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折腾了10年,一共也才制造了1800枚,这便给50/1.0的推出提供了机会。
所以,徕卡50/1.2的非球面尝试其实犯了和日本超大光圈镜头一样的错误,重视炫技,忽略了镜头的实用性。
我们再看看日本的那几条,徕卡50/1.2占几条:
1.光学结构设计不成熟,全开光圈象征意义大于使用意义✔
非球面虽然经过计算机计算,但并没有使用数控机床打磨,制造成本非常高。
2.价格昂贵,产量小,生产时间短✔
一枚50/1.2的价格是M4的2倍,虽然镜头使用计算机设计,但那个年代还没有数控打磨技术,制造成本太高。最终10年才生产了1800枚。
3.没有后续镜头开发
4.缺乏搭载平台
然而,徕卡的后两条和日本镜头不同。
徕卡并没有因为非球面镜头的困境放弃超大光圈镜头,对于70年代陷入严重危机的徕卡M系统,一枚旗帜性的镜头是必要的,Noctilux是徕卡与日本镜头差异的标志。
同时,M口搭载平台稳定,可以提供后续镜头的开发。
1970年代,徕卡最终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思路开发Noctilux镜头,使得其成为真正传奇。
下面我们列出徕卡Noctilux镜头的开发思路,这是我从徕卡自己和意大利MARCO CAVINA专业解读总结来的。
1.发挥徕卡的材料优势,以900/1特殊玻璃为核心开发
2.不研究新结构,以双高斯结构为基础,通过增加镜片修正球差,慧差,放弃华而不实的非球面技术
3.节约成本,控制价格,提升产量,长期保持这款产品
然而,仅仅如此,是不能打造成传奇的,这枚镜头之所以地位重要,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从1976年到1990年,它是光圈最大的民用光学镜头。日本镜头受制于单反结构,以当时的结构条件只能做到1.2的光圈。所以徕卡50/1.0从指标上鹤立鸡群。
虽然佳能公司在1987年推出了EF50/1.0镜头,但这枚镜头是EOS系统的新头,追求指标,华而不实,反而重蹈50年代覆辙,之后佳能用更务实的50/1.2L红圈替代了它。
可以说从1976年到2008年前后,也就是在这枚镜头漫长的生产生涯中,他做了整整30年的135镜头光圈至高点。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