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as
盛唐辉煌技艺 如今黄河瑰宝一蒲津渡遗址及唐开元铁牛杂片之一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永济市古称)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15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为稳固蒲津渡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
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水中,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多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主要作用,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论断 为:“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的黄河铁牛位于永济市西15公里的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东岸,位于爱情圣地普救寺和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之间。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蒲州古城,南依中条山,西临黄河,地处要冲,被视为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桥。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蒲津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
蒲津桥的兴衰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与变迁,也浓缩出我国古代桥梁的历史。尤其是那四尊铁牛,其内涵极为深刻,它所展示的炎黄子孙的功绩光昭日月、彪炳千秋,教育今人,启迪后人。
望月楼主人(曹弘) 摄影 2019年5月4日 于山西芮城县白云宾馆 212室
一一广交天下旅朋艺友,遍游神州壮美河山,讴歌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一个人的权力和职位是短暂的,金钱和物质是有限的,唯有人品和艺品是永恒的。 牛年是我的本命年,我属"火牛"。我愿将我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艺术生命中去,直到生命的终止。一一望月楼主人 人生格言三则。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