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现在流行贴标签。于我,文艺青年、守旧派、强迫症患者,都是乐于对号入座的。
我喜欢用并不真实的色彩和颗粒感很强的画面效果来表达情感;喜欢LOMO、糖果色、黑白底片;喜欢坚持一种因淡而无形而比装逼的格调稍微高一点的范儿,并借此鄙视装逼显眼的屌丝们。
我喜欢一切原始机械的结晶,相信金属、木料和橡胶在精密计算下可以代表人类工业的最高水平,相信当代一切轻便的塑料制品都是金属、木料和橡胶制品的廉价替身,这些塑料制品的存在只不过因为某些产品不值得出高价购买,而不是因为塑料制品有任何价格以外的优点。我喜欢七八十年代美式八缸肌肉车的硬朗,喜欢听5L以上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和刺耳的高转速爆音,对流线形的小四缸加涡轮的日欧车系嗤之以鼻。我喜欢七八十年代美式乡村摇滚的气息,原始的电子管音箱失真在不加任何残余效果的情况下与鼓和高亢人声的结合,任何数码化的乐声在我的耳机中无法生存。
对了,在任何一个成系统的组合中,我可以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一丁点违和感,因为早在12年前我曾确诊轻度强迫症。所有以装逼为目的号称强迫症的朋友都请低调一点,兄弟我是确诊的。
我需要一台尺寸与分量适中、有手感、有金属质感、有文艺范儿的相机。如果要找个参照物,尼康F3是最好的选择。在自动对焦时代,相机的体积明显增大,到了数码时代,旗舰级的专业机身大了将近两倍。纵然中低端数码相机体积小巧,但缺少分量、手感和金属质感,外观也过于小家子气。微单的出现,原本有望改观,结果却矫枉过正。索尼也好,奥巴松下宾得也罢,都在小型化上走得太远。在优先满足大客户即广大业余爱好者的指导思想下,这些厂牌只会越走越远。如此一来,最接近这一定式的数码相机,只剩下富士XT1和尼康DF。事实上XT1的尺寸、分量和手感远不如F3,而是与F3近似时代的尼康最低端产品FG相当。我只能将此理解为富士向小型化市场的妥协。另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尼康决策者为何给DF披上塑料外衣。依照强迫症的逻辑,要么铸造经典,要么用垃圾打发市场,距离经典就差一步的梗是很难受的,所以我不能接受DF。
我需要一台特别适合手动曝光的相机。机顶转盘在手动曝光上的优势,至今没有更好的替换方案。早年的美能达A9恢复了机顶转盘,这两年的复古风又吹来了更多装有机顶转盘的相机。但,此转盘非彼转盘,它们仅仅借了转盘的形,对应的却是PASM模式切换功能。富士X100、XPRO1和尼康DF的出现让人眼睛一亮,快门速度转盘与镜头上的光圈环相配合,实现了良好的手动曝光体验。但在X100和XPRO1上,ISO转盘的缺失则是重大遗憾。这个遗憾终于在XT1上得到了圆满的弥补。至于曝光补偿转盘,我也只能把它理解为富士向自动曝光时代的妥协,当做一块赘物,不去碰它。另一方面,对于只需要手动曝光的人来说,DF对业余玩家的妥协就太多了,以至于机顶过于臃肿。另外,XT1优异的EVF实时显示曝光效果的功能,虽然不在我的定式之内,也是个意外惊喜。我愿意为它变得懒惰一些,省去了估算。
我需要一台综合操控感优异的相机。这涉及到了太多因素,比如又大又明亮的取景器、干脆的快门、尽可能多的自定义按键、舒适的握柄。XT1无一例外地满足了这些要求。最赞的莫过于它的EVF和快门时滞,彻底改变了我对微单的看法,其操控体验非常接近专业单反带给我的感受。事实上,早期X100的操控相当凌乱,甚至自相矛盾,处处体现富士在135数码机身方面经验的缺乏。好在富士进步飞速,从X100S、XE1到XT1、XE2,三代走来,且不说性能有何提升,操控上的弊病实实在在得到了改善。XT1依然存在问题,比如方向键不能直接选择对焦点。相传这一问题可以在未来新固件中得到解决,甚好。
我需要一台对焦迅速、坚决而准确的相机。这是所有微单的软肋。XT1的对焦性能自有人评测,不需我赘述。就现实经验,最近我用XT1和35/1.4拍了十几次新闻和活动,顺光及一般室内,单次对焦堪用,连续追焦成功率为零,逆光下单次对焦半数以上失败几率。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忍忍了。
到现在为止,我提到画质了吗?在老态龙钟的富士S5即可基本满足我的情况下,画质并非我的首要考量。我希望这台相机拥有均衡的表现,而不是性能怪兽。
像素,于我,6MP完全够用。这不是说说而已,不论D3,S5,还是如今XT1,我的相片格式都定在M,而非L。这些年的经验让我坚信,超过6MP的像素除了占用更多的处理时间,对我而言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当然,我不反对像素的发展,毕竟有人愿意为高像素买单。高感,6400可用是起码的需求,上不封顶。过去人们或许还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为高感对摄影的束缚作出辩解,而今高感技术的发展,让夕阳西下时小光圈手持风景照、灯火阑珊时中等光圈手持人文照都成为可能。就像素与高感均衡而言,XT1基本不亚于尼康旗舰D4,就微单而言,这是令人欣喜的。
全画幅是个巨大的诱惑,而这个诱惑的背后却藏着伪命题:更大的画幅到底能带来什么?对惯用变焦的爱好者而言,全画幅意味着广角端镜头选择更容易;对厂商而言,全画幅意味着更多的宣传噱头。对我而言,全画幅只有两个实实在在的优势。其一,画幅更大,表达相同视角时,可以使用焦距更长的镜头,这很可能带来更柔和的焦外和更好的畸变控制。柔和的焦外与浅景深几乎无关,因二线性而骨干的焦外在超大光圈镜头上比比皆是。幸运的是,富士这枚35/1.4的焦外和畸变,不输大部分全幅厂商的50/1.4,这大大弥补了XT1小画幅的弱项。其二,全画幅可以满足我转接尼康镜头的欲望。因为我的焦段喜好非常明确,手上留下的尼康镜头分别为15mm、28mm、50mm、105mm、200mm定焦,转接在小画幅上,焦段变得不伦不类,苦不堪用。由此,我愿意为全画幅买单。但这是次于上文一系列需求定式的考量,既然在定式所限的范围内没有全画幅可选,那就甘心接受XT1吧。
至于色彩,借用民谣先生的话,数码时代,谈什么色彩!其实数码时代的色彩还是可以谈的,仅限适马FOVEON。不出意外的话,我的下一台数码机身必定是适马。若矮子里挑高个儿,富士SUPER CCD值得一提,剩下包括X-TRANS在内的感光件都无甚谈资了。除非富士买来FOVEON,或复活SUPER CCD,否则在色彩上只能将就,不能讲究。
富士在定焦镜头上体现出了相当高的诚意,在把微单与小型化业余器材划等号的市场大潮下,这难能可贵。如今我只用定焦,但这与画质基本无关。手上这些二三十年前的尼康定焦镜头,和如今最新的大小三元相比,成像很难占到优势。只用定焦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说起来很无厘头,即,我认为变焦镜头彻底破坏了复古机身的美感,这种违和感对强迫症患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严肃地说,定焦镜头可以为我提供一种稳定的拍摄心情。除非拍摄新闻,否则我出门时只带挂机定焦,根本不换镜头。出门选择的这个焦距,就是我这一趟拍摄的视角,全程的体验也与这个视角息息相关,哪怕只带500mm折返,也是如此。这种感受更像作者,而不是记者。我带着主观的想法,寻找适合的素材,而不是依据素材的不同而改变原定的写作计划。不符合主观想法的场景,记录不下又何妨?后来发现,即便拍摄新闻,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枚标准定焦足矣。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