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以引用论坛上的某位大师的话为例
很多人在处理摄影作品后期的时候,比较喜欢使用高对比和高饱和的手法,这样做在很多时候是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比方说表现夜色的环境摄影,由于光线比较暗,暗光条件下画面灰度过高容易使环境陷入一种单调的境地。另外比方说风光摄影,在空气的通透度不是很好,画面过于偏灰的情况下,略微提高对比度和色彩饱和度,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甚至细节更加凸显,诸如此类(...etc)的情况,增加对比和色饱和是一种不错的补救手段,当然,适度非常重要。
那么再说说静物和人像,也有人喜欢颜色丰满,浓墨重彩的静物和人像,但是很不凑巧,我不是这类人,我有以下几个理由,来说明静物和人像用高饱和的手段表示是多么的不恰当:
一、关于静物和人像的“诉说性”。
静物和人像,无论从绘画还是摄影的角度而言,一般都应该划归“特写”的范畴,也就是说,是“非印象”的(除非彻底是玩儿印象派和抽象派),那么与环境和风光不同,这种“非印象”的艺术,就要求我们尽可能的将眼前看到的真实展现在观者眼前。换句话说,诸位用我们”非印象“的眼睛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颜色高饱和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其实没有多少吧,大部分的东西都是柔和或欠饱和,这就是我们眼中的真实世界,如果你满眼都是像泼了浓重的油漆一样的世界,你还会感觉舒服吗?
另一方面从摄影的角度而言,摄影是将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我们看到的世界定格,这种定格可以有艺术渲染的成分,但是摄影毕竟是拍摄真实的事物,这就注定了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不同。绘画是将人大脑中主观的东西(这个东西实际上是这个世界中不存在的)通过描绘来表现现实的东西。摄影则是通过将现实的东西通过相机来表现摄影人大脑中主管的东西。如果过分强调后期主观性的脱离实际的绘画式渲染,那么无疑是故意模糊了摄影和绘画的界限,换句话说,你的作品已经很难称为摄影作品了,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学做CG得了(做得好的CG可以媲美照片)。
二、关于人像的“感官性”。
人像摄影,尤其是特写人像,人身体部位的感官性其实远比整个图像的视觉冲击力要来得重要的多(环境人像其实也有此特点),换句话说,对于你所看见的人的皮肤的感受,阴影的感受,细部色彩揉杂度和纯净度的感受,都决定了一幅人像作品带给观者的整体享受感。
很多时候,色彩过度饱和的人像会让人感觉到一种虚假感,我们都曾看过颜色饱和度调得过高的电视,里面来回走动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皮肤仿佛不是人的皮肤,而是或黄或红的大绸缎子或杂志封面,这种不真实感的确实甚至一定会让人身体不适。真正好的作品,拍摄出来的人像,尤其是皮肤会让人有一种“干净”“纯净”“质感”“柔和”“光滑”的类触觉和类视觉。显然,高饱和会无情的破坏前两者,高对比则会杀死后三者。
三、关于工业印刷品中的人像配色。
由于工业印刷品在着色上一般会比我们透过或是灯管或是LED背光看到的显示器上的颜色要深重和偏暗,所以,一旦高饱和和高对比的人像被印刷出来,大多数时候,后果是惨不忍睹的(当然,可以注重视觉冲击的街边广告牌除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工业印刷品调色的时候,尽可能的还原真实的色彩,同时适当的减少饱和度和提高色阶的明度(注意是明度,不是亮度也不是对比度),这样出来的照片的效果就非常好了。
下面我以几个图为例:
第一幅图是未经任何修改仅缩图后的相机拍摄的原片。
第二幅图是在保证不影响细节的情况下进行增加饱和度调整的图片。
第三幅图是进行了适当的减饱和度和提升明度之后的“清新风”的人像图片,大家可以自己做一个对比。
我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关于明度的说明:最后一幅图中深蓝色的箭头代表了饱和度(递增),而浅蓝色的箭头就代表了色彩明度(递增)。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