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建于1958年,设计师是巴吉奇。塔高22米,抗洪英雄雕像在20根7米高的科林斯圆柱组成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塔基前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防洪胜利纪念塔是哈尔滨重要的标志性景观。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4号:哈尔滨西大直街4号(国际饭店)酷似手风琴式的建筑,始建于1936年。由一位酷爱音乐的俄国建筑师彼•谢•斯维利多夫设计,是一座日本式近现代建筑,属新折衷主义特点。造型简单明快、线条流畅、风箱式的壁柱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既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又具有新艺术风格因素。1937年7月,该建筑建成后,由日本近藤林业公司经营,定名为“新哈尔滨旅馆”。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联军进驻哈尔滨以后,“松江省卫戍司令部”曾设于此。1949年哈尔滨市政府接管此楼改名为“哈尔滨国际旅行社”。1978年,更名为“哈尔滨国际饭店”。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
支持!
哈尔滨西大直街12号:哈尔滨西大直街12号(波特曼西餐厅)。这幢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筑师设计的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建于1903年,是典型的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建筑面积979平方米。原为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1935年3月23日,日本收买中东铁路后,这里改为满铁哈尔滨铁路局日籍局长佐原宪次住宅。解放后为哈尔滨铁路大直街幼儿园。2000年改为波特曼西餐厅。该建筑的突出特点是纯朴清新,细部精美。主入口处位于建筑的端部,檐口处理打破单调;女儿墙厚重,局部处理成实墙面。建筑有明显的水平划分,形成了稳重端庄的的效果。特别是建筑采用砖体本色的清水砖墙砌筑,靠精堪的砌筑工艺,创造出极富韵律的凹凸多变的外观。清水砖墙朴实无华,但凭其砖工技艺却获得了生动与美丽。檐下砖饰以及窗额、窗台、壁柱等脚线装饰,都充分展现出俄罗斯砖石结构的设计技巧和施工水准。中东铁路修建初期的1900年至1910年间,曾建有数以千计类似此建筑的多户型住宅。这些住宅大多采用了这种砖砌工艺,不论平面形式如何变化,其砖砌工艺始技艺却获得了生动与美丽。檐下砖饰以及窗额、窗台、壁柱等脚线装饰,都充分展现出俄罗斯砖石结构的设计技巧和施工水准。中东铁路修建初期的1900年至1910年间,曾建有数以千计类似此建筑的多户型住宅。这些住宅大多采用了这种砖砌工艺,不论平面形式如何变化,其砖砌工艺始终不变。虽然采用的统一标准设计看似单调,但由于合理规划、独特的组合和精美的细部处理,使之特征十分鲜明。这种运用质朴的材料,靠窗口额罩、壁柱线脚的体形变化,在单一的材质、平面局限和统一色彩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令人叹服。值得一提的是,这幢老房子不仅依托砖砌工艺增加魅力感,而且还巧妙地运用清水红砖与青砖进行了合理配色,增强了建筑艺术感。此种手法在目前中东铁路遗存的老建筑中较为罕见,更显其弥足珍贵。 哈尔滨市Ⅲ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4号:哈尔滨西大直街4号(国际饭店)酷似手风琴式的建筑,始建于1936年。由一位酷爱音乐的俄国建筑师彼•谢•斯维利多夫设计,是一座日本式近现代建筑,属新折衷主义特点。造型简单明快、线条流畅、风箱式的壁柱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既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又具有新艺术风格因素。1937年7月,该建筑建成后,由日本近藤林业公司经营,定名为“新哈尔滨旅馆”。1945年,日本投降,东北联军进驻哈尔滨以后,“松江省卫戍司令部”曾设于此。1949年哈尔滨市政府接管此楼改名为“哈尔滨国际旅行社”。1978年,更名为“哈尔滨国际饭店”。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33号:哈尔滨西大直街23-33号(祖研)建于1904,1906年火灾后重建,砖混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原为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1932年为侵华日军多门师团司法部,1946年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1950年为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2004年为黑龙江省第二卫生学校。目前为哈尔滨祖国医药研究所。这是中东铁路早期公共建筑中的杰出人物作品之一。原建筑曾有高脊瓦顶出挑的屋檐,明显地吸纳了中国古典建筑样式。1906年遭遇火灾后重建。修复后的建筑为俄罗斯风格,砖木结构。主体两层,左右两翼对称,主入口居中。建筑体量舒展,立体感和装饰性较强。建筑风格用城垛式女儿墙来突出主入口;檐口处的钟乳体线脚,一层和二层间的腰线,窗口上的贴脸采用砖构细部处理方式。正立面阳台铁艺栏杆造型优美,个性鲜明。建筑主体为清水砖墙,砖砌线脚,有窗额、窗台、腰线以及墙角部位饰以抹灰饰件,特别是檐下的齿形蜂窝,端部角墩凹凸多变,在阳光下显露出生动、纯朴、庄重的效果。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12号:哈尔滨西大直街12号(波特曼西餐厅)。这幢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筑师设计的砖木结构单层建筑建于1903年,是典型的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建筑面积979平方米。原为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1935年3月23日,日本收买中东铁路后,这里改为满铁哈尔滨铁路局日籍局长佐原宪次住宅。解放后为哈尔滨铁路大直街幼儿园。2000年改为波特曼西餐厅。该建筑的突出特点是纯朴清新,细部精美。主入口处位于建筑的端部,檐口处理打破单调;女儿墙厚重,局部处理成实墙面。建筑有明显的水平划分,形成了稳重端庄的的效果。特别是建筑采用砖体本色的清水砖墙砌筑,靠精堪的砌筑工艺,创造出极富韵律的凹凸多变的外观。清水砖墙朴实无华,但凭其砖工技艺却获得了生动与美丽。檐下砖饰以及窗额、窗台、壁柱等脚线装饰,都充分展现出俄罗斯砖石结构的设计技巧和施工水准。中东铁路修建初期的1900年至1910年间,曾建有数以千计类似此建筑的多户型住宅。这些住宅大多采用了这种砖砌工艺,不论平面形式如何变化,其砖砌工艺始技艺却获得了生动与美丽。檐下砖饰以及窗额、窗台、壁柱等脚线装饰,都充分展现出俄罗斯砖石结构的设计技巧和施工水准。中东铁路修建初期的1900年至1910年间,曾建有数以千计类似此建筑的多户型住宅。这些住宅大多采用了这种砖砌工艺,不论平面形式如何变化,其砖砌工艺始终不变。虽然采用的统一标准设计看似单调,但由于合理规划、独特的组合和精美的细部处理,使之特征十分鲜明。这种运用质朴的材料,靠窗口额罩、壁柱线脚的体形变化,在单一的材质、平面局限和统一色彩的条件下,创造出如此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令人叹服。值得一提的是,这幢老房子不仅依托砖砌工艺增加魅力感,而且还巧妙地运用清水红砖与青砖进行了合理配色,增强了建筑艺术感。此种手法在目前中东铁路遗存的老建筑中较为罕见,更显其弥足珍贵。 哈尔滨市Ⅲ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34号:哈尔滨西大直街18-34号(哈尔滨铁路分局房产工程处)原为南满铁路林业公司办事处,建于1940年,砖混结构。这是一座具有早期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形体简洁,由方形壁柱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壁柱的顶部高度不同,呈现差参状,建筑装饰净化,突出强调几何形体,刚性面砖与塑性抹灰相结合。有简单平整的墙体上贴以陶瓷面砖,基座层与横竖线角均为水刷石抹面,米黄色面砖在色彩上与哈尔滨建筑特有色调相统一。给人以清新感觉的是檐部白色格栅状装饰,与窗口的白色线脚和谐一致,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上广为流传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哈尔滨市Ⅲ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33号:哈尔滨西大直街23-33号(祖研)建于1904,1906年火灾后重建,砖混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原为沙俄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1932年为侵华日军多门师团司法部,1946年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1950年为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2004年为黑龙江省第二卫生学校。目前为哈尔滨祖国医药研究所。这是中东铁路早期公共建筑中的杰出人物作品之一。原建筑曾有高脊瓦顶出挑的屋檐,明显地吸纳了中国古典建筑样式。1906年遭遇火灾后重建。修复后的建筑为俄罗斯风格,砖木结构。主体两层,左右两翼对称,主入口居中。建筑体量舒展,立体感和装饰性较强。建筑风格用城垛式女儿墙来突出主入口;檐口处的钟乳体线脚,一层和二层间的腰线,窗口上的贴脸采用砖构细部处理方式。正立面阳台铁艺栏杆造型优美,个性鲜明。建筑主体为清水砖墙,砖砌线脚,有窗额、窗台、腰线以及墙角部位饰以抹灰饰件,特别是檐下的齿形蜂窝,端部角墩凹凸多变,在阳光下显露出生动、纯朴、庄重的效果。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40号:哈尔滨西大直街40号(黑龙江省博览中心)哈尔滨市Ⅲ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34号:哈尔滨西大直街18-34号(哈尔滨铁路分局房产工程处)原为南满铁路林业公司办事处,建于1940年,砖混结构。这是一座具有早期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形体简洁,由方形壁柱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壁柱的顶部高度不同,呈现差参状,建筑装饰净化,突出强调几何形体,刚性面砖与塑性抹灰相结合。有简单平整的墙体上贴以陶瓷面砖,基座层与横竖线角均为水刷石抹面,米黄色面砖在色彩上与哈尔滨建筑特有色调相统一。给人以清新感觉的是檐部白色格栅状装饰,与窗口的白色线脚和谐一致,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上广为流传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哈尔滨市Ⅲ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西大直街45号:哈尔滨西大直街41-45号(哈尔滨铁路局总工会)原为中东铁路督办公署,建于1910年。这座建筑最初为中东铁路高级职员官邸。是典型的双单元式结构,整栋楼共有两个居住单元,每个单元为一梯两户。建筑平面布局紧凑,功能布局合理。使用面积约902.95平方米。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当时的北京政府为加强对中东铁路的控制,委派吉林省长郭宗熙督办中东铁路事宜,建立了中东铁路督办公署,在此办公。该建筑前临街一侧曾耸立着一座中国式高大牌楼,后拆除。1933年更名为北满铁路督办公署。1935年3月23日,督办公署撤销,该建筑变为铁路附属办公楼。1955年为哈尔滨铁路科学研究所,后为哈尔滨铁路局总工会,现为《哈尔滨铁道报》社。这是一座折衰主义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有暖房。立面强调垂直划分,追求形体错落有致,较多地吸取了古典主义设计方法。建筑主体近长方形,左右对称,比例严谨,主次分明。立面细部装饰、入口及女儿墙多用曲线造型,渗透着新艺术运动建筑符号。窗的布置采用统一模式,檐部线脚丰富,整体建筑充满艺术魅力。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