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这其实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大家来这里就是交流嘛,不明白的拿出来讨论,共同提高。
最小的弥散值不是1/1730,这个先要明确。它是一个变量,在胶片时代由 “画幅对角线长度/1730” 决定。看出什么问题了吗?那就是你认为蔡司定义了最小的弥散值的绝对大小,其实蔡司只定义了这个值的分母,而分子由画幅决定。
数码时代需要根据像象密度修改1730这个常数,而不是修改这个公式。具体的值当然与密度有关,没有绝对值。我不能给出明确答案,目前似乎也查不到。但它偏离1730一定不会太远,对景深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至于菜司和相机厂商都没有重新定义它。
实拍中也能有这感受,就象我前面举的d50和a350的例子,2.4倍的密度差肉眼都难以查觉。但2.4倍的画幅差可明显感受到,就是APS和全幅的差距(系数1.5或1.6的平方即面积倍数,在2.2-2.5之间)。这一点也可以从景深计算器30D和5D分别为0.019和0.03的最小的弥散值比例得到印证,这正好是它们的画幅转换系数:约1.6。
谢谢!
我是一看到公式和数字就头大,哈哈。
能具体的把弥撒值大小怎么就对景深有影响了形象的说说吗?
这其实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大家来这里就是交流嘛,不明白的拿出来讨论,共同提高。
最小的弥散值不是1/1730,这个先要明确。它是一个变量,在胶片时代由 “画幅对角线长度/1730” 决定。看出什么问题了吗?那就是你认为蔡司定义了最小的弥散值的绝对大小,其实蔡司只定义了这个值的分母,而分子由画幅决定。
数码时代需要根据像象密度修改1730这个常数,而不是修改这个公式。具体的值当然与密度有关,没有绝对值。我不能给出明确答案,目前似乎也查不到。但它偏离1730一定不会太远,对景深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至于菜司和相机厂商都没有重新定义它。
实拍中也能有这感受,就象我前面举的d50和a350的例子,2.4倍的密度差肉眼都难以查觉。但2.4倍的画幅差可明显感受到,就是APS和全幅的差距(系数1.5或1.6的平方即面积倍数,在2.2-2.5之间)。这一点也可以从景深计算器30D和5D分别为0.019和0.03的最小的弥散值比例得到印证,这正好是它们的画幅转换系数:约1.6。
你这个问题比较高深,我回答不了。首先“弥散值是对光点的最小辨认单位”这个说法,似乎感觉有些不妥。但有何不妥,我也说不清楚。
弥散圆的定义: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恩,你说这意思我知道了.也就是规定画幅越大弥散越大.
但是在数码上这个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怎么实现的?弥散值是对光点的最小辨认单位,那么如果这个值不等于一像素的大小,那么如果他比像素大,像素不就被浪费了么?他要是比像素小,那么他存在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来啊
简单地说:允许的最小弥撒圆越大,景深越浅。推广到画幅上,就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画幅越大,景深越浅;画幅越小,景深越大。APS画幅景深大于全幅,全幅大于4x5 ,所以右腿老师把这个列在了景深影响中,还比较重要。
复杂了说,就是代入那个N复杂的景深计算公式中去算 :P
作者: fxy_2002 这其实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大家来这里就是交流嘛,不明白的拿出来讨论,共同提高。 最小的弥散值不是1/1730,这个先要明确。它是一个变量,在胶片时代由 “画幅对角线长度/1730” 决定。看出... |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