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摄影:林添福
撰文:李旭
农历二月初一,正午时分。云南省弥勒县南部的山峦深处,一队彝族老汉手提肩扛,悄无声息地走出仅有五十几户人家的陶瓦村,穿过村后的田野,进入一片竹林。“龙抬头”的日子就要到了,它寓意着大地的复苏,新的一年生产劳作的开始。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在陶瓦村这个彝族阿哲人的小部落里,还在延续着古老又神奇的仪式——祭龙。它不仅将我们带回到早期的农耕岁月,甚至更早,进入到原始狩猎、乃至洪荒时代…
经过一个冬天的肆虐,飘撒的枯竹叶铺满了地。此时,竹林里的那株被认作“龙树”的大黄栗树纹丝不动,气氛有些神秘而诡异。
待鸡煮熟后,先在龙树前磕头上祭,然后剥出鸡的两根大腿骨,用一木盘托了,由这些长老轮流各自颠簸三次,最后以两根腿骨落定在盘里的方位,决定谁为这一年祭龙的“龙头”,其他人要率其家人分任烧火、杀猪、担水、捋松针、接客等不同职责。这就是“选龙头”,是对第二天正式开始的祭龙仪式的准备和安排。六七十岁以上的男性老人才有资格参加选龙头,这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权威时代的标识。最后,他们还用一种藤子捆在龙树腰上,插上那两根鸡腿骨,给住在龙山上的公龙报信:此次祭龙将有多少人参祭,要请多少客。
陶瓦村所处的地区几乎就在北纬24度线上,海拔1700米左右,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山区。虽距离珠江上游的南盘江不远,却隔着一道大山,江水解不了近渴。从古到今,这里的彝族阿哲人都困于缺水,有时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农业生产更是靠天吃饭。因为缺水,他们只能以耐旱的玉米和小麦为主要庄稼,主要经济作物烟草的收成也不好,人均年收入仅仅在千元左右。于是,传说中司水的龙成为他们的图腾和神灵,他们每年都要举行隆重而繁复的祭祀仪式。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日子里,他们也在悄悄地祭龙。
其实,跟哈尼族一样,彝族祭龙也是祭祀神树。但陶瓦的彝族早与附近的汉族多有来往,受汉族的龙崇拜影响,虽然祭祀中仍有龙树的形象,但龙的观念已很接近汉族的龙,他们祭祀的龙已然是兴风作雨,主水的龙神。
第二天即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当春日暖暖升起,全村男女老少都行动了起来,有的扎葫芦,有的制作树叶衣服,年轻一点的妇女在排练祭龙的歌舞。祭祀用的猪也早已准备停当。用于祭龙的猪一定得是通体尽黑的大猪,不得有一根杂色毛,意思是求得血统的纯正。黑色是彝族崇尚的颜色。在彝族众多支系里,黑彝一直享有贵族般的尊贵地位,过去甚至不能与其他血统的彝族通婚。在祭龙的三天节日里,所有的用度和耗费全由村民凑份子解决,各家出一些大米和腌肉。对于一年一度的祭龙,他们似乎乐此不疲。
此时已临近中午,村里的青壮年几乎全裸了身体,腰系树叶衣服或棕裙,相互文身画脸,在身上绘蝎子、蜈蚣、虎、野猪、狗等图案,他们这是在装扮原始野人的模样。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这样子的,只有装扮成这种模样,才能得到龙神的青睐,得到祖先的认可。有的“野人”还在下身部位挂上有些夸张的用不同材质制作的生殖器,甚至将它们画在身上。祭龙不仅是宣告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也是人们祈求生育繁衍的日子,对龙神的崇拜里边有很多生殖崇拜的成分。
其实,对于农耕文化来说,生殖主题就是其核心,“春播一粒种,秋收一石粮”,大地母亲的孕育生殖能力,在那些彝族农民看来,既神奇又自然。在当地的彝族话里,“播种”跟性交做爱就是同一个词。所以,彝族的祭龙,也有了男欢女爱、生殖繁衍的内容。在彝族的毕摩经书里,就记载有兄妹婚后生下肉团,他们将之剁碎撒向四方,结果繁殖成人类的各个分支,这几乎就跟农耕生产相似。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