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原贴.......
华商报
http://eh**.hsw.cn/h**/20090725/index.htm
比尔·波特:隐士在终南山延续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把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曾经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生活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文的作品,《空谷幽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它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2009年7月底,比尔·波特(Bill·Porter)又来到西安。
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每两三年到西安来一次的频率,来看望他的朋友。这位美国汉学家的朋友居住在终南山的茅棚内,与我们近在咫尺,却“不知魏晋”。当然,他们居住的茅棚内没有沙发,没有空调,更没有佳肴或者美酒,他们吃野菜、喝泉水,观日落,听鸟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是居住在终南山内的隐士。
几千年来,中国的隐士传统尚在延续,终南山为隐士们默默地保守这一秘密,只是居住在闹市的西安人并不知晓,直到十多年前,这位美国汉学家的作品《空谷幽兰》的问世,终南山中隐居着数千位隐士的秘密才广为人知,哦,终南山还有另一个世界:
“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冥之时的片刻小憩。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比尔·波特说:我很喜欢终南山的隐士们,他们是最好的人,很善良,很快乐,如果世界多一些这样的人,世界会很美丽。
隐士生活和一千年前一样
记者:比尔·波特先生您好,得知您此次的西部之行,再次去终南山探访了您的隐士朋友,二十多年来,您在书中描写的修行者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来有没有一些改变?
比尔:呵呵,我刚刚从西安回来,当然,我要去终南山看望我的朋友,这二十多年来,我每隔两三年就要去看望他们,他们没有电话,不能上网,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系,出山后,我们就没有联系了。西安人周末去爬山、郊游的时候,也许会遇到我的朋友们。当然,我第一次到终南山时认识的朋友留下的已经不多了,其间不断有新朋友进山,有老朋友出山。他们的生活基本还和一千年前一样,喝泉水,吃简单的食物,住茅棚,和喜欢的人交流。
记者:作为西安市民,很多人尚不知道今天的终南山有隐士隐居其中,如果我们去终南山寻找这些隐士,怎么才能找到他们?他们是否会欢迎来访者?
比尔:我知道他们分布在什么地方,如果是一般人去的话,并不好找,有些地方茅棚多,比方说南五台,还有很多茅棚建在后山,一般来说,隐士们会很欢迎客人来访,周末有很多人爬山,也许很巧遇见修行的人,但他们不会欢迎很多人来,如果是三四个人,他们会很高兴地和客人谈话交流,如果是一大堆人来的话,他们会关起茅棚的门。
记者:那您当初是怎么知道终南山居住有隐士?
比尔:我喜欢中国文化,以前翻译中国古代隐士写的诗,我一直想知道还有这样住在茅棚、山洞里修行的人吗?一次,我去北京,见到了佛教协会的一位负责人,我问他是否还有这样的修行人,他说终南山还是有,所以我来到西安,去终南山寻找他们。开始的时候,我走到第一个山沟里,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找到一些茅棚,住在这里的隐士会告诉你,在哪个山谷里有别的隐士,他们之间有一些来往,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
也不是每座山里都有隐士,因为中国人修行有两三千年的历史,道教、佛教、儒教都有修行传统,一般来说,他们愿意在山里修行,但是不会随便找一座山去修行,修行有修行的传统,隐士们不会随便在一般的山里盖茅棚。
记者:那终南山的隐士传统是否就说明,这座山与众不同?
比尔:终南山离西安很近,修行的人和城市的人很容易来往,比如诗人、书法家。古时候,皇帝也会去山里找他们帮忙。修行人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很方便地到城里。如果一座山里以前没有隐士,那么现在也不会有。其他地方一些山里也有隐士,比如成都的青城山。修行并不一定要在山里,其实修行人是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现在社会很发达,山里面也不像以前那样安静了,山以后说不定也不是修行人的好地方,或许,以后的隐士会在普通乡下,比如陕北的黄土高原上。
有看破红尘的隐士有走终南捷径的隐士
记者:中国有句话这样说,“小隐于山,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另外,有些人认为进山隐居的行为还是 “终南捷径”的观念的延续,“进山”还是为了“出山”,这种理解对吗?您是如何理解他们的?
比尔:对,终南捷径。不只是现在,以前也是这样的。进山隐居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二十几岁进山。隐士的传统,就像外国的研究所一样,这类隐士是“宗教修行博士”,他们必须在山里去读,进山之前,他们必须先读大学,在寺庙等地方,成为宗教法师,就好比大学生读完本科毕业了,但在宗教上,读博士必须到山里,这是第一种人。也有第二种人,这些人进山的时候年龄可能已经比较大,他们已经把社会上的责任做好了,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并且孩子已经长大,事业有成,是成功的人、有钱的人,这样的人进山比较晚,目的是让生命满足一些。但是,他们的小孩如果还没有长大,家庭还没有照顾好的时候,他们是足一些。但是,他们的小孩如果还没有长大,家庭还没有照顾好的时候,他们是不好抛弃家庭来隐居的。
第一种人在山里不是永远读博士,读够“博士”的时候,就可以下山了,也就是他们自己感觉修行完成了,当然,他们如果喜欢在山里,还会继续隐居下去,想出山就会回到社会上。有一个隐士告诉我,他是看破红尘的人,他可能永远不会下山,当然,隐士中间有一些很了不起的人,就会有山外的人来叫他们去当老师。我问你个问题,你会去当老师吗?
记者:也许会,我想现在我更喜欢当记者。
比尔:对,一样的道理,隐士也一样,很多人他们更喜欢当隐士,就继续修行,他们喜欢回到社会,就下山。他们有时候为了生计,需要挣钱买食物,也会当老师。如果有的人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修行而进山,那很狡猾,终南捷径的说法还是有道理,因为社会上的人知道他在修行,觉得很了不起,可能会请他下山,但他的修行,过不了一个冬天,在山里面过一个冬天,就知道谁是真的隐士了,山里的冬天非常寒冷、非常艰苦。当然,有钱的老板会给自己盖一座漂亮的茅棚,里面有很多东西,可以取暖,但这不是修行。现在是夏天,住茅棚当然可以,冬天住茅棚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在山里,不一定是在修行。但这些走“终南捷径”的修行者,在山里有比较好的影响。我接触到的隐士,很少是作秀的,只有大约5%的人不是真的修行。
隐士像泉水一样影响一个城市
记者:在您的眼里,过怎样的日子才算是修行?
比尔:不一定是要过苦日子,而是不要过复杂的日子,只需要有最基本的生活,当然很辛苦,但是修行的人不会觉得,他们觉得那样的生活很满足,只要有衣服穿,下雨的时候不会淋湿。普通人在社会,需要的东西很多,修行人是把条件降到很低,不需要吃得很好,只要肚子填饱就可以。外面的人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但我认识的终南山隐士都是快乐的人,不论佛教的道教的,男的女的,都很快乐。但大部分修行的人是在城市里,只有很少人在山里。
记者:我们怎么来认出居住在城市的修行者?
比尔:每次,当你遇到一个好人,他(她)就是一个修行者,不一定是要做出修行的样子,只要在心里想当好人的人,就是修行的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心里的自己打开,这是宗教的目的。我们的生命里面,大概有一段的时间会要求自己去修行,去做好人,我们都要当修行者,可能是几天,几个礼拜,几个月,这不一定在山里,可以在自己的公寓。
记者:从古代到现代,隐士群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存在,您觉得隐居群体对社会文明和思想的发展是起什么作用?他们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的“思考者”?您可否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谈谈隐士传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比尔:这种隐士传统,会帮助社会发展为一个道德社会,但不是有钱社会,他们的修行是过朴素的生活,从朴素的生活中得到快乐。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毛病,不只是中国社会,还有美国,社会太复杂,很多人为了钱、地位、名利,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样的隐士传统给社会很多帮助,告诉大家在社会上的一些行为不一定是对的。但他们不是说大家都要到山里来,而是提醒大家都要做好人,他们帮助社会往这个方向发展,但他们可能对经济发展没有兴趣,他们认为人的心灵建设最重要,道德发展最重要,他们不会问津经济,他们不在乎钱,只管人的心理。
记者:可是,中国的隐士传统多年来已经被社会上的人淡忘了,很多人并不知道有这些隐士在山里,那他们怎样才能影响到山外,怎样才能对社会的道德发展有帮助?
比尔:现在你在家里喝的水从哪里来?是从山里流下来的,没有山上的泉水你会口渴。所以,这样的修行者,就像泉水一样,他们的影响会延伸到城市里,他们也会回到城市里,但他们不会去故意影响别人,如果有了那样的目的,就不是真的修行,他们只是在此修行,影响就会像泉水那样流入城市。
记者:大多数人都是看了您的书之后才知道终南山有隐士。
比尔:即使我没有写这本书,你和朋友爬山也会碰到隐士。写这本书的时候,大家以为隐士的传统已经没有了,如果没有这本书,大家只是不会那么早知道,但早晚会知道。他们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社会一直有这个传统,他们不是故意影响别人,但是影响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且,你也不知道社会的哪一方面会受到影响,隐士们不要广告。如果你有缘分碰到修行人,你会把他们生活的传统告诉大家,我现在告诉你,这种影响是秘密的,不容易感觉到的,但你会有反应,最后还会影响到别人。
有终南山保护西安不会疲劳
记者:在国外也有一个著名的隐士,梭罗,他在森林隐居后写了《瓦尔登湖》,影响非常大,您觉得他和中国的隐士有什么区别?
比尔:梭罗并不是隐士,也不是修行人。他是不想见到别人才去隐居,不是为了修行。国外的隐士都是这样,是不愿见到别人,和中国的完全不同,他们会在隐居时做很多研究、很多考虑,这也算是一种修行吧。他影响很大,未必是好事。你想,外国人看梭罗的《瓦尔登湖》,他们不知道隐士是有传统的,要做隐士必须先读“大学”,才能进山读“博士”,梭罗隐居,是为了要读博士,其他人不知道这个规矩,以为每个人都可以去读“博士”,以为只要住在森林就行了,这种影响很容易骗人去修行,其实不可以,要读博士先要和师傅学修行的方法,中国的隐士是先有修行,然后去山里读博士,特别要说的是,中国修行人在山里,心里知道他们为什么修行,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自己,但外国人都是为了自己。
记者:你觉得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是否受到了终南山的影响?
比尔:如果西安没有终南山,会完全不一样,是终南山在保护西安,从古代到现在,西安都是一个大城市,唐代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但一个城市只是城市,人会生活得很累,如果每个城市都像西安一样,有一座山在旁边,在郊区有一个地方可以去把眼睛展开,那么,这个城市不会疲劳。终南山给西安这样一个感觉,在西安很累,可以去终南山,所以,在西安,会很快乐。
记者:从其他媒体的资料了解到,您也曾像隐士那样的生活,深居简出,您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比尔:1970年代,有一段时间,我在台湾的山上,或者住在庙里,或者住在山里农夫的家,但我也要下山,每礼拜下山三次教英文课,每次两个小时,我可以赚够吃饭的钱,当然,我也可以上20小时的课,但我发现,我的生命不是为了钱,我不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卖掉,我要留时间给自己喝茶、看书、练书法、走路、打太极拳。每天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这是最快乐的事。虽然那不是很了不起的生活,只是很简单,很朴素的生活。本报记者 狄蕊红.
.
原贴........
http://forum.*****.com/showthread.php?threadid=649502
三年的售图生涯,有一张图片卖出1W多的时候,有参加去年奥运会画卷展示的时候,也有曾经为了贪图省事,去和一些小的图片库合作,结果公司2年就倒闭,而我的图收不回来,流入盗版市场无从追溯的时候。当然,一路上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和支持。所以今天,就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时代图片 http://www.phototime.cn
注册流程:注册用户—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五五分成
收入速度:每月月底结算,次月月初就可以收到收入
销售特点:透明账单,每一笔交易都能看到很清楚。图片广告、商业用途的比较多。总体上还不错。不过也要根据自己的图片内容区看,比如广告、商用的还可以,卖的价格也比较合适,不过风光类的片子在时代图片竞争是很激烈的,而新闻类图片不建议放在这卖,基本没什么市场。
Fotoe http://www.fotoe.com
注册流程:注册用户——发送样图——确认——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五五分成
收入速度:2个月—4个月
销售特点:出版物比较多。如果你有很多老的照片的话放在那里是比较合适的,fotoe虽然不大,但也是做了很多年的图片库了,还是比较值得信赖的。他们做专题的能力也很强。
全景 http://www.quanjing.com
注册流程:注册用户—发送样图——确认—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四六分成
收入速度: 一个季度内到账
销售特点:广告公司用途较多。售图的价格也还不错。全景售国外的图比较多,中国的摄影师不是特别的重视。虽然全景会给你的图加关键字,但是分成却明显你吃亏了,而且即使加上关键字,你的图也不会放在前面,当初是觉得他们还不错才去的,结果发现拿到钱的速度比较慢、分成也比较少。
CFP http://www.cfp.cn
注册流程:申请——发送样图——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五五
收入速度:一季度到账
销售特点:新闻类图片为主。建议各种擅长扑捉新闻镜头的摄影师可与该库合作。不过CFP上最好是记者片。他们的实效性非常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图也基本上卖不掉。
以上是我售图三年来觉得可圈可点的几家图片库。
个人建议:
1、 根据自己擅长拍摄的题材选择图片库,
2、 一定要选择一家专业的图片库,(至少这个图片库正常运营在四五年以上)。
3、 在于图片库签协议的时候,要确定款项的时间,千万别让自己的心血最后白白的送给别人。
4、如果有可以知道每笔交易的用途,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归类,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精准度更高。
个人拙见,欢迎各地朋友一起交流。
.
美国大师,嘿嘿:D
原贴........
http://forum.*****.com/showthread.php?threadid=649502
三年的售图生涯,有一张图片卖出1W多的时候,有参加去年奥运会画卷展示的时候,也有曾经为了贪图省事,去和一些小的图片库合作,结果公司2年就倒闭,而我的图收不回来,流入盗版市场无从追溯的时候。当然,一路上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帮助和支持。所以今天,就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时代图片 http://www.phototime.cn
注册流程:注册用户—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五五分成
收入速度:每月月底结算,次月月初就可以收到收入
销售特点:透明账单,每一笔交易都能看到很清楚。图片广告、商业用途的比较多。总体上还不错。不过也要根据自己的图片内容区看,比如广告、商用的还可以,卖的价格也比较合适,不过风光类的片子在时代图片竞争是很激烈的,而新闻类图片不建议放在这卖,基本没什么市场。
Fotoe http://www.fotoe.com
注册流程:注册用户——发送样图——确认——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五五分成
收入速度:2个月—4个月
销售特点:出版物比较多。如果你有很多老的照片的话放在那里是比较合适的,fotoe虽然不大,但也是做了很多年的图片库了,还是比较值得信赖的。他们做专题的能力也很强。
全景 http://www.quanjing.com
注册流程:注册用户—发送样图——确认—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四六分成
收入速度: 一个季度内到账
销售特点:广告公司用途较多。售图的价格也还不错。全景售国外的图比较多,中国的摄影师不是特别的重视。虽然全景会给你的图加关键字,但是分成却明显你吃亏了,而且即使加上关键字,你的图也不会放在前面,当初是觉得他们还不错才去的,结果发现拿到钱的速度比较慢、分成也比较少。
CFP http://www.cfp.cn
注册流程:申请——发送样图——签署协议
图片销售分成:五五
收入速度:一季度到账
销售特点:新闻类图片为主。建议各种擅长扑捉新闻镜头的摄影师可与该库合作。不过CFP上最好是记者片。他们的实效性非常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图也基本上卖不掉。
以上是我售图三年来觉得可圈可点的几家图片库。
个人建议:
1、 根据自己擅长拍摄的题材选择图片库,
2、 一定要选择一家专业的图片库,(至少这个图片库正常运营在四五年以上)。
3、 在于图片库签协议的时候,要确定款项的时间,千万别让自己的心血最后白白的送给别人。
4、如果有可以知道每笔交易的用途,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归类,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精准度更高。
个人拙见,欢迎各地朋友一起交流。
.
原贴.......
华商报 09.8.3 11版
http://eh**.hsw.cn/h**/20090803/index.htm
隐居终南读经书
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终南山中居住已近3年,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教育女儿,希望培养出他们心目中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他们说,在女儿13岁前,不会送她进入那个让他们“非常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本报记者 江雪 文/图
一对眷恋传统文化的夫妇,隐居终南山,用读诵经典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培养出他们心目中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我们不担心,都是别人在替我们担心。”他们说,这样做并非心血来潮。他们已带着孩子在山中居住近3年,且已下定决心,在女儿13岁以前,不会送她进入那个让他们“非常失望”的现有教育系统。
在陈旧的土屋里,妈妈摆上茶具,在和访客聊天。西西小心翼翼地赶走一只停留在茶杯上的虫子。在大人谈话时,她一个人看书折纸,半小时后,她折出了一只漂亮的纸马。
这个7岁的女孩眼神明亮而专注。她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用折出来的纸马、小人等排兵布阵。家中没电视,她天天听评书,崇拜岳飞、赵云、诸葛亮。
在终南山海拔1300米处,一个有三间土屋的农家院子。这是西西一个人的学堂。妈妈孟尧是她的老师。每天,她背诵的是《论语》、《易经》。英文本上抄写的,是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带女儿进山读经
在对儿子的成长失望之后,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个孩子。他们希望采用背诵中国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个他们理想中的“君子”。
2005年冬天,在丈夫进山“探路”半年之后,孟尧也带着女儿西西进了山。
那时候,4岁半的西西在西安南郊一家知名幼儿园读完小班和中班。“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发起“没名堂”的捐款活动,孟尧捐了200元。当她走出门时,听见幼儿园的广播里播放着:某某小朋友的家长,捐款200元!她突然觉得非常难堪。
“我对这种功利性的学校教育很早就产生了怀疑。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要自己教育孩子。”3年后,孟尧这样回忆。
孟尧今年47岁,最后的“学历”是北京大学的“MBA”。她和丈夫在上世纪80年代就“下海”经商,家境富裕。在西西之前,她有一个儿子。像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她给孩子选择的都是最好、也是最“贵”的学校。
“我们那时忙于工作,儿子的教育几乎全交给了学校。”她说。
然而,儿子的成长最终让孟尧感到失望,尽管儿子最后也上了大学。在外人看来,儿子的“毛病”不过是印象中“80后”一代常有的那些:自我为中心、超前消费等等。
“儿子那时常年住校。晚上睡觉和同学比内衣品牌,白天上课比学习用品的品牌。小学没毕业,奢侈品的牌子全都知道了。”孟尧的丈夫说。
儿子上初中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末期,倡导读诵经典教育孩子的“读经运动”在一些地方兴起,孟尧自己很感兴趣,本想给儿子补上,但发现“来不及了”。因为按照读经运动倡导者的观点,13岁后,“孩子的价值观基本上都定型了”。
孟尧夫妇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他们希望能采用背诵中国古代典籍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他们理想中的“君子”。
40岁这一年,孟尧如愿以偿生下女儿西西。
在旁观者眼里,孟尧几乎是“迷信”传统经典。当年在对女儿胎教时,她就播放经典;女儿上幼儿园时,她想选择上有“读经班”的幼儿园,但没有找到。
2005年暑假,孟尧带着女儿去了上海“观摩”了闻名一时的私塾孟母堂。
孟母堂的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日常的学习主要孟母堂的孩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吃住在一起,日常的学习主要是读诵经典,并学习传统礼仪。“看上去孩子们的气质就是与众不同。”孟尧说。
西西在孟母堂住了一周时间,她们又去了厦门。那里的一个私塾是复古型的,孩子们见人都要“九十度鞠躬”。
回来后不久,孟尧夫妇决定带女儿进山,自己教育孩子。
但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进山隐居这样“极端”的方式?孟尧解释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和丈夫多年来在商海中打拼,虽然挣了些钱,但身心疲惫,并不快乐。到山里生活,“一方面,是为了女儿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为了休整身心,内省自己”。
没有电视 娱乐方式是听广播
到今年11月,西西一家在山上的生活将满3年。如今西西能背诵完两万多字的《易经》。妈妈孟尧认为,孩子如果在13岁前记住一部经典,13岁就可能 “和世界哲人对话”。“但如果只背一肚子儿歌、广告词,就不一样了”。
7月14日下午,西西在山楂林里玩耍时,挂在树杈上的收音机里正播一个新闻节目,内容是批评暑期补课的弊端。“教育部再三指出,要把暑假还给孩子们,但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依然在顶风作案……”对收音机里播放的这些内容,西西并不关心。她在等待下午5点的评书“岳飞传”,这是她最喜欢的节目。家里没有电视,这也是她重要的娱乐方式。
西西对寒暑假也没概念。妈妈说:“她每天都在过暑假。”
这个被妈妈亲昵地称为“别人是爬山,她是跑山”的女孩,生活并非没有规律。
律。
早晨6点起床,6点半开始读书。7月14日这天,她读的是孔子《论语》,读诵的这个时段要两个小时,中途可以上厕所,但不能乱跑。母亲在一旁陪着,偶尔给她提提兴致。
早晨8点半,西西可以休息一下,到门口山路上带着狗跑一圈。9点开始读英语,到10点半,吃当天的第一顿饭。饭后如有时间,背背《诗经》。
中午午休到两点,起来后开始写字。内容是抄写英文和古汉语。
晚上画画,或听妈妈讲《说文解字》。画画是用毛笔白描勾勒花卉、古装人物等。在其中的一张上,爸爸的批语是“心不静”。
西西所用的也是孟母堂使用的教材,是一个读经运动的倡导机构编的。教材上没有孩子们习惯的花花绿绿,也没有任何注解。“大字,拼音,无图,无注释”。这是读经倡导者们的原则,目的是帮助孩子识字,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至于内容,他们认为,背诵即可,不用解释,孩子大了自然就懂得。
到今年的11月,西西和妈妈在山上的生活将满3年。如今西西能背诵完两万多字的《易经》。一开始孟尧是让她背《论语》,后来决定还是先背《易经》。“因为《易经》里包罗万象,什么都有。”“孩子是一张白纸,不能光给儿歌等单调的东西。相反,古代先贤的东西就是五颜六色的,形形色色,把什么都包括进去了。”孟尧这样认为。她说,教育的过程中,时机和教材很重要。如果孩子13岁能记住一部经典,13岁以后就会转化成她的思维模式,“和世界哲人对话”。但如果她背的只是一肚子儿歌、广告词,就不一样了。
在近期的功课结束之后,西西的学习计划是复习《论语》以及背《黄帝内经》。
对大人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枯燥的,更别说是一个7岁的孩子。所以,西西说:“我最喜欢的还是玩!”但她没有其他的玩伴,所以,“最喜欢和自己玩!”
不过,虽然学习内容枯燥,但和上学的孩子相比,西西一天玩的时间还是比较多,学习并没有硬性的规定,比较随意。
对山下生活向往是吃冰淇淋
家里没有电视。但西西也知道“美羊羊”。偶尔,妈妈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平均几个月才跟随父母下一次山的西西,对山下生活的向往是:可以吃冰淇淋,吃一个汉堡包。
孟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做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抗争与逃避,也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拿孩子做“实验”。
“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品。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古人做的。现在全国那些响应读经运动的人们也在做。”孟尧认为,西西所受的教育和孟母堂等倡导的读经教育是一回事。不过,因为居住在山林中,更适于对西西的“格物”教育。“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是儒家的重要命题之一。“大学”中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在孟尧的理解里,终南山给西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格物”条件,认识和浸润于大自然,正是“童蒙养正,扶正性情”的一个重要内容。
山谷里前后数里地不见人烟,西西家的邻居只是一些散居于山谷中的隐修者。土屋附近的榛子林下,常常传来野猪刨土的声音。离家不远的一个山头者。土屋附近的榛子林下,常常传来野猪刨土的声音。离家不远的一个山头,长满了松树,被西西的爸爸修整成一个茶寮。夏日里坐在磨盘茶桌旁,时有清风徐来。每当有访客,西西乐于给他们当向导,奔跑在最前面。
西西认识周围所有的野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昆虫。有时,她和妈妈会看见野猪在附近的菜地里跑来跑去。
在山中,西西记得每一个节气。例如惊蛰。“这一天,所有睡了一冬的虫子都会冒出头来。”
今年夏至那天,西西在山下的小伙伴打来电话,问,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西西说:“夏至!”对方很失望,说,父亲节啊,都不知道。
在孟尧夫妇的眼里,山居生活最大的乐趣,是“带着孩子和自然对话”。
这是一个处处都显得浮躁的社会,西西在山中的学习却不温不火。妈妈说:“孩子学会慢节奏,对他们的生命状态是有益的。”
虽然妈妈说:“西西不管玩什么,都会很投入地玩很长时间。其实,独处也是很好的方式。在浮躁的情况下,无法对事情做深刻思考。”
可没有玩伴的生活,对7岁的西西公平吗?
西西虽然已适应山里的生活,并不愿意去学校,但她期待着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每个周末,如有山下的孩子来,他们一起会好好地“疯”上大半天。
家里没有电视。但西西也知道“美羊羊”。偶尔,妈妈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平均几个月才跟随父母下一次山的西西,对山下生活的向往是:可以吃冰淇淋,也可以吃一个汉堡包。
孩子学会了感谢
“孩子一直在山里生活,将来怎么办?怎么融入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担心地提出这个问题。西西的父母却“孩子一直在山里生活,将来怎么办?怎么融入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担心地提出这个问题。西西的父母却不以为然。“我们从不担心。都是别人替我们担心。”
每到周末,西西家的小院里会来不少父母的朋友。他们爬山休闲,也顺便来看一下这家人“世外桃源”的生活。“孩子一直在山里生活,将来怎么办?怎么融入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担心地提出这个问题。西西的父母却不以为然。“我们从不担心。都是别人替我们担心。”西西的父亲说。这个50岁的男人说自己在过去的日子,几乎跑遍了天下。“光护照就换了好几本。”但如今,他一天的生活是砍柴和侍弄门前的菜地,以及应付山居生活的所有麻烦。“从孩子目前的表现来看,我们信心百倍。”他说。
孟尧说,其实他们也一直在观察孩子,并不担心孩子和人交流会有障碍。他们发现,西西无论是和来访的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很好地交流。周末,爬山的学生多,有人乱扔垃圾,西西常会站在路口,提醒他们:“哥哥姐姐,把丢的垃圾捡起来。”别人不捡,她也不说什么,自己就捡了。“担心孩子无法融入社会,其实无非担心孩子吃亏。而我们教孩子要学会的第一点,就是要学会吃亏。其二是懂得忘记,其三是孝顺,孝顺的不仅是父母,还有所有长辈。”西西的妈妈说。
孟尧认为,大可不必对西西的将来有太多顾虑。“孩子有的是在大自然中的阅历。当她有了足够的对本末的认识,有了智慧时,小聪明就没作用了。”
在他们看来,经典的教育在西西身上已有效果。例如,在他们家,按照古人的做法,“父母在,不言寿”,所以进山后西西没有过生日。今年,西西生日,山下的朋友带了蛋糕来。让孟尧没想到的是,第一块蛋糕,西西端给了妈妈,还山下的朋友带了蛋糕来。让孟尧没想到的是,第一块蛋糕,西西端给了妈妈,还说:“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妈妈辛苦了。”
孟尧说自己在那一刻掉了眼泪。她觉得孩子学会了感谢别人,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了。
西西的爸爸则认为,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西西比较豁达。有时大孩子不会让她,她也会让大孩子。他认为这也是经典熏陶的结果。
教育孩子在人格上独立
“希望周围的人想到她时,以她为荣。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德行。小时候学道理,大了按照道理做,做到‘君子不自弃’就行了。”
如今,孟尧夫妇给西西设定了完整的教育计划,并打算在13岁以前完成所有经典教育。而在此之前,他们不准备送西西去学校。至于13岁之后,或者上学,或者去游学,真正地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上大学,考上了也好,考不上也只是遗憾而已。她有了安身立命的东西,人格建立了,上不上大学,对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孟尧说。
不过,孟尧还是准备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教材,并表示,过阵子会抽出一段时间,专门来给孩子过一遍。
对于数理知识,孟尧的理解是:孩子的语文基础打好了,理解就不成问题。到时集中学一段时间就可以。她说,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她一直提醒自己:技能性的知识可以晚一步,现在做的是开发思维的工作。有人建议西西现在做笔记,她也不赞成。“因为这都是技能的知识。”
孟尧承认自己的选择没有可效仿性。“首先我们自己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她说。
这对早年曾经是“工作狂”的夫妇,有着殷实的家境保障他们如今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佛教宗教信仰,这使得他们在山中的居住“能安下心来”。
“别人未必要效仿我们。不过,多给孩子读诵经典总是有好处的。”孟尧她说。
这对早年曾经是“工作狂”的夫妇,有着殷实的家境保障他们如今的隐居生活,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佛教宗教信仰,这使得他们在山中的居住“能安下心来”。
“别人未必要效仿我们。不过,多给孩子读诵经典总是有好处的。”孟尧说。
孟尧夫妇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培养一个有用之材。当孩子走向社会,能自己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别人,在人格上独立。”
“希望让周围的人想到她时,以她为荣。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德行。小时候学道理,大了按照道理做,做到‘君子不自弃’就行了。”西西的父亲说。
回归传统的民间自觉
当西西在山中背诵《论语》时,在距离她几十公里的西安高新区某公寓,十多名孩子正在参加一个暑期的“国学班”,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诵着“孝经”。
在中国,读经运动发起至今,已有10年左右,至今方兴未艾。
读经运动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2000年左右,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中国台湾的王财贵博士开始在大陆推广“读经运动”,希望通过传统的中国典籍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基础,并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台湾的南怀瑾先生也开始在全球华人中推广儿童读经运动。
或许是对传统文化的饥渴已经太久,在大陆,“读经运动”立即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回应。在各地,“读经班”兴起,远离传统太久的中国人,试图让孩子从经典的读诵中,寻找古代中国的诗意以及智慧哲学。“在联合国总部,有一张标家长的回应。在各地,“读经班”兴起,远离传统太久的中国人,试图让孩子从经典的读诵中,寻找古代中国的诗意以及智慧哲学。“在联合国总部,有一张标语内容是孔老夫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则我们的古人有太多的智慧,今人因无法企及而存有误解。”一位学者如是说。
而上海一位叫黄玉德的老教师则发表演讲:“人是怎么不见的”。演讲内容被贴在“绍南文化”这个国学推广网站上。黄玉德认为,在中国,教育正在成为功利主义的工具,而功利主义的最大危害,在于牺牲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爱,专门在技能和智力上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其实是把人训练成了工具。
这一切,在许多年轻的家长心中引起共鸣。在对现有的功利主导的教育体制失望之后,人们回望传统经典,不仅是寻求教育的方法,更希望找回中国人自身的认同感。
“国学热”争议中前行
2006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王毅峰开始做这样的工作。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成立了西安明德国学教育中心,开始推广国学教育工作。
在西安这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他们不缺少同道,但“缺少相关的资源整合”。
不久前,他们和中国汉字网举办汉字族寻根活动。此前,他们在碑林百人诵读《弟子规》;冬至时孩子们穿上汉服包饺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孩子们还带着东西去救助站慰问流浪者……在这些让人们感到新奇又亲切的活动中,传统似乎正在细微地回归。
而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国学热”的兴起似乎比西安还要猛烈。
上海的私塾孟母堂即是一例。2006年,孟母堂因被认为缺少存在的“法律依据”,而被当地教育局停办。虽然他们存在法律上的尴尬,却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也得到了社会上某些人的同情与支持。
搜寻网上,看不到孟母堂2006年后的消息。知情者告诉本报记者,孟母堂在刻意低调、回避媒体关注。他们走过了风口浪尖,现在急于培养出一些人来,给社会看。事实上,“孟母堂事件”反而使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加入,初具规模。
在得到赞赏的同时,读经运动也招来了相当多反对的声音。有人质疑,传统典籍中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君臣观念等,会影响孩子的思想,与公民社会的建立违背。
至此,读经运动已不仅是民间的参与,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04年前后,在国内学术界曾发起著名的“读经”论战。著名学者薛涌、秋风等都曾加入。
虽然像学者蒋庆那样绝对推广读经的做法,被认为是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但秋风等人还是认为,至少应该给愿意读经的人们以自由。
民间回归传统 逃避还是抗争
事实上,孟尧等人的实验,是民间回归传统、寻求文化认同的自觉。无论是逃避还是抗争,面对一个大家都认为存在积弊的教育体制,他们有勇气来做真正的探索。“我忘不了那一年。在广西,是一个美国人在给我们讲《易经》。后来虽然知道他讲得很浅,但作为中国人,我当时的确对《易经》竟然一无所知。”王毅峰说。这也刺激了他,去做相关的工作。如今,他的国学教育中心是勉强维持,但他很乐观,觉得关注者还是会越来越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孩子有了完整的人格,她自己去发展,至少不会变成恶人。当她生命的记忆这么雄厚时,持,但他很乐观,觉得关注者还是会越来越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孩子有了完整的人格,她自己去发展,至少不会变成恶人。当她生命的记忆这么雄厚时,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存在了。有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还担心她对社会不利,对家庭有害吗?”当孟尧这样说时,她的理想让旁听者动容。 本报记者 江雪
.
原贴...........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extra=page%3D1
“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
《华商报》:大学毕业后,智宏就出家为尼。1995年出家前,智宏法师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因为“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宗教,选择了佛门。而且,从2001年至今,她收养了26名弃儿,其中的23名弃儿已经在国内的一些佛学院就读或毕业。
网络小丑星短评:首先我们看看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从这一定义中明确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总结,所以哲学的根源在社会中,答案要到社会中去找,而我们一些所谓的著名学府却将其纳入象牙塔中,成为填鸭式教育的课程,显然违背了哲学的本源。
其次,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这些总结是历史的,要将它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必须运用发展的眼光,除了人类本身的课题外,必须上能洞察宇宙的规律,下能了解原子的变化。哲学是一个智人研究的课题,不是任何人靠死记硬背读上大学就能读的专业。
第三,哲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是研究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不是几个简单的老庄哲学、孔孟之道,黑格尔学说就能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边观察,边思考,边寻找答案。象牙塔中只能是拾人牙慧。
因此,网络小丑星认为清华北大等名学府开设哲学课程没有错,但专门开设哲学系是对人才的浪费,是对哲学的践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毕业生出来找不到工作(这也是目前社会科学体系毕业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融入不了社会中去,毕业生一出来连饭碗都拿不到,还谈什么人类的最终目标?智宏出家为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好在智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收养了26名弃儿,也给社会做出了贡献。总比给别人当二奶,看别人的脸色强吧。
相关新闻:
清华毕业生当尼姑8年收养26名弃儿(图)
智宏法师给遗弃在庙门口的女婴起名缘缘,缘缘到庙里后几乎从未哭过,才9个月大,已经开始学步本报记者 陈团结摄
大学毕业后,智宏就出家为尼,从2001年至今,她已经收养了26名弃儿,其中的20多名弃儿已经在国内的一些佛学院就读或毕业。
小庙门口捡到弃儿
1995年出家前,智宏法师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因为“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宗教,选择了佛门。因为终南山是佛教律宗发祥地的缘故,身为普陀山佛学院教师的她多次来到陕西。
在秦岭脚下一座小小的庙宇,是智宏法师的落脚之地,2001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她听到了一阵哭声,顺着哭声的方向,智宏法师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小庙门口哭泣,小女孩的个子不高,年龄大约在6—9岁之间,小女孩也说不清自己的基本情况。智宏法师将小女孩带回庙中,安顿下来,却一直不见小女孩的家人来接孩子,而且她发现这个小女孩身患重病,智宏法师意识到:这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在和智宏法师相处的日子里,小女孩对智宏法师产生了深深的依赖。随后不久,智宏法师要去南方,这个无依靠的孩子也要跟随她一起到南方去,智宏法师就给小女孩取了一个佛教的名字:德道。不知道德道的准确年龄,智宏法师就将一个佛教中的纪念日作为德道的生日。
目前,德道已经考上了国内一所佛学院的研究生,潜心研究佛学。
大多数弃儿选择佛学
在这之后不久,不断有人将弃儿放在小庙的门口,从2001年开始至今,智宏法师在门口捡到了24名女孩,2名男孩,被遗弃的小孩绝大多数都身患疾病,只有刚刚出生3天的缘缘是个例外。
去年12月底,智宏法师在小庙门口的一棵松树下,发现了还在襁褓中的一个小女孩。在小女孩的身上,还有一张纸片,上面写着她的生日:农历腊月初一。按照这个时间算来,小女孩在出生3天后,就被父母遗弃。
这是智宏法师收养的孩子中唯一有具体出生年月的孩子,也是唯一一个被遗弃时身体健康的孩子。
小女孩取名为“缘缘”。如今,这个才9个月的小女孩还真与佛有缘,智宏法师说,缘缘来到寺院后,几乎从未哭过,才9个月大,已经开始学步,每当听到师父们合掌念佛时,她就会手指佛堂,或者想要双手合十,而且在师父们念佛声中,她才能安然入睡。
智宏法师说,26名被收养的孩子,两名男孩不方便在寺院中收养,寄养在别处,但每个月她都会给这两个孩子一些奶粉等必需品;两名小女孩年龄还小,在附近的村子里上小学二年级;两名女孩佛学院毕业后,目前在寺院修行;剩下的19名女孩子都在国内的佛学院就读。“养大她们,我没有想过要左右她们的想法,但她们都自己选择了出家,可能是习惯了也适应了寺院的单纯生活。这些孩子平时一直在寺院,见了修行的居士还好,见了陌生人就会躲避。”智宏法师说,这些孩子最怕生人询问自己的身世。
照顾好孩子,就是向佛
在小小的寺院中,被开垦出一块菜地,这个季节里,满是白菜、南瓜、萝卜,平时,这块小小的自留地,就是智宏法师她们的蔬菜基地。自己开垦、种植,所收获的农作物,不仅用于吃喝,还是寺院的另一个经济来源。这笔费用就是孩子们平时的生活所需,也是孩子看病的经济来源之一,这些孩子捡回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患有疾病,但通过治疗,基本都恢复了健康。
卉卉(化名)被智宏法师捡回来的时候上颌缺失,根本无法听清楚她的发音,智宏法师已经带着她在西安交大医学院口腔医院做了两次手术,每次手术费用大约需要两三万元,目前卉卉的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在附近的小学就读二年级,“再做一次手术,她就可以完全恢复了。”智宏法师笑着说,目前她正在筹集孩子的第三次手术费用。
为了孩子的读书、生活、治病,智宏法师修建寺院大殿的事一直拖延,“如果看到孩子的苦难,却视而不见,念佛又有什么意义?”(作者:网络小丑星)
.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经济半小时》、《对话》等栏目前主持人陈大惠专访净空法师
http://q1208.blog.hexun.com/12311435_d.html
http://naiyingzi.bokee.com/viewdiary.17508486.html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B4%A2&aq=f&oq=
.不错的图........
http://bbs.fengniao.com/forum/1386626.html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_day_2009.html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orld_cham.html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mn_scenes.html
.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