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恍惚间,注册蜂鸟已经超过十年!
还记得第一次玩同事单反(Nikon F70)时的兴奋劲,像孩子刚拿到一个新奇的玩具,奇怪专业相机也能够自动对焦?(在此之前只接触过傻瓜相机,认为专业相机都是需要手动对焦的)。
而真正让我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的却是一次意外的购买-意外地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相机EOS88。之所以说意外是因为当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只是因为在西单购物中心看促销员(据说是一位记者)哗哗地按着快门,傻呵呵地围在旁边看(当时还没流口水),以及少许交流之后的精彩解说打动了我,刷同事的卡(因为我根本没带钱)买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真是年轻人啊。现在的影友通常要在网上看好几个月才会出手。
选Canon还是Nikon?这是很多人选相机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通常都会很纠结。而我当时的选择很简单,那个最便宜就选那个,Canon EOS88+Sigma28-105+UV最终以三千元出头的价格取胜,从此我就进入“佳”门一直走到今天。
那时拿个单反就是“专业”代表,不管你用的是真正的专业机还是像我一样的入门级,因为大家基本还都在用傻瓜相机,你突然拿了一个大块头的黑家伙,就会显得非常瞩目,比较能吸引眼球。现在你就是携带1DS+“大三元”也没人理你。当时的情景和现在“全民皆单反”的大潮差距甚大,真是时移世易啊。
那还是胶片一统天下的时代,数码还非常的少,而且价格极其昂贵,我接触的第一款数码相机CASIO QV-300,只有区区30万像素(640*480,其号称的130万应该是通过插值得到的),现在的随便一款几十元的摄像头都可以秒杀了,而其价格确达到了令人咂舌的8000元以上。
既然数码的时代还远未到来,我们还是从胶片开始吧!
(我会逐渐上一些以前拍的照片,希望大家也能给予点评和指导)
先上一张老照片吧,2003年拍摄于英国湖区,用的是Kodak的EB反转片,相机的是EOS5+腾龙24-135镜头,光圈优先,慢门曝光(具体参数早已经忘记了)。这张照片之所以呈现蓝色调,主要是和当时的环境和长时间曝光有关,记得当时冬日清晨的树林里,天气有一些阴冷。
如果世界上只出现过负片的话,胶片时代就缺少亮丽的色彩和通透的感觉,也不会这样令人怀念!而弥补这种缺憾的恰恰就是反转片。
可以负责任地说:拍了反转片就不想再拍负片!(至少我的感觉是这样)。而玩反转片带来的就是投入的剧增,那时候最便宜的反转片Kodak EB也要二十多块一卷,加上冲洗、扫描(数码化)的费用,基本一卷的投入超过百元,现在,这个价格在TB上基本可以买上8G的CF卡随意拍摄了。
正是这种原因,拍每一张都很认真,认真地构图、认真地测光、认真地对焦,一卷胶卷36张,常常能拍一整天,从早一直拍到晚(现在真是难以想象啊!)而且拍完后并不知道效果如何,送到专业冲洗店(反转片一般店还冲洗不了),大约3天后可以看到。然后就回家等着冲洗出来的那一刻。期待—往往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再上一张照片,这张2004年春拍摄于北京植物园,用的是Kodak的EB反转片,相机用的是EOS5+Sigma70-300。参数已经忘记了,记得采用了多次曝光的技法,有虚有实。枫树的嫩叶刚刚长出来,却已经娇艳欲滴,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感觉,我曾经给其起名为“春天的梦”。
反转片用的最多的是Kodak EB,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便宜,另外是相对而言色彩比较真实,当时拍风光的人最爱的是Kodak 100VS,而我却不太喜欢那种夸张的饱和度,拍过一卷后来就放弃了。
数码时代也有同样的问题,高的饱和度咋一看比较吸引眼球,而看的多了就会觉得有点腻,“糖水片”一般具有此类特点。现在在PS中增加饱和度太容易了,但是一定要慎重,因为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因为欣赏者并非都是“口味重”(影友老胡语)的人。
再上一张照片,这张同样于2004年春拍摄于北京植物园,用同样是Kodak EB,相机是EOS5+Sigma70-300。采用了两次曝光的技法,逆光下的叶子显得很通透,多次曝光能给叶子增添一份朦胧的感觉,而树枝却衬托得更加清晰(因为暗处在多次曝光中是不显现的),另外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左上角背景中的蓝色调调。
非常感谢"闲庭信步一游","jianma116","弱水藏花"影友的支持!
--接续
无论是负片还是反转片,最常见的就是135(尺寸24x36mm),现在所谓的全尺寸单反就是以135画幅为基准的。
在胶片时代,135在画幅中算是小弟了,而风光摄影中经常用到的另外一种是120胶卷,其尺寸大致为6x4.5、6x6、6x7、6x9cm等几种(注意是厘米而非毫米),其面积大约是135的4倍以上,底片的面积决定了成像的质量。“拍了120就不想再拍135”,我想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发烧”就这样发起来了。
对我来说还算比较幸运,尝到了120的感觉,却并未因此“倾家荡产”(此非虚言,平常老百姓烧到哈苏的非得砸锅卖铁不可),因为我的同事把一个海鸥4B双反(和单反相对)拿给我用。双反-顾名思义有两个镜头,一个用于取景一个用于拍照,采用腰平取景器,就是拍照时低头往下看(70后的应该都有印象,小时候照相馆师傅用的就是这种取景方式)。
海鸥4B的光圈最大为3.5,没有测光系统,机械快门,最大速度1/1000秒。我常常一手拿着135相机测光,然后再用4B拍摄(有点麻烦)。120胶卷一卷只有12张,有时也能拍一整天,只适合静静地拍摄,却不适合旅游用,要不然导游都要恨不得杀了你。
直至今日,我都认为反转片所营造的色彩和通透感还是数码所远远不及的,不需要PS,在放大镜下看底片就可以了,在放大镜下,你会看到拍摄的物体立体般浮现出来,真的很神奇,135,120都是如此。
这张照片2005年春拍摄于北京植物园,用的是Kodak EB120,相机是海鸥4B,光圈用了3.5,大光圈边缘成像并不好,但背景却有一种旋转的动感,比较奇特,我比较喜欢焦点处花瓣的通透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