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莫扎特老兄好!原来我就是为了回答你的问题呀。:)
首先感谢你提出这么有意思的问题。另外也感谢你和我讨论。其实交换想法的过程更让人快乐。
我附上了一张图片。大概你提到的“前组”就是这个方形的部分吧?
一般来说“前组”指得是多片镜片组成的“物镜”系统。这张图片我们看到的不是镜片,而是“遮光罩”。光学上叫做“消杂光光栅”。顾名思义就是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光栅,将杂光挡在外面。因为自然环境下有很多光线不是从被摄物体来的,为了避免光路干扰,需要尽可能地把它们滤掉。
我不妨多啰嗦两句。大家注意没有,单反遮光罩的内壁都是磨毛的,高级一些的还有一圈一圈的纹路。目的就是即便有侧向的干扰光线进来也可以通过内部的漫射消耗掉。
回到DC的结构上来。镜头都是圆的。前面这个方形的结构是起到消杂光光栅的目的。希望以上文字可以解释莫扎特老兄的问题。
作者: 谈图鱼 就是说方形系统没有圆形系统成像好。 由于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所以通过方形的镜片结构以后,各个波长会出现“毛刺”。也就是说各种颜色出现变化比较大,而且容易相互影响。 圆形镜片和光路这种情况要好... |
这个严格上来说,跟遮光罩有些不同,但是设计目标和遮光罩是相同的。
虽然镜片是圆的,但是从光学特性上来说,只使用的方形。即这个前组,只要覆盖了CCD/CMOS成像区域,镜片是圆是方都行,你弄个六边形都可以,但是前面仍然被覆盖成方形比较好。
同理,取景窗也有方的,D80/D90都是方形有机玻璃
作者: mozart99 光学专业的大多从成像来解释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其实跟成“像”关系不是很大。 P.S.现代dc的前组就是方形的 |
这就是几何光学的看法。如果这么看当然是没有错的。
但是从物理光学的角度来看就行不通了。
作者: 谈图鱼 莫扎特老兄好!原来我就是为了回答你的问题呀。:) 首先感谢你提出这么有意识的问题。另外也感谢你和我讨论。其实交换想法的过程更让人快乐。 我附上了一张图片。大概你提到的“前组”就是这个方形的... |
设计人员的目标是,提高成像质量--设计人员的目标是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达到可接受的成像质量。不规则的孔径和器件会带来频域的干扰和相差。这足够毁坏成像质量了。圆形镜片有便于成产的成分,但绝不“只是”这样。
有很多光线对于最终成像并没有好处--不是有很多,而是要有足够的。
消费DC可以用这么小的孔径是因为其对成像质量要求比较低,而且成像器件很小。镜头不是放大器,它只能接受光线。所以光线充足是必要的。楼上把光路和光圈弄的概念混淆了。而且越是长焦就越需要大孔径。(这里面的技术原理就不多了。呵呵。)
他们不傻,没事要费工费时把DC前组弄成那样--你知道不知道佳能曾经明知道产品的缺陷还坚持推向市场销售直到产品生命周期自然结束?他们当然不傻。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到此为止了。我回答楼上最早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我认为提出这种问题非常有意义。而且我们总是对提出这种问题的人给予否定,以至于很多人问题在嘴边的时候不敢提出来。
我仍然对楼上提出问题并求知甚解表示钦佩。只不过楼上不接受圆形器件成像质量优于矩形的物理光学解释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现代光学器件,棱镜加工的确难于球面镜(带5棱镜取景器的DSLR要贵很多),但是球面镜的任意形状切割却不是问题。而且光学器件的关键课题在晶体的生长(低色散镜片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玻璃。)而非磨制。
就这么多吧!祝莫扎特大侠及各位网友健康、愉快!
作者: 谈图鱼 这就是几何光学的看法。如果这么看当然是没有错的。 但是从物理光学的角度来看就行不通了。 |
DC的成像只有食指指甲那么大,前组的方形面积是完全够用的,但是为什么是方,不是你说的圆,是有原因的。
同样aps-c,普通标变,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遮光罩在镜头上的投影面积,是个枕形,且面积比CCD/CMOS要大很多。
面积和形状,这些恰恰都是考虑光路的设计。
作者: mozart99 设计人员的目标是,提高成像质量,而不是接收尽可能多的光线,有很多光线对于最终成像并没有好处,他们不傻,没事要费工费时把DC前组弄成那样,没事把老的圆形遮光罩设计改成莲花头。 镜片是圆形的,只... |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