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从上面的两张图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AF驱动总成部分的详细构造,也确实能证明该镜头没有任何制动部分,单靠中断马达供电并不足以进行精密的制动。
这一点我们只要拿个儿童玩具让马达断电看车轮是否会向前空转就能知道。如果AF模块要求精度很高的话,势必会频繁反向驱动电机,这样一来会有两个后果:一是AF速度会下降,显得犹豫;二是长期使用马达及齿轮传动机构肯定受损,导致驱动精度进一步下降。
那么为了实现更快速干脆的AF动作,势必加大马达功率,导致惯性刹车问题更加严重。如果没有另外的制动控制的话,只能是由着镜头停在想停的地方,因为靠反向驱动刹车不精密也不现实。
但在上面的这两张相片中,我们能明白无误的看到单靠黑红两根马达正负极电线的,可它(马达)能精确控制镜头的运动吗?
另外,我很想请大家注意一下在第一张相片中那个马达上的光电检测机构,前面已经说了它很象鼠标里面的检测滚球移动方向的机构。
但鼠标有标称400dpi精度的,也有标称800dpi精度(或者更高)的,而这个精度的差异就体现在光栅缝隙的宽度和密度上,光栅的缝隙越小缝隙越多,定位的精度也就越高。而在这个镜头中很明显光栅是很大的,而检测是一对光电管,现在缝隙这么大,而光电管发出的检测用的光信号是很细小的,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检测的误差。
当镜头中的控制电路收到机身传来的对焦准确到位的信号时,会给对焦驱动马达一个停止的信号,而镜头前端镜组也是存在一定的质量的,因此从马达收到停止信号到完全停止下来是有一定的误差的,光栅的缝隙越大,这个误差也就越大。
那么我们能不能猜测这也就是EF镜头在拍摄近距离物体时比较容易跑焦的原因之一呢?
上面是对EF接口的AF镜头的对焦驱动控制部分可能存在刹不住车的猜测。
这里再给出一个表格来证明AF是有聚焦级数(也就是精度)的。
资料来源于:《大众摄影》1995年10月号
假如AF真的那么棒,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职业用户使用手动相机呢?我打算引用些数据先把你吓一跳再说:
AF会浪费镜头分辨能力,多达50%!
这次测试所用的镜头是Nikkor 60mm f/2.8微距,以1:12的放大率拍摄分辨率标板。选用Nikon的原因是你可以把同一支AF镜头装在AF和MF机身上。在手动调焦时使用了一个外接的2X放大镜,因为测试者的双眼已经服役了60多年,颇有老化现象。如何?这个结果让你吃惊了吧?一双老眼加上一双粗手如何能打败现代精密电子技术?也许这只是一次杂志的测试而已,我们来听听AF相机的制造者怎么说:
工程师说:50lp/mm已接近任何AF SLR自动调焦能力的上限!
AF相机固有的缺点
当你用眼睛调焦时,这是一个模拟的连续的调焦系统。当AF相机调焦时,它使用一个CCD或CMOS光传感器芯片。一些低档AF设计只使用了很少几个传感器,因此只有很少的离散的调焦点。高档的AF设计用了128个或更多的传感器,因此调焦点更多,步长更小,精度也更高。在1995年,典型的AF相机用传感芯片密度大约是每毫米27个传感器;1999年该密度被提高到了每毫米50个。很不幸,此项改进并不能带来显著的好处,因为为了照顾到AF的速度,AF算法必须做出妥协。软件要“猜测”正确的调焦点,但它也会猜错,风中摇动的树叶就是个例子。另外还有几个制约AF性能的因素:传感器排列的方向是一定的;传感芯片的大小有限;AF算法具有不可重复性。
我发这个帖子的目的只是为了与大家探讨10D/300D为什么会大范围的出现跑焦的情况,STEVENMD发的类似内容的帖子我很详细的看了,我比较赞同STEVENMD对跑焦问题的分析及猜测。
不管怎么说,Canon公司到现在都没有对10D/300D的跑焦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官方解释出来,我作为一个300D的用户,自然对这个问题会比较关心。在STEVENMD的帖子中,有与我一样关心这个问题的网友,也有要STEVENMD拿出证据来证明跑焦是刹不住车的分析的网友,但原帖子因为种种的原因被封,而且STEVENMD本人也被斑竹用永久的封了ID,这使得想讨论和探索跑焦问题的我顿感遗憾。
我发这个帖子也是为了与大家对跑焦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也希望STEVENMD能看到这个帖子。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