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至西部的丘陵山区里,偶然发现小学课本里革命根据地普遍的居所——窑洞。有幸途中一见自然是要流连一番。拿出nx10果断拍照,毕竟这不是麦当劳和工行,到哪都有。 窑洞就是西部农民来说就象征着他们辛勤劳动的一生的写照。对于他们来说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独有风情。如果说四合院是北京人性格写照的话。那么窑洞就是西部人民的真实缩影。一座山,一个洞,一门,一床,一家人。就是这样简单的民风,造就了西部文化。
找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摆弄了白天我的nx10,调焦距,调光圈,试图着,将那些深埋在黄土里的历史一同载进快门。红军的根据地就是窑洞。 张鼎成在《整风在延安中央党校》中说道:“ 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抗日斗争。”其实延安的窑洞的精髓就在于他拥有的是人民对自由共和的向往,对恶劣环境斗争的决心。就这样在黄沙弥漫的黄土高波上,凝结了几代人的汗水的窑洞,一个个出现。到了晚上,每扇窗户露出的灯光点亮高原,生机和能量就在这此时不断拔节。
后来就发生一段又一段传奇故事, 逐渐窑洞成了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投奔革命的目的地。慢慢的抗日军政大学就在窑洞建立起来,将革命的火种传播。窑洞也就成为了革命者的庇护所。这儿有的不仅是革命的热情,还有那些淳朴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今天烽烟远去,金戈鸣止,如今的窑洞以被小楼代替,不变的是还是那颗年岁无从可查的参天老树。尽管他风华不再,枝条弯折。而他记录着过往发生的一切,生在这的西部大汉接着他的阴凉,眺向山的另一边。
小村子的出口,有这么一处土方,村民说他是当年红军站岗留下的,每天这里的号角“嘀嘀”吹响。提醒了人们,劳动改变命运。村口总是三三两两的人谈天说地,时而有人等待着路过的拖拉机单车远行。机器上的黑烟随着高亢的山歌迷失在萧瑟的沙尘中,而黄黄沙尘却给了这片大地更深一层的积淀。
远行的人不愿停歇,就像这片土地的人,永不停歇的劳动。我的nx10可以定格一个个勤劳的面孔,却留不住他们坚实远去的背影。也也许就是他吸引人的地方。 黄土一遍一遍的卷来散去,一代代人的周而复始,成就了今天万里晴空的简单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楼主拍的黄土高原啊,不错哦
很好很强大
这就是西部黄土高坡的“五个一”,要是到了春季真的很好看
那里都不长绿色的吗?
这就是最最纯朴的西部生活风光了呀,,希望这样的窑洞不要渐渐消失掉了
原板块:风光摄影
0是否确认删除本帖?
登录后才能使用该功能
银羽七级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