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此文系转载
回溯老时光 畅谈各国相机产业发展史(一)
佳友在线
10-31 05:49
自打摄影术在1839年被发明以来,各国都开始学习这种在精准度和时效性上都迅速超越了绘画艺术的新鲜玩意儿。按照现在的话说,这么一个充满了商业价值的新生大蛋糕,自然每个国家都想在其中占得最大的一块儿。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国在相机产业发展中齐头并进的状态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实用派、收藏派两大派系。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各国相机产业发展史,聊聊他们的经典代表机型,看看他们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阶段。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国
由于19世纪末期的相关政策和20世纪前叶的战乱动荡局面,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极晚,大致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天津和北京相继制成了120折叠式照相机(“七一”牌,又改为幸福Ⅰ型)和仿徕卡型的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大来”牌,后改成天坛牌)成为中国照相机生产的先驱。
1957年,北京照相机厂和天津照相机厂先后成立,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成立,开始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上海58-Ⅰ型)和西德“徕卡”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上海58-Ⅱ型)。次年,又试制成功120折叠式照相机(上海58-Ⅲ型)及仿西德“禄莱弗莱克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上海58-Ⅳ型)。同年广州、福州也成立了照相机厂,同年,国内生产照相机的还有重庆、南京、西安、哈尔滨和杭州。
50年代未,中国的照相机生产已初成气候,全年产量达10万台。1960年,上海照相机厂仿制成功日本“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后来的海鸥DF照相机),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以后,中国的照相机生产经历了十年徘徊,只有京、津、沪、广四大照相机厂在坚持生产,并有了各自创牌产品:即北京照相机厂的“长城”S-1型35毫米发条输片镜头快门照相机;天津照相机厂的“东方”S-1型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4型系列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海鸥”F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7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69年成立的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也开始生产“海鸥”205(后改成了凤凰205)35 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
7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开始复苏,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70年代末,中国的照相机产品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电子化、自动化的技术逐步进入中国照相机产品领域中。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照相机生产扶摇直上,产量迅速上升。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照相机史上的黄金时代,35mm照相机取代了曾称霸一时的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彩色摄影的盛行带动了彩色冲扩设备行业的崛起,照相机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与此同时,中国照相机的电子化进程也迅速加快了35mm自动化照相机成为主流的步伐。
进入90年代,在照相机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中国的相机产业由于缺乏核心部件生产研发能力和创新技术,逐渐在和其他国家的比拼中败下阵来。自此中国目前的照相机生产逐步演变成一种国际化的融合生产,开始为其他国家的品牌进行代工与合作,自主品牌基本销声匿迹。
此文系转载
回溯老时光 畅谈各国相机产业发展史(一)
佳友在线
10-31 05:49
自打摄影术在1839年被发明以来,各国都开始学习这种在精准度和时效性上都迅速超越了绘画艺术的新鲜玩意儿。按照现在的话说,这么一个充满了商业价值的新生大蛋糕,自然每个国家都想在其中占得最大的一块儿。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国在相机产业发展中齐头并进的状态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实用派、收藏派两大派系。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各国相机产业发展史,聊聊他们的经典代表机型,看看他们的发展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阶段。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中国
由于19世纪末期的相关政策和20世纪前叶的战乱动荡局面,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起步极晚,大致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天津和北京相继制成了120折叠式照相机(“七一”牌,又改为幸福Ⅰ型)和仿徕卡型的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大来”牌,后改成天坛牌)成为中国照相机生产的先驱。
1957年,北京照相机厂和天津照相机厂先后成立,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成立,开始仿制苏联“卓尔基”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上海58-Ⅰ型)和西德“徕卡”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照相机(上海58-Ⅱ型)。次年,又试制成功120折叠式照相机(上海58-Ⅲ型)及仿西德“禄莱弗莱克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上海58-Ⅳ型)。同年广州、福州也成立了照相机厂,同年,国内生产照相机的还有重庆、南京、西安、哈尔滨和杭州。
50年代未,中国的照相机生产已初成气候,全年产量达10万台。1960年,上海照相机厂仿制成功日本“美能达”SR-2型35毫米焦平面快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后来的海鸥DF照相机),全国照相机生产量继续上升。以后,中国的照相机生产经历了十年徘徊,只有京、津、沪、广四大照相机厂在坚持生产,并有了各自创牌产品:即北京照相机厂的“长城”S-1型35毫米发条输片镜头快门照相机;天津照相机厂的“东方”S-1型35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上海照相机厂的“海鸥”4型系列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海鸥”F35毫米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广州照相机厂的“珠江”7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1969年成立的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也开始生产“海鸥”205(后改成了凤凰205)35 毫米镜头快门照相机。
70年代前半期,中国的照相机工业开始复苏,1973-1975年,全国的照相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或重建,它们有丹东照相机厂、杭州照相机厂(重建)、哈尔滨照相机厂(重建),常州照相机厂、武汉照相机厂、青岛照相机厂、福州照相机厂(重建)、苏州照相机厂、无锡照相机厂、军工系列的一些光学仪器厂也纷纷加盟照相机的生产行列。照相机的产量稳定上升,主流产品是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70年代末,中国的照相机产品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电子化、自动化的技术逐步进入中国照相机产品领域中。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照相机生产扶摇直上,产量迅速上升。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照相机史上的黄金时代,35mm照相机取代了曾称霸一时的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彩色摄影的盛行带动了彩色冲扩设备行业的崛起,照相机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与此同时,中国照相机的电子化进程也迅速加快了35mm自动化照相机成为主流的步伐。
进入90年代,在照相机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下,中国的相机产业由于缺乏核心部件生产研发能力和创新技术,逐渐在和其他国家的比拼中败下阵来。自此中国目前的照相机生产逐步演变成一种国际化的融合生产,开始为其他国家的品牌进行代工与合作,自主品牌基本销声匿迹。
1954年的科隆博览会上,莱茨公司发表了它划时代的新产品Leica M3,该机全新的机能和优秀的设计在国际同行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Leica M3划时代的机能是:用卡口接装取代原来的螺纹镜头接装,使镜头装卸方便迅速;采用测距联动的亮框式取景器,并有视场框作视着校正;卷片机构计数计自动复零;快门速度盘为单轴不回转式,并用了等间隔刻度的11档快门速度,所有这些机能都是首次在照相机上采用,Leica M3也由此登上照相机王者的地位。Leica M3在1954~1966年12年中一直畅销,共生产了23.5万台,Leica M3也是各国仿制的世界名机。1971年,莱茨公司推出了Leica M5,采用独特的TTL内藏式曝光表,是一台使用极为方便的优秀相机。1972年,莱茨公司与日本美能达公司合作,开发了Leica CL相机,后又合作生产了Leica R3、R4型35mm单反相机。
1973年莱茨公司陷入经营危机,1975年公司本部被迫中止Leica M3的生产,由加拿大的子公司维持徕卡M型相机的生产。80年代,莱茨公司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的仍开发了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Leica M6经典相机以及Leica R5、R6 35mm单反相机,引入了电测光和自动曝光技术。1988年,莱茨公司抽回在瑞士的资金,主要生产Leica M6、Leica R5、R6。1989年,莱茨公司又联合国外的几家子公司组建了徕卡集团公司,扩散照相机零件生产,降低成本,形成大批量生产,至1991年,徕卡集团公司的照相机年产量超过10万台。
德国(二)
提起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世界上很少有人不知道禄莱的。禄莱公司的前身是位于德国不伦瑞克的弗兰卡·哈代公司。1927年,这家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使用120胶卷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RolleiflexⅠ,后经修改于1932年的正式推出6×6cm的双镜头反光相机。
这个机型风靡世界30年,共生产了500万台。为了满足需求,公司不断扩充生产。到60年代,已建成9个直属厂,其中德国有4个,新加坡有5个,年产18万台。进入70年代,由于受日本照相机的强大冲击,尽管禄莱照相机质量可靠,但因价格昂贵,加之几十年产品结构不变且经营管理不善,公司陷入全面危机。
虽然公司在1979年推出Rolleiflex SLX自动曝光单反相机,后又开发了Rollei 35镜头快门相机,力图挽救公司,但终无回天之力,于1981年6月宣布破产。同年11月,被一家英资公司(VSH)兼并,成为“禄莱摄影技术公司”。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