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民间舞蹈
蹦跶会是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时期辽宋议和后的庆祝活动,现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核心信息:
1. 历史渊源
相传由佘太君为纪念辽宋议和召集民间艺人创立,通过舞蹈再现杨家将与辽国将领韩昌和解的场景,寓意民族团结与和平。
表演角色固定为12人,包括佘太君、杨六郎、韩昌等历史人物,身着古装并画脸谱,配以道具和锣鼓点演出。
2. 表演形式
动作特点:以“蹦跶”跳跃为主,动作质朴粗犷,单双脚起跳配合队形变换,表演时长30-60分钟。
两种模式:
过街表演:行进中不歌唱,仅以特定动作舞蹈;
打场表演:固定场地中变换队形,辅以清唱或合唱,内容涵盖历史故事(如杨家将碰碑)。
3. 文化意义与现代传承
古时象征民族和解,现成为京津冀文化协同的载体,如2024年参与京津冀秧歌花会展演,展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表演服饰、脸谱及道具保留北宋风格,队形不对称但角色个性鲜明,体现塞北农民的质朴美学。
佘太君为了让后人记住辽宋议和后的情景,召集民间艺人组成蹦跶会,该会由12人组成,身着辽宋服装,分别打扮成佘太君,杨令公,杨六郎,孟良,焦赞,八姐,九妹,杨洪,杨排风,韩昌,马官,辽兵共12人,他们各自配备道具,伴随独特锣鼓点变换动作,队形演出,走场:分两队并排,两人一组。起始顺序为:第一组 左:韩昌,右:乎利赤,第二组左:佘太君,右:杨六郎,第三组 左:八姐,右:九妹,第四组 左:孟良,右:焦赞,第五组左:杨洪,右:马童,第六组 左:杜金娥,右:穆桂英。走场后,队形不断变化,随着锣鼓点,演员单双脚起跳,动作独特。
蹦跶会主要以蹦跶为主,并通过其他各种独特的动作和配以清唱来完成表演内容。演出时间粗放型流出,“蹦跶”跳完成各种动作需半个小时以上;人细致流出加上清唱需要60分钟以上。其唱词内容也非常别致,从一个字唱到是个字每一个字基本上是一至三个故事并出现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粗犷的故事情节从卖豆腐者到皇帝又到天神玉皇爷,最后落到了杨家将的老区杨老六公碰碑的事上。从整个情节上看并不连贯,但以一至十的数字形式串起来有统一了历史。方便了表演,除以蹦跶为主外,唱词不多,曲调简单但反应内容却十分丰富,体现了老艺人的独具匠心。
“蹦跶会”的演员们均着古装,画脸谱,配道具。两人一伍站成两队,在文武场配合下以“蹦跶”形式进行走场,并不断变换队形,再现了北宋时期《杨家将》的特定十二位历史人物。蹦跶会,相传北宋时期辽宋战争,北宋杨家将与辽国韩昌对战多年,后来辽宋议和战争结束,国家经济好转,佘太君为让后人记住辽宋议和后的情景,召集民间艺人组成蹦跶会。 [1]
共“蹦跶”数圈之后,按顺序两人一组“圈内”进行各种表演、唱。让众耳目一新。所以说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该项民间舞蹈是民众的需要也是政府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该舞蹈世代传承,至今已有很多传承人相继离世,只有少数五六个人能了解,因此保护此项目活动相当紧迫,需要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有段时间没写东西了,讲客观原因是在忙点别的工作,讲主要原因还是有点懒惰。最近正处于雾灵山春季防火紧要关头,我到雾灵山北门督导防火,这会的工作重心就是在雾灵山北门里外转转,爬山头、钻山沟、走山间、串地头,就像《西游记》里的小妖,巡山!这一巡,就把雾灵山北门外的长城转了一遍。
这是雾灵山北门外正对着的长城楼子,原先只是远远望着,从来没有上去过,凭借这次防火巡护,登上了这座城楼子,俯瞰雾灵山北门,真的很是雄伟壮观,俯瞰大沟村、曹家路村、字石沟真是一目了然,难怪“古人于此控雄关”
说起这些长城,一般人都说这是明长城。也是,无论是从长城楼子的建筑风格,还是雾灵山大字石上的记载,都可以说明长城无疑。尤其是雾灵山北门外鼓楼农家院上边那个消失了的正鼓楼,明崇祯八年明蓟镇总兵杨家谟人家就是为验收正鼓楼来的雾灵山。其实这些明长城都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新装修的,把原来北齐长城的干砌石块垒进了基础外包规整的石条,上边一码用长城砖浆砌,基本也就没有了北齐长城的痕迹。
正鼓楼其实就是一个鼓楼,长城以里就是边关重镇曹家路,这个地方就是给边关传递信号敲鼓的地方,就因为建筑这座楼子的时候选择了正南正北的位置,人们就叫这儿为正鼓楼了。坚固的长城没能阻挡住清王朝统一中原的脚步,因为实现了中华大统,长城也就失去了意义,再加上清王朝在遵化马兰峪设置百年灵寝后,把雾灵山当做清东陵的太祖山、后龙风水禁地,禁止附近居民进入禁区“行居樵垦”,300年的封禁,300年的风吹雨打,部分长城本来就已经有些坍塌。伪满和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和当地为警察把正鼓楼拆了,在大沟村大坡那个地方用正鼓楼的石块、长城砖修建了分支所(一说分治所),奴役当地居民和镇压抗日武装力量。
大约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居民李鹤亭(音)平整了正鼓楼这个地方,利用这石条基础盖启乐三间民房,其中一间半压在了正鼓楼的西半侧,东半侧准备有钱时再盖,当时只是利用这基础做后墙修了个萝卜窖,没等他继续盖起这三间房就撒手人寰,房子传给了儿子,雾灵山开展旅游后,他儿子以8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外地人开展旅游了。
在正鼓楼东面的山上就是雾灵山北门正对着的那个长城楼子,从这个楼子沿山脊向东一直延伸,每个制高点都有一个长城楼子,防火范围和巡护时间所限,只走了三个楼子,中间这个已经完全坍塌,只剩下一堆碎石和碎砖,还有坚固的石条基础。
继续向东山脊就向南拐弯奔向雾灵山万丈崖、雾灵金山了,在这拐弯处有一个残破的城楼,当地人叫“没眼楼子”、“尖溜楼子”,也就是说这个楼子不像其他楼子有箭窗和瞭望窗,封的严严实实的,这个楼子本来是保留得非常完整的,可悲之处就是因为封的严严实实,没人知道里面是什么,于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居民李鹤贵(音),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李鹤亭的弟弟,出于好奇,就用平时在给雾灵山修路放炮顺出来的雷管炸药(那个时候雷管炸药控制的不严),凭借自己的爆破技术,在楼子下打了个大洞,装了十几管炸药,把楼子给炸开了,可能是长城太结实,只炸掉了东墙和西墙,只炸出了一些碎石和一些锡溜子(炮砂)。
也许是古代建筑有魔咒,也许是因为炸开后没得到金银财宝,事主在炸完楼子两年也撒手人寰,终年只有40多岁。
第二天回到正鼓楼,沿正鼓楼西边的山脊向南向西巡护,先遇到的事在现在信号塔南边的一堆碎石头,开始听鼓楼农家院钱老板说那是明代修长城不知什么原因没修起来的的楼子,我到现场一看,应该不是那么回事,看那些碎石头,还有那些残存的干砌石墙基础,这应该是典型的北齐长城,估计是修完正鼓楼后,当时这座北齐长城楼子还比较完整,觉得没必要重修就没修,经过清代封禁后风吹雨打破旧成现在这一堆乱石堆。
从这里继续往上走,又看到一座只剩下条石基础的长城楼子,长城砖早已不知去向,只有垒长城石灰浆粉末。
再往上走,这山脊就开始向西延伸了,爬了几个陡坡,翻过了几个小梁包,终于见到了以前众多长城驴友们描述的比较完整的长城楼子了,多年没人打扰,楼子周围树木、灌丛已经将楼子包围,但要上去这个楼子还是比较困难的,楼子外面根本没有驴友说的糟朽木梯子,只有垫起40多公分的长城砖,箭窗离地两米多点,要不是别人在墙上凿了几个脚窝,我是根本上不去的。
这个楼子还是比较完整的,虽然没有看到楼顶,西北南三面各有一个箭窗,东面一窗一门。扒着墙缝、踩着别人留下的脚窝,我费劲巴力地爬进了小门,进入到里面,局促的楼内中间有厚实的承重墙,因为是一个人,也没爬到驴友们说的楼顶去看风光,只是透过箭窗四周看了看,拍了几张透窗照赶紧下来了。
一个人的山脊巡护探险长城还是有点险,下次一定叫人陪着。主要是山路太陡峭,无论是上还是下,都得手脚并用,脚不但要踩实,手还得抓着小路两侧的小树、灌丛发力,手脚并用,名副其实的爬山,半天下来不但脚累,而且胳膊也是酸痛的。没点体力,单个驴友不要尝试!每年的10月15日至第二年的5月31日,不仅是雾灵山,就是北京新城子乡曹家路、花园、五虎门一带也同样处于防火戒严期,是禁止游客爬山探险的,建议大家爬这长城的时候选在6月1日至10月15日,那时山也绿了,花也开了,风景会更好的。
这次巡护没有带上单反相机,只是用自己的手机拍摄,部分历史情节是鼓楼农家院老板钱志友提供的,又是借助别人的电脑传到网络上来的。在此一并感谢!
雾灵山官网上的说法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