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表达光圈
大小我们是用f值。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
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
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原因在于F=镜头的焦距/镜头的有效
口径的直径。
光圈大小到底对什么有影响呢?
在摄影当中,对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
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
成相质量——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
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
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
露无余。
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
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
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
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
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
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
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
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
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
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
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
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是不是将光圈收缩得越小,成像质量就越好呢?也并不是如此,因为,光圈过小,就意
味着光孔过小。在光孔过小的情况下,通过的光线太少,也不利于高质量的成像,甚至
在极端的情况下,光线会发生衍射现象,从而降低分辨率表现。所以,就成像质量而言,
光圈也不是越小越好。
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所以,镜头的光圈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像光圈。
那么,目前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最佳光圈是多少呢?大致来说,对于全幅镜头,最佳
光圈一般在F8或者F11左右。而对于APS-C数码单反专用的镜头(例如尼康的DX镜头,
佳能的EF-S镜头,索尼的DT镜头等),其最佳光圈通常在F8左右。而对于4/3系统所
用的镜头,例如奥林巴斯的ZUIKODIGI-TAL和松下/徕卡的镜头,其最佳成像光圈往
往更大,在F5.6-F8之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镜头在光圈收缩到F5.6以上才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
否则,那些大光圈镜头将会完全失去意义。实际上,很多大光圈的高素质镜头,通常只用
收缩一两档光圈便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
景深效果——变化光圈值呈现不同景深
光圈不是只有负责控制光线进入相机时的强弱,它还掌握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景深”。
所谓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程度。景深越浅,背景就会越模糊,而主体就
会被突显出来。景深越深,则背景与主体都会变的清晰。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例如光圈F4 的景深会比F8浅。大光圈能够
让背景模糊化,更加将主体突显出来。较小的光圈会使得景深较深,凌乱的背景会对主体
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单反相机有所谓的景深预观钮。当按下景深预观钮的时候,从观景窗内就可以看到镜头
光圈暂时收缩,能够观察到正式拍摄时所设定的光圈值能够形成的景深范围。一旦将景
深预观钮放开,镜头即回复到原本的最大光圈。 但是景深预观在镜头设定为最大光圈
时没有效果,只限于镜头有缩小光圈时才有用。 因为平常镜头安装在相机上时都是保
持最大光圈,只有在拍摄中与按下景深预观钮时才会随着设定而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