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6
2018-02-01 回复 -
那最后,抚仙湖那个古城到底是真有还是假有,还是未知咯?
2017-09-23 回复右腿骨折过: 那最后,抚仙湖那个古城到底是真有还是假有,还是未知咯?听文字介绍感觉和亚特兰蒂斯文明差不多了,不过澄江作为潜艇基地核弹对付印度在西藏动向根本不可能给你老百姓去拍个啥呢2017-10-13 -
一直很喜欢你的片子,纪实性强,很多照片总能把我们带回到曾经的场景里,顺祝成为版主,希望昆明群里的照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2017-09-16 回复右腿骨折过: 一直很喜欢你的片子,纪实性强,很多照片总能把我们带回到曾经的场景里,顺祝成为版主,希望昆明群里的照片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谢谢支持,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拍好拍够自己生活过的城市,就很很不容易了,没必要乱花钱到处跑到处拍,当然在财力范围内四处看看拍拍是可以的2017-09-19展开2条回复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一些考古者要有学术良知” 这个二次探秘的“科考成果”同样招致了科学界的批评。 2006年8月,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参加“抚仙湖水下古迹与文明起源研讨会”时指出,对抚仙湖水下考察应该保持科学冷静的态度,在没有充分、明确的证据之前不要轻易作出结论。 朱清时等人指出,一些媒体和当地个别人士就今次水下发现,轻率地作出湖底遗存是“俞元古城”的判断,甚至有称其为“水下金字塔”、“具有玛雅文化特点的古滇国国都”的不经之言。有人还说,“这是一次戴着科学帽子的作秀”。 同月,曾两次应邀参加“水下探秘”活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在接受《集藏周刊》采访时,也表示“界定抚仙湖水下遗址的性质应当慎重”。 刘庆柱希望考古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随便附和,发表不负责任的意见,不要违背学术良知。 2008年1月,刘庆柱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将抚仙湖作为“挖宝”热的典型教训再度提及。刘庆柱直指央视的第二次探秘“作秀”成分太重。他说,以旅游商机为目的进行“考古”,是倒置了本末。 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刘庆柱仍然表示:“水下古城”迄今只是一种说法,尚无任何实证。 一面是探秘者的自说自话一面是考古者说“古城子虚乌有” 尽管被朱清时、刘庆柱这样的专家提了醒,央视《走近科学》在随后制作的“探秘抚仙湖”系列节目中依然显得我行我素。四期节目里,有《仙湖谜团》、《碧海王城》、《迷湖蜃像》三期讲到了“水下古城”。主持人张腾岳的串词和片中解说词多次把水下石堆确定无疑地表述为“水下古城”,进而猜测它为“古滇国国都所在”,讨论“这座古城是不是因为天塌地陷沉入水中”。 时任云南大学教授的李昆声还宣布,2007年,由他带队,组成水下考古小组又一次展开了对“水下建筑群”的调查,在湖底14米到20米的地方发现了长80米,高3.7米的人工建筑,并发现了类似人眼睛、耳朵的石制物品,“这些物品的发现加大了抚仙湖水下建筑群是祭祀用的可能性。” 云南省一位文物工作者说,这些话足够让人笑掉大牙。
2017-09-15 回复 -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杰告诉新快报记者,这次潜水没有报批,没有批准,更没有按考古规程进行,跟考古毫无关系。所以,它实质上就是由央视主导的一次直播活动;考古专家只是这次报道的客人。 国家水下考古队第一次来一无所获;第二次就再也不来了 搞这次“全国首例水下直播”,央视关心“古城”有无吗? 直播制片统筹部门负责人谷源旭宣称:“直播不只是为了揭开抚仙湖神秘的面纱,也不完全是考古,同时也为央视以后的水下直播作一次全方位、多方面的尝试。”栏目策划马挥则说,这次直播“旨在培养央视的专业素质队伍,培养出有机动性的电视直播记者队伍”。 央视直接参与直播的工作人员有67人,远远超过了’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央视到云南的人数,连同邀请的专家在内,有近200人,技术上动用了央视全部相关的部门,单现场设备就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电视台。 国家水下考古队队长张维带队,20多名考古潜水员参加;汇集到抚仙湖畔的专家队伍中,有中国古建筑史学会会长杨鸿勋、云南省博物馆馆长李昆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云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杨正纯等。 按照主持人敬一丹的说法,这是一个“豪华阵容”。 直播小组动用全国惟一的多波束调带测深仪,对抚仙湖水下“遗存”区域方圆2.5平方公里进行了声纳扫描,绘制出详细的湖底地形图;还调用了我国最为先进的水下深潜器“鱼鹰一号”、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ROU“小金鱼”机器人等等重型装备。这些,已堪比西方人当年考察“泰坦尼克号”的装备。 据央视统计,“抚仙湖探秘”直播收视率达到了36%,创下几年来的新高。因此,央视内部总结为:直播获得了空前成功。 但探秘得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投入这么多人员、装备,水下考古队员仅找到了两块专家没有形成共识的石头,以及一只不知跟“遗迹”是否有关的陶釜。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戴宗品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也说,国家水下考古队第一次来一无所获;第二次就再也不来了。 渔民说这些石头是打鱼用的 有些媒体是很不光彩的“草率是对观众的欺骗” 《云南日报》和央视的活动,遭致了孔丹的批评。 他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云南日报》找了艘潜水艇下水逛了一圈,然后又去北大找了一个所谓的知名教授做了所谓的调查,就声称水底是什么什么,很不科学,也不严谨。这以后又有很多媒体参与进来,有些媒体是很不光彩的。“媒体是直接面对公众的,他们的草率其实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 孔丹在拍摄中还发现,央视以发掘活动作为直播内容,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并非“直播”。 直播嘉宾、云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杨正纯对抚仙湖水下是否有古城遗址,提出了直接异议。他直言“地质作用也能产生规整的石块,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事。”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高博博士也发出了声音:抚仙湖是断层溶蚀湖泊,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地下断裂层,这样看上去就很像建筑,是不是建筑还需做考察和论证。
2017-09-15 回复 -
中国的“庞贝” 当地领导惊呼“这是惊人的发现!” 在曾任昆明电视台纪录片主任、现从事独立制片的孔丹看来,耿卫是一个水下寻宝的狂热分子。 “耿卫平时除了工作外,业余时间也很喜欢潜水,他说他要寻找珠宝。每次听说哪里有什么宝可探的时候,他都会马上带着潜水装备赶过去,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尽管找了那么多年的宝藏,他依然无甚收获。” 孔丹通过朋友戈叔亚认识了耿卫。“耿卫一次和老戈在闲聊中无意中说起‘水下古城’,老戈就把他带到我的单位,介绍给了我。”孔丹说,他把一台松下摄影机借给了耿卫,让其带下水拍摄。 1999年和2000年,耿卫陆续拍摄到了水下的一些景观。随后,孔丹把这件事告诉了《春城晚报》的记者李跃云。 2000年11月13日,《春城晚报》发表了《抚仙湖里有古城》的报道,称探险者耿卫和贺杰在澄江县委办公室,播放了一盘拍自抚仙湖水底、长达50分钟、证实“水下有人工建筑群”的录像带。“厚厚的青苔和淤泥包裹着一大群建筑痕迹,石板、石条、石礅、石阶隐约可见……”县领导惊呼:这是澄江的又一大惊人发现! 随后,《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媒体也纷纷对古城作了报道。其中不乏“中国的‘庞贝古城’”这样的称谓(庞贝,古罗马第二大繁华富裕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79年毁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从1748年考古发掘至今)。 据公开资料,2000年11月22-26日,央视《东方时空》两位记者到澄江采访拍摄。12月10日,栏目组制片人、现场导演、技术人员到抚仙湖实地考察,并就直播有关事宜同澄江县委宣传部进行商定。 2001年2月,《东方时空》栏目组策划马挥到澄江,就直播作进一步磋商。 2001年4月7-13日,央视、国家水下考古队和其邀请的部分专家学者云集澄江进行实地考察。4月底,直播活动时间最后敲定:6月3日上午8时至10时30分。 当地一位作家在描述央视首次水下直播时,用了这样深情的语句—— “新世纪第一个夏天,中国最权威的考古专家、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最权威的媒体云集抚仙湖,进行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在诸多领域创下了纪录,使2001年6月3日成为一个辉煌灿烂的日子。历史和文化的聚光灯一下子照亮了抚仙湖。” 其实,这里固然有“最权威的考古专家、最先进的水下探测设备”,但却不是水下考古调查。
2017-09-15 回复 -
雕塑可以拿鱼,真敢拿就拿你
2017-09-14 回复 -
2002年的环西桥,明天去相同位置补拍一张看看有什么变化
2017-09-14 回复 -
据说当时发现很大的建筑群,央视直播,后来突然不了了之了
2017-09-14 回复 -
现在看好原始啊
2017-09-14 回复
分享到朋友圈
0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