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先看到了这个
1、相机本身的震动造成的照片模糊只与握持稳定性有关,与拍摄距离无关。
2、拍摄者与拍摄物的距离越近照片越容易拍“糊”,距离越远“糊”片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
我来一一反驳一下
第一、相机本身的震动造成的照片模糊只与握持稳定性有关,与拍摄距离无关。首先,我否认这个观点,楼主给出的论点最具迷惑的地方在于对比的测试条件不一致,同一支镜头同样焦距拍摄,同样的抖动条件,距离越远效应越不明显,因为根据杠杆原理,同为一度的抖动,距离增加一倍,反映到感光元器件上的实际位移也会增加一倍;
第二、拍摄者与拍摄物的距离越近照片越容易拍“糊”,距离越远“糊”片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
在这里,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同一支镜头,同一个焦距,在这个情况下,距离越近,同样抖动率,对于某一具体景物在CCD上的成像位移是有放大效应的,这也就是问什么新出的微距镜头无一例外的都装备了防抖的原因,因为同一焦距同一镜头的条件下,拍摄距离越近,抖动就越会被放大;
但是,请大家注意了,楼主提出的这个论据,其实压根就和他提出的论点无关,再提一下楼主的论点是“长焦防抖,一个美丽的谎言(首发蜂鸟,欢迎拍砖)”
在他的几个论据中,压根就没提到过焦距差异这回事,从这里来看,楼主很狡猾,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用这个理论证明一个和这个理论毫不相关的事实。
欢迎批斗~~哈哈
借用宝地,将原贴总结贴奉上。
昨晚在处理这个贴子时LP来瞄了两眼,满屏的负面回贴,使我压力很大,写贴的欢乐度也大幅下降,尽管自我感觉仍然“胸有成竹”,但还是决定删减这个贴子的“剧情”,直接上结局贴。
在写这个总结帖前,我仔细看了这篇帖子的每一段文字,也对所有色友的回复再次认真研读,争取在总结帖里不再出现容易引起歧义和不严谨的表述。
为节省篇幅先对这个帖子的主题作个概括性总结,主要方便阅读,也为可能的后续深入讨论提供支持。
第一, 坚持“距离越近照片越糊”的原则不动摇。
第二, 坚持“长焦并不天生更需要防抖”的观点不动摇。
在正式开始讨论前,为求严谨和方便讨论必须再说几个相关问题:
1、光学术语和摄影界的习惯称法有时候并不完全一样,譬如,焦距这个概念,光学界是指后主点到焦点的距离,而摄影界将镜面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称为焦距的现象非常普遍,包括广受色友推崇的《纽摄教程》。在这本经典著作的第44页等多处,也是将镜面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称为焦距。又比如焦点,光学界是指所有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射入突透镜后汇聚的点,而不是摄影界有些教材所指的焦平面成像点。
在下面的讨论中所称焦距、焦点均为光学概念,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称焦点均指像方焦点。
本来一个概念爱怎么称没什么关系,何况光学界又不是天生的老大,只要大家能真正理解运用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将摄影界中的焦距等概念与光学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类似概念等同起来用,那就出问题了。
至所以就这一点作出说明,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下面的顺利讨论。
2、在下面我要进行的观点描述和理论计算过程中,为求简便和提高阅读性,将不对细节问题作过多纠缠,包括不对镜头是否望远型还是逆望远型、后主点实际位置等问题作出区分,因此理论计算结果可能会与实测数据有所差异,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忽略,不影响定性分析结果。
下面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个问题:“距离越近照片越糊”的观点描述和计算。
镜头焦距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视角,焦距越大视角越广,我有些啰嗦,大家都知道的。以20MM焦距镜头有例,其视角约为94度,焦点投射到焦平面的角度也是94度。以镜头偏移1度为例,在得知焦点到焦平面距离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用中学的直角三角函数计算出这个偏移在焦平面的实际位移量。
下面我分别选用物距40MM、80MM、160MM来计算,同样的1度偏移在不同的拍摄位置会在焦平面造成多少偏移量(为计算方便假设的物距不考虑实际最近拍摄距离)。
计算过程参照中学几何教程及突透镜成像公式,直出计算结果,分别是:0.35MM、0.12MM、0.05MM。
从这个结果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同一焦距镜头,相同角度的偏移在近处造成的“破坏力”更大。这里假设的1度偏移仅指与“防抖”功能直接相关的相机本身偏移,未考虑被摄物偏移带来的叠加效果。
同时大家再看看计算结果的递增情况,当物距从80MM 缩短至40MM时,焦平面偏移量增加了1.92倍,当物距从160MM缩短至40MM时,偏移量增加了6倍。
“距离越近照片越糊”是否挑战“常识”?不,现在看来我们早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学过了,现在只不过是复习它一下而已。
第二个问题:“长焦并不天生更需要防抖” 的观点描述和计算。
上面是对同一个焦距的镜头在不同位置拍摄时图像偏移效果的分析,下面将增加一个视角为12度的200MM镜头进行对比分析和计算,来看看长焦和广角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
为便于结果分析,下面我将在2只镜头焦平面成像大小相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计算。
这次我选择40MM物距开始第一次分析计算。
前面已经计算了20MM焦距镜头在0.04米处1度偏移造成的偏移量为0.35MM,这里就不再重新计算直接利用。大家都知道200MM镜头要获得同样大小的成像的物距为0.4米(为计算方便假设的物距不考虑实际最近拍摄距离),用同样的原理和方法,可以计算出200MM镜头1度偏移造成的偏移量为3.5MM。
在这个贴子里热情参与拍砖活动的朋友看到这个结果可能会有点兴奋,这个计算结果似乎彻底否定了我的第二个观点,如果真是这样,我也不发贴了。因此不急,我还能“扛”。
现在我们必须回头看前面所有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假设的1度偏移是以镜面中心为轴心的高难度“抖动”,所有已经进行的测试和计算也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的,包括第一个问题的测试。事实上,相当部分抖动并不一定是以镜面中心为轴心进行的,它还包括上下抖动,左右抖动及其它轨迹的抖动。
是的,以镜面中心为轴心的高难度抖动测试中,长焦败给了广角(事实也并非全部如此),那么其它抖动中长焦的表现怎么样呢?
你是不是很期待这个测试结果呢?事实上我和你的心情一样,那就让计算数据来说话吧!
还是那只20MM焦距镜头和200MM镜头分别在0.04米处、0.4米处产生了上下10MM移动,为计算方便我假设它是垂直移动,那么它将和中心光轴形成直角,在镜面中心的这条移动线和焦距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二条垂直边的边长分别是10MM和20MM。下面可以根据几何公式计算这个角的角度,算出的这个角度后再与镜头本身的94度视角的二分之一相减,便能得出这次抖动的偏移角度,得出偏移角度后再运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运用过的类似方法,就可以计算出偏移量。
用文字表述看起来有点复杂,其实非常简单,就初中数学题。
下面我给出计算结果:20MM焦距镜头和200MM镜头在焦平面的偏移量都是10MM,似乎打了个平手。这次测试的二个物距分别是二个镜头的特殊物距,我再换个普通物距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次20MM镜头物距为0.4米,200MM镜头等大成像的物距为4米,再来算一次,结果分别是:0.61MM、0.61MM,仍然平手。
左右位移已经不需要再在这里测试了,还是平手。
其它轨迹位移,也大致如此。
四项测试三项平手,一项高难度非常规测试广角胜,那怕算是小胜,结果似乎还是不能证明看上去有点颠覆性的“长焦并不天生更需要防抖”观点。
这一次似乎又被自己的计算结果打败了,好在完美男人的榜样-灰太狼先生的一句名言鼓舞了我,我大喊一声:我一定会回来的~~~
灰太狼虽然是完美男人的榜样,但他文化水平太低,除了精神上鼓舞我一下,实际并不能提供有用的技术支持,只能另寻他法。今天一直用中学知识解题,于是突然有了灵感,中学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
这下有了全宇宙最强大的理论依据了,我真的回来了。
于是我再次声明,以上所有测试都没有考虑被摄物的偏移对成像清晰度的影响,有色友一定拍砖:本主题讨论的是防抖功能,与被摄物偏移无关。
确实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假定20MM和200MM镜头分别在0.04米、0.4米处拍摄时,“正巧”相机轴中心偏移1度,绝对运动的世界造成的光影干扰1度,会出现怎样的成像效果?
入射光线以镜面中心为轴心形成偏移产生的焦平面偏移量,长焦比广角更大,这个结论前面已多次计算了;外界干扰造成的焦平面偏移广角更大,这个结论在我前面的贴子里已经作过详细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事实上第一个问题分析计算方法进行反向推导就能得出这个结论。
在没有防抖的前提下,因为有了这个因素,长焦在弱势项目中可以与广角打平手了,此外,在其它三个项目中长焦将全面胜出。
终于,胜利的天平向我倾斜了。
此时的广角,想要达到长焦类似的成像品质,除了在规定项目中增加点技术难度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因此,防抖对于广角来说,是面对无耐的无耐之举。
如果需要谨慎低调些的话,那么我这样说:长焦对防抖的需求并不比广角更迫切。
他不知道相同情况下 焦距越长 进光量越小啊?这样的话如果不变ISO 曝光时间就会变长 更容易糊啊
==================================
进光量貌似与光圈有关,难道200MM2.8光圈进光量比20MM2.8光圈进光量少吗?
“就为拍个照”那家伙写的东西看得我几乎要发飙
写得像是真的一样
最恶心的是标题里还写了个“首发蜂鸟”
他写的那篇东西简直就是用来误导新人的
那些什么理论都是错误的 片面的
恶心的是还问为什么24-70不加防抖
说小白加了IS 是鸡肋
还说什么同样光圈为什么一个加IS 一个不加
他不知道相同情况下 焦距越长 进光量越小啊?这样的话如果不变ISO 曝光时间就会变长 更容易糊啊
我给它气得半死
差点都要吐血了
写那篇东西的人 我真怀疑他拍过几张照片
有没有思维能力啊?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