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得漂亮欣赏支持!
2017-08-22 回复 -
很不错 支持~~!!! 谢谢版主欣赏评论
2017-08-08 回复 -
少见用宾得的,用K1的更少见,还是在保定,感亲切。 朋友 也是宾得机子
2017-08-08 回复 -
少见用宾得的,用K1的更少见,还是在保定,感亲切。
2017-08-06 回复 -
很不错 支持~~!!!
2017-08-04 回复 -
六幢亭 对“幢”字,读音意义均不甚解,百度一下为“chuáng”音,1.古代原指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的木竿,后借指帐幕、伞盖、旌旗;2.〔~~〕形容影子摇晃,如“人影~~”;3.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经~,石~。 百度到郑新芳先生的一篇博文-古今六幢亭,内容摘抄如下,一起了解六幢亭历史渊源。 六幢亭,始建于光绪七年,也即1881年。 光绪六年,贵州黄彭年正在保定莲池书院院长职上,他的大儿子黄国瑾从京师回保定,给他带来了礼物,是马车拉来的“经幢”大石块,断裂的石块合在一起,是金代大定二十年(1180年)刻的经幢,从涿州桓侯祠(张飞庙)旁药王庵发现的,经幢8个面,两面正书,两面金国书。黄国瑾还说,定兴固城镇的元代观音镇,有个泉叫龙泉,束之以台,台子的一角有三个经幢,也是八个面,一面是造像,七面是元国书。一个经幢已掉到喷水的井里了。以经幢考之,为延祐二年(1315年)所刻。黄彭年一听非常高兴,立即让戴翊臣前往,赶着马车运到莲池来。戴又说:“固城东南宝峰寺还有两个经幢。黄彭年告诉儿子黄国瑾回来的时候一定和寺院商量,想办法也弄到莲池来。运来一看,其一,两面是正书,记的人是“中社田氏”,记的地方是“辽易州易县固城”,记的时间是“寿昌元年(1095年)”;六面是辽国书。其二,一面造像,一面辽国书,六面皆正书。凡辽、金、元国书,都是释氏经典真言。 黄彭年得到六个经幢,如获至宝。莲池之北,奎画楼之东,高芬阁之后,旧有台,遂建六幢亭于其上,置六经幢于亭。光绪七年六月亭子建成,美轮美奂,黄彭年写了碑记,又请李鸿章为六幢亭题额。 六幢亭的建立,是黄彭年父子对保定的一大贡献,使文人学子得以在一园一亭,览读、欣赏辽二、金一、元三之六块碑石,堪称莲池一大奇观。 1882年黄彭年宦鄂,即到湖北为官。1885年调任陕西按察使,进京路过保定,难忘旧情,住在了莲池。他看见一个破石臼,四围刻佛象、花木、纸钱之形,又刻一童子持莲华,是辽、元之物也;又见一卧地经幢,有宋“隆平”年号。询问得知,石臼是王生锷从涿州拉来的,宋代经幢是张生铨从保定古寺访得的。他让他的莲池书院继任何秋涛院长之子何芳麳,将其也移置到六幢亭中,再次作“记”,然后,掷笔西行,到陕西去任职了。黄彭年的六幢亭情结,可见一斑。这时,正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 时隔短暂几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英、法、德、意四国联军攻入保定,给保定带来毁灭性灾难。洋鬼子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作为封疆大吏的直隶总督廷雍,在凤凰台被枭首示众;美丽的古莲池被抢掠一空,焚烧殆尽。六幢亭就在这时被毁的。 1907年4月到1909年4月,日本一位青年访问学者来到中国作考史探访,曾到过保定,他就是后来成为日本近代东洋史创始人的桑原骘藏博士。1908年4月23日下午,桑原随在保定优级师范学堂任教的官本幸太郎游览莲池,他留下的文字这样写道:“午后携官本君至莲池书院,探访六幢亭。莲池书院为清雍正十二年总督李卫所创建,其东侧本有万卷楼,内置大学士李鸿章藏书三万余卷,供学者阅览,书院与书楼一同名扬天下。然而今已废圮,仅存莲花池莲池而已。光绪庚子之变时,此地为洋兵所蹂躏,后经修治复其观,如今成为士女游览之胜地,荷花垂柳,清流危岩,风光煞是可爱。其秀丽其潇洒,可谓北中国无双。”桑原所记,正是莲池被毁,初步恢复时的景象。关于六幢亭,它有如下记载:“六幢亭为光绪七年所建,本置六方石幢。据《畿辅通志》记载,其中辽代的石幢二方,均刻可有契丹国字;金代一方,刻女真国字;元代的三方,均刻蒙古国字。若果如《通志》所载,那么这六幢实为天下之绝品。我首先至保定,就是为查验六幢亭而来。”桑原将六幢亭视“为天下之绝品”专为他而来,可见在他心中的地位。 但他大失所望,“连片影也不曾觅得,询问常住园内的拓工,乃答曰:‘六幢亭早已废,今不存,亭内的石幢或许还在园内某角落。’”他到处寻觅,终于在园东南隅的官厕中发现了。见石幢一面有佛像,其他面是汉字和梵字(Devanagari文字),他发出感慨,说“《畿辅通志》中的记述完全不可凭信”,他所指是经幢有梵文,而不是什么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蒙古文字。到底是黄彭年和《畿辅通志》说得对,还是桑原骘藏说得对?这要请懂梵文、契丹文、女真文字的人鉴别了。桑原毕竟是个认真的学者,他烦官本君请人将石幢从秽臭的厕所弄出,冲洗干净,再行摹拓,说日后再来验证。他言而有信,从山东、河南考史探访回来,于5月31日又来到莲池,查看六幢亭石幢。他又有如下记载:“上个月我等于官厕中发现六幢,保定府官绅闻之,即谋求保存之策,于是共同捐资,于池畔高地建一亭,并将六幢中的不足者自湟底搜寻出来,一并置于亭内。今亭已大体告成,六石幢也各得其所,六幢亭旧观之恢复,即日可待。我亲眼目睹这一切,顿觉心神畅快。”桑原先生还亲自拍下建筑中的六幢亭照片(见照片2)。我们应该感谢桑原骘藏先生,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事情这样关心,且有穷追不舍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学者很好效仿吗! 桑原骘藏所述这段关于六幢亭的历史,我们在黄彭年的次子黄国瑄的关于六幢亭碑记的跋文中可得印证。黄国瑄在“重建六幢亭记”刻石中对莲池、莲池书院和六幢亭均有记载。关于六幢亭,说萨勒图拉公增韫开藩直隶后,改莲花池为公园,六幢亭之七幢尚无所失,只是断了两个;石臼破为四块,只剩三块了;黄彭年的碑记已失;当年的楼阁台址已不存。所以重选台址建亭,改在池东南隅。黄国瑄写“重建六幢亭记”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夏五月朔”,正与桑原骘藏所见证的“1908年5月31日”相合。但无疑,桑原的记载更为详细、生动了。 现在的六幢亭,位置还在当年的“池东南隅”红枣坡,不过亭子里只有三块残断的经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段历史仍须钩沉、辨识。限于篇幅,本文暂且搁下不述。
2017-08-02 回复
分享到朋友圈
0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