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楼上都没有不同意见呀,真和谐。
一镜走天涯很好,但也有不好。
1、大变焦,小光圈,在光线不足时,你也许很无助,当然你可以选择不拍。
2、24-70mm/f2.8之类,没有长焦。
3、如果有个24-200mm/f2的头,估计世上没几个人用它一镜走天涯。
4、要是你是大师,看过我上面的话你笑笑就行了,也许你是一个35头走天涯的。
问题二、“一镜走天涯”好不好?
答:好。至少没多么不好。(支起小阳伞一把,挡砖)
感兴趣的朋友们在器材版里肯定看过无数帖子大骂“一镜走天涯”的。理由大概有这么两个:一是光学素质差;二是失去了单反更换镜头的乐趣、“还不如买一个大变焦DC”。这两个理由当然都成立,大变焦的镜头光学素质肯定不能怎么样,有了这么一个的确好像就是一个大号的DC了似的。
然而,“一镜走天涯”真的是方便,在很多情形下不可替代的方便。尤其出门长途远行、能够随身携带的东西很有限的情况下,尤其去到一些跋涉艰难、非常耗费体力的地方,尤其是经常可能突然遭遇到一些不可预知却又容易转瞬即逝的拍摄题材时。
新手们往往是还搞不清楚自己要拍啥的。一会儿看见好风景要拍,一会儿又觉得应该扫扫街拍拍所谓的“人文”,再一会儿又对远处一头漫步的驴感兴趣。“广谱”点儿的镜头最适合他们用,方便快捷就是优点。需要拍过一段时间,逐步算是明白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再选择自己最中意的焦段,很符合逻辑。
当然,画质派会大声反对:拍是拍到了,可是没法看啊。——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这里千万别轻易中招。在屏幕上放大到100%还觉得细腻无比,才觉得画质好;这样的心态也许有小道理,但没有命中“大道理”。没有一幅好照片,是以“在屏幕放大到100%时每个象素都清晰无比”作为必要条件。优秀摄影作品,跟“绝对清晰”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当然,画质好自然是更好的事儿,会给好照片添彩的。但对于一幅好作品来说,如果全部分数是100分,则“画质”项最多占20分;其中,至少15分是现代工艺下绝大多数镜头在正确使用下就已经可以收入囊中的。多数情况下,只有在那些就知道把照片放到100%然后盯死了屏幕看的人眼里,才会变成“没法看”。当然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必要追求画质了(比如你象我一样有因为工作需要而必须把某些东西拍得清楚无比的需求),“一镜走天涯”的确就难以胜任了。
至于单反变成大号DC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挺无聊。单反就是单反,能容纳比一般DC更强得多的操控能力,无论换不换镜头、这些能力都存在着。你只要别有些“高手”说你两句你就觉得臊得慌就行——他们说你把单反用成DC了,那是他们的事儿;方方便便拍照片的可是你,对不。
谢谢各位的关注。这里继续。
问题五、要不要“一步到位”?
答:一步永远到不了位的;也可能随便一步都已经到位了。
世界上不存在“一步到位”的事儿,数码摄影器材尤其如此。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就不用说了,还有一堆比平常见到的佳能尼康之类“高端”得多的器材,我都叫不上名字、就知道人家的价钱还得翻几个跟头的。
说咱老百姓能够得着的;就拿佳能来说事儿吧。现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差不多最老的数码单反是N手的300D,最新的则有如1D MarkIV;最便宜的新机器大概是450D,价钱仅仅是最贵的新机1DsMarkIII的十分之一。很多人的“一步到位”的目标,如5DII或者7D,其实都没“到位”不是么。如果用安慰自己的方法来说事儿,“对于我来说就算一步到位了”,那你真的很认真地考虑过,为什么500D或者50D对于你来说就没“到位”?
镜头也是如此。18-55IS,售价便宜,“轻”而且“贱”所以很广泛地被“轻贱”;24-70/2.8L,“贵”而且“重”所以很广泛地被认为“贵重”。但“贵重”未必是个多么好的词儿;贵的意思是你花了好多钱、这些钱你本来可以给自己多塞好多好多馒头;重的意思是你走到哪儿都得多费很多体力、那顿中午饭就得多塞俩馒头。而摄影的乐趣,并不因为你更“到位”而增加多少,相反你如果再拍得不怎么地的话、挨骂的几率倍增。
技术总是在进步,综合成本总是在降低;后买的人,也就总是在占便宜似的。话说回来,早买的人还得了早用呢。用着是一个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延续,才能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当手头的东西慢慢限制了自己对需求的挖掘的时候,更换器材的必要性才能凸现出来。着什么急呢,是吧;要是你从一开始就“一步到位”,然后在若干个月之后悲惨地发现、原来到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到的“位”,不是冤大头么。
拍去吧;拍的过程中,自己的“位”慢慢就“定”了,才说得上去“到”。
说到器材,就难免要联系到一个低俗的词儿,钱。很多人的“到位感”等同于“钱花够了感”,因为在他们心中,“钱花够了”就等于“品质够好”。可是在摄影这个事儿上,作品的好坏对器材的要求没那么高,眼下的主流单反都已经具备了出好片的能力。
只是不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更贵重的设备来向世界宣告自己很有钱或者很注重“品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还是强烈建议,这种思路的人不妨直接在脖子上挂一大捆美钞出门。
问题六、要不要上全幅?
答:随便。都能拍得足够好。但全幅很贵。
如果当初的35mm感光胶片的尺寸没有设计成36mm×24mm、而是设计成22.2mm×14.8mm,这问题就没人问了。现在,因为两种画幅同时存在,根据我们一贯认同的“大就是好”的原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全幅就比半幅好。
先得说,单纯就画质而言,我是有体会地同意的。半幅(APS-C)的CMOS板的面积仅是全画幅面积的约40%,因而在同样像素的前提下不得不把感光单元密度增加、从而导致如高ISO下画面质量的下降。——但是,So what?够不够你用?
有人说,全幅才是潮流。这话我觉得几乎不值得反驳了。眼下,非全幅的出货量是全幅相机的N多倍,市场保有量大得多得多;无论哪个厂家都把非全幅当作最重要的市场重心,而全幅只是在高端市场上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子——哪里有那么多象你这样雄心勃勃准备当专业摄影家的人呢;还是象我这样出去玩的时候带个相机拍拍照的人多,是吧。佳能最新推出的一系列EFs镜头,无论画质还是做工都越来越倾向于精细,只是碍于面子、暂时还不肯把那个红圈圈给EFs套上而已。
甚至更相反,我认为7D做成非全幅,是佳能的企业思路的一个信号:非全幅相机要向“专业领域”挺进了。15-85、17-55、60mmMacro等镜头的推出,无疑反映了厂家意图正在顺应市场而潜移默化。
这里就说到一个词儿,“专业”。我不知道,有多少初哥在购买第一台单反的时候就奔着“专业”滚滚而去,呵呵。这个词儿,诱人哪。曾经拥有全幅、因此“专业”过的N多老师们,肯定很enjoy这种被景仰的感觉、并且非常不愿意失去,于是难免时不常地下意识地透露出那么一点儿对非全幅的鄙视,让非全幅的哥们兄弟们郁闷一小下、再景仰他们一大下。你中招不?不全幅就不专业,不红圈就不专业;不专业,就很丢人哦?被表扬成很专业,就很得瑟哦?
今天,你专业了吗?
问题七、哪个网站的评测比较可信?
答:国外的可信度高一些。
对国内各种媒体作出的各种评测,我是一直有戒心的。原因是,有钱人(厂家)有超乎你想象的话语权,因而大多数(不敢说全部)所谓评测文章都是公关稿件,歌颂是主要目的。只不过为了做得更象“客观评测”,一般都不得不在文章的最后好歹也说一句诸如“电池续航能力一般”之类不着四六的似乎含有一点贬义的扯淡话。
这可能有些年轻人不信;那就给你们一个现成的例子,到百度去搜一下“汉兰达爬坡门”就知道,一个叫做丰田的日本企业如何漂亮地把一次结果糟糕的评测彻底从人们的视线中抹除、乃至客观评测者差点儿因为“诽谤”而蹲了监狱。这就是咱们现在的实情。也许你会觉得很不爽,那是因为你不足够财大势大;等你财大势大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很爽的。
而境外一些网站能比较客观,同时也比较严谨。
同时,非常赞赏一些网友们自行作出的各种评测,这种无偿却认真的态度值得尊敬。但偶尔也有这种情况:拥有某设备的人为了肯定自己,以赞扬自己拥有的设备为出发点、进行所谓评测。因而,总结一句话就是,网上的评测谨供参考(包括我自己做的在内,呵呵)。
话说回来,一般评测都评些什么呢?无非各种物理指标。还请同志们认真想想,对于摄影来说,器材的物理指标有多重要呢。它影响你什么?限制你什么?
当然这也是正常心态啊。就算咱是一小小王八,也恨不得蹚的是个大大池子,是吧哈。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