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其实,阴雨是古镇最好的场景。
淅淅沥沥的雨水,晕染出恰到好处的氛围。徜徉其间,让你天人合一。
滴滴答答的雨声,混响出绝妙恰好的乐声。停伫其间,让你古今合一。
静心观剧,或随之笑,或随之哭。或随之喜。或随之悲……或发发思古幽情,才是适宜的吧?
感谢上苍,给了我一次20年未遇的好机会。少有的连绵秋雨,幸运降临,当我在古镇碛口游走之时……
穿行,在晋西古镇
文 / 图 鹿特丹
濡湿稍褪,秋意未现。
蛰伏的心,却迫不及待驿动ING。背起行囊,一路向西。碛口,我梦萦魂牵的地方。
吃完晚饭,小雨仍在不紧不慢地飘洒着。我打着伞,走出宾馆。昏暗的路灯下,泛着微微反光的黄黄的路,很是泥泞湿滑。
伴着雨点滴落在伞面上声响,哗-哗-哗,流淌而过的河水声让这古镇的夜晚愈加静谧。驻足细细聆听,近处,缓缓地慢拍式地低吟浅唱;远处,隐约可闻急急地快板式的激情引吭。漆漆黑黑的夜晚,任何细节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虽能闻其声,却无法辨其形。但我知道,近处的不是湫水河,而应该是黄河——多么熟悉的黄河大合唱啊!我心里顿时莫名地激动了起来。也许是被黄河那久远的过去,以及未知的将来所震慑了吧?是啊,黄河,就这样流淌了千万年。她从上游奔泻而下,在秦晋大峡谷中左突右冲,一路向着大海——它的归宿——永远不知疲倦地奔涌。那将是怎样的已知?!那将是怎样的未知?!人类如何读得懂?!
夜深雨冷,回到房间。店老板送来当地特产——碛口大红枣。咬一口,脆、香、甜、醉。好吃!
许是第一次住在窑洞里,辗转反侧地睡不着。古镇碛口到底会是个什么模样呢?嗯,明天开始,我要好好零距离亲密接触一下。
“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位于黄河秦晋峡谷中段,临县最南端50公里处,它东倚吕粱山,西拥黄河水,卧虎山横亘镇北,湫水河环绕长堤。
“碛者,水中由乱石堆成的险滩也。碛口之碛,名为大同碛,黄河至此,四五百米宽的河道骤然收缩到不足百米,落差达到10米,暗礁林立,水急浪高,成为黄河水运的天堑。”
这个“天堑”,便是号称黄河第二碛的“大同碛”,它暗藏着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式石槽,船筏本就难以通行。再加上天上来的黄河之水,一路汹涌奔流,到了碛口卧虎山,遇到东面斜刺喇而出的湫水河,两河相汇,水浪滔天,两河通力,又冲积出一处麒麟滩。这一碛一滩,两相夹峙,使得水运难于上青天。“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于是,碛口就成了黄河航行中船只靠岸转为陆路的中转装卸码头。碛口,也由此而得名。
“虎啸黄河,龙吟碛口”。黄河因“大同碛”而受阻,碛口却因“大同碛”而受益。
自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二百余年间,碛口已成为著名的水旱码头,也是晋商最先活跃的地区之一。镇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拉不完、填不满,其“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不胫而走,闻名遐尔。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间回荡。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南抵汉口,其商贸辐射圈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
据书载,碛口的历史源源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兵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如此。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便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定胡县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碛口的战略要地作用方才失去,前后历时两千多年……
红日未见,红印印却在手中诞生
转天,早早起床,兴冲冲,想先去拜会一下古镇的日出。意外的是,天依然阴沉,雨依然飘洒。看日出没戏了,那就寻找古镇特色小吃——红印印饼。在当地人热心指引下,终在古镇中市街一段,找到了火烧小店。
一样买一个,边尝边问。
碛口的特色面食主要有三种:红印印饼子、火烧和三角饼。而最有名的是红印印饼子。它以白面为主料,加少许油、盐,表面撒上些芝麻,再盖上红印,象征吉祥。而火烧,里面有红糖作馅。微黄的面色,正面凸起一圈,像隆起的围堰,中心凹进去的地方,刚好是那个带有特色LOGO的大大圆圆分红印。很漂亮。这些面食,除了平日里充饥之外,也是传统必备的喜庆佳肴。哪家赶上家中有喜事时,如,生日,结婚等,一般都会买上十几个这样的火烧,图个红红火火圆圆满满的吉利。
听到此,同行朋友兴趣盎然,非要DIY一个不可。店家老板也很热情,手把手地帮着做。十几分钟后,一个充满了情趣和笑声的火烧新鲜出炉了!在这个火烧里,一个异乡人欲融入古镇的热切,以及一个古镇人对异乡客的热诚,都一下一下地揉融在了一起。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算是一种“合一” 吧?
古街巷——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那时候
果腹后的我,便开始了浏览翻阅古镇的精神游走。那么,哪里才是古镇碛口的商业文脉呢?
古街分三段,西街、中街、东街。
古时碛口,城建规划布局已非常合理。依照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由于街面上地段的功能分区明确,各类店铺相对集中,进货方便,经营时可以在人力、物力上相互支援。同时也会有比较、有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对客商来说,这样的商业布局也便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和多家商号洽谈业务,比较货物的品质和价钱,不必东奔西跑,被满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头涨脑而找不到散布在各处的货栈、商号和店铺。
“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古镇繁荣昌盛之时,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发到碛口的船就足有上万艘,再加上五原、包头、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每天都有上百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在这里停泊,并列五、六排,绵延好几里。
站在古码头旁,遥想当年,每天大概都会有几百个苦力,在码头上忙忙碌碌上上下下,把水上运来的各种货物先卸到驳船,再泊到岸上,最后再跳过踏板,把货物扛到镇上的货栈里去。那时候,码头上空“杭育杭育”的号子声肯定是响成一片,回荡在山水之间。今天虽不再听到,然而古栈道、古巷道的石板上,那些码头工辛劳所压磨而成的个个足印,却仍在诉说着岁月年华。它们让我心生并弥漫起复杂情愫。碛口的繁荣与苦力的辛劳是成正比的吧?
而约有160米左右的中街,则位于古镇中央,连接着西街和东街,商业位置相当好。所以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碛口镇上的高档商业区。
在中街漫步,满眼都是古商铺。“大德通”票号碛口分号、画市巷、兴盛韩、当铺等等,一家挨着一家,依稀可见古镇昔日繁荣。有趣的是,这里临街商铺既有典型北方样式——一门两窗的;更有许多极具南方特色——排板式的。如此,一南一北,南北交融,互为映衬。丰富视觉审美,促销店内货物。
清晨,店家老板和伙计,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伸个懒腰,把头天晚上装上的门板,又依次一块块地摘下来。顿时,店面豁然开朗,里面的商品五颜六色,清清楚楚。方便逛街购物人一目了然。就这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新的希望再次点燃。商人的生命价值,在其排板的日日装上,天天卸下的重复中,得以体现升值和完成。
石板琐碎细腻,泛着清幽温润的光,是被时光长久揉搓的。脚步不由地放轻、再放轻;缓慢、再缓慢,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历史。
白天,古街上是骆驼骡马来来往往,嘶鸣声声;商人客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暮霭中,店铺油灯纷纷亮起,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满街响起飘洒,各家商铺的帐房先生在仔细核查当天的营业流水。快到二更时分,街上再次热闹起来,四处晃动着一盏又一盏标着店铺商号的灯笼,那是饭铺小伙计们在给街上二、三百家的帐房先生们送夜宵——一壶酒,一盘烧鸡,一份碗饦……
中街除了主街,还曾有过二道街、三道街,后来被洪水冲毁。
据书载,在二道街上,当年有几家给外来人投宿的客栈,便自然形成了一个暗娼聚集地,常有二、三百名妓女活动。好奇心驱使我寻找这个古镇上曾经的“烟花巷”。
向镇上老人打听“烟花巷”具体方位时,却被老人激动的慷慨吓了一跳!老人浓重的地方口音明显在激动颤巍着。我使劲听才明白:书上说的二、三百妓女根本就没有!那是为了搞旅游编出来的……我不知道谁真谁假。但我想,这位老人的义愤填膺,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吧?碛口毕竟养育了他的一生,如其亲娘。做儿子的,岂能够容忍他人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母亲戳戳点点出言不逊行为不敬呢?
谢别激动老人,拐入一条窄巷。约20-30米处,就可见与之相交的小巷——残存的二道街。这便是了——昔日的烟花巷。我想像:白天,她们坐在街边晾小脚,晚上敲过二更,全镇宵禁,她们便开始“营业”。而当年花魁冯彩云,又是在住在哪间屋里,巧倩笑兮,颠倒众生?这位米脂女子,同柳如是,苏小小一般,在尘烟浩瀚的暗色历史中,留下浓妆艳抹的一笔。
但有一点不懂,据说她的社会地位竟高出普通商店的老板。要知道,在晋商文化腹地,商人才是备受崇敬的呀!
(未完待续,欢迎关注。谢谢!)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