家之一;也是我国艺术界关注的国际艺术家之一;文化界对她的关注已提升到哲学的层面,说她永留青史的原因在于她的摄影行为不仅是摄影行为,几乎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让人透过她的作品去思考命运与悲剧之谜。
本书叙述了她一生中的关键事件和生活中的奇特、隐秘的事情。他不单好奇于她传奇的经历――摄影的爱情的,艳遇的甚至单纯的性的更会惊讶于她的摄影思想、操作过程和艺术成就,并在她神秘独特的心态下理解她从而借助她的眼睛看见一个你赖以生存的“新”世界。
想阅读她摄影作品的摄影人,想研习她的摄影观念、操作技巧、经营模式的摄影家、艺术和哲学文化领域的思想者,都将一遂所愿。
...................
乌鸦兄帖子开得好,其实我也喜欢看书,来杭州的三年买得最多的不是衣服裤子,而是书。什么都有,还养成一个不知道是好还是坏的习惯----睡前不看书睡不着(当然,喝高了除外)。你上面所说的《失焦》我是买了,同时还买了那本卡帕的作品集。现在我更多的是去书城看,在杭州的大书城,可以随意看书,书店甚至提供了沙发和板凳!还可以看《中国摄影》等等杂志,所以现在买少了,没米啊。哈哈
看书方面的体会还是你有心得,向哥们学习。
好啦,今天先说这么多。铺好地谈热烈欢迎大家跟贴,谈一切跟书与摄影有关的话题!hanliubang是少不了的,是因为他我才想到写这篇的。其实想了很久,不过现在才动手,哈哈。
嗯,我读书时钱也是基本上拿来买书喝酒——现在还是这样!哈哈,我的习惯是,上厕所时,一定要拿一本书。
ps:QQ被盗 ,同情中。我把那个偷qq的傻比骂了一顿。不知道他看到没有。我的qq也被偷过一个,因此对这种人深恶痛绝!
作者: 深夜乌鸦 好啦,今天先说这么多。铺好地谈热烈欢迎大家跟贴,谈一切跟书与摄影有关的话题!hanliubang是少不了的,是因为他我才想到写这篇的。其实想了很久,不过现在才动手,哈哈。 |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