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拍婚纱照觉得太俗,于是,我们策划了这套结婚照《跟大师在一起》
一年前就开始筹备了。从各种档案、名人传记、文物资料中收集这些大师在上海的线索,曾经停留过的痕迹……
目前手里有的大约有100多处吧,远远超过官方公布的上海名人故居(以文化名人为主)
相机是买的一台二手的松下fz28,看中的是徕卡镜头和27mm广角。
三脚架是28元买来的。
器材成本1400元不到。
整个拍摄就我跟LP两个人,所有合影照片都是用三脚架自拍的。
我们每个周末都骑着自行车,去找这些故居旧址……估计完成全部拍摄计划需要半年左右吧。
每个地点都标注了卫星定位数据(例如031.2093N 121.4541E)。方便各位有兴趣的去造访。
徐志摩故居
031.2212N
121.4635E
1927年1月,徐志摩和陆小曼从浙江海宁老家移居上海,在此租住。期间,徐志摩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创办新月书店,并在此接待了第二次来华的印度诗人泰戈尔。
以下摘自《尘中飞扬——徐志摩•陆小曼》——
“……12月,为躲避战乱,陆小曼与徐志摩从海宁搬到了上海。在上海,两人开始筑起了新的爱巢,陆小曼如鱼得水,重新开始了她喜爱并擅长的社交生活。社交圈里公认的“南唐北陆”的陆小曼和唐瑛,这时候同时出现在上海的社交界,成为了上海各界津津乐道的谈资。于是,在上海的舞厅 戏院这些上流社会公子小姐们经常光顾的场所,由于陆小曼的加入,又增添了一道风景……”
“……由于陆小曼在生活上是极尽排场,为了解决家中巨大的开销,徐志摩同时在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处兼课任教,教书写文,徐志摩的月收入接近千元,同时代的大作家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月收入是400元,那已是最高级别的教授待遇了,而徐志摩则相当于做了两个半教授的工作,尽管如此,这接近千元的月收入依旧无法满足妻子陆小曼各方面的开支……”
以下摘自陆小曼《泰戈尔在我家》——
“……我同志摩结婚后不久,他老人家忽然来了一个电报,说一个月后就要来上海,并且预备在我家下榻……正在这个时候,电报又来了,第二天的下午船就到上海。这一下可真抓了瞎了,一共三间半屋子,又怕他带的人多,不够住,一时搬家也来不及,结果只好硬着头皮去接了再说……志摩是高兴得连跑带跳的一直往前走,简直连身后的我都忘了似的,一直往一间小屋子就钻,我也只好悄悄的跟在后边;一直走进一间小房间,我才看见他正在同一个满头白发老人握手亲近,我才知道那一定就是他一生最崇拜的老诗人。”
中国科学社
031.2108N
121.4574E
中国科学社是由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生赵元任、任鸿隽、杨铨等在1915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
中国科学社虽然是一个私人学术团体,但是自成立以后,就成了我国科学事业最权威的领导机构,这与英国皇家学会非常相似。到了1948年,任鸿隽曾说:“在计划科学成了流行政策的今日,私立学术团体及研究机关,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可以保存一点自由空气,发展学术天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社就失去了其权威地位,到了1959年,该社被迫停止活动。于是,中国科学社的“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科学命运的一种象征。
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
031.2108N
121.4574E
明复图书馆为中国科学社纪念中国的第一位数学博士、中国科学社首届董事会成员胡明复而设立。
……在图书馆的筹备期间,科学社的骨干胡明复不幸溺水身亡,终年36岁。胡明复是我国第一位数学博士,科学社的事业在社员回国后能坚持并壮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辛苦操劳。当时胡明复既是社董,又是会计和编辑,社务活动和杂志方面所有的收支,他都锱铢必计,精心管理,同时还到处奔走筹款与募捐。图书馆落成时,蔡元培提议以胡明复之名命名图书馆。开幕典礼上,蔡元培深情地说, “此馆纪念胡明复先生……他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本社第一伟大纪念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
许广平故居(霞飞坊)
031.2183N
121.4562E
1936年11月,许广平在萧军的帮助下,搬迁至此,母子俩住在二楼,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和夫人住在三楼。
以下摘自鲁迅之子周海银《鲁迅与我七十年》——
“……父亲去世前,曾提出要赶紧搬离虹口。并嘱咐幼弟周建人到租界去租赁新居,只要他相看中意,不必再让父亲复看,定租便可……我们于同年11月上旬搬到法租界霞飞坊64号。至于为何选择霞飞坊,是否母亲亲自选定的,一直没有弄清楚。在母亲生前我也想不到向她询问这件事。这个谜底直到1985年和萧军同到日本参加内山书店新屋落成开幕式,闲聊时他才告诉我,是他和萧红介绍的。原来那时二萧正住在霞飞坊沿环龙路(现南昌路)一边,是临街楼房的3楼,号码为300多号……”
“……搬迁时,最多的是书籍,一箱箱要从溧阳路藏书室运来。书箱运到3楼,四周不够放,中间还加一行。也有以木箱侧放权作书柜的,记得里边放的是杂志,如《奔流》月刊、《世界文库》等等,前面挡以牛皮纸。洋装书厚重,放在2楼到3楼的楼梯一侧,剩下一半空隙做通道。这时,三楼没住人”
“……有一天母亲拿来毛笔、砚台和一些纸,嘱咐我书写父亲墓碑上的字。我从未练过毛笔字,真是惶恐之极,面对这令人畏惧的工具,突然变得十分可怕,它们岂是我小孩子所能使的?父亲天天用毛笔写字,因此我认为这应当是大人的事,做梦也想不到会要我写毛笔字。而且写的竟是父亲坟上的碑文。但母亲坚持鼓励我写。她说:“爸爸的墓碑,谁写都会受到牵连,你是儿子,又是孩子,他们抓不到把柄的。”就这样,万国公墓里这块字迹幼稚的“鲁
迅先生之墓”,总算是我献的丑。这水泥碑现保存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里。每当我走近它,都会感到又伤感又惭愧……”
田汉故居-南国艺术学院
031.2103N
121.4521E
田汉从1927年冬至1930年秋的寓所,也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后的社址。徐悲鸿、洪深、欧阳予倩、陈子展、徐志摩等都曾经来此教过学生。
“……当时,田汉和他的母亲、后娶的妻子、儿女,还有三弟、五弟和友人黄素(黄芝岗)等都住在此,楼上是住家,楼下是客堂。1927年冬南国社成立后,这里兼作社址,来来往往的人极多,有的社员还寄居于此。据当年南国社社员吴似鸿回忆(她是在日晖里经田汉介绍认识革命作家蒋光慈后,与蒋结为夫妇的):平时社员们挤坐一堂,不是排戏就是闲坐。有的拉胡琴,有的昂首高歌,有的看小说,或者念台词,也有的在破沙发上呼呼熟睡……”
“……1927年冬,田汉和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霞飞坊徐悲鸿寓所召开"南国复兴运动大会 ",到会者40余人,会上正式成立了"南国社",拟定了《南国社简章》,设立总务、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影片、出版7个部,组成7人的执行委员会,田汉为委员长。这个《南国社简章》提出宗旨: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