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用来模拟中国中药店的药斗子的教学用用具 药名的编排完全一致,只是一斗一药算是日本特色了
这是在日本大学里见到中药材标本
在日本中药被称为“生药”“汉药”。在中医不合法,而中药合法的日本, 1868年之前,日本用的汉方药全是中国的。1968年日本药局方第七次修订的时候开始收载少数汉方药,1976年有170多种汉方颗粒剂和201种汉方逐步被纳入日本国家医药保险之中,还出了一本《汉方手册》。1996年汉方医疗开始纳入日本医疗体系
当玄奘西游取经返回长安差不多100年以后,唐代另一位佛教大师鉴真,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鉴真,扬州人,俗姓淳于,适逢盛唐,少年时出家当和尚。他学问渊博,有深厚的佛学基础,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住持。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日本天皇派人来到大明寺,请鉴真去日本传播佛法。当时海上交通十分艰险,鉴真去日本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受阻。一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又有一次被官府扣留。当他第五次东渡时,遇上狂风大浪,航向发生偏差,船在海上漂流14天后才获救,这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不久,鉴真因病而双目失明,但他去日本传播佛法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公元753年,他已经66岁了,又开始了第6次航行。在海上与风浪搏斗了一个多月,鉴真终于登上日本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跟随鉴真渡海东去的还有23名弟子。他们随身带去许多书籍、佛像、经书和其他珍贵物品。 鉴真从接受邀请第一次东渡到东渡成功,历时12年,经五次挫折,艰难行程数千里,先后有36人献出了生命。此时,鉴真已经65岁了。
公元754年2月(天宝十二年),鉴真一行到达日本奈良,震动了日本各界, 鉴真在东大寺设起戒坛,给当时的日本圣武天皇、皇后及皇太子授戒。此后,又在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土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名“唐招提寺”,整个建筑反映了唐朝的特点,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还带去了许多药方和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帖等,对日本的医学和美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鉴真在日本度过了10个春秋,不仅传播了佛法,而且对日本建筑、医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将他葬在“唐招提寺”
作者: wind07 换一个轻松话题,看看我拍的中华街。鉴真大师的片子后发。 神户和横滨都有中华街,当年神户和横滨的中华街还带点日本味“南京町”。到1955年,横滨的华侨把“中华街”写到了牌坊上才正式改名。在横滨远远的望... |
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墓
在寺院的深处,穿过长长的甬道,和森森的杉树林,大师的墓在路的尽头
作者: 果冶 顶一下 我是来等"鉴真"的 |
鉴真大师在唐昭提寺的墓地,墓地的栏杆上有赵朴初居士的亲手所题诗文。墓前的汉白玉的供桌和花瓶 ,上面雕着海浪的纹样,谕示大师不畏艰辛战胜东海滔天巨浪,东渡六次赴日本弘扬佛法的事迹,不知名的拜谒者献上的鲜花。
栏杆上的诗文字迹已经斑驳,旁边的一株前国家领导手植的这株来自鉴真大师主持过的大名寺所在地扬州的莞花树却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鉴真大师在唐昭提寺的墓地,墓地的栏杆上有赵朴初居士的亲手所题诗文。墓前的汉白玉的供桌和花瓶 ,上面雕着海浪的纹样,谕示大师不畏艰辛战胜东海滔天巨浪,东渡六次赴日本弘扬佛法的事迹,不知名的拜谒者献上的鲜花。
在鉴真大师墓的右侧,坐落着赵朴初的碑。碑高约1.5米,碑体由通体黑色花岗岩构成,碑身呈佛塔形,上书“赵朴初居士之碑”字样,旁边的石上刻着立此碑的日本佛学界人士的名字。此外,不远处还有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纪念碑,八十年代中日曾根据他描写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史实的小说《天平之甍》合作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
日本人爱好偷别人的东西(技术什么的),防人之心很重。。。我隔壁的生物实验室经常抱怨日本人偷他们的主意(IDEA),现在好象不给日本人来了。。
鉴真大师客死日本后,他的弟子用唐朝流行的干漆夹纻造像法,塑造了鉴真的座像,夹纻干漆技法是一种将漆涂于麻布表面使其干燥成型的制作技术。现保存在唐招提寺御影堂内,据说他的座像容貌栩栩如生,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每年的6月6日,即鉴真大师忌辰时,对外开放3天。1980年,日本政府特地将鉴真大师像送回中国扬州“省亲”,并且到北京巡展。偶93年曾去过扬州的大名寺,那里有一座根据那座座像复制的青铜像。
在鉴真大师墓的右侧,坐落着赵朴初的碑。碑高约1.5米,碑体由通体黑色花岗岩构成,碑身呈佛塔形,上书“赵朴初居士之碑”字样,旁边的石上刻着立此碑的日本佛学界人士的名字。此外,不远处还有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的纪念碑,八十年代中日曾根据他描写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史实的小说《天平之甍》合作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
到了京都,办完公务,最急切的要去得一个地方,那就是岚山了。倒不是因为岚山是京都是日本著名风景区,是因为那里有周恩来总理的了岚山诗碑在那里,我倒是觉得,作为到日本的中国人应该是必去的地方。在一位留学生的协助下,来到位于京都郊外的岚山。从东京到京都,大阪,从新干线列车看去的日本河流所谓的“川”都是水流湍急,但这条川却河床宽阔,水流平缓,清可鉴人
楼主好贴,请继续。
鄙人认为日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苏冷战。虽然日本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很重要,但其机遇也是不可重现的。日本和西欧,冷战期间是被美国当作前线来经营的。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文明领先世界,然后坚船利炮指向亚洲。日本算是东亚第一个“挨打”的国家,也是第一个醒悟的国家,很快进行了变法改革,转瞬以弹丸小国称霸东亚。而大清呢,GDP也蛮雄厚,北洋水师是东亚第一舰队,结果灰飞烟灭。
我们需要学日本的什么?先进的技术,西方思想于东方文化的融合,东亚文化的联系与保存,高人口密度下的发展模式,等等等等。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什么?日本右翼势力的复活,对亚洲的控制野心。从同一个日本,中国可以找到朋友,也会遇到敌人,应当采用不同的态度处理。见日必反,民族气节可嘉,可惜对国家的长远发展看,缺乏理智。
个人认为楼主的品评是很客观的。有些史料需要修正一下。(比如大阪的建成,跟德川家康没有直接关系;而大阪城遭到多次攻打,最后一次攻打时护城河已经被填平)看客们是否心平气和一点呢?
雨中岚山诗碑在绿树掩映中,静静地在通向山上的一条的路旁,见惯了国内的各类纪念碑,雨中岚山诗碑的造型有特色,一块未经雕凿的大石雕刻着由廖承志先生手书的《雨中岚山》。
喜欢图文并茂 太多了,收起来有时间慢慢看!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