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首先做下光圈介绍:
以下为百度百科:
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用来控制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是相机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通常在镜头内。它的大小决定着通过镜头进入感光元件的光线的多少。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其中,F=镜头的焦距/镜头的有效口径的直径。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光圈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径越大(如右图所示),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两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5.6 ,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F5.6的通光量是F8的两倍。同理,F2是F8光通量的16倍,从F8调整到F2,光圈开大了四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 f 值常常介于 f2.8 - f11。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 1/3 级的调整。
绿色为标准光圈值!
一般来讲,镜头直径越大,收集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强,在相同光线条件下到达底片的光线强度也就越高。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希望能够有一种数值表示方法,能够衡量一个镜头,在不同大小的光圈下通过光线的能力和最大通过光线的能力,以便对曝光进行精确的控制。
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镜头结构不同,所以即使镜片直径相同,通过光线的能力也可能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用镜头的实际直径来表示镜头通过光线的能力。所以引入了“相对孔径”的概念。为了解释“相对孔径”的概念,我们假设有一个理想镜头,在一个确定标准通光量下镜头直径为1。因为通光量与理想镜头的面积成正比,而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如果想要这个标准通光量一半的通光能力,直径就需要是标准通光量镜头的根号2分之一,大约是1/1.4,如果想要这个标准通光量1/2 * 1/2 = 1/4的通光能力,直径就需要是标准通光量镜头的根号4分之一,就是1/2。依次类推,所以会出现1/1,1/1.4,1/2,1/5.6,1/8......这些光圈的数值,实际上就是根号2的N次方分之一。
我们再拿镜头的实际通光量和上述理想镜头的通光量相比较,并且用理想镜头的标准直径来衡量一个镜头在不同光圈下的通光能力,这个标准直径就是光圈值。光圈值就是这么来的。
在实际标注的时候,通常会把1/n中的1/省去,只把n标注出来,所以就会看到镜头上有类似于1.4 2 2.8 4 5.6 8 11 16这些数值序列。实际上就是根号(2的N次方)的序列。
实际使用的时候,有时候还会遇到非标准光圈和半档光圈,这个时候,可以用光圈值的平方和最近一档标准档位光圈值的平方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有多大的通光量。例如1.8的光圈,实际通光量是1.4的光圈的(1.4*1.4)/(1.8*1.,大约是1:1.5,所以实际上是1.4和2.0恰好正中间的一档光圈。
再说说镜头的最大光圈。一个镜头的最大光圈表示了一个镜头的最大入光量。通常标注在镜头上的F1:N就是这个意思。比如F1:2.8表示这个镜头最大光圈相对孔径是1/2.8,通常也可以说最大光圈是2.8。但是理论上,最大入光量每增加一倍,镜头的面积就需要增加一倍,镜头直径就要增加1.4倍,设计难度、重量和制造成本也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两只镜头最大光圈只差一档半档,价格却相差好几倍的原因。
F1.8不在正中间,在正中间的是F1.7。
F1.8比F2大1/3档,比F1.4小2/3档。
绿色为标准光圈值!
一般来讲,镜头直径越大,收集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强,在相同光线条件下到达底片的光线强度也就越高。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希望能够有一种数值表示方法,能够衡量一个镜头,在不同大小的光圈下通过光线的能力和最大通过光线的能力,以便对曝光进行精确的控制。
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镜头结构不同,所以即使镜片直径相同,通过光线的能力也可能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用镜头的实际直径来表示镜头通过光线的能力。所以引入了“相对孔径”的概念。为了解释“相对孔径”的概念,我们假设有一个理想镜头,在一个确定标准通光量下镜头直径为1。因为通光量与理想镜头的面积成正比,而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如果想要这个标准通光量一半的通光能力,直径就需要是标准通光量镜头的根号2分之一,大约是1/1.4,如果想要这个标准通光量1/2 * 1/2 = 1/4的通光能力,直径就需要是标准通光量镜头的根号4分之一,就是1/2。依次类推,所以会出现1/1,1/1.4,1/2,1/5.6,1/8......这些光圈的数值,实际上就是根号2的N次方分之一。
我们再拿镜头的实际通光量和上述理想镜头的通光量相比较,并且用理想镜头的标准直径来衡量一个镜头在不同光圈下的通光能力,这个标准直径就是光圈值。光圈值就是这么来的。
在实际标注的时候,通常会把1/n中的1/省去,只把n标注出来,所以就会看到镜头上有类似于1.4 2 2.8 4 5.6 8 11 16这些数值序列。实际上就是根号(2的N次方)的序列。
实际使用的时候,有时候还会遇到非标准光圈和半档光圈,这个时候,可以用光圈值的平方和最近一档标准档位光圈值的平方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有多大的通光量。例如1.8的光圈,实际通光量是1.4的光圈的(1.4*1.4)/(1.8*1.,大约是1:1.5,所以实际上是1.4和2.0恰好正中间的一档光圈。
再说说镜头的最大光圈。一个镜头的最大光圈表示了一个镜头的最大入光量。通常标注在镜头上的F1:N就是这个意思。比如F1:2.8表示这个镜头最大光圈相对孔径是1/2.8,通常也可以说最大光圈是2.8。但是理论上,最大入光量每增加一倍,镜头的面积就需要增加一倍,镜头直径就要增加1.4倍,设计难度、重量和制造成本也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两只镜头最大光圈只差一档半档,价格却相差好几倍的原因。
这个算错了吧?
绿色为标准光圈值!
一般来讲,镜头直径越大,收集光线的能力也就越强,在相同光线条件下到达底片的光线强度也就越高。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希望能够有一种数值表示方法,能够衡量一个镜头,在不同大小的光圈下通过光线的能力和最大通过光线的能力,以便对曝光进行精确的控制。
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镜头结构不同,所以即使镜片直径相同,通过光线的能力也可能会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用镜头的实际直径来表示镜头通过光线的能力。所以引入了“相对孔径”的概念。为了解释“相对孔径”的概念,我们假设有一个理想镜头,在一个确定标准通光量下镜头直径为1。因为通光量与理想镜头的面积成正比,而面积与直径的平方成正比,如果想要这个标准通光量一半的通光能力,直径就需要是标准通光量镜头的根号2分之一,大约是1/1.4,如果想要这个标准通光量1/2 * 1/2 = 1/4的通光能力,直径就需要是标准通光量镜头的根号4分之一,就是1/2。依次类推,所以会出现1/1,1/1.4,1/2,1/5.6,1/8......这些光圈的数值,实际上就是根号2的N次方分之一。
我们再拿镜头的实际通光量和上述理想镜头的通光量相比较,并且用理想镜头的标准直径来衡量一个镜头在不同光圈下的通光能力,这个标准直径就是光圈值。光圈值就是这么来的。
在实际标注的时候,通常会把1/n中的1/省去,只把n标注出来,所以就会看到镜头上有类似于1.4 2 2.8 4 5.6 8 11 16这些数值序列。实际上就是根号(2的N次方)的序列。
实际使用的时候,有时候还会遇到非标准光圈和半档光圈,这个时候,可以用光圈值的平方和最近一档标准档位光圈值的平方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有多大的通光量。例如1.8的光圈,实际通光量是1.4的光圈的(1.4*1.4)/(1.8*1.,大约是1:1.5,所以实际上是1.4和2.0恰好正中间的一档光圈。
再说说镜头的最大光圈。一个镜头的最大光圈表示了一个镜头的最大入光量。通常标注在镜头上的F1:N就是这个意思。比如F1:2.8表示这个镜头最大光圈相对孔径是1/2.8,通常也可以说最大光圈是2.8。但是理论上,最大入光量每增加一倍,镜头的面积就需要增加一倍,镜头直径就要增加1.4倍,设计难度、重量和制造成本也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两只镜头最大光圈只差一档半档,价格却相差好几倍的原因。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