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慢慢看都是繁体字......
http://gc.shu.edu.tw/~tjchiang/FAQ/faq.htm
一》攝影器材篇
http://gc.shu.edu.tw/~tjchiang/FAQ/p...ment/index.htm
1:
問題(1) 為了降低軟片的購買成本,我買了一台軟片分裝器,準備買100呎軟片自行分裝,一捲135的軟片算算可以省下將近一半的費用。請問改裝片與原裝片性能上有何差別?
--------------------------------------------------------------------------------
(答) 據筆者的了解,所謂100呎的軟片國外稱之為Bulk film,意思是大量的軟片。這類長片幅的135軟片主要是供應電影機使用,由於電影機利用轉動的馬達驅動,過片與倒片機會很大,同時在沖洗時必須以輸送的輪軸傳動,所以它的片基厚度與抗伸縮的能力都與單捲36張或24張裝軟片有一些差別。
根據筆者的了解,兩者的乳劑特性並無太大差異,但是在未「曝光」的軟片經過正常沖洗的步驟,得到的片基濃度則有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兩者的b+f(film base+fog)濃度並不一樣。以原裝底片的片基濃度比較低,100呎改裝片的片基濃度較高。使用這兩種底片在「放相」過程的曝光步驟,我們發現兩者的曝光時間並不相同,而以100呎底片曝光時間較長,原裝片的曝光時間相對較短。同時它們在洗成照片時也會產生深濃的黑色調(即Dmax)數值不同,使用相同的相紙情況,以原裝片洗成的照片色調比較深,而改裝片洗成的照片黑色調會比較淺淡一點。
如果讀者想要比較這兩者差別,可以把一張未曝光的相紙拿到室外陽光下曝晒30秒或一分鐘,或在放大機下以全開光圈曝光一兩分鐘,再經過正常洗相步驟,這就是相紙所能獲得的黑色調極限(Dmax)。再把一格未曝光但正常顯影的透明片置於片夾內,以2秒、2秒、2秒的曝光方式作一系列的試片,把試片經過同樣的洗相步驟。我們將會發現試片在某一段之後會溶在一起完全無法分辨其色調的深淺,表示我們已經找到了使片基達到深濃黑色調的極限。可是我們把這兩種曝光方式代表Dmax的黑色拿來比較,會發現經過室外陽光曝晒的相紙會生成較濃的黑色調。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凡是片基濃度較高的100呎底片比較不容易作出十分濃黑的色調,黑色調表現將比較遜色。
此外「軟片分裝機」使用過久容易沾附灰塵與微粒,在分裝過程容易造成乳劑的橫向刮痕,必須在使用前小心清除。如果暗房或暗袋隔光不良,片基的翳霧會更加明顯。黑色調的表現會更差,讀者在改裝軟片之前必須深思。
2:
問題(2) 請問蔣老師,前些日子我在台北漢口街一帶的攝影器材店買了一包黑白可變反差的RC相紙,使用後發現相紙的反差不足。黑色不夠濃黑,我懷疑買到的是過期的材料,但是店家卻說這是他們剛剛進口的新鮮貨品,決不可能是過期的舊貨,而是我的藥水不新鮮所致,請問到底這包相紙有沒有問題?
--------------------------------------------------------------------------------
(答) 由這位讀友來信的口氣觀之,應該是一位仍在學校就讀的學生讀友,由於你寄來的照片尺寸不大,也沒有註明是使用何種藥劑處理,且照片未留白邊,所以不容易遽下判斷是那裡出了問題。不過我可以透露自己判斷的經驗法則:如果「相紙」的白邊泛灰,就表示「相紙」可能過期;如果「相紙」反差不足,黑色調不夠濃黑,祇要溫度正確就可能是「相紙顯影液」出了問題。但是各位讀友最好在「安全燈」十分安全的暗房下*作,如果「安全燈」導致全面性的「泛灰」就不應該把問題歸咎在「相紙」上。
各位讀友最好把過去使用的相紙(含白邊)和覺得有過期之虞的相紙作一比對,祇要是經過正常新鮮的顯影藥劑處理的照片,理論上完全未曝光的區域應該是完全一樣的潔白(即Dmin完全一樣)。如果感覺深黑色調不夠黑,祇要是底片的反差正常又經過適量的相紙「曝光」,應該就有濃黑的陰影出現,如果「顯影液」的調配與溫度也十分正常,問題多半出在「顯影液」失效上。
4:
問題(4) 請教蔣老師以下的問題,我現在已有一架日製的4x5相機,且買了一支120mm的鏡頭。感覺不太夠用,很想添購8x1O的大型相機。請教您進軍8x10相機對我而言是否合適,很想聽聽您的意見?
--------------------------------------------------------------------------------
(答) 我想閣下應該是一位攝影的狂熱份子,由於您在信中對於過去的攝影經歷,以及喜歡拍攝的題材、個人對器材添置的預算等等都未交待清楚,我祇能以個人的看法作如下的答覆:
首先恭喜您,因為國內追求高品質影像的攝影愛好者泰半仍停頓在玩徠卡、哈蘇、羅徠這些這些中小型相機上,您把觸角延伸至4x5大型相機,表示您已比許多玩家對於「高品質」有更深入的了解,不過我還是得先澆您一盆冷水,就以黑白攝影而言,除非您有職業上的需要,我並不建議您在初入大型相機的門檻不久,立刻升級至8x10的領域 。由您來信談及祇買了一支120mm的鏡頭,我大膽地猜測您是位4x5的入門級影友。因為一套堪用的4X5系統至少要有90mm、210mm(或240mm)兩支鏡頭,120mm相當於135系統的35mm左右,光一支鏡頭您的攝影範圍會受很大的限制,難怪您感覺不大夠用。如果我是您的話,我會先擴充4x5相機的配備,而不是急著跳升到8x10相機。以我個人為例,我一共有二套4x5相機,十二支鏡頭(焦距由65mm~720mm),4X5拍了十年但我也沒有更換8X10的念頭。我有如下的理由:
(1)4x5相機以平床式(可折疊)而言, 已比一般120相機笨重,一次外出拍照攜帶3支鏡頭、六個片匣,加上測光錶和夠結實的三腳架,重量可能已超過18公斤(用Ready Load軟片取代片匣也輕不了多少)。如果改用8x10相機,配備絕對在35公斤以上 ,此時往往需要助手幫忙,一般影友絕少有攝影家陳炳元的耐力與吃苦拚命的精神,「攝影」此時絕對是十分痛苦的經驗,除非您有職業上的需要,否則您實在大可不必用8X10來磨鍊閣下的技巧與耐力。
(2)8X10吋的底片面積是4X5吋的4倍,所以一張軟片的售價也比4x5要高出4倍以上,以美國紐約的市場價格一張E-6的正片至少要170元台幣。也就是說您買一盒50張裝的正片大約在九千元台幣,而沖一張8x10吋的正片以國內規模最大的爵士彩色沖洗店計算,費用也在百元以上。我感覺進入大型相機的系統是另一段學習的開始,您犯不著用「勞斯徠斯」去學習駕駛。
(3)使用8x10相機最大的理由就是在巨幅放大時它無可比擬細膩銳利的呈像,因此Ansel Adams等大師以前都是以8x1O相機搭配KodakTri一X軟片,取其階調平緩利於Zone System的反差控制。但是目前薄殼粒子的Tmax和Delta軟片已經問世,它的感光度相同,但是卻有傳統低感度軟片的高解析力,且粒子細小適合高倍率放大。因此過去Ansel Adams時代8x1O的Tri一X不見得比現代TmaxlOO或DeltalO0的4x5底片更適合高倍率放大。目前在美國黑白攝影界相當紅的攝影家John Sexton,他本人過去正是Adams的暗房助手,但是他現在卻用的是4x5相機,作品精緻的程度並不亞於Adams。祇要您沖片十分小心,您的4x5就有過去8x10的效果。您何苦背負這麼笨重的器材拍照?
(4)如果閣下想放大一張作品,可能要買8x10吋專用的放大機,因為它的光源要很大且均勻,價格都在25萬台幣以上。Ansel Adams使用的8xlO吋放大機,為了獲得均勻的照明光源,內部用了36盞燈泡,每次啟動要消耗5000瓦的電力;放大機的體積龐大地像一部小火車頭,地面還鋪了軌道,閣下的投資要仔細評估。
(5)8x10相機除了您在美國找到二手櫻桃木製的Deardorff,一台機身加上165mm和360mm兩支鏡頭,再加上十個片匣,至少得花上20多萬,這實在是一個既「貴」且「重」的投資。而且這類相機在台灣少有二手市場流通,等您的興頭一過,要脫手也不容易。
6:
問題(6) 本人為業餘之攝影愛好者,最近打算購買一套哈蘇中型相機,看完代理商提供的鏡頭目錄之後,心中有許多疑惑,請您指點迷津。(1)什麼是MTF曲線?它有什麼功能,如何由其曲線形狀與位置來判斷鏡頭之優劣?
(2)隨函附上兩支鏡頭:Makro-Planarl2Ommf/4,0;Sonnarl5Ommf/4之MTF曲線圖表,請問這兩支鏡頭在各種攝距之整體表現(包括色彩飽和度、反差、解析力)何者較為優異?
--------------------------------------------------------------------------------
(答) MTF曲線是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的縮寫,它是把一大張鏡頭解像力測試表貼在牆上,以某一鏡頭在特定的攝距去拍攝,再利用光學儀器去估讀它在切線及法線方向每lmm可以讀到多少對線(Line Pair)。由於哈蘇是一架6x6底片的中型相機,其軟片規格為55mmx55mm,它的對角線長為77.78mm(55x1.414),我們祇需考慮底片中心往外移77.78mm的一半(約40mm)範圍內的光學呈像即可,所以這一個MTF曲線的橫座標祇算到4Omm。整體而言,圖左的原點表示光學中心的解析力,圖右4Omm的位置就表示片幅邊緣的光學表現。稍有光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光學中心的解析力當然會比邊緣位置要高,這也說明曲線大多呈左高右低的走向。由於MTF曲線的細節需要花費2-3頁的敘述,實在無法在此作更詳盡的解釋,您可以參考林傑人著的「文物之美」58-63頁,有比較詳細的敘述。
至於您來信詢問這兩支鏡頭在各種攝距的表現,我認為要先問您最常拍的是什麼題材,15Omm是人像攝影必備的鏡頭,12Omm雖然也可以拍人像,但是它涵蓋的範圍比較廣,較適合拍攝「環境人像」(Enviromental Portrait))或半身、七分身的人像。它的最近對焦距離為0.8米,(而15Omm的Sonnar最近對焦距離為1.4米),顯然它更適合較近距離的拍攝。這也說明12Omm鏡頭廠商提供的是拍攝比例(5:1),而150mm是對焦於無限遠處的MTF曲線的原因。這兩支鏡頭我都有,我並沒有作過很嚴格的測試比較,不過我相信Carl Zeiss的光學設計能力,它們的色彩飽和度、反差、解析力都十分優異,我祇知道在近距離或微距攝影,12Omm一定會比15Omm更好,人像攝影時要拍到相同的畫面,12Omm有時會對被攝者有較大的壓迫感。至於Rolleiflex6008系統還有更 大口徑的Schneider鏡頭,光學品質也十分優異,祇是售價動輒要十幾萬台幣,如果閣下買得下手,我也不反對。
7:
問題(7) 我聽一位攝影專家的演講,據他說德國製造的Carl Zeiss鏡頭其光學鏡片及熏膜品質十分優異,即使是鏡筒都是銅的合金製成,隨便一支最廉價的鏡頭也要4-5萬元台幣。而台北台雅代理的Contax日製蔡司鏡頭,有的連一萬元都不到,請問它們真的是德國的光學鏡片送到日本組裝的嗎?請問它和德國原廠拍出來的效果有沒有差別?另外Jena Zeiss也是蔡司鏡頭,為何如此廉價?Carl Zeiss是否有不同等級的產品,吸引不同需要的消費層?
--------------------------------------------------------------------------------
(答) 關於德國原廠鏡頭是否其品質和日製的同一製品有差異,我不敢遽下斷言,我祇能說可能德國的工資比較高,他們可能有更嚴苛的品質管制流程,在生產過程中有更高比例的淘汰率,所以價格相對比較貴。各位要知道光學玻璃的熔鑄製造須要很長的時間,必須徐徐降溫,否則玻璃內部會生成氣泡,甚至因為內應力的關係發生龜裂,所以它的製造成本很高。同樣的東西在日本組裝為何價格差異這麼懸殊,我想和生產量有關,日本人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才能以大量生產的方式降低成本,打開國際市場的通路。畢竟它的行銷策略是針對大眾市場,而非少數玩家或專業人仕。
以我個人的經驗,(我是台灣最早使用Contax的少數用家之一,我的第一台Contax RTS是1977年購入的,我用的鏡頭從15mm~300mm,除了標準鏡頭50mm以外,都是德國原廠製造)。我拿學生用日本蔡司拍得的幻燈片來看,在色彩表現上其實分辨不出什麼差異。我並沒有用比較科學的方式來加以比較,所以不敢妄下斷語,因為最科學的比較至少要有30個隨機取樣,用同一批號的正片,以不同的光圈、攝距在中央及四角,比較其解像力、變形率、對標準色卡的色調呈現等等,才能作出可信的結論。(我曾經接觸台灣的Contax俱樂部成員,他們用彩色負片印成的照片去比較評斷鏡頭的優劣,得到似是而非的結論,例如編號多少號以後顏色偏藍)至於你懷疑是否真是德國鏡片在日本組裝,我還在十幾年以前的香港攝影雜誌上看到,有讀者懷疑它們是Yashica生產的鏡片,在德國原廠技師監督品管下,才准許打上Carl ZeissT*的標誌。不管誰是誰非,在一般人對品牌的崇拜之下,我們還會不斷地看到移往落後地區生產的昂貴商品。
至於Jena Zeiss,雖然也打上蔡司的mark,但是它的製造品質以肉眼就可以看出和真正西德製造有很大的差別。雖然Jena glass是極有歷史的光學玻璃,在20世紀前是德國光學研究之父Dr.Abbe所創立,可惜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在德勒斯登(過去東德境內)的Jena工廠,精密的設備和光學研究專家曾遭盟軍掠奪。而東西德的兩家蔡司公司為了爭取Contax的使用權,纏訟了廿年,西德蔡司轉而投入大量的心力於航太及軍事用途的光學研究,所以1970年代Jena Zeiss還是十分優異的鏡頭。可惜共產制度終究敵不過自由經濟的制度。Jena Zeiss後來和日本鏡頭廠合作,試圖進入國際市場,不過後期的Jena Zeiss沒有德國貨那種「不花俏,貨真價實」的感覺,我認為它是比較好的雜牌鏡頭,和中低價位的日本貨差別不大。
至於Carl Zeiss是否有不同的等級,我祇知道每一種名稱(如Distagon,Sonnar,Planar)都有特定的光學結構與鏡片數目,倒不一定可以區分出等級,但是最大光圈的f/No.會有不同的價格,不同的鏡頭設計會有不同的性能,如最近對焦距離、變形率、適宜的拍攝對象等等。
8:
問題(8) 我買了蔣老師的三本著作,對於Zone System也有很深刻的了解,最近我打算買一支點測光錶,不知蔣老師有何建議?
--------------------------------------------------------------------------------
(答) 點測光錶的廠牌型號很多,我個人的經驗類比式的較好用。由於電子數位的點測光錶可以準確到十分之一級光圈,還有記憶與運算的功能,性能雖然優異但是價格卻不便宜,目前台幣貶值,這些商品往往要賣到二萬元一支。如果不是商業用途,二萬元對很多影友來說可以買到更多更有用的器材設備,所以我並不建議大家去買Minolta SpotF、Sekonic、Gossen的點測光錶。不是它們不好,而是價格太高,除非您在攝影棚以閃光燈合用,準備靠它作精細的控制和生財的工具。據我所知最適合在戶外作Zone System控制的點測光錶,都是類比式的,你所得到的資料是固定的EV值,即使你改變感光度。它所指示的數字也不會改變。你可以藉由旋轉度盤,得到相應的光圈快門,雖然測光的速率較低,但是您可以在刻度盤上貼上各Zone的指示,如Zone Ⅲ、Zone Ⅳ一直到Zone Ⅷ、Zone Ⅸ,每一個Zone相鄰一格,祇要按照讀數放在相應的區域,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應該用ND+、或ND-來處理。這類測光錶價格都在一萬元以內,以前Pentax出了兩型,一是以指針,一是以LED數字及燈號指示,它們是最適合作Zone System控制的點測光錶,不過據說它們已經停產,但是日本還可以買到。
目前我用的是PentaxV型指針式,我是1985年在紐約購得,前年又送至Zone Ⅵ公司作電路調整。目前台北有一家宜坊公司(tel:25617386)有進口一種Capital的點測光錶,它是已經停產的Soligor數字顯示型點測光錶的後續產品,我非常喜歡Soligor的點測光錶,我早期的黑白作品都是用它完成的,十分準確好用。閣下可以去宜坊詢問,或到台北二手器材店碰碰運氣,說不定可以買到PentaxV或Soligor的點測光錶,我八年前就在台北漢口街買到一支Soligor,當時祇花了4000元哩!
9:
問題(9) 我看了您的新書─黑白攝影精技,對於您在書後的圖片之註解有一些不了解,究竟基於什麼考量,您要用f/45以上的光圈拍照?另外我想知道高品質的黑白印刷品是否一定要在大的印刷廠以Duotone製作才有可能實現?這樣精緻的印刷圖片比起自己洗的照片品質還好,我考慮換掉自己的120系統,買一套4×5相機。
--------------------------------------------------------------------------------
(答) 關於我拍照的習慣,我要向諸位報告,4×5相機加上Zone System的控制模式對於被攝物是很挑剔的。機動性強的街頭人物或運動、體育、報導攝影,困難度很高。為了將被攝物的所有細節精確的表達,所有Zone System用家一定選擇不動的風景題材拍攝,這樣才能仔細的構圖、對焦與測光,進而完成品質卓越的黑白作品。至於為什麼要用f/45以上的光圈,基於折疊式的大型相機要做到精確地尋找焦平面,並不是十分容易,有時前板的俯仰與搖擺完全是自由心證,不像Sinar系統可以精準地調到正負幾度,所以必須用到很小的光圈以求最長的景深。
在1930年代美國加州有過一個f/64 Group,成員如Edward Weston、Ansel Adams,都是純攝影歷史上的重要核心人物。當然攝影紀實功能越顯重要的現代,他們和手持自動對焦相機外加自動捲片馬達的現代攝影家相比,的確是顯得落伍。但是以優美的風景圖像作為拍攝題材的攝影者,那些以大型相機外加腳架,以極小光圈所拍攝的照片,品質上的確優越多多。
至於您提到我新書圖片印刷十分精細,我要謝謝您對我作品的恭維,事實上和國外的黑白攝影大師如:Brett Weston、John Sexton的作品集相比,我會羞愧的無地自容。其實高品質的印刷在於色調優美且正確的原稿,以及一絲不茍地小心分色、製版、印刷,遇到錯誤立刻重來。印刷廠有一定的品管流程,即使遇到馬虎的客戶,品質流程仍不應該放鬆。在台灣由於線上的印刷工人大多是學徒出身,對於曲線數字可能並不在行,但是他們有自己的一套*作方式,就是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可以交差不至退件的印刷品。這樣的工作態度面對一般的選舉傳單、DM還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印製品要求十分嚴格的畫冊、攝影作品,就會有很大的麻煩。
台灣的印刷廠很多,多半都在接量少利潤不高的印刷業務,工作對象類似夜市攤販賣的蚵仔煎,動作要快,只要熟了就好,一旦到五星級飯店接辦國宴,就發現過程太過麻煩瑣碎,還不如夜市低單價的生意好做。事實上高品質的黑白圖片的印製,不一定要到大的印刷廠才可辦到,但是您絕對不要和印刷業務人員殺價,「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行的。另外,您最好親自監印,我曾聽說攝影家阮義忠和陳炳元住在印刷廠一個星期,只為了印件不能出一點差錯。我的新書第16幅圖片上天空的髒點就是凌晨二點,我開車送雄獅美編回家,再趕回印刷廠發現,那位印刷師傅認為這一點小黑點並不嚴重,所以繼續印下去,成了這一本書的缺點。至於Duotone印刷是為了圖片的暗部再作一個特殊色的版,可以讓暗部層次豐富,一般比較考究的黑白印刷都會採用這種作法。
台灣的大印刷廠如:沈氏、秋雨、四海、紅藍都有相當的規模,只要您讓對方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印件,交件時間也很充裕,都有不錯的成績。嚴格來說,我的照片原稿與印刷品之間,大概後者只印到了原稿的70%左右,有30%的暗部或中間調變少了或消失不見,這是印刷複製的天限,這也說明了攝影作品難以複製的特性。謝謝您來信的鼓勵,我奉勸閣下不要丟掉120專業裝備,改用4×5系統,先靜下心問自己最想拍的主題是什麼,再換不遲。
10:
問題(10) 有一位讀友來信詢問關於徠卡M系列的相機其光學構造,為什麼對焦基線越長,對焦越準確?他買了一台二手的水貨M4P,發現對不到無限遠,對焦於近處常常會失焦,為什麼?
--------------------------------------------------------------------------------
(答) 這一封信寄到「世新」已有一段日子,由於對於Leica系統的構造我並不十分清楚,在沒有找到足夠的資料以前,實在不敢在眾多Leica高手面前班門弄斧。如果看過我的著作的讀友應該知道,我一直是蔡司鏡頭的擁護者,雖然我有很多機會可以買到既便宜又好用的Leica,可惜我的135 Contax系統已經多到塞不進相機背包,我也幾乎不拍街頭或報導攝影,135我只拍彩色正片,像Kodachrome 25,所以基於對Zeiss的熱愛(其實是口袋的鈔票不足),一直和Leica緣慳一面。直到最近,實在受不了出國旅行時背著Contax單眼相機及大口徑之德製蔡司鏡頭的重量,才買了一台Leica,不過我很小兒科,不是Leica的M6,而是一台廉價的傻瓜相機Z2X,過過Leica的乾癮。
言歸正傳,Leica相機性能的優異與精密,是不爭之事實,其中它利用了三角測量的原理,以機身內旋轉的三角柱,把被攝物從不同角度在關景窗內分別形成影像,進行對焦。在焦點未對準被攝物時,會在觀景窗內看到分裂的影像。由於在轉動鏡頭的對焦環時,三角柱會十分敏銳地同步旋轉,在室內或或黑暗背景,的確比一般單眼相機對焦時要方便與迅速。如果我們拿它的構造圖來分析,我們發現,u是所謂的物距,觀景窗M1與三角柱M2之間的距離b,就是所謂的基線(Base Length),若被攝物在無限遠的位置,被攝物與M1及M2間的夾角X會非常小。所以b的長度越長,X會比較大,對焦時三角柱M2只須轉動X的一半,就可以讓兩個不同方向的光線一起進入眼睛。所以b的距離越大,在光學的技術上越容易做得精確。所以120的Mamiya Rangefinder相機比Leica M6尺寸要大一號,當然它的基線會比較長,製作時允許的誤差也相對較大。閣下來信表示對焦不準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機身劇烈的碰撞,或機齡太久齒輪磨損,造成三角柱的位置改變。我建議您最好送到原廠檢修,若代理商不願意處理,您可以透過Leica網站郵寄至德國修理。
11:
問題(11) 有一位Hasselblad的用家來信詢及,為何在使用1/8秒和1/4秒的快門時經常有曝光不足的現象?(他使用的是503CX,據說曾經送至代理商檢查,答覆是快門一切正常。)另外,他詢問新款的CB鏡頭價格比較低,品質是否比較差?哈蘇鏡頭和羅萊的鏡頭相比,品質何者較為優異。
--------------------------------------------------------------------------------
(答) 在評論二樣東西何者優、何者劣,須要很多的樣本與測試,如果想要獲得真正科學且客觀的結論,至少要有三十個有效取樣,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測試比對。再根據統計學的方式算出標準差,這樣的結果才比較可信。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作成的結論,充其量只能算是個人主觀的意見,並無任何參考價值。我無法借到這麼多價格不菲的鏡頭,所以牽涉產品性能的問題,實在難以讓我作建設性的回答。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Hasselblad相機快門的問題,由於哈蘇相機只要不是2000系列,通常應該都是採用鏡間快門(Leaf Shutter),金屬葉片快門按裝在鏡頭的裡面。但是哈蘇相機機身的後方與片盒連接的部份,有一組上下開啟的布簾,按動快門按鈕時,這組布簾會彈起,讓光線由鏡頭中央進入軟片的位置。但是一旦您的手放開快門鈕,這一組布簾也會自動彈回,形成阻隔光線的簾幕。所以哈蘇的鏡頭快門位置上,在1、1/2、1/4的位置上,有一條橙色的線,它的目的就在提醒攝影者,在選擇慢速快門時,按動快門的手請放慢一點。所以閣下的問題─使用1/8、1/4秒時曝光不足,大概是您的手放得太早所致。
至於CB鏡頭價格比CF要便宜,品質是否較差,我個人以為哈蘇相機用家的人口和一般傻瓜相機的人口數相比,可能不到萬分之一。它的用家一般界定在高級業餘和職業攝影師之林,跨入的門檻很高。在平均一台哈蘇相機近二十年的壽命,事實上它的全球需求量可能正逐年遞減。為了促進買氣,它必須時常改款。以哈蘇最著名的500C/M,它從1970年一直生產到1989年,一共生產了近20年,才有503CX的誕生。為了應付2000系列的不同鏡頭,只有推出可以互換共用的鏡頭,以降低生產成本與刺激購買慾。當然改變了對焦驅動設計,把刻度貼上止滑橡皮的CB鏡頭,並不會因此降低成本,只有80mm Planar f/2.8CB,少了一組鏡片,才是重要關鍵。因為減少一組光學玻璃,在校正呈像上或多或少比CF略為遜色。
由於我並沒有真正把CB和CF鏡頭作過測試,但我相信CB勢必是商業上妥協下的產品。哈蘇與羅萊我並沒有作過測試,但是羅萊超大口徑的Schneider鏡頭,我聽過也看過其鏡頭拍攝的片子,色調和哈蘇蔡司的確有些不同,至於要評論誰優誰劣,我只能說各有擅長,也各有其盲點。要作比較請先準備色卡、灰階、解析力圖表,再準備各30支同樣規格的鏡頭,逐一比較才比較正確。
由於全世界並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物品,德製鏡頭即使品管很嚴格,每一支鏡頭的表現仍有高下之分。奉勸閣下應該多拍一些照片,不必為鏡頭誰優誰劣大費苦心,這樣並無太大的意義,不知閣下以為然否。
12:
問題(12) 一位高雄義守大學土木系的同學發了一封E-mail給我,詢問溼度與溫度對於數位照相機的顏色是否有任何影響?
--------------------------------------------------------------------------------
(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必須說明我並非數位攝影的專家,而且我要提醒許多喜歡攝影的初學者們,攝影與影像世界有無窮盡的寶藏可供我們挖掘。它像一條寬廣的道路,如果一開始就被一些枝微末節的東西牽絆,例如:哪一支鏡頭比較銳利,哪一種軟片的膚色最美,「捨本逐末」在攝影藝術追求的長路上是十分可惜的事。台灣工科學生或許數理方面較佔優勢,往往會在影像的表層上追求真理,可惜缺乏人文素養,拍出來的東西大多形式有餘,內涵不足。筆者也是工學院畢業,也犯過一般工科學生學習攝影常犯的毛病,筆者在RIT讀書的第一年,也被老師同學批評–工程師所拍的照片,形式過於工整,很放不開,影像缺乏想像空間。經過視覺心理學的訓練,才慢慢糾正自己觀看事物的角度與習慣。
言歸正傳,由於攝影的成像是經由照明的光源發射的的幅射能,經過反射(Reflection)、吸收(Absorption)、穿透(Transmission),在照相機光學鏡頭聚焦之後,於感光材料(可能是傳統的感光乳劑、或數位的記憶晶片)的不同位置上生成強弱不同的訊號。不管是感光軟片或記憶晶片,它們都受到光源特性的影響,如:光源的方向、色溫、強弱、對比及光質的柔與硬,時時刻刻都不相同,當然不可能拍出一模一樣的成品。至於溫度與溼度對於顏色的影響,由於數位相機內有為數眾多的電子原件,有一定工作溫度與濕度範圍,溫度過高它的感光特性會改變,甚至出現雜訊,對於色調當然有不利的影響。而且裡面的CCD在過濕的環境,電路容易受潮,產生較不正常的反應,且掃瞄器內的聚焦光學組件容易生成翳霧,對於照片的顏色也會有負面的影響。不過只要不是極端的溫溼度的改變,數位相機的呈色應該只對光源的色溫有比較大的關係。例如:30年前美國太空人艾德林和阿姆斯壯在月球拍攝的照片,月球表面的溫濕度和地球的任何角落,都有很懸殊的差異,但是他們仍然用哈蘇相機傳回了色調正常且清晰的照片,雖然月球少了地球大氣層的保護,它的紫外線一定比地球表面強了許多,但是月球也是反射太陽的幅射能,其色溫也應該和太陽光差不多。
所以我認為天候條件改變了光源色溫,也間接地改變了照片的顏色的說法,比溫溼度改變了照片的顏色要正確,筆者由衷地建議閣下多鑽研攝影美學的議題,那些材料特性的問題留給Kodak,Fuji,Agfa的研究部門人員去煩惱吧!
13:
問題(13) 有一位影友發了一封E-mail給我,信中大意是器材店老闆向他推銷某一支鏡頭,因為它有超低的散射(Extra-low Dispersion),所以顏色很飽和。他不明白何謂低散射玻璃(ED glass)?和APO鏡頭比較孰優孰劣?
--------------------------------------------------------------------------------
(答) 其實所謂的散射(dispersion) 是指發生於兩片光學鏡片之間的界面,由於折射率的不同,使得白光被發散成多種色光的現象。
任何透明的材料都會產生散射,一個具有高折射率的單一鏡片,可以在較薄的鏡片曲率之下,減少光學呈像上的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但是它也會伴隨產生相對而言較大的散射,也就是所謂的色像差(Chromatic Aberration)--- 所有的可見光因為波長與折射率的不同,無法匯聚在同一位置。因此光學鏡頭廠商會針對不同折射率的需要,而有不同程度散射的鏡片提供給鏡頭設計師來使用。由於波長減少會增加其折射率。所以在波長較短的部份(如藍紫色)有較明顯的散射。一般所謂低散射玻璃應該是針對此一頻段將發散鏡片與匯聚鏡片結合,以去除其散射。當然標榜某支鏡頭是所謂APO(Apochromatic,無色差)的鏡頭,是指在可見光譜(紅綠藍)全頻段都作了校正,和一般消色差鏡頭(Achromatic Lens)祇在兩頻段作了校正,仍有一些差異。
我個人以為不管APO也好,採用ED鏡片也罷,色彩何者正確,何者飽和,仍必須用正片在標準透射光源下作一個比較。至於孰優孰劣,個人以為仍須考慮廠商知名度、價格等因素,我個人比較相信百年歷史的Carl Zeiss、Schneider、Rodenstock、Leitz的光學產品,即使沒有打上APO或ED,也有一定的水準。當然近年Sigma、Tamron都有市場反應不錯的產品,世新的陳學聖老師也對Konica、Fujica的鏡頭有頗高的評價,但是個人對於德製鏡頭的忠誠度始終末變,我仍相信小量生產的東西比較有品味,例如:Alfa Romeo就比滿街都是的Toyota、Honda看來高雅,Audio Note的管機就比Pioneer、Aiwa更溫暖耐聽,Wedgwood的磁器就比Hoya更具質感,不知閣下以為然否?
14:
問題(14) 有一位朋友來信表示,由於將要至美國東岸旅遊,素聞紐約市的攝影器材店貨色齊全,價格又便宜,想 了解在美國購買攝影材料的問題。另外如果想在台灣透過相關網站去購買攝影材料,有那些公司有海外郵 購及貨運的服務?
--------------------------------------------------------------------------------
(答) 美國的幅員遼潤,人口人多集中在工商業密集的大城市。一般二三十萬人口的小城內攝影器材店大多僅販售美金兩三百美元內的傻瓜相機,攝影朋友如要購買較專業或較冷門的材料,往往要向紐約市內的攝影器材行訂購。由於筆者曾在紐約待過一年,對於紐約市內的攝影器材行頗為了解,在此提供筆者和這些老外打交道的經驗與影友分享。
紐約市內的所有攝影器材店與珠寶手錶店,幾乎都是頭戴小帽穿著傳統服飾的猶太人所開設經營,猶太人小氣又擅於作生意早已名聞遐邇。個人的經驗閣下如想貪小便宜,如逢店家大減價、出清存貨,大多有瑕疵品或過期材料混入,購買時一定要小心睜大雙眼,另外外行人很難逃過他們的「法眼」,這些猶太人不是懶得理你,就是不依雜誌上刊載的價格販售。我個人比較常去的店家是B&H和47Street,尤其B&H(在17街)貨色齊全,從Cibachrome相紙到Leica Hasselblad相機都有得賣,但是紐約在全盛時期有4萬至5萬名攝影相關工作者,這些人買材料也多在這些店內選購,店裡經常大排長龍。千萬不要選在週五去買,因為猶太人週五下午放假休市,店內人山人海是很不愉快的經驗。
目前數位攝影正方興未艾,有許多職業攝影工作者被迫退出市場,不少名牌大型相機與專業燈光設備正在紐約市內的攝影器材店內,以不到出廠價三分之一的低價尋找二手買主,閣下如果對高價的專業裝備一直猛流口水卻買不下手,紐約市20街附近的十幾家店應該會讓您流連忘返。如在美國攝影雜誌上看到廣告,某架相機售價僅有US$499,換算台幣後感覺比台灣賣的便宜許多,可是不要忘了紐約市要加超過8%左右的管業稅,還有您訂了貨品的運費、保險、打800免費電話最後都會算在您的帳單內,所以一般台灣可以買到的照相機您耗時去紐約選購,個人以為絕對省不了多少銀子,有時甚至比台灣買的價格還高。不過美國有很完善的保護消費者措施,除了感光材料、書籍、CD、教學錄影帶以外,幾乎都可以不用任何理由要求退貨,確實對消費者的權益作了很好的保障。筆者在美國就曾經訂了一台相片水洗器,貨到之後發現水壓過小,打電話請求退貨,店家還是請UPS把那台重達50磅的傢伙運回,我一毛錢也沒付,在台灣似乎不可能有這樣的銷售服務。
至於利用網路郵購確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美國的Calumet.B&H、Light Impressions都有架構完善的網頁,您可以在Photography選項用搜尋引擎去連線。只要您有信用卡,報給對方卡號、Expired Date,把您要的項目與數量、托運地址告知,通常在十天之內就會收到貨品。不過您可能還要付一筆不低的運費和稅金與倉租給海關,除非您需要的商品數量很多或台灣買不到,我建議您不妨去台北的捷登藝術中心(02-25936883,台北市農安街43號6樓之一)找找看,因為仔細算算花了很多時間工夫,直接向美國買到的東西可能比在台灣售價還高。筆者知道台北還有一家由留美的攝影學者計力仁先生開設的楔石攝影器材(02-27683830),地址在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47巷5弄11號1樓也有完整的郵購目錄提供,專門販售一些自歐美進口的特殊器材和化學藥品,對於中南部的影友而言是一大福音。
16:
問題(16) 大傳科系的新鮮人幾乎都有基礎攝影的課程,任課老師有的推薦Nikon,也有認為Canon 系統更適合初學者使用。開學後很多同學常要求我提供選購相機的意見,在此特別以授課者 的立場,提出我對選購相機、鏡頭的觀點。
--------------------------------------------------------------------------------
(答) 台灣大眾傳播的大專系所即使和「傳播」只沾了一點點邊,例如:世新的觀光學系,也幾乎都有開立「基礎攝影」的課程。任課老師大概都會要求學生上課時能夠擁有一台135單眼相機以配合課程的進行。早年我也曾經在文化大學新聞系及淡江大學大傳系教授「攝影學」,上課人數雖很多,但未來這些同學會走向專業攝影工作的比例也非常稀少,我對同學購買相機的立場則是依個人的家庭環境與興趣多寡,決定購買相機的預算金額,如果同學環境不允許,向親友借一台老式相機也無妨,如果家裏家財萬貫,父母願意提供您一筆足夠買下整套專業Leica的金錢,我也不建議他買和初學者並不匹配的專業級裝備。
購買相機前您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如果您真的玩出了興趣,眼前這一台相機絕對不是您擁 有的最後一部相機,而是您投入攝影「敗家」行列的第一筆學費。我會建議您先從日本的系統相機(System Camera)之入門機型開始,所謂的日本系統相機,例如:Nikon、Canon、Pentax、
Minolta這些日本大廠所開發的一系列相機機種,它們的品質稍遜於進階級與旗艦級,售價當然也稍有差別。如果您買到的是市面上很冷門的廠牌,維修不易不說,未來脫手也有很大的問題。我建議新鮮人以二萬元台幣作為上限,您以一機一鏡考慮,機身如在一萬五千元以內,再加一支5Omm的標準鏡頭,大概在二萬元以內。您也可以考慮以原廠的變焦鏡頭取代標準鏡頭,但是變焦鏡頭以2--3倍變焦範圍為宜(例如:35~70mm、或35~105mm,超過4倍以上畫質並不理想,我看過雜牌鏡頭28~200mm,拍出來的效果慘不忍睹。)機身的最高速快門其實一千分之一秒已足可應付大多數的場合,如果您要買最高速快門到達四千分之一秒的機型,通常價格就會高出許多。另外,原廠生產的標準鏡頭,多半會有二種以上的口徑可供選擇,例如1.4或1.7,1.8,數字越小口徑越大,鏡片的成本也越高。我會建議初學者在預算不足的情況,寧可買數字稍大的小口徑標準鏡頭。
至於測光錶的系統是光圈先決、快門先決、還是程式全自動AE系統,都沒有關係,但是最好
在機身和鏡頭上攝影者可以自由選擇光圈和快門,那些所謂「全自動」相機,就是「不動」的意思,如要檢討不同光圈,快門組合的拍攝效果,這種機型將無法提供任何學習的效果。
閣下最好向學長直接詢問使用的經驗,購置時最好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隨行,台北北門郵局一帶有許多攝影器材店。我的經驗:
1.同樣的機型不要以價格作為唯一考量依據,事實上祇要是代理商進口的商品,成本價格差別不大,商家利潤本來就不高,所以售價特別低的商品,可能是水貨、舊品或價格較低的「雜牌貨」。
2.當您還在聽取商家資訊的階段,不要隨意拆除展示機的塑膠包裝;您沒有購買的意願,不要任意出價。因為店家雇用的店員,很多都是一小時一百元的大學工讀生,一群人逗留一小時後離去卻沒有留下任何成交記錄,這種感覺是很「差」的,也會影響其它同學購買時店員服務的耐性。
3.沒有說明書或說明書是影印本,大都是缺乏售後服務的「水貨」,打開機背如軟片槽有些許磨損,軌表示機身曾經用過。
4.很多背包、保護鏡的利潤比相機還大,不要過於和商家斤斤計較,該給別人賺的還是要給的。自以為聰明四處比價,結果吃虧上當卻是最會「算計」的人。希望這幾點小小的建議,能給需要購置相機的新鮮人些許助益。
17:
問題(17) 請問蔣老師何處可以買到黑白的正片(幻燈片)?
--------------------------------------------------------------------------------
(答) 其實各種廠牌之黑白軟片它們在感光乳劑層內的感光物質------鹵化銀晶體,其感光性質本質上都是大同小異的。鹵化銀晶體在接觸到光以後會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看不見的潛影,一旦在全黑的環境下遇到提供電子的顯影劑,就會讓曝了光的鹵化銀晶體還原為黑色的金屬銀,這就是黑白攝影呈像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說,曝光後的底片原本淺淡的色調區域因為曝光較多,經過暗房沖洗後,會形成濃厚的黑色(正好是負像),這就是底片的由來。
至於為什麼會有黑白的正片(即幻燈片)出現?其實那是把曝光後的黑白軟片經過正常顯影作用之後,利用氰化物把形成的金屬銀作一次漂白,再利用化學曝光或把底片取出放在燈光下真正的曝光,再作第二次顯影,就可以把原本黑白的負像作出「反轉」,而變成正像。因此,其實市場上並沒有所謂的「黑白幻燈片」,祇是後處理不同罷了。
18:
問題(18) 我在攝影器材行買了一支看起來非常新,二手的Nikon 85mm f/1.4(AI)鏡頭,在器材行內有一位同好把玩時欲拆卸保護濾鏡,卻把鏡胴連鏡片整個旋轉下來,回家以後才發現無法對焦於無限遠,而且畫面左側比較不清楚,我該怎麼辦?
--------------------------------------------------------------------------------
(答) Nikon 85mmf/1.4AI的確是一支優秀的光學鏡頭,AI鏡頭早已停產,取代它的是AF系統。由於AF(Auto focus)系統的鏡頭,有一片負責對焦用的輕質塑膠鏡片,因此它的品質無法與完全以光學玻璃組成的AI系列媲美。能在二手市場尋到品相佳、價格又低的寶貝的確很不容易。不過目前您鏡頭的問題可能有些麻煩,因為這是二手貨,您在付錢以後,在台灣恐怕就沒有任何的保障可言,不像美國還可以有一段試用期,不滿意還可以要求退還。
言歸正傳,那位把玩鏡頭的「元兇」如果找得到,他必須要負擔修理費用。由此一案例可知,影友在買器材時千萬別讓不認識的陌生人,一起加入「品頭論足」的行列,萬一被調包或損壞,真是有苦難言。不過那位仁兄也外行極點,旋轉保護濾鏡時,如果發現鏡頭前端鏡胴卻跟著轉下來,應該立刻停止,而且把它旋轉回原位才對。(如果硬要把濾鏡懸下,可以在接口處以WD-40噴劑細細噴灑,一定可以輕鬆旋開。WD-40噴劑可以在任何汽車材料行買到,不過千萬別噴的過量,讓它流進鏡頭內部就不妙了。)一旦讓前端鏡片脫落桌面,您再徒手裝回去,肯定會造成精密的鏡頭光軸位置歪斜,就會形成局部脫焦的現象,或造成對焦距離與標示有誤差的情形。這時您可能要到相機修理店(台北漢口街一帶)或代理商處,請求技師幫您作光學定位(Alignment),價格應該在1000元以內
19:
問題(19) 請教蔣老師對於數位照相機的未來展望與看法,有無推荐給大家的機種?
--------------------------------------------------------------------------------
(答) 數位攝影(Digital photography)是發展祇有20年的新興攝影領域,其實我還祇是一個在一旁觀望的攝影人,比我懂數位的年輕攝影朋友應該比比皆是,我祇能把我所認識極為有限的數位攝影知識和大家交流。
最早期數位攝影發展的年代----1980年代,當時美國太空總署NASA為了太空探測的攝影用途,決定研發以數位訊號傳輸,可以不用暗房沖洗的數位攝影之可行性。不過第一代的數位照相機記錄的影像,最高階也祇能作到60萬畫素而已。隨著半導體資訊材料的改進與突破,200萬畫素的數位照相機已經列入平價的入門級產品,而具有跨媒體功能,結合了MP3及DV,集影音記錄功能於一身,具有400萬畫素的數位照相機,售價祇需台幣1萬5千元,數位照相機散發的媚力真是難以抗拒。
不過我以為,數位相機的發展即使方興未艾,傳統攝影(或稱銀鹽攝影)與數位攝影仍然會有一段並行不悖的時期,這段時間可能須要漫長的20~50年,銀鹽軟片才會在市面上完全消失不見,畢竟全世界的照相機有近億台,每一個人拍照的目的與對畫質的要求、儲存與展示照片的習慣都不相同,而且全世界都會與鄉村的生活水準並不一致(回教世界目前還有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他們過著17世紀無水無電的生活,電腦、e-mail、DVD對他們而言都是無意義的;大陸內陸地區也倍極落後,照相機與攝影還是很稀罕的東西。)全球全面數位化的影像時代的來臨恐怕真得等上好長一段時間。
當然我們以「環保」的觀點來審視攝影的未來,數位化應該是必然要走的道路,祇是250 ~ 350 萬畫素的影像才具有135軟片一般的品質水準,想要作出一張20×24吋彩色照片又有120軟片放出來的水準,現在恐怕得要花七八十萬購買最專業的機型(Kodak-Pro Back有1600萬畫素),如果有人拿出4×5或8×10吋的專業正片來比較,當然數位相機更沒得比了。有一回日本某著名照相機台灣代理商與筆者聊天時透露,現在日本所有照相機製造廠都已投入大量心力金錢研發數位影像的技術,深怕被逐步改變中的市場所淘汰,但是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相機製造廠在數位相機的部門都未真正獲利,原因就在於數位產品之研發改良極費時間,但問市商品的生命週期卻很短,有的推出不到半年,就算上一代的舊款相機,價格立刻祇剩下70﹪。因此數位相機幾乎沒有保值性可言,反而傳統照相機強調機械結構、光學工藝、造型質感的優秀品牌如:Leica、Alpa、Contax、Hasselblad、Linhof、Rolleiflex都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所以在數位照相機的技術還未臻成熟有很大進步空間的現在,除非您有專業上的需要,否則最好再等一等。我以為鏡頭光學品質與CCD的良窳才是數位影像成敗之關鍵因素,祇要等到5~600萬畫素的機型,配上Carl Zeiss或Leica鏡頭,祇需2萬元台幣之時,我一定會去買一台。
我以為目前單眼的數位照相機由於可換鏡頭,加上CCD特性普遍比較優異,色調非常接近傳統軟片,而它又有內建的白平衡(white balance)功能,等於裝設了色溫錶和自動校正濾色片,傳輸快速功能強大,最為新聞攝影記者和服裝攝影師所樂用,其中又以Nikon D1X有547萬畫素評價最高。此外,配備Carl Zeiss鏡頭的Sony DCS-F707具有524萬畫素、配備Leica鏡頭的Panasonic DMC-LC5有390萬畫素應該都很值得推荐。如果您是非常講究品質的專業商品攝影師,可以考慮使用可以裝在傳統120或4×5相機的數位掃描機背,如Kigamo6000+、Leaf、Kodak Pro back、Imacom、MegaVision等廠牌,當然它們的價格都在50萬元以上,可以先和代理商聯絡,親自*作比較後再作決定。
二》攝影技巧篇
http://gc.shu.edu.tw/~tjchiang/FAQ/p...kill/index.htm
1:
問題(1) 在1997年12月攝影天地的專欄中,蔣老師曾談及鏡頭熏膜的重要性。我偏愛大自然景觀攝影,多半使用廣角鏡頭拍照,發現在逆光或側光時畫面的整體曝光正確。但是陰暗區域往往一團黑,「鬼影」十分嚴重,請問應該如何改善?另外我聽某位攝影者表示,似乎更換德製蔡司鏡頭方可避免此一現象,此一說法是否可信?
--------------------------------------------------------------------------------
(答) 逆光或側光取景攝影雖然整體曝光正確,但是暗部缺乏細節,主要的問題多半是曝光的問題。一般而言,最亮的區域到最暗的部份黑白底片祇能記錄五級光圈的亮度差,如果你不用Zone System的拍攝方式(即暗部決定曝光,亮部決定顯影),你的暗部必定是污黑一團。這時你可以用人造光源(如閃光燈)作補助光,但閃光燈不可以超過自然光的曝光讀數,不然會變得很不自然。這時你最好有入射式測光錶,切記:在閃光燈同步的快門速度以下,閃光燈和被攝主體的距離及相機上的光圈值,決定了補助光的強弱,而和快門無關,你也可以用白色大張卡紙的反光作補助光源,如此被攝主體雖在陰影中,也不會死黑一團。例如:自然光在明亮區域讀數是f/16,1/60秒,陰影下的主體可能讀數祇有f/5.6,1/60秒,兩者差了三格光圈,你可以用f/16,1/60秒作為整體曝光,把閃光燈對被攝物主體的入射光讀數調整到f/5.6這時主體的細節一定會增加。
關於德國鏡頭是否可以避免此一現象,我認為高級鏡頭並非萬能,祇會有相對較輕微的「耀光」和「鬼影」,惟有儘量避免鏡軸過份靠近光源,或加用適當的「遮光罩」才是比較合宜的對策
2:
問題(2) 請教蔣老師如下的問題,為何一般135單眼相機不採用入射式測光錶,而是採用反射式,如果用入射式會有什麼優缺點?如果以手持入射式測光錶,如何在風景攝影的場合測光,尤其是用廣角鏡拍照?
--------------------------------------------------------------------------------
(答) 我想來函的讀友一定是已入門的影友,遇到曝光的問題,希望能解決其曝光沒有絕對把握的煩惱。其實即使身價不凡的職業攝影師也一樣有曝光不準的問題,只是在工作上他有各種儀器或大量的測試樣品幫助他控制,把曝光不足的可能性減到最小。
筆者最近觀賞了一位攝影圈內財力十分雄厚的玩家所辦的幻燈片欣賞會,他用的全是最昂貴的器材,據他說每一次拍照都耗用五十卷以上幻燈片,所以展示的一百多張作品照理說應是精挑細選的精華才是。可惜有不少片子曝光嚴重的不足,雖然高解析力的鏡頭把亮部細節交代地十分完美,色彩也極為飽和,但筆者卻可以立刻判斷這是技術上十分稚嫩的玩家所拍,因為只要光源不是順光的場景,曝光就有明顯的失誤。這也難怪許多影友開始想擁有一支入射式的測光錶。
在筆者初學者攝影的60年代,記得在藝術圖書公司出版的攝影叢書中,有看過Konica還是Olympus曾經有出過白色塑膠製半圓球的配件,可以直接裝在標準鏡頭的前方,只要對準光源的方向,在觀景窗內可以讀取入射式的讀數。可是這個方式並不可能讀到某一精確位置的讀數,因為要容下我們腦袋的位置。所以在最適合入射式測光的人像攝影場合,反而並不適用。而且這種配件隨著反射式TTL測光表的改良,已沒有太多人要用。即使現在買得到這種配件,我相信可能只適用於某個焦距的鏡頭或全面平均式的反射式測光系統。如果閣下果真想取得入射式曝光的資料,可以用灰卡以及黑白攝影精技一書第48頁所列的表格獲得光照度的相關資料,作為入射光讀數的參考。
至於如何在戶外風景進行測光,我建議您使用相機的TTL測光錶,只要陽光的角度很低(如黎明或黃昏,陰影拖的很長很深);光源又不是順光的情況,攝影者就要小心,任何的測光錶都可能發生誤讀。我還是要強調入射式測光錶比較適合光源位置調整十分容易的棚內工作,用它來戶外測光,尤其使用廣角鏡,畫面涵蓋範圍很廣,我們很難作到不同受光區域的測光讀數,而且肉眼所見與軟片接受的光照度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比較傾向戶外攝影採用機內的反射式測光,只要在逆光時增加1至1格半曝光,側光增加半格至一格的曝光。為了保險起見,只要感覺光源方向或主體色調分佈有異常的感覺就用「包圍式」曝光,多拍幾張,一定可以選出曝光最理想的一張。
至於添購手持測光錶的時機,我以為等到您有專業上的需要再買也不遲。我個人點測光錶、入射式可謂一應俱全,但是用135機拍幻燈片我都是以機內測光錶,很少有失誤的情形發生,親愛的影友不要想太多。
3:
問題(3) 聞知蔣老師在任教世新以前曾從事專業攝影工作,對於燈光頗有研究,可否就「光比」作個說明,又拍攝室內肖像照以什麼樣的「光比」較為適合?
--------------------------------------------------------------------------------
(答) 的確,在作教書匠之前筆者曾經作過七、八年的商業攝影,從食品、傢俱、建築、骨董器物,到人像、服飾,雖然都有涉獵,但是比我有資格談「燈光」的前輩實在太多,尤其在攝影天地黑白攝影信箱裡談這個問題,感覺上有班門弄斧撈過界的嫌疑。閣下可能看到了我書上有肖像的插圖,故有此問。
在談論「光比」(Light Ratio)以前,我要先談論一個很重要的名詞,那就是Ambient Light,什麼是Ambient Light呢?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包圍光」或「環境光」,它是存在於被攝物周圍的眾多無特定方向的漫射光,由於它的存在,我們可以分辨桌椅下的地面細節;也由於它的存在,可以調整被攝物的反差。我們看到婚紗攝影師出外景時攜帶的大塊反光板,它的目的就在於提供陰影部份足夠的反射光(也就是增加Ambient Light),以減少影像的反差。如果有一個完全沒有Ambient Light的環境(例如月球),在那裡拍照多半都是反差很大的場景。
為了要增加Ambient Light,以減少反差,攝影棚內的肖像照一定要在相機鏡頭光軸的附近,用面積較大的光源營造柔和類似無方向性的包圍光,均勻照明受光面和陰暗面,以它來控制人像的光比與反差。至於肖像的光比多少才較為適合,我以為要看您的用途以及模特兒的年齡、肌膚、性別、臉型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一般年輕女性的肖像,可以用主光2份,補光1份(也就是光比3:1);男性的肖像光比可以稍大(約5:1),但是補光超過主光的八分之一,也就是光比9:1時,暗部的色調已經很難傳遞足夠的視覺訊息。
近年來台灣有許多專拍寫真集的攝影工作室出現,他們為了讓少女的肌膚變得比較白皙,曝光故意過度3-4格,光比是什麼完全不知道,不知所以然地在模特兒的下方擺上銀色的反光板,結果膚色變白了,但是一張臉像平劇的丑角一樣,白得擠在一團,這樣的照片實在不敢恭維。
筆者一直欣賞加拿大籍的人像大師Karsh的作品,利用燈光的技巧傳遞了深邃的人物內涵,50年代完成的作品,至今仍少有攝影家可以超越其成就。希望新新人類的攝影愛好者能先把基本功夫鍛鍊好,再來求新求變。
4:
問題(4) 一位住在桃園專門從事團體紀念照攝影工作的周先生來信詢問,面對老舊且泛黃的黑白照片,用何種方式翻拍可以獲得較高的畫質?是否要加用濾色片?
--------------------------------------------------------------------------------
(答) 筆者正巧在不久以前為親戚翻拍一張6×9公分印樣的照片,原稿也已經泛黃。我發現泛黃的黑白照片,純白色調已經消失而變成了淺黃色,中間調則影響較小,最濃黑的部份則幾乎沒有影響。它的色調範圍會因缺乏亮部的階調,而顯得反差較低。我認為您可以使用解析力最佳的Kodak Technical Pan 2415底片拍攝,使用反差比較大的鏡頭如Leica、Mamiya、Fujinon的鏡頭拍攝,把感光度調低一格(曝光過度),以求得底片的暗部階調可以充分的區分。
如果照片原稿本身反差不足,缺乏深色調與淺色調,則可加用藍色濾色片,以加大白色調與中間調的反差。放相時則可選用多重反差的光面相紙,反差不足則用更高的號數放相。如果深色調顏色還不夠濃,可以再用調色液加重。由於Technical Pan本身就有高反差的特性,這樣的方式應該可以把泛黃的黑白照片還原為真正中性的黑白色調相片,品質甚至比原稿還好哩
5:
問題(5) 住在高雄三民區的林韋助讀友來信問了二十個問題,要求我代為答覆。由於許多光學或材料上的問題已超過筆者的能力,翻閱原廠資料和西文書籍也難於尋到答案,尤其討論影像保存的中文書籍,由於市場過小,不可能有書商願意投資,且內容一定有十分艱深的化學與數學問題,讀者並不一定有興趣。閣下如果至國外Photography的網站去查詢,應該會有不少的收穫。在此僅將閣下問及翻拍的兩個問題合併在一起來加以討論:問題之一,翻拍時該用什麼鏡頭最能完整無失的複製影像?問題之二,如果用黑白負片翻拍品質控制良好的彩色正片,可能獲得高品質的黑白影像嗎?
--------------------------------------------------------------------------------
(答) 翻拍作業時用什麼鏡頭最能獲得品質良好的影像?我個人以為要用針對平面影像設計的平場式(Flat-field)鏡頭。這類鏡頭的特性是在物距短的工作環境有較佳的表現;中心到四個邊角能夠有十分均一的解析力;原稿的四條邊界線可以在複製過程中保持直角,而不至於扭曲變形。但是這類鏡頭的的缺點就是光圈的口徑比起一般的鏡頭要來得小。如果閣下使用原廠系統的50-60mm或100mm上下的微距鏡(Macro Lens),會有不錯的效果。如果使用雜牌的變焦鏡作平面影像的複製,效果會大打折扣。
幻燈片的複製,最好添購原廠的蛇腹與幻燈片翻拍座。至於光源的問題可以用藍色燈泡、閃光燈、天空光或白色卡紙的反射光,只是都有偏色的可能。如想獲得大量品質穩定的翻攝正片,可以購買Kodak Ektachrome Slide Duplicating film5071,說明書內有很完整的校正顏色的方法,只要作一次測試,應該可以獲得很專業的效果。不過千萬不要把幻燈片投映在銀幕上,再用照相機來作翻拍,一來幻燈機鏡頭的解析力一般並不夠高,成像將十分鬆散;二來幻燈片投映在銀幕上形狀不易保持平整,很容易變成直角扭曲的梯形,要把它拍下來需要克服的技術問題更多。
如果擁有理想的翻拍設備(包括微距鏡、蛇腹、幻燈片翻拍座、光源),可以購買Kodak Technical Pan 6415黑白軟片,它擁有不可思議的超高解析力─每1mm 320條線,可以拍得最細膩的底片。但是幻燈片本身的階調範圍(最濃至最淺的濃度範圍),往往超過2.40以上,真實的複製CI值1.0,會得到過濃的底片。加上這種底片感光度會伴隨不同的顯影方式而漂移,在複製成黑白底片時可以用Technidol顯影液,以感光度16-25度作測光,顯影時間視原稿的反差而定,20℃為5-11分鐘。如果幻燈片反差十分正常,可以用CI值0.50的方式顯影,應可將幻燈片的濃度範圍壓縮成一半的底片,即2.40×0.50=1.20這樣的底片作成高品質的黑白照片並不困難。
如果您想翻拍成黑白幻燈片的話,可以採用Kodak T-MAX 100,及黑白幻燈片沖洗套件(台北捷登有售)。至於CI值為何,您可以參考進階黑白攝影第七章有很詳細的解釋。
6:
問題(6) 一位在桃園從事商業攝影的詹先生,寄來一封信,信中並附了一張自己沖洗的4x5底片,詢問底片上天空的位置為何出現了許多白點?怎麼避也避不掉,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很久的時間。另外,他還詢問他所使用的大型相機Toyo GII4x5,為何很難使用薩姆定律,作精細的兩點對焦?想聽聽我對於大型相機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
(答) 這是一位工作上經常使用大型相機的朋友所面臨的問題。由於大型相機使用的是頁式底片(Sheet film),拍攝前必須先把底片在全黑的環境下,裝在4x5的片匣裡,一個片匣有正反兩面,可以裝兩張底片。台灣專業攝影往往是按底片的尺寸來收費,所以一般反而是120底片使用的機率最高。這位朋友一定是趁著空檔,使用了不甚清潔的片匣,導致天空的許多白點。
記得十多年前,我在美國和Ansel Adams的助理Mr.Willie Osterman學習大型相機技巧的時候,我印象十分深刻,他一再強調Ansel Adams生前個性十分潔癖,每一次裝片以前,一定要用空氣噴槍從片插的細縫內,來回噴氣若干次,再用駝毛刷仔細地將片匣內的灰塵徹底清除。作完之後,再把未裝片插的片匣輕敲幾下,看看是否還有細碎的塵埃或毛髮從縫隙飄下。重複兩三次後,才會裝上底片。一旦片匣內裝上了底片,他一定用裝三明治的7x8吋的塑膠套,把片匣封起來,這樣片匣就不怕沾上灰塵。為何天空特別容易沾灰塵,我曾經想了很久,我猜應該是4x5相機在呈像時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天空一定在相機的底邊,由於重力的關係,所以灰塵一定會在片匣的下方沈積。
至於Toyo GII4x5,它是入門級的4x5相機,採用的是較老式的U型支架設計,它的對焦方式必須不斷地Try and error,不斷地調整傾角,再對焦,不對再重來,一般外拍型相機,想要實踐Scheimpflug定律—鏡頭面板、呈像面板、被攝平面三者交於一線,可以用極大光圈獲致最長的景深,似乎並不可行。如果想要作到十分精確的拍攝,最好要用Sinar或Linhof,它們都有十分精密的機械設計,兩點對焦尋找焦平面幾乎作到分毫不差。但是它們的價位當然也隨著功能成比例的遞增,一架最頂級的Sinar P2與Linhof Kardan MasterGTL光機身就要15萬以上,而且它們非常笨重,外拍攜帶這麼精細的笨傢伙,似乎是很不值得。因為大自然風景的物距比在攝影棚內要大了許多,拍攝時並不需要作太大的傾角修正,有時祇須縮小光圈即可。
美國在1932~1935年一些住在加州的攝影家組成的F/64 Group,強調祇使用64極小光圈,其實當時他們多半用的是現在看來性能不佳缺乏移軸功能的大型相機Speed Graphic,為了獲得較長的景深,祇有以F/64光圈拍攝。我個人經驗,遇到前景較多的畫面,我會將前板稍作俯下的動作,大約十度左右。我在戶外拍攝幾乎不動後板,因為後板是在作形狀的校正才用。
如果您是專為戶外風景攝影之用,(不作專業建築攝影),您可以用折疊式的大型相機,如:Wista SP、Toyo-45A、Horseman45FA 或Linhof Technika,當然用它們作棚內使用,往往俯仰搖擺的功能有一些限制,並不十分適合。此外,常用廣角鏡的影友,最好購買之前先確定裝上90mm廣角鏡是否必須更換蛇腹,或可能拍下相機軌道,至於是否可以作精確的兩點對焦,俯仰搖擺的角度有多大,反而是次要的問題。
三》暗房技術篇
http://gc.shu.edu.tw/~tjchiang/FAQ/d...kill/index.htm
1:
問題(1) 我曾拜讀蔣老師的大作 "進階黑白攝影"一書,對於「永久保存」的概念十分有興趣,我很想了解為什麼RC相紙不算「永久保存」的材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四五年以前用RC相紙洗的黑白照片到現在也沒有什麼褪色和乳劑剝落的問題。
--------------------------------------------------------------------------------
(答) RC相紙為什麼不具永久保存的特性,這個問題必須先從RC相紙的構造來談。所有的RC相紙在正反兩面都塗有一層不會透水的「聚乙烯」(Polyethylene)薄層,由於「聚乙烯」塗佈,相紙原本的「螢光增輝劑」(Fluorescent Brightener)---(二氧化鈦),與「抗氧化劑」及「能量冷卸劑」會有無可避免的化學反應,將造成日後潛在褪色與乳劑層剝落的問題。Kodak公司在1976年曾經公開承認RC相紙的種種問題,並保證在未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以前,決不停產各型的「紙基相紙」。
由於RC相紙具有處理快速,不需太長顯影、定影及水洗的優點,市場上勢必比FB相紙更佔優勢,不可能因此停產。你所提出的疑問---四五年前洗的RC照片並沒有發生褪色及乳劑剝落的情況,可能是這些照片你儲藏在室內,也可能夾在相簿裡面,台灣室內的溫度及濕度變化並不明顯。筆者在RIT求學時就曾經有過把洗好的Cibachrome RC相紙捲好走回宿舍,當時是嚴寒的二月,室外氣溫為-15℃,進入開著暖氣的室內,室溫為22℃,把照片展開發現相紙已經碎裂剝落,這才明白RC與乳劑之間伸縮膨脹係數不同,所以造成破裂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RC相紙以乾裱(Dry Mount)的方式裝框展示,白天時展示的照明燈打開,溫度升高,會把相紙乳劑層內的水份驅趕而出;在晚上展覽場地關閉,將展示燈熄滅,溫度下降,照片乳劑層又會把相框內的濕氣吸收回去。由於「聚乙烯」本身不會吸水,它的尺寸相對而言較為安定。反之乳劑層會不斷地釋放與吸收濕氣,形成「伸展」與「收縮」的尺寸變化,最後造成乳劑層的剝落現象。這也是一般藝廊、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不願意收藏RC照片的原因。
2:
問題(2) 我曾經聽別人說,黑白底片沖洗時以「清水」取代「急制液」效果比較好,是否確有其事?
--------------------------------------------------------------------------------
(答)關於黑白底片的沖洗我個人也有類似的疑惑,早在十多年前筆者還是大學攝影社團的成員時,就曾經聽聞攝影前輩告知「清水」替代「急制液」的偏方。
就以「顯影主劑」中的Hydroquinone而言,它是負責底片「亮部」的銀粒子的轉換,它必須在pH值高於7的「鹼性」水溶液之下才會有明顯的化學反應。因此之故,所有的顯影藥劑都加有所謂的Accelerator(即「加速劑」),就是鹼性的物質,如Borax(硼砂)、Kodalk Balanced Alkali(平衡鹼)、碳酸鈉等化學成份,以加速「亮部」的作用,使「顯影」步驟早一點完成。因此我們如果在底片完成充分「顯影」之後,改用清水潤溼清洗「顯影」後的軟片,附著在軟片表面的顯影藥劑並不會停止「顯影」作用,充其量祇是減緩「顯影」的作用罷了。
所以對底片「濃度」非常講究的Zone System攝影家不會採用這種方式,而以傳統的「急制液」停止底片的顯影, 筆者推測當時攝影前輩告知以「清水」取代的目的,可能在於很多攝影朋友到化工原料行買廉價的「冰醋酸」化工原料,自行調配「急制液」。由於化工原料的「冰醋酸」純度較低含有多量雜質,恐怕會傷害感光乳劑。同時千分之十五的比例許多影友並不在意調配的精確度,時常調成過濃的「急制液」,在酸鹼中和時可能釋放大量的「熱」與「二氧化碳」氣體,容易在底片上生成針孔。兩相比較似乎清水反而比較安全一些。另外使用「急制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保護「定影液」,使得可以回收再用的「海波」或「硫代硫酸銨」的定影藥劑,不致受到殘留鹼性「顯影劑」的污染,將可延長其使用壽命。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不要以「清水」取代「急制液」。
3:
問題(3) 請問頁式軟片之沖洗方式?
--------------------------------------------------------------------------------
(答) 關於頁式軟片的沖洗方式,我習慣於一次一張地用「盤式顯影法 」處理。必須在黑暗中摸索十幾二十分鐘,剛開始一定很不習慣,不過久了就會熟練。我的建議一定要先經過「預濕」的步驟,顯影才會均勻。注意手儘量不要碰觸藥液,否則液溫容易改變。不要畏懼用手觸摸感光乳劑.祇要軟片在完全浸溼的狀況,它的表面有一層保護膜,光滑的手指不易污染底片。顯影時乳劑面朝下,不斷地搖晃盤子,這個動作一直作到顯影結束。為了獲得最準確的結果,我每次顯影準備l000cc顯影液(工作液),第一次用800cc,沖完第一張後,舀出50cc舊液,再加入50cc新鮮的顯影液作為補充液,再量一次溫度,這樣比較容易得到恆定且在自己預期中的效果。這個動作需要練習,才會熟能生巧
4:
問題(4) 一位復興商工的張同學來信問,自從由TmaxlO0軟片改用Tri-X400以後,發現把沖好的底片放進有乾燥劑的櫃子,一兩天以後片基就會呈現令人難過的土黃色,不知是何原因?應該如何避免?(使用的是D一76顯影液,急制和定影用的都是llford產品,沖洗時間完全按照說明書的指示,溫度也控制在20度,用的是蒸「硫」水。
--------------------------------------------------------------------------------
(答) 這位讀友並未在來信中附上出問題的底片,也沒有告知水洗時是否也用的是蒸「餾」水。由於來信中把蒸「餾」水寫成蒸「硫」水,我相信這位讀友大概不會如此講究,以昂貴的蒸「硫」水來作水洗。
根據我的判斷,問題出在「乾燥劑」或底片的機會不大,這種土黃色的污斑來自水質不良的機會可能性很高。台灣地區的自來水中以台北市的水質算是數一數二好的;高雄市區工業污染十分嚴重,自來水的水質最為惡劣,如果自來水的管路又十分老舊,蓄水塔也不常清理,水中含有的雜質就會相當多,包括:鐵、砂粒、藻類,以及各種鈣、鎂、銅、鐵等金屬化合物。這樣的自來水如果不加以過濾和煮沸,並不適合用來作攝影用水。上述的水中雜質,尤以鐵鏽的微粒為害最為明顯,它會在底片上呈現土黃色的污斑,很難加以清除。你的問題可能就出在這。此外自來水的水質太硬,表示水中會有過量的「鈣」化合物。它和「顯影液」中作為「保存劑」或「加速劑」的「亞硫酸鈉」混合,會生成白色細碎的「鈣」之沈澱物。如果「顯影液」的速率又不高(像採用「硼砂」作為加速劑的D一76),因為「顯影液」的pH值在9以下,這種「鈣」的沈積就更為明顯。所以閣下使用D一76作為「顯影液」時最好用加熱至52度的蒸餾水來調配,比較不會出問題。
萬一底片上出現白色小點,可以把它浸入2%的「冰醋酸」水溶液,再用潔淨的軟水或蒸餾水作最終水洗,就可完全消除。
5:
問題(5) 我十分不明白為什麼「濃縮定影液」要分成軟片用和相紙用二種不同的稀釋比例,這樣造成我使用上很大的困擾。另外是否有方法讓我辨識「定影液」失效與否?
--------------------------------------------------------------------------------
(答) 這個問題可能是許多黑白影友都遇到的難題,即使有許多年的暗房經驗也未必能夠完全清楚個中原委。「濃縮定影液」分成相紙用和軟片用二種不同的稀釋比例,主要的原因在於l000cc定影液之中如果溶解超過2公克的銀,就無法有效地「定影」相紙。但是如果使用在軟片上,1000C.C.「定影液」內祇要銀的量不超過6公克,就還可以持續地進行「定影」作用。因此即使以相紙用之稀釋比例來「定影」軟片,祇要「定影液」很新鮮,就有足夠的能力來溶解未「曝光」和未「顯影」的「鹵化銀」。但是拿已經處理過底片的舊「定影液」來「定影」相紙,如果「定影液」內銀的含量已經超過2公克,它就已經算是失效,不過可能它還可以用在軟片上。但是已用作相紙與軟片的定影液,彼此不宜再互用。以防相紙及軟片定影時溶入之不純物質無法水洗除去形成污漬。
由於舊的「定影液」內之「定影主劑」和「硫代硫酸銀」的化合物會在「定影」時滲入相紙的紙基中,很難用水清除。所以筆者建議在使用FB相紙時,應使用新鮮的定影藥液。至於軟片用的「定影液」是否已經失效,可以剪一小段底片的片頭,把它置入「定影液」中,祇要底片的乳狀底基變成透明時間在2分鐘以內,就還算是新鮮。變成透明清徹的片基如果時間超過廠商的建議時間,這樣的「定影液」就算是失效了 ,應該重新調配。
6:
問題(6) 目前市面上可以購得的黑白相紙顯影液有許多種,如Kodak之Dektol,Ilford的Ilfospeed及Edwal之TST、Ultra一Black顯影液。這些顯影液的化學性質及蔣老師的使用經驗,可否透露給所有喜愛黑白攝影的朋友?我曾經作過這樣的測試,把多種顯影液一起同測。但是發現中間的變數太大,終至宣告放棄,很希望聽聽您的高見?
--------------------------------------------------------------------------------
(答) 讀完這位正在服役的讀友來函,讓我頗為欣喜也頗為憂心。喜的是有很多喜好黑白的同好加入這個行列,憂的是我擔心過多的資訊將徒增同好的負擔,養成愛鑽牛角尖的習慣,對於攝影的藝術表現反倒不利。
關於相紙顯影液的表現及化學性質,事實上要和您使用的相紙一起來比較才有意義。因為各種相紙的感光乳劑組成不同,有氯化銀紙、溴化銀紙和氯溴化銀紙,面對不同的相紙顯影液就會有不同的色調呈現,有的是中性黑色,有的會呈現冷黑色,甚至是暖黑色,這些不同的呈色您乍看之下大概並不容易分辨其中的差別,但是把它們擺在一起比較,就可以看出其差異。關於各種顯影液的化學性質的比較,我認為工程十分浩大,您必須先準備一片Kodak出品透射式的灰階(Photographic step TabletNo.2,CATl52 3398),一共有21種濃度,由0.05~3.05,利用印樣的方式來作測試,先找尋曝光時間足以使相紙呈現最濃黑的色調(即Dmax),嚴格控制溫度、攪動頻率、顯影時間等各種變數,這時我們就可以用相紙呈現的反射式濃度繪成一個有三種變數的座標圖。這樣的測試其溫度的偏差要控制在2O℃±0.2℃,在台灣一般家裡連擺放大機的永久暗房都不易,更何況如此嚴格的化學性測試比較.此外,在盤中的顯影液其化學性能因與空氣中的氧不斷起作用,並不能保持恆定,所以比較各種顯影液其間的差別,並不切實際,祇能大致了解它們對於某一種相紙的Dmax、感度、顯影時間,溫度、曝光域、階調的影響。
關於我使用相紙顯影液的經驗,其實在我初次接觸黑白攝影,使用的是日本中外製造的小包顯影液,當時不知道控制溫度、時間的基本技巧,作品品質相當差勁。後來在RIT,因為學校接受Kodak長期贊助,學校化學實驗室外有七八個水龍頭,祇要有塑膠筒你愛裝多少,就裝多少,毫無限制。那時學校提供的是Kodak Dektol顯影液,因此我的黑白照片大部份用的是Dektol。當然回台灣以後。相紙顯影液要自己調配,初時頗不習慣。有一段時間改用Ilfospeed多重反差相紙顯影液,它是濃縮液的形成。用起來相當方便,表現也不錯,但是濃縮液使用到最後常會變成深褐色,最後的三分之一常常倒棄不敢再用,覺得頗為浪費。我還是樂於使用便宜且和所有相紙都可創造不錯色調的Dektol,我所作的相紙測試報告也是用Dektol作為參考。如果您對某一種顯影液的性能已經相當熟悉,其實犯不著經常更換。多拍有趣的照片絕對比追求影像的細微枝節更有意義。
7:
問題(7) 本人是一位黑白暗房的新手,前些日子添置了沖片罐、溫度計和三四種必備的藥水,準備進行首次的底片沖洗;不幸沖出來的卻是白片,什麼影像都沒有,令我十分沮喪。我自認沖洗時溫度控制作的很好,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
(答) 由於您並未將問題底片寄回,所以我祇能根據閣下的敘述,探索可能出現的問題。我想出現白片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閣下的底片根本沒有曝光,可能您在裝片時底片並未完全捲入片軸,上片時底片停在原格,當然不會有影像呈現;二是閣下在沖片時可能將兩種最主要的藥液次序弄錯了,原本應該是先「顯影」再「定影」,您把它們的次序弄反了,變成「定影」在先,「顯影」在後,所有的鹵化銀都被定影主劑溶解,當然也不可能生成影像。但是究竟是拍攝時的失誤還是沖片時的糊塗?可以用底片齒孔旁邊的記號(Edge Print)來作觀察,如果這些英文字或阿拉伯數目還在,祇是沒有影像,那表示您的沖洗並無問題,問題應該出在裝片;如果連這些Edge Print也不見了,表示您一定把定影液當成顯影液了,下回可請您千萬不要搞錯。
我教您辨識定影液顯影液的簡易方法,您可以剪下兩小段曝了光的片頭,把它分別浸入兩種藥液中,在一兩分鐘內片基由乳白色變成透明的,就是「定影液」;片頭變得十分濃黑的就是「顯影液」。或者您用一包pH值試紙,凡呈鹼性的是「顯影液」,呈現酸性的是「定影液」。您也可以用油性簽字筆在容器上註明是何種藥液,保證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8:
問題(8) 本人曾經拍了一張個人相當滿意的照片,後來為了參加校慶的影展,特別用了相同號數的相紙放大成16x2O吋的大照片。可是說來相當奇怪,反差變得不夠,調子也比小照片差了很多,不知道是何原因,請教蔣老師如何避免這種問題?
--------------------------------------------------------------------------------
(答) 這個問題大概出在兩種情況,第一,同一張底片放大倍率不同,底片原本的粒子變成不同的粗細,我們在觀賞照片時,對於比較高倍率的放大,因為粒子結構變得比較鬆散與粗大,所以在視覺上會感覺反差變得比較小。第二,不同尺寸的照片正常的觀賞距離並不相同,由於肉眼的解析力會隨著觀賞距離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不同色調間的變化所形成的界線會變得較不明顯。為了提昇肉眼區分不同階調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反差,使得中間調的變化能夠較為快速而明顯。所以在放大照片時有不同的反差標準。
我個人使用4x5大底片,放大照片不常超過20吋,由於放大倍率僅有4倍,粒子變得粗鬆的程度還並不明顯,個人覺得8x10吋用2號,16x20吋調整到2號半就很理想。閣下在使用135小底片放大至20吋,其放大倍率已有14倍,如果拍攝鏡頭的解析力不夠高,放大機用的放大鏡頭也不是專業等級,粒子一定變得很粗鬆,放大照片的反差可能需要調整一號到二號之譜。我要奉勸閣下不要超過底片正常的表現能力,即使反差加大仍然不能改變粒子粗糙和解析力降低的事實。
9:
問題(9) 我曾經拜讀您寫的兩本黑白攝影 的大作,對於「墓歌」和「霽」這兩張作品非常喜歡,很想知道怎麼拍成的。我們攝影社的學長告訴我,這是Zone System作出來的,但也有人說其實這祇是Low Key和High Key的照片,前者祇要曝光不足,後者祇須曝光過度即可達成,請問究竟應該怎麼拍?
--------------------------------------------------------------------------------
(答) 這兩張照片是本人早期的作品,的確它們是屬於Low Key和High Key的照片。我不想在這裡說明Zone System控制的細節,祇要藉此告訴閣下與國內的許多讀友,Low Key的照片和曝光不足的區別。所謂Low Key的照片是指畫面有90%-95%的面積是深色調,僅有5%-10%是極淺淡的色調,畫面裡幾乎沒有「中間調」可言,這種色調呈現兩極化的照片,就是常常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低調作品。雖然故意曝光不足會使得照片呈現昏暗的深色調,但是閣下要記住好的Low Key作品,雖然呈現的是大面積的深色調,但是它卻有表露細節的區域,雖然色調很深沈,卻不至於漆黑一團,這和一般曝光不足兩三格光圈的狀況並不相同。
另外,小面積的淺淡色調則成為畫面很重要的表現重點,如果此時能表現出清晰的「亮部」細節(而不是沒有太多視覺意義的天空背景)這一張照片就會顯露很強烈的視覺張力,充滿了視覺上的美感。由此觀之,Low Key是一種主動控制「暗部」與「亮部」兩種極端色調的結果,和「曝光」不足並不相同。由於「暗部」與「亮部」細節很重要,透過Zone System的控制,可以很容易作精細的色調控制,所以LowKey和High Key的照片成功的機率比較高。
至於High Key的照片則和Low Key相反,是由90~95%面積的淺色調和5~10%深色調所組成。畫面中一定要有深濃的黑色調出現,否則祇是曝光過度的照片罷了。一般人面對這種淺色調場景興緻勃勃地拿起135相機拍攝,結果往往成為灰暗一片的照片,和肉眼所見的差異極大。原因在於相機的測光錶會把大片淺色調的色調轉換成反射率為18%的灰色,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祇要曝光增加二~三格,就有很優雅High Key的照片在手了。
10:
問題(10) 我是一位專科生,加入攝影社團學攝影已有二年時間。今年暑假我利用打工機會賺了二萬多塊錢,想以三萬元的預算在校外的住處搞一個暗房,請問蔣老師我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放大機及週邊配件,使暗房作業較為舒適?
--------------------------------------------------------------------------------
(答) 這位同學的來信讓我有些困擾,因為閣下並沒有太詳細的說明您對舒適的要求標準,以及您暗房的大小和預備使用的年限。因此我祇能以學生暗房的要求標準來作一些建議。
首先,我認為三萬元的預算嫌低了一點,如果多一萬元的話,您在搭配上會比較理想。在「放大機」方面我認為您應該買「散光式」的放大機,燈頭最好有「多重反差」濾色片在內的機型,這樣在放「多重反差」相紙時十分方便。我不建議您買「聚光式」的放大機,因為它的光質很「硬」,容易在四邊出現暗角,同時使用一段時間後,它的一組聚光玻璃在台灣十分潮溼的氣候下,容易生成黴斑,非常難以清除。放相時天空會出現不規則的斑點,相當難看。世新平傳系在幾年以前為高階暗房耗費鉅資添購的4X5聚光式放大機,就因為這個問題讓計多畢業製作的同學為之氣結。
在二~三萬元以內我推薦您買Technograde的放大機。它在使用上相當方便,也很「耐*」(世新基礎暗房採用這一款的放大機頗受好評。我聽不少學生說另一廠牌的Kaiser放大機也相當優異,價格則稍貴)。我不建議您買燈泡位置可以調整的放大機,這種性能一點也不實用,但是卻因此容易造成光源投射的不均勻。這是十分嚴重的問題,幾乎讓暗房作業停擺,世新在改制學院初期曾買了一批這種放大機,引起不小的「民怨」,最後束諸高閣,可為殷鑑。
至於鏡頭我建議您不要買隨機附贈的廉價品,另外花五至七千元買一個Nikon EL,或Componon-S(前者在台灣相當便宜,但是的確是好東西)除了放大機之外,一個好的定時器非常必要,不要貪便宜買國產廉價電子產品,它極不耐用,最好還是買進口的品牌,您還須要買一個四邊格板,我不建議用廉價的二邊格板,它作不出四條黑邊不說,也不容易讓相紙擺在正確位置上。
您可能還須要一個真正的安全燈,西班牙的AP製品相當好用,價格也很便宜。您還需要買塑膠製的洗相盤至少四個,以及一些量杯。量杯計有25cc、l00cc、500cc、1000cc、5000cc多種,連同裝藥水的塑膠容器若干,您可以到台北後火車站一帶的塑膠材料行逛逛,價格便宜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您可能還需要買一些沖片用的設備,包括沖片罐、溫度計、暗袋等等。這些東西都是暗房設備中比較便宜的部份。
由於筆者早年也曾經經歷使用十分「克難」的暗房,我發現真正好用的暗房一定要有很理想的隔光性,但是完全隔光的暗房通風一定不良,所以在預算以內,能夠添加一部二手冷氣,相信一定會增加不少閣下在暗房工作的舒適性,不知這樣的答覆您是否滿意。
11:
問題(11) 我在一次攝影家的演講中聽到增感一格延長25%顯影時間,增感二格延長50%顯影時間的說法,我按照他說的方式沖片,效果並不如預期的好,請問是他說的有誤,還是我沖壞了。
--------------------------------------------------------------------------------
(答) 關於「增感」顯影很多影友都想嚐試看看,其實說穿了不過是故意把「感光度」提高,祇好延長顯影時間的補救措施罷了。由於曝光不足,暗部全溶在一起變成一團污黑;由於「顯影」時間延長,中間調區域會生成粒子粗糙,毫無細節淺淡色調。關於這位攝影家的說法可能是他個人的使用經驗,它可能祇適用於某一特定種類的軟片。我個人認為除了在夜間或運動攝影,拍攝時受到快門速度必須提高的限制,「增感」顯影才可一用,而且增感四格以上效果就很差了。我曾經看過一些學生在大白天用50度的底片增感至800度,問它這樣拍的目的,他也說不上來。因為粒子變粗,反差很大的照片往往並不悅目,這也難怪您作出來的照片效果不佳。
我在RIT讀書時,那時候新式的薄殼粒子(T-MAX ,Delta)還未問世,那時候技術攝影系的老師教我們一個增感顯影的概略公式,就是把標準顯影時間乘以1.4,就是增感一格的顯影時間,乘以2就是增感二格,乘以2.8就是增感三格的顯影時間,它對於傳統乳劑如HP5,Tri-X有不錯的適用性,您可以試試看。
12:
問題(12) 請教蔣老師一個問題,我一直使用的是Kodak Dektol相紙顯影液,用於RC或FB相紙效果一直很不錯。我在安瑟.亞當斯論攝影一書中,看到他使用的調配比例卻是1:3到1:6,顯影時間則長短不一;這和我慣用的1:2比例並不一樣(我習慣RC紙顯影1分鐘 ,FB紙2分鐘),究竟兩者有什麼區別?各有何優缺點?
--------------------------------------------------------------------------------
(答) 由於Kodak Dektol相紙顯影液和D-72配方十分近似,是一種萬用顯影劑,它的反應快速、壽命很長,能夠獲得優異色調複製(Tone Reproduction)結果,而且價格十分低廉。不瞞您說,過去我一直是以1:2、20℃的方式顯影相紙,效果和您一樣也相當不錯,不過如果我要嫌的話,就是有些淺色調的層次會比較顯露不出來,須要仔細的加光或調整相紙的號數才行。有時亮部的色調反差平淡。很難看出中間的變化,這時另一種解決的辦法就是增加顯影液稀釋比例,並延長相紙的顯影時間。
我個人慣用單盤相紙顯影,而我的原則是儘量保持固定的顯影液溫度為2O℃,顯影時間RC紙維持1分鐘,FB紙定號數3分鐘、可變反差2分鐘;如果發現重要的亮部層次不夠,就改為1:3,顯影時間各加1分鐘。但是各廠牌的乳劑構造有一些差異,有時過長的顯影時間會將顯影藥劑滲入紙張纖維中,在影像的部份會有不規則的斑點出現,非常難看也難以清洗。所以依我的經驗,FB相紙顯影時間不要超過4分鐘,至於1:4-1:6的比例我至今未曾用過這麼高的稀釋比,我相信除非是想強調大片亮部細節,除此之外並不常用。
此外,1:2達到Dmax的時間會比1:3要快,處理能力也比前者略佔上風。以1:2顯影2分鐘和1:3顯影3分鐘處理FB相紙,我個人認為在暗部和中間調的表現十分鐘接近,祇有亮部的色調延伸1:3會較佔優勢。閣下想用1:2或1:3,甚至1:5,其實自己試一下就可以比較其中的差異
13:
問題(13) 請問在使用T-max軟片時,為何顯影完畢倒出顯影液,此時藥液卻變成淡紅色,是否顯影液壞了。此外。我按照廠商的指示定影五分鐘,為何片基出現粉紅色。我延長定影時間為八分鐘仍不見完全褪色,有什麼方法讓這擾人的粉紅色消失?延長定影時間至十分鐘是否會改善?
--------------------------------------------------------------------------------
(答) T-max底片片基上會呈現粉紅色的現象,是許多人使用後的共同經驗,這一層略呈紫紅色的片基來源,是Kodak公司在軟片中加有較多紅色染料以提高感度且使得其微粒性較佳;再者背面塗了一層紫色的「抗光暈層」,希望光線在照射至感光乳劑後,所有的「幅射能」完全被這一道紫色的染料吸收,不要再反彈回感光乳劑層,形成呈像上的問題。各個廠家幾乎都有不同顏色的「抗光暈層」設計,我記得以前用llford,Fuji軟片就有黑色、藍色、綠色的不同呈色,祇是Ilford的染料溶解性較高,在沖片時的預濕過程大概就已洗掉了百分之六七十,再經過顯影、急制、定影的過程,片基上的染料已經完全洗淨,沒有任何殘留的顏色。
但是Kodak T-max軟片上的紫紅色染料含量較高且可能溶解性偏低,在2O℃的藥液或清水,並不能完全溶解。所以在正常的定影步驟結束,片基上常常仍有紫紅色的染料沒有洗淨。雖然延長定影時間至10分鐘,仍不見得完全溶解,可惜過度定影之下,銀粒子有被定影液溶解的可能,對於底片的細節與銳利度都有不利的影響。最好正常定影後使用海波清除液(Hypo Clear Agent),浸泡2-3分鐘,染料就會立刻溶解,底片片基會呈現十分透明的現象(一大包才一百多元,稀釋成20公升的工作液,一次二捲片子用500cc,每捲才二塊多錢不到哩)。如果閣下不願意使用海波清除液,可以用更長更劇烈的水洗,也可以讓染料褪去。據Kodak公司技術資料顯示,這一種紫色的染料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遂漸褪色,所以讓底片被日光照射下就會變得十分透明。
14:
問題(14) 本人一年前購買了一百呎黑白軟片,眼看即將過期,我該如何保存這些尚未拍完的片子?曾聽人說「改裝片」品質要比「原裝片」要差,是否確有其事?
--------------------------------------------------------------------------------
(答) 我認為不論原裝或改裝片,銀鹽乳劑都應該儲存於低溫低濕的環境,才會減緩乳劑「熟化」的現象。我的方式是將大量的軟片儲放在冰箱的冷凍室內,祇將少量的軟片放置於一個鐵製餅乾桶內。儲放於冰箱的冷藏室內。所以閣下應該將這一批即將過期的軟片儲存在冰箱的上層,為了試驗底片是否已經失效過期,您可以取一支底片的片頭,在全黑的環境下剪取一小段,經過正常的「顯影」、「急制」、「定影」的沖洗過程,您可以觀察一下底片是否已經開始泛灰,祇要它的片基比新鮮的底片要深,就表示這一批底片已開始老化變質。您可以在顯影劑中加入5-2Occ的10%溴化鉀,它會抑制未曝光的鹵化銀轉換為金屬銀的化學反應。不過請您千萬別使用KodakT-max顯影劑,因為它本來就會加速片基的全面性泛灰。
關於"改裝片"是否比「原裝片」的品質低落,由於100呎的Bulk Film,主要是給大量的用家或者電影片放映使用,須要機器馬達的快轉或倒片,它的抗拉力一定要比較高(上回市府拔河事件拉斷手臂的悲劇,就是拉力經由長繩子傳導的結果),所以100呎底片的片基會比較厚一點,它的透光性相對也會降低一些。如果兩張曝光完全相同的「原裝片」與「改裝片」,在製成照片時,「原裝片」的黑色調一定會比較深一點,而且色調表現的範圍也會比較寬一點點,閣下不妨作一次實驗看看是否果真如此。此外改裝機內如有灰塵附著,將造成橫向的刮痕,這也是影響改裝片品質的重要因素
15:
問題(15) 曾經在您的大作「進階黑白攝影」中發現有一種海波清除液,叫做PermaWash,不知台灣可否買到,它與Kodak的Hypo Clear、Ilford的Gallerie Washaid、Edwal的4&1性能有何不同?
--------------------------------------------------------------------------------
(答) 話說十多年前筆者在美國RIT學習攝影,當時美國的黑白攝影由於Ansel Adams、Minor
White經常性於全國各地舉辦Zone System講習會與攝影展覽,有為數頗多的支持者。為了滿足這一批人在製作黑白相片的方便,美國有一位黑白攝影工作者Fred Picker便創立了Zone VI Workshop,開發了許多黑白攝影的優良工具,如8x10吋的木質大型相機,經過校正修訂可以直接在濾色片後測光的點測光錶,克服烘乾效應(Dry-down)的放大計時器等等。在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間,Fred Picker累積了不少的財富。至於從事黑白攝影的美國在地攝影家們使用的化學藥品,則幾乎清一色是Kodak的產品,因為Kodak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攝影工業龍頭,即使Agfa、Ilford以稍低於同級Kodak產品的售價行銷,大家仍然愛用美國本地的商品。
Edwal和Heico就是兩家敢向Kodak挑戰,專門生產黑白化學藥品的美國廠家。其中Heico出品的PermaWash,就是號稱底片祇須一分鐘初次水洗,一分鐘浸泡PermaWash,一分鐘最後水洗就可達到永久保存標準的海波清除液,可惜國內買不到。美國Edwal公司出品的4&l則是一種藥液可以同時去除海波定影主劑、殘餘的銀離子、海波與銀生成的化合物以及由於顯影劑被帶入定影液內與感光乳劑生成的硫氰複合物的強力海波清除劑,稱之為Hypo Eliminator。由其外包裝之內容物觀之,含有氫氧化銨、氫氧化鈉、類丙醇、乙烯乙二醇、間重亞硫酸鈉等成份。至於PermaWash祇含有亞硫酸銨、亞硫酸鈉的成份。由於化學家發現2%的亞硫酸鈉水溶液,容易和經過短暫水洗但富含硫代硫酸鹽的感光材料產生置換作用,亞硫酸鹽比硫酸鹽容易被流動的水移除,所以一般的Hypo Clear Agent都有縮短水洗時間的優點。
筆者個人的經驗Edwal的4&1應該具有最強力的海波清除效果,如果影友有需要可以向台北楔石(Tel:02-27683830許力仁)洽詢。但是由於它的成份比較複雜,筆者建議經過比較完整的水洗,再浸泡4&1會有比較完美的結果,如果閣下把相紙從定影液撈起來,直接投入4&1,而不經過一兩分鐘的水洗,可能會在相紙的白邊(或底片未曝光的部份),生成暗褐色的污斑。至於Kodak的Hypo Clear應該和PermaWash特性十分類似,使用前都要搖一搖,以免亞硫酸鈉沈澱, 影響藥效。不論您用的是那一種海波清除劑,第一水洗都要作得很徹底,才能保障後續動作的成效。最終水洗也應該仔細地讓水流迅速流經感光材料的每一部份,不斷的換水才能確保底片和照片的歷久彌新。
由於Iiford出品的Gallerie Washaid標榜是為紙基相紙Gallerie所設計,用在FB相紙應該與上述的海波清除液性能相近,用於底片理論上也並無不妥,閣下就上述產品的使用說明擇一購用即可,它們的效果可能在五年以後才能顯現。
16:
問題(16) 請教蔣老師在使用FB相紙時(尤其是11xl4吋以上),如何使相紙在乾燥以後保持平整,有沒有簡單的工具和方法,可以介紹給我,我為了這個惱人的問題已經快瘋了?另外,FB相紙的色調是否優於RC相紙,很想聽聽專家的意見。
--------------------------------------------------------------------------------
(答) FB相紙的色調是否比RC相紙要好,要看閣下的底片與需要而定,但是基本上FB相紙的硫酸鋇層(Baryta base),可以提供非常明亮潔白的白色紙基,而它的紙基塗的感光乳劑比RC相紙可以較厚,所以有比較深濃的黑色(即Dmax),FB相紙可能會略勝一籌。RC相紙表面塗的聚乙烯(Polyethylene)和感光乳劑層之間仍有黏貼不良的技術問題尚未完全克服,容易造成乳劑層剝落,所以至今歐美美術館不收藏RC相紙的攝影作品。
至於FB相紙如何保持平整,我個人的作法是在水洗結束以後,把FB相紙自水槽中取出,貼在一片很乾淨的壓克力板上,紙基朝外,感光藥膜貼在板上,在攝影材料行買一個刮板(我用的是日本LPL製,長約30公分,材料是類似汽車雨刷的橡膠)以上到下、左上到右下、右上到左下等方向在紙背上刮掉紙基吸滿的水,然後把相紙平放在烘乾的網架上,進行自然空氣晾乾,大約7~8小時就會完全乾了。相紙可以保持非常平整,沒有凹陷隆起的現象。 如果相紙已經發生不平整的問題,如果您有辦法借到乾裱機,可以用它來壓平,不然就是得再把照片浸溼,重複上述的動作即可以解決。
17:
問題(17) 我在北部某大專院校就讀,參加學校的攝影社已經兩年,也學會了基本的沖洗軟片及放相的技巧。由於社團提供的暗房借用十分不方便,限制又多,我覺得沖片相當麻煩,所以近來多半請沖洗店代為沖洗,可否請教蔣老師台北那一家沖洗店黑白片沖得最恆定標準?
--------------------------------------------------------------------------------
(答) 這位同學的問題反應了校園內許多喜歡攝影卻又無法擁有暗房朋友的共同心聲---自己動手和沖洗店代沖,何者為宜?究竟是為了樂趣,還是為了效率和品質。我舉20多年前,筆者在大學時代宿舍內沖洗黑白底片作例子,當時並沒有「品質」的概念,祇是為了「好玩」和一些莫名的成就感,宿舍內摸黑沖片。為了維持液溫在20℃,還騎了腳踏車到很遠的冰果店買十塊錢的冰塊,一邊沖片,一邊對照日文翻譯的暗房入門指示,生怕出錯。等到片子沖好,看到按動快門的瞬間轉化為黑白的倒影,心裡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快樂與成就。到了沖片的技巧十分熟練,就開始懷疑這個十分routine的動作是否有意義一直這樣作下去。記得有一回和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攝影前輩請教,他竟然告訴我:「沖片時控制溫度其實差別很有限……」從此沖洗黑白底片或放大相片,我就不再控制溫度,至今我十分後悔,因為聽了「高人」的指點,竟讓我早期的 影像沒有一張值得珍藏保存。
我之所以要舉這一個發生在個人的慘痛經驗,就是要告訴所有正在學攝影的年輕學子,一個人一生可能祇拍到一百張自己很喜歡的影像(如果你祇是業餘的攝影迷),萬一把底片送到商業性的沖洗店,不作溫度控制不說,藥水不新鮮也不願意更換,雖然有影像,卻無法顯露黑白攝影的特殊美感,實在可惜。你問我台北那一家沖洗店品質較為恆定,其實彩色或黑白,量少的手工永遠比機械大量處理較值得信賴。筆者曾經訪問過不少業者,黑白的量比起彩色大約是一比一百,很多沖洗店大多仍採用手工處理。請問有那一家肯用20℃流動的清水幫您作30分鐘的水洗,那一家願意幫你作土0.5℃的顯影控溫,這一些小細節都能讓您的照片獲得很細膩的粒子,更豐富的中間調層次,更長久的影像保存年限。但是廠家祇收您50元、100元的沖洗費,它當然不可能作到十分嚴謹的控制。
筆者在教世新攝影組大一的新生,發現那些把黑白底片送去給沖洗店處理的同學,多半是害怕自己動手會出錯,結果得到的底片又濃又厚,很難放相。奉勸各位暗房的新新人類,台北沒有針對其一種底片依某一種反差狀況改變沖洗條件的沖洗店。最好的沖片結果就在嚴格控溫且小心謹慎的暗房新手的手中。
18:
問題(18) 我買了蔣老師的新書--- 黑白攝影精技,其中相紙的研究一章中提及,溫度的控制精確至20±0.2℃,我很好奇究竟用的是那一種溫度計可以如此精確?請教蔣老師這種溫度計是否適合初學者?我曾至攝影器材店選購,發現店中的五支溫度計卻各有不同的讀數,我該挑那一支?我是否應購買四支溫度計,顯影液、急制液、定影液、清水各用一支?
--------------------------------------------------------------------------------
(答) 在寫相紙研究這一個單元時,我發現相紙特性曲線的分佈與形狀,和顯影液的溫度及攪動的方式有很密切的關連,為了獲得更精確的結論,我曾經把已完成的七種相紙曲線廢棄不用,重新再作一次。我改用了一種數位式探針型溫度計,它的牌子是Wise-wind的Digi-thermo,(Ilford也請這家公司作了打上Ilford標示的專用溫度計,價格在1500元左右)我是在台北光華商場二樓右邊的頭幾家儀器行買的,價格在一千元以內。它一共有兩型,一型是-50℃到50℃;另一型是-1O℃到110℃,我以為後者比較適合黑白攝影的用途。它有1秒及10秒兩種測讀方式,如果忽已有十分良好的控溫習慣,它會隨時提醒您現在的液溫是多少度,精密至小數點以下一位,也就是±O.1℃,如果您的控溫習慣不良,您會被不斷跳動的數字攪得雞飛狗跳,心神不寧。如果您的溫度控制祇能作到±1℃,例如:您是初學暗房的影友或暗房內沒有空調設備,我就不建議您買這種溫度計,似乎圓盤式的溫度計比較理想。至於您在挑選溫度計時,我建議您把店裡的相同溫度計統統拿來,放在一杯水中,觀察它們的讀數,選擇最接近平均值的那一支比較理想。
萬一您在選購時沒有作這一個動作,您也可以和同好或朋友的溫度計作一番比較。如果您的那一支和別人相比差異在1℃以上,可以用一個小板手作一次調整。但是切記,您所建立的沖片時間或感光度的資料必須重新建立,以免失誤。至於溫度計是否須要一次購買四支以上,我認為並不須要,謹慎的攝影者一次購買二支,把它們調校地完全相同,一次祇使用一支溫度計。萬一這支工作的溫度計故障,還有一支備用。通常溫度計祇要不摔到地上,數位式溫度計祇要不落入水中,使電路板受潮,都可以使用很長的時間。
19:
問題(19) 我最近在台北漢口街買了一包Kodak Dektol相紙顯影液,不料調配成儲存液時卻發現有很多白色粉末的懸浮微粒,而且顏色很深接近咖啡色,究竟是廠商品管不良的問題,還是我使用的水不夠標準?我是以過濾的自來水煮沸後使用。
--------------------------------------------------------------------------------
(答) 閣下的問題正巧在下數年前也發生過一次,也是Dektol的相紙顯影液調成儲存液的過程,顏色呈現不正常的咖啡色,正常的情況是很淺的淡褐色。這種顏色不正常的情況通常發生在包裝袋內的化學藥品在販售包裝的過程,發生氧化的結果。至於您來信提到產生白色粉末狀的懸浮微粒,我個人的經驗是您傾倒的速率太快所造成。應該要不停的攪拌,等到化學藥品完全溶解後再繼續緩緩倒入,不能一次倒得太急量又太多。萬一發現有很多懸浮微粒,請您不斷地攪拌五至十分鐘,就會徐徐溶解。切記液溫因素很重要,廠商的建議溫度是在實驗室中得來的,不要自作聰明擅自更改。至於是否影響到相紙的品質,您可以剪一段未曝光相紙在放大機下作完全的曝光,再投入懷疑有問題顯影液中,觀察色調是否可以達到正常的深色調,如果您發現無法達到正常深濃的色調,就表示相紙顯影液不正常,應該倒棄不用。
我曾經為了這個問題反映給台灣柯達公司的專業攝影部,可是卻毫無下文,為了一包一百多元的藥粉寫信給美國的總公司似乎小題大作了一點,只好自認倒楣。所以下回購買時請您注意,一定要買外包裝較新沒有明顯摺痕的化學藥品。這一點我比較欣賞代理Ilford產品的興福林老闆,我去他店裡買過一包ID-11,調配後發現顏色有些奇怪(我第一次試用),去電詢問是否正常,第二天他就請專人再送了一包新的ID-11給我,深怕Ilford商品形象受到傷害。我相信只要閣下用得是煮沸的自來水,並非是抽取的地下水,水質不是太大的問題,藥品本身已經變質才會造成藥水顏色變深,影響到藥水的工作性能。
20:
問題(20) 有一位從事掃瞄器研發工作的讀友透過E-mail詢問如下的問題:為了保持底片原稿的平整只好使用有玻璃的片匣,可是卻發現有惱人的「牛頓環」,有沒有克服它的辦法?
--------------------------------------------------------------------------------
(答) 玻璃片匣有惱人的牛頓環,這是許多影友心頭的大敵,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儘量不用。我用的就是隨機附贈的金屬片匣,再用銼刀在兩邊各銼開3mm左右,可以獲得135全格放相的四條黑邊,只要閣下嚴格檢測中心及四個邊角的清晰度,使用5000元以上的放大鏡頭,應該沒有四角失焦的問題。如果閣下的片匣就是玻璃片匣,也不能再作更換,您可以到台北市新生北路一段 42 號一樓的宜坊公司買一罐去牛頓環的噴劑,在玻璃表面上會形成不規則的油狀薄膜,可以避免牛頓環的形成。但是您還須買一罐清潔劑,費用在500元上下。您也可以在那裡買現成的「消牛頓環」的特製玻璃,按照原來玻璃尺寸裁割,再把普通玻璃取下換上就可以了。不過這塊玻璃尺寸不小,有10×12",價格在1500元左右,您可以找幾位有同樣困擾的影友合買,比較划算,祝您成功。
21:
問題(21) 前陣子台北天下氣濕冷,最近又悶熱異常,洗照片不慣於控溫的我,發覺這些日子洗照片的反差、階調很不穩定,請問蔣老師,沖洗相片不控溫真的影響很大嗎?
--------------------------------------------------------------------------------
(答) 很多人誤以為Zone System是萬能的神,可以把所有的階調都表現在相紙上,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在沖片和放相時一定要作控溫。
我個人認為沖片或放相時顯影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0℃,如果閣下暗房內沒有空調設備,至少也要用水浴或冰塊控制在±2℃。如果放相不控溫,顯影液低於15℃,Dmax將不可能出現,深黑色會變成灰黑色,階調被壓縮地很不悅目;顯影液一旦高於30℃,深黑色調會很快出現,只須正常一半的顯影時間,黑色調就會溶在一起,但是淺色調卻會顯現不出任何細節,所以顯影液溫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相紙顯影時間與階調的表現。
我的經驗在20℃±1℃的條件下,黑白階調會有最完美的表現。黑白照片要作得好,只有一個要訣:控溫。
22:
問題(22) 我是一位暗房新手,並沒有專門的暗房,只有趁著家人入睡之後,才躲在浴室裡沖片。有一次不小心竟把調好溫度的顯影液、急制液、定影液、海波清除液等四種藥液弄混了。原想倒掉重調一次,可是心想要浪費不少心力與金錢,因此心一橫憑著自己的嗅覺以及藥液外觀的顏色,判斷何者為顯影液,何者為定影液。結果我猜錯了,一捲底片就這樣報銷了,心裡越想越氣,請問蔣老師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分辨出顏色幾乎相同的各種藥液,何者為何?
--------------------------------------------------------------------------------
(答) 閣下遇到問題,筆者在十年前也曾經發生過。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多買幾個塑膠容器,並用油性簽字筆註明這是某某藥液專用,下回就不會搞混了。萬一你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您正面臨眼前四五種不同藥液,不知如何判斷時,閣下可以用這個辦法:請您在明室中將135軟片的片頭剪下一小段作為測試材料,把它分為四小段,投入四種藥液中,觀察它們的變化。在二、三分鐘以後,如果發現這一小段的底片變得十分濃深,表示正在進行「顯影」,它一定是「顯影液」,如果發現底片的乳狀開始溶解,底片變得十分清澈透明,表示底片正在進行「定影」,所以這一個容器內裝的是「定影液」;另外兩個容器則沒有外觀上的變化,內裝的一定是「急制液」和「海波清除液」。你可以利用鼻子去聞,有刺激臭味的則是「急制液」,因為它是稀釋的「冰醋酸」水溶液,而沒有任何氣味的就是「海波清除液」了。另外沖片時最好按照沖片進行的順序把藥液排好,就不會出錯了。
23:
問題(23) 有一位住在高雄的讀友寄了一封「掛號」信給我,列舉了二十個問題,從影像的保存、沖片水質,問到攝影光學的內容。 由於有些問題牽連太多難於回答,只能就其中的三個子題先作答覆。(1)彩色幻燈片如何保存才最適當?相對濕度很低的極端乾燥環境,是否對影像保存有不良的影響?(2)沖片時使用離子交換處理的水是否有不良影響?(3)沖片用的儲存容器需要講究材質嗎?
--------------------------------------------------------------------------------
(答) (1) 關於彩色幻燈片的保存,我自己的了解是需要在低溫低溼的環境保存。C-41的彩色底片大約可以保存6年,E-6的Ektachrome正片大約可保存11-20年,Kodachrome正片應該可保存超過50年。在顯影時無色的偶染體(Dye Coupler)會變換成染料,儲存在感光材料上。由於偶染體與染料間存有一個很弱的化學鍵,這個化學鍵在酸性的環境之下很容易斷裂,形成彩色影像的褪色。所以十幾年前國內有人開始提倡使用「無酸性」的裱卡紙、片套來保存照片或正片。
以塑膠片套而言,價格低廉的PVC(聚氯乙烯)製品,(多數沖洗店會用它來存放底片,外觀不透明)會釋放氯化氫氣體,遇到潮濕的環境,它甚至會變成鹽酸,都會加速彩色影像的褪色。真正的無酸片套由聚乙烯製成,它有優良的保存性。但是在台灣的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片套與底片(或幻燈片)之間的縫隙,很容易生成黴菌的微生物。因此光使用無酸片套並不能有效地保存彩色原稿,我們還須要營造一個低溫低濕全暗的環境,才算是長久保存的有效方法。
根據美國攝影保存專家Henry Wilhelm的研究,使用無霜型的冰箱,溫度在1.5℃,濕度維持在25%-35%左右,是最理想的保存彩色感光材料的狀況。但是最好裝在密封的聚乙烯塑膠封套內,且冰箱不可以存放其它食物或飲料,因為會散發水份與油脂,對感光材料不利。根據Kodak公司的研究:每降低10℉,彩色感光材料的保存性會增加一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把裝在片套內的底片長久存放在極為乾燥的環境下,如電子防潮櫃內,底片有彎曲的現象,取出後又會回復平整。其實我們在烘乾底片時,底片也會有彎曲的現象,過了一會兒,底片又會漸趨平整。我認為乳劑像一塊海棉,它會吸取空氣中的水份(尤其台灣的空氣濕度長年維持在 70% —100%),經過防潮櫃的除濕處理,可以維持40%-60%的狀態,所以底片會因失水導致內應力的增加,形成彎曲的狀態。是否有不良影響,我以為只要您家裡常用除濕機,室內溼度維持在45%-65%,應該沒有影響。
(2)沖片時使用離子交換法所作成的水,是否有不良的影響,我以為雖然它不是真正的純水,但是已經比自來水的水質在硬度與純淨度上高明許多。而且目前市售的蒸餾水也不是真正經過煮沸蒸餾而得,也是採離子交換的方式提高水質的純度,黑白軟片在水洗過程,只要採用很清潔的純水底片就不容易形成刮痕、污斑或水斑。
(3)沖片的藥水在儲存時,會與空氣中的氧產生化學作用,所以儲存的容器十分重要。我以為顯影、漂白的藥劑化學活性很強,尤其要特別注意,最好採用棕色的玻璃或深色的塑膠容器。市售的白色塑膠容器,它的桶壁仍有很細小的孔隙,可以和外界的空氣接觸,雖然外表不會漏水,但是它卻會使化學藥品滲入塑膠內部,形成氧化作用。這有點像穿了毛衣不擋風的感覺,只有穿上質地細密的皮衣,它才能將空氣中分子阻隔。如果使用可以壓縮容量的專業容器則更理想,因為容器上方的空氣也會和化學藥品起作用。
希望以上的答覆能讓高雄市三民區的林韋助先生滿意,至於其它的問題將會在日後再作回答。
24:
問題(24) 有一位我曾在圖騰攝影教室的學員來電問我,在台灣有無高品質的黑白沖洗店,為什麼他送至台北規模很大的沖印店沖一捲120黑白底片,結果又濃又黑,很難洗成照片?
--------------------------------------------------------------------------------
(答) 我要大聲說貪圖高品質黑白影像,又懶得自己動手的攝影朋友,根本是在緣木求魚,因為高品質的商業沖印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與心力,且成本非常昂貴,幾乎難有利潤。試問沖洗一捲120黑白片要價200元有人會沖嗎?但是閣下算算從預濕、顯影、急制、定影、水洗、海波清除、最終水洗、水斑防止液樣樣要控制在20℃,且夏天自來水水溫常在30℃以上,要降溫就十分費神。如果要用恆溫的清水作水洗就一定要在水龍頭上裝置溫度計,同時要在進水口裝上壓縮機,要作為商用大量的水洗用水,其投資勢必十分可觀。試問一捲底片五年後才可能出現水洗不完善的反應,一般唯利是圖的商家肯為您的區區一捲軟片幾十元的沖洗費,作30分鐘20℃流動的清水水洗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閣下又把經過感度測試的黑白底片送去沖洗,店家所用的CI值標準不可能會為您一位顧客作出調整,所以沖成又濃又深的黑白底片可以預見。
早年我剛接觸4×5系統,也曾把拍好的Tri-X送入RIT攝影系內的黑白自動沖片機,同時按照機器上的沖洗須知調整輸送帶的速度,不料也沖出又濃又厚的底片。至今我仍相信作過底片的感度測試與標準顯影時間的測試,才有可能達成高品質的黑白底片,一般的店家可能可以作到尚能接受的成品,但是我仍十分「鐵齒」地認定Zone System一定要自己去執行,委託他人不可能做到系統化的品管。
25:
問題(25) 本人是黑白攝影愛好者,擁有自己的暗房,平時自己沖片放相,覺得暗房工作十分有趣。由於平時沖片多半用的是Kodak的D-76,原液沖九分鐘,一比一稀釋沖十一分鐘,效果令我相當滿意。用來用去老是用D-76,最近想換換口味,因此託人自美國帶回Kodak在台北未曾販售的顯影劑,包括:D-11、D-19、DK-50,請問我該如何使用,這些顯影劑和D-76有什麼不同?
--------------------------------------------------------------------------------
(答) 我個人在黑白負片沖洗時最早接觸的顯影劑便是D-76,它可以提供最多暗部的細節紋理,反差亦不會很大,而且它有相當優異的粒子性,適合較高倍率的放大用途。如果你想要獲得更銳利的影像,可以用一比一的稀釋比例,但是粒子會稍微加粗。D-76長久以來被黑白攝影愛好者所使用,效果十分優異。如果硬要說一些缺點,也不是沒有,我個人認為它較長的顯影時間,對於分秒必爭的專業人士可能就是一項困擾;另外它對於水質也十分挑剔,過硬的水質容易在底片晾乾時形成白色細碎的的「鈣」沉積物。閣下如果沖片時沒有這些問題,表示您很適合D-76的顯影特性。除非您有特別的用途;D-76應該是相當值得採用的顯影劑。
至於您託人自國外帶回的D-11、D-19、DK-50,其實分別有其適用性。D-11是一種高反差的顯影劑,很適合高反差的攝影題材,例如:白底黑字的翻拍、印刷稿的拍攝,如果您用的是微縮影片或印刷用的Litho片,D-11是很合適的顯影劑。若您拍的是連續調的題材,它可能不十分合適。
至於D-19也是一種高反差的顯影劑,它可以在很短的顯影時間產生很亮麗的底片,並且有很好的保存性與顯影效力,D-19是一種適合連續調的題材,是需要較高反差的顯影劑,Kodak的DK-50則是一般用途的顯影劑,不易污染感光乳劑,十分適合人像攝影的題材。它可以創造十分鮮銳的底片,當然我個人的意見則是它的粒子性表現相對較差。一般美國商業沖洗店比較喜歡用它來作沖洗機用的顯影藥劑,您可以用原液沖洗或一比一稀釋,我各人認為較適合低感光度或120軟片以上的尺寸使用,因為老實講它的粒子實在太粗了,在RIT時我曾用過一次。其實顯影劑的選擇不外:粒子性、階調性、銳利度、感光度、暗部細節、顯影效率等等考量,不要迷信某一種顯影劑或某廠牌的軟片,只要掌握您的攝影需求,都可以作出很優秀的黑白攝影作品
26:
問題(26) 我用FB相紙洗了一批照片,待相紙乾燥以後,發現表面有凹陷或隆起,十分不平整,看起來非常不美觀,我該如何使它們變得像RC相紙一樣平坦光潔?另外,FB相紙應該如何烘乾與上光?
--------------------------------------------------------------------------------
(答) FB相紙在正常水洗之後,最好是以自然晾乾的方式使其乾燥,否則難免會有表面不平整的困擾。我個人的經驗是在完成最終水洗之後,在暗房水槽內靠牆斜放一塊20×24吋的壓克力板,(您可以向美術廣告看板製作的店家請它幫您切一小塊,費用視壓克力的厚度與大小而定)用一支橡膠製的刮板(台北攝影器材行有售),把相紙紙背朝外,影像那一面朝向壓克力板,作出從上至下和從右至左的刮水動作,這時相紙表面大量的水及紙基吸收的水會因外力的排擠,大部份被逐出相紙,您可重覆作兩三次刮水的動作,相紙的乾燥時間會縮短,同時只要您採用平放的方式,一般FB相紙應該不會有不平整的問題。若您買不到刮板,一般建材行也有類似橡膠製長條形的製品可以替代,再不然去汽車材料行買一支雨刷也行。
至於已經發生捲曲極度不平整的照片,我建議把相紙投入清水,再用上述的方式做一次,應該可以改善。如果真的覺得問題十分嚴重,柯達公司有賣一種Print Flattening Solution,使用時以一比二十稀釋,可以防止相紙的過度捲曲,可惜台灣用家須要特別訂貨。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把照片利用乾裱機(Dry Mount Press)直接壓平熨乾,您可以向捷登藝術中心或良遠藝術公司請他們為您服務,或向代理美國Seal乾裱機的百鴻公司請求支援。
至於FB相紙的烘乾方式,我認為用金屬板直接加熱或以熱風烘乾都不十分理想,我各人較偏向自然乾燥(即Air-dry),只要讓相紙平放在晾乾網架上,讓水份自然溢出,不但不傷害相紙,相紙乾燥的時間也很短,大約5-8小時就可以完全乾燥。FB相紙的上光我個人不推薦這種作法,一來金屬板長久接觸相紙難免會受到化學藥品的腐蝕生鏽,不然就是表面有刮痕,上光後會有不光滑的痕跡。以前台灣有賣FB相紙的上光機,把相紙壓在不鏽鋼板上,內部的電熱線可以加熱不鏽鋼板,不過現在已十分少見。若閣下一定要上光,提供您另外一種方式,您可以在家裡選擇大片清潔的玻璃窗戶,先用「穩潔」徹底清潔,然後把水洗徹底的潮濕相紙,乳劑面朝向玻璃、紙背朝外,以刮板用力刮除紙背,讓相紙與玻璃緊密相貼。半天或一天相紙乾燥以後便會自然脫落。形成上光的影像。不過您一定要把玻璃洗得很乾淨,否則相紙黏在玻璃上撕不下來,別怪我沒有事先聲明。
27:
問題(27) 有一位對Zone System十分投入的朋友打電話問我,為什麼HC-110改變包裝之後,顯影時間拉得比較長,顯影藥力似乎比以前變弱了,是否確有其事?
--------------------------------------------------------------------------------
(答) HC-110一直是作用最快速的底片顯影劑之一,的確,不只一位向筆者提及這個問題,連世新攝影組的同學在Zone System課堂上作感度及標準顯影時間測試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有同學在B式(1:7)時,ND(標準顯影時間)居然要延長至8分鐘,Zone Ⅷ的淨濃度居然只有1.10左右,那麼ND+2不是要20分鐘顯影時間才夠。乖乖,這漾怎麼改變顯影時間來控制底片的反差。難怪Ansel Adams生前最怕Kodak、Ilford公司產品更改包裝,因為只要包裝一變,產品的內容一定會作一些修正。對於長時間使用特定商品的攝影家而言,不啻是一種宣告,閣下以前的測試全都白費了。
不瞞大家,以前作4×5沖片時只能控制到沖片前是20℃,只要雙手在顯影盤中接觸顯影液,溫度升得很快,我用HC-110(B式),Tri-X的ND甚至短到只須4分鐘,ND+1在5分半,7分鐘就可以作到ND+2,由於T-MAX對於溫度影響很大,起初我吃足了苦頭,用盡了各種方法以便維持顯影溫度的恆定。但是最近我買了一罐HC-110,以蒸餾水調成儲存液後,發現感光度的影響不大,但是顯影時間比過去要長,以前只要5分鐘,現在卻要延長至6分鐘,ND+2(1:7)延長至12分鐘都不夠。在全黑的環境下待這麼長是很不愉快的經驗。我建議遇到這樣的問題,您可以改用(1:3)的A式,如果(1:7)的6分鐘濃度還不夠,則用A式的4分鐘。HC-110很有意思,(1:7)的8分鐘,相當於(1:3)的4分鐘,(1:7)的3分鐘則相當於(1:15)的6分鐘。總而言之,沖片時間在5至6分鐘效果最好,也不容易發生顯影不均勻的問題,閣下可以試試看。
28:
問題(28) 一位在北部某工專就讀,對於彩色放相很有興趣的邱同學來信詢問,是否可以用黑白放大機改裝為彩色放大機來作彩色放相之用?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比較難以解決?
--------------------------------------------------------------------------------
(答) 關於黑白放大機與彩色放大機的使用,其實兩者在構造上並無太大的區分,它們都有機柱、燈頭、調焦裝置、燈頭升降裝置和鏡頭,一般內裝有黑白反差濾色片的黑白用放大機和彩色放大機的構造很類似,在燈頭光源到底片的通路上都裝有濾色片組,祇是黑白用途的放大機裝的是洋紅(Magenta)和黃(Yellow)色兩種,彩色用的放大機多了一組青(Cyan)色。黑白的多重反差濾色片組中洋紅色的濃度越高,在使用多重反差相紙時得到照片的對比越大;反之,使用黃色的濃度越高,將會得到反差甚低的照片。由於黑白用的放大機各廠牌所裝的Y、M濾色片最高的濃度多在130~199,而一般彩色相紙的Filtration組合起始值多在 40~65之間,如果閣下使用多重反差放大機來作彩色照片,可以用3號半的濾色片(約為60一65M)和1號濾色片 (約為40—55Y)分兩次進行曝光。當然相紙試片的分隔要十分仔細,否則不好判斷。祇要先找到正確的曝光量,再根據偏色來調整濾色片的組合。太黃的話就把l號轉到半號,太過洋紅就把3號半轉到4號,隨著偏色程度的高低來調整濾色片,也可以是三又四分之一,或二又五分之一,因為濾色片濃度是連續變化的。
如果閣下用的是普通的黑白放大機,並無多重反差的濾色片裝置,可以花一千元買一套Ilford Multigrade濾色片組,挑出3號半和l號兩片,裝在鏡頭下方,Y、M 兩片疊在一起就是紅色,找到正確之曝光後,可以利用兩種方式改色。一足抽換濾色片,如太過偏黃,就換上黃色更濃的濾色片號數;而曝光的秒數維持不變。二,則是分 Y、M 兩次曝光,不改變使用的濾色片,如果太偏洋紅就增加M的曝光秒數,維持黃色(即1號)秒數不變;如果太藍就減少黃色的曝光秒數,維持M的秒數不變。如果閣下能牢記:太黃加Y、太藍減 Y ;太洋紅加M、太綠減M ;太紅加Y加M、太青減Y減M的原則就可以試著作彩色的修色。由於彩色相紙的工作溫度到達34℃,所以反而很適合在酷熱難耐的台灣夏日來進行哩。
至於用黑白放大機來洗彩色照片,除了須要分成Y和M的兩部份,比使用彩色放大機可以同時增減Y與M的濃度,一次曝光就可搞定稍嫌麻煩以外。黑白放大機對於電壓恆定的要求較不嚴格,而一般較高級的彩色放大機多半都由原廠加裝穩壓器,對於色彩的表現與掌控比一般較低階的產品更好。
其實使用黑白放大機放彩色相片就相片品質而言,並不一定就比彩色放大機表現差。筆者記得1994年大陸瀋陽魯迅學院攝影系系主任趙大鵬教授訪問世新時,曾經在參觀彩色暗房後表示,大陸的彩色放大機並不普及,他個人的攝影集也是用兩片濾色片以黑白放大機完成。就我判斷其品質也還真不錯,完全看不出是使用普通的黑白放大機作出來的。所以各位讀友不要迷信,別人能,您一定也能。
29:
問題(29) 有一位在自己家裡的浴室進行黑白沖片的朋友發了一封E-Mail給我,詢問應該如何處理暗房的化學廢液?因為他把化學藥水倒在洗臉台內,結果把鑄鐵製造的水管腐蝕地漏水。
--------------------------------------------------------------------------------
(答) 這一個問題相信是住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的影友心中共通的疑問,究竟應該如何處理使用後的各種藥液。筆者在十多年前仍住在台北日本式的木造平房,當時的環保意識不強,筆者和一般影友一樣,把用完的D-76、F-5都倒入洗臉台水槽裡,不然就是把它倒在沖水馬桶內。筆者當時在中壢服預官役,一星期祇有一次的放假得以返家,使用暗房的頻率大約一週一天。不料三個月後,浴室洗臉台開始漏水,檢查之下,原來生鐵製造的排水管被藥水腐蝕,在接頭的位置開始漏水,最後趕緊換了透明的塑膠管才停止漏水。後來祇好把藥水倒在後院的草地上,不料幾週後發現原本綠色的青草卻變成了一片焦黃,原來化學藥液有這麼強的毒性。
言歸正傳,正確的處理廢液的方式應該把廢棄的藥水依酸鹼性分類,(如顯影液多屬鹼性,急制、定影、海波清除液多為酸性),把用後的藥液倒入桶中,收集到一定數量再請事業廢棄物處理公司來回收。這也是世新大學採用的方法,當然它的處理費用並不便宜。由於台北市衛生下水道的鋪設率已逐年提昇,倒入家中的排水管對於環境的污染影響已比以往稍低;如果住在鄉間,本身抽取地下水又無完善的排放污水系統,把藥水倒入家中的排水管就有很嚴重的污染可能。
至於倒入抽水馬桶內是否較好,我個人以為化糞池內的細菌是維持運作的主要來源,如果把鹼性藥液倒入,將會破壞化糞池內原本的酸性,可能會使原本20年的工作壽命縮短為10年。我個人建議如果您把藥水倒入排水管內,最好也能用大量的清水再作沖洗,以減低它對環境的傷害;再不然也要把酸鹼藥液混合再作傾倒,以中和其個別過強的酸鹼性。至於如赤血鹽(鐵氰化鉀)的漂白劑與硒的調色液,都應以大量的清水稀釋後再作處理,對於環境的污染較低。
21:
問題(21) 前陣子台北天下氣濕冷,最近又悶熱異常,洗照片不慣於控溫的我,發覺這些日子洗照片的反差、階調很不穩定,請問蔣老師,沖洗相片不控溫真的影響很大嗎?
--------------------------------------------------------------------------------
(答) 很多人誤以為Zone System是萬能的神,可以把所有的階調都表現在相紙上,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在沖片和放相時一定要作控溫。
我個人認為沖片或放相時顯影的溫度一定要控制在20℃,如果閣下暗房內沒有空調設備,至少也要用水浴或冰塊控制在±2℃。如果放相不控溫,顯影液低於15℃,Dmax將不可能出現,深黑色會變成灰黑色,階調被壓縮地很不悅目;顯影液一旦高於30℃,深黑色調會很快出現,只須正常一半的顯影時間,黑色調就會溶在一起,但是淺色調卻會顯現不出任何細節,所以顯影液溫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相紙顯影時間與階調的表現。
我的經驗在20℃±1℃的條件下,黑白階調會有最完美的表現。黑白照片要作得好,只有一個要訣:控溫。
22:
問題(22) 我是一位暗房新手,並沒有專門的暗房,只有趁著家人入睡之後,才躲在浴室裡沖片。有一次不小心竟把調好溫度的顯影液、急制液、定影液、海波清除液等四種藥液弄混了。原想倒掉重調一次,可是心想要浪費不少心力與金錢,因此心一橫憑著自己的嗅覺以及藥液外觀的顏色,判斷何者為顯影液,何者為定影液。結果我猜錯了,一捲底片就這樣報銷了,心裡越想越氣,請問蔣老師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分辨出顏色幾乎相同的各種藥液,何者為何?
--------------------------------------------------------------------------------
(答) 閣下遇到問題,筆者在十年前也曾經發生過。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多買幾個塑膠容器,並用油性簽字筆註明這是某某藥液專用,下回就不會搞混了。萬一你在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您正面臨眼前四五種不同藥液,不知如何判斷時,閣下可以用這個辦法:請您在明室中將135軟片的片頭剪下一小段作為測試材料,把它分為四小段,投入四種藥液中,觀察它們的變化。在二、三分鐘以後,如果發現這一小段的底片變得十分濃深,表示正在進行「顯影」,它一定是「顯影液」,如果發現底片的乳狀開始溶解,底片變得十分清澈透明,表示底片正在進行「定影」,所以這一個容器內裝的是「定影液」;另外兩個容器則沒有外觀上的變化,內裝的一定是「急制液」和「海波清除液」。你可以利用鼻子去聞,有刺激臭味的則是「急制液」,因為它是稀釋的「冰醋酸」水溶液,而沒有任何氣味的就是「海波清除液」了。另外沖片時最好按照沖片進行的順序把藥液排好,就不會出錯了。
23:
問題(23) 有一位住在高雄的讀友寄了一封「掛號」信給我,列舉了二十個問題,從影像的保存、沖片水質,問到攝影光學的內容。 由於有些問題牽連太多難於回答,只能就其中的三個子題先作答覆。(1)彩色幻燈片如何保存才最適當?相對濕度很低的極端乾燥環境,是否對影像保存有不良的影響?(2)沖片時使用離子交換處理的水是否有不良影響?(3)沖片用的儲存容器需要講究材質嗎?
--------------------------------------------------------------------------------
(答) (1) 關於彩色幻燈片的保存,我自己的了解是需要在低溫低溼的環境保存。C-41的彩色底片大約可以保存6年,E-6的Ektachrome正片大約可保存11-20年,Kodachrome正片應該可保存超過50年。在顯影時無色的偶染體(Dye Coupler)會變換成染料,儲存在感光材料上。由於偶染體與染料間存有一個很弱的化學鍵,這個化學鍵在酸性的環境之下很容易斷裂,形成彩色影像的褪色。所以十幾年前國內有人開始提倡使用「無酸性」的裱卡紙、片套來保存照片或正片。
以塑膠片套而言,價格低廉的PVC(聚氯乙烯)製品,(多數沖洗店會用它來存放底片,外觀不透明)會釋放氯化氫氣體,遇到潮濕的環境,它甚至會變成鹽酸,都會加速彩色影像的褪色。真正的無酸片套由聚乙烯製成,它有優良的保存性。但是在台灣的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片套與底片(或幻燈片)之間的縫隙,很容易生成黴菌的微生物。因此光使用無酸片套並不能有效地保存彩色原稿,我們還須要營造一個低溫低濕全暗的環境,才算是長久保存的有效方法。
根據美國攝影保存專家Henry Wilhelm的研究,使用無霜型的冰箱,溫度在1.5℃,濕度維持在25%-35%左右,是最理想的保存彩色感光材料的狀況。但是最好裝在密封的聚乙烯塑膠封套內,且冰箱不可以存放其它食物或飲料,因為會散發水份與油脂,對感光材料不利。根據Kodak公司的研究:每降低10℉,彩色感光材料的保存性會增加一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把裝在片套內的底片長久存放在極為乾燥的環境下,如電子防潮櫃內,底片有彎曲的現象,取出後又會回復平整。其實我們在烘乾底片時,底片也會有彎曲的現象,過了一會兒,底片又會漸趨平整。我認為乳劑像一塊海棉,它會吸取空氣中的水份(尤其台灣的空氣濕度長年維持在 70% —100%),經過防潮櫃的除濕處理,可以維持40%-60%的狀態,所以底片會因失水導致內應力的增加,形成彎曲的狀態。是否有不良影響,我以為只要您家裡常用除濕機,室內溼度維持在45%-65%,應該沒有影響。
(2)沖片時使用離子交換法所作成的水,是否有不良的影響,我以為雖然它不是真正的純水,但是已經比自來水的水質在硬度與純淨度上高明許多。而且目前市售的蒸餾水也不是真正經過煮沸蒸餾而得,也是採離子交換的方式提高水質的純度,黑白軟片在水洗過程,只要採用很清潔的純水底片就不容易形成刮痕、污斑或水斑。
(3)沖片的藥水在儲存時,會與空氣中的氧產生化學作用,所以儲存的容器十分重要。我以為顯影、漂白的藥劑化學活性很強,尤其要特別注意,最好採用棕色的玻璃或深色的塑膠容器。市售的白色塑膠容器,它的桶壁仍有很細小的孔隙,可以和外界的空氣接觸,雖然外表不會漏水,但是它卻會使化學藥品滲入塑膠內部,形成氧化作用。這有點像穿了毛衣不擋風的感覺,只有穿上質地細密的皮衣,它才能將空氣中分子阻隔。如果使用可以壓縮容量的專業容器則更理想,因為容器上方的空氣也會和化學藥品起作用。
希望以上的答覆能讓高雄市三民區的林韋助先生滿意,至於其它的問題將會在日後再作回答。
24:
問題(24) 有一位我曾在圖騰攝影教室的學員來電問我,在台灣有無高品質的黑白沖洗店,為什麼他送至台北規模很大的沖印店沖一捲120黑白底片,結果又濃又黑,很難洗成照片?
--------------------------------------------------------------------------------
(答) 我要大聲說貪圖高品質黑白影像,又懶得自己動手的攝影朋友,根本是在緣木求魚,因為高品質的商業沖印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與心力,且成本非常昂貴,幾乎難有利潤。試問沖洗一捲120黑白片要價200元有人會沖嗎?但是閣下算算從預濕、顯影、急制、定影、水洗、海波清除、最終水洗、水斑防止液樣樣要控制在20℃,且夏天自來水水溫常在30℃以上,要降溫就十分費神。如果要用恆溫的清水作水洗就一定要在水龍頭上裝置溫度計,同時要在進水口裝上壓縮機,要作為商用大量的水洗用水,其投資勢必十分可觀。試問一捲底片五年後才可能出現水洗不完善的反應,一般唯利是圖的商家肯為您的區區一捲軟片幾十元的沖洗費,作30分鐘20℃流動的清水水洗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而且閣下又把經過感度測試的黑白底片送去沖洗,店家所用的CI值標準不可能會為您一位顧客作出調整,所以沖成又濃又深的黑白底片可以預見。
早年我剛接觸4×5系統,也曾把拍好的Tri-X送入RIT攝影系內的黑白自動沖片機,同時按照機器上的沖洗須知調整輸送帶的速度,不料也沖出又濃又厚的底片。至今我仍相信作過底片的感度測試與標準顯影時間的測試,才有可能達成高品質的黑白底片,一般的店家可能可以作到尚能接受的成品,但是我仍十分「鐵齒」地認定Zone System一定要自己去執行,委託他人不可能做到系統化的品管。
25:
問題(25) 本人是黑白攝影愛好者,擁有自己的暗房,平時自己沖片放相,覺得暗房工作十分有趣。由於平時沖片多半用的是Kodak的D-76,原液沖九分鐘,一比一稀釋沖十一分鐘,效果令我相當滿意。用來用去老是用D-76,最近想換換口味,因此託人自美國帶回Kodak在台北未曾販售的顯影劑,包括:D-11、D-19、DK-50,請問我該如何使用,這些顯影劑和D-76有什麼不同?
--------------------------------------------------------------------------------
(答) 我個人在黑白負片沖洗時最早接觸的顯影劑便是D-76,它可以提供最多暗部的細節紋理,反差亦不會很大,而且它有相當優異的粒子性,適合較高倍率的放大用途。如果你想要獲得更銳利的影像,可以用一比一的稀釋比例,但是粒子會稍微加粗。D-76長久以來被黑白攝影愛好者所使用,效果十分優異。如果硬要說一些缺點,也不是沒有,我個人認為它較長的顯影時間,對於分秒必爭的專業人士可能就是一項困擾;另外它對於水質也十分挑剔,過硬的水質容易在底片晾乾時形成白色細碎的的「鈣」沉積物。閣下如果沖片時沒有這些問題,表示您很適合D-76的顯影特性。除非您有特別的用途;D-76應該是相當值得採用的顯影劑。
至於您託人自國外帶回的D-11、D-19、DK-50,其實分別有其適用性。D-11是一種高反差的顯影劑,很適合高反差的攝影題材,例如:白底黑字的翻拍、印刷稿的拍攝,如果您用的是微縮影片或印刷用的Litho片,D-11是很合適的顯影劑。若您拍的是連續調的題材,它可能不十分合適。
至於D-19也是一種高反差的顯影劑,它可以在很短的顯影時間產生很亮麗的底片,並且有很好的保存性與顯影效力,D-19是一種適合連續調的題材,是需要較高反差的顯影劑,Kodak的DK-50則是一般用途的顯影劑,不易污染感光乳劑,十分適合人像攝影的題材。它可以創造十分鮮銳的底片,當然我個人的意見則是它的粒子性表現相對較差。一般美國商業沖洗店比較喜歡用它來作沖洗機用的顯影藥劑,您可以用原液沖洗或一比一稀釋,我各人認為較適合低感光度或120軟片以上的尺寸使用,因為老實講它的粒子實在太粗了,在RIT時我曾用過一次。其實顯影劑的選擇不外:粒子性、階調性、銳利度、感光度、暗部細節、顯影效率等等考量,不要迷信某一種顯影劑或某廠牌的軟片,只要掌握您的攝影需求,都可以作出很優秀的黑白攝影作品
26:
問題(26) 我用FB相紙洗了一批照片,待相紙乾燥以後,發現表面有凹陷或隆起,十分不平整,看起來非常不美觀,我該如何使它們變得像RC相紙一樣平坦光潔?另外,FB相紙應該如何烘乾與上光?
--------------------------------------------------------------------------------
(答) FB相紙在正常水洗之後,最好是以自然晾乾的方式使其乾燥,否則難免會有表面不平整的困擾。我個人的經驗是在完成最終水洗之後,在暗房水槽內靠牆斜放一塊20×24吋的壓克力板,(您可以向美術廣告看板製作的店家請它幫您切一小塊,費用視壓克力的厚度與大小而定)用一支橡膠製的刮板(台北攝影器材行有售),把相紙紙背朝外,影像那一面朝向壓克力板,作出從上至下和從右至左的刮水動作,這時相紙表面大量的水及紙基吸收的水會因外力的排擠,大部份被逐出相紙,您可重覆作兩三次刮水的動作,相紙的乾燥時間會縮短,同時只要您採用平放的方式,一般FB相紙應該不會有不平整的問題。若您買不到刮板,一般建材行也有類似橡膠製長條形的製品可以替代,再不然去汽車材料行買一支雨刷也行。
至於已經發生捲曲極度不平整的照片,我建議把相紙投入清水,再用上述的方式做一次,應該可以改善。如果真的覺得問題十分嚴重,柯達公司有賣一種Print Flattening Solution,使用時以一比二十稀釋,可以防止相紙的過度捲曲,可惜台灣用家須要特別訂貨。另外一種辦法就是把照片利用乾裱機(Dry Mount Press)直接壓平熨乾,您可以向捷登藝術中心或良遠藝術公司請他們為您服務,或向代理美國Seal乾裱機的百鴻公司請求支援。
至於FB相紙的烘乾方式,我認為用金屬板直接加熱或以熱風烘乾都不十分理想,我各人較偏向自然乾燥(即Air-dry),只要讓相紙平放在晾乾網架上,讓水份自然溢出,不但不傷害相紙,相紙乾燥的時間也很短,大約5-8小時就可以完全乾燥。FB相紙的上光我個人不推薦這種作法,一來金屬板長久接觸相紙難免會受到化學藥品的腐蝕生鏽,不然就是表面有刮痕,上光後會有不光滑的痕跡。以前台灣有賣FB相紙的上光機,把相紙壓在不鏽鋼板上,內部的電熱線可以加熱不鏽鋼板,不過現在已十分少見。若閣下一定要上光,提供您另外一種方式,您可以在家裡選擇大片清潔的玻璃窗戶,先用「穩潔」徹底清潔,然後把水洗徹底的潮濕相紙,乳劑面朝向玻璃、紙背朝外,以刮板用力刮除紙背,讓相紙與玻璃緊密相貼。半天或一天相紙乾燥以後便會自然脫落。形成上光的影像。不過您一定要把玻璃洗得很乾淨,否則相紙黏在玻璃上撕不下來,別怪我沒有事先聲明。
27:
問題(27) 有一位對Zone System十分投入的朋友打電話問我,為什麼HC-110改變包裝之後,顯影時間拉得比較長,顯影藥力似乎比以前變弱了,是否確有其事?
--------------------------------------------------------------------------------
(答) HC-110一直是作用最快速的底片顯影劑之一,的確,不只一位向筆者提及這個問題,連世新攝影組的同學在Zone System課堂上作感度及標準顯影時間測試時,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有同學在B式(1:7)時,ND(標準顯影時間)居然要延長至8分鐘,Zone Ⅷ的淨濃度居然只有1.10左右,那麼ND+2不是要20分鐘顯影時間才夠。乖乖,這漾怎麼改變顯影時間來控制底片的反差。難怪Ansel Adams生前最怕Kodak、Ilford公司產品更改包裝,因為只要包裝一變,產品的內容一定會作一些修正。對於長時間使用特定商品的攝影家而言,不啻是一種宣告,閣下以前的測試全都白費了。
不瞞大家,以前作4×5沖片時只能控制到沖片前是20℃,只要雙手在顯影盤中接觸顯影液,溫度升得很快,我用HC-110(B式),Tri-X的ND甚至短到只須4分鐘,ND+1在5分半,7分鐘就可以作到ND+2,由於T-MAX對於溫度影響很大,起初我吃足了苦頭,用盡了各種方法以便維持顯影溫度的恆定。但是最近我買了一罐HC-110,以蒸餾水調成儲存液後,發現感光度的影響不大,但是顯影時間比過去要長,以前只要5分鐘,現在卻要延長至6分鐘,ND+2(1:7)延長至12分鐘都不夠。在全黑的環境下待這麼長是很不愉快的經驗。我建議遇到這樣的問題,您可以改用(1:3)的A式,如果(1:7)的6分鐘濃度還不夠,則用A式的4分鐘。HC-110很有意思,(1:7)的8分鐘,相當於(1:3)的4分鐘,(1:7)的3分鐘則相當於(1:15)的6分鐘。總而言之,沖片時間在5至6分鐘效果最好,也不容易發生顯影不均勻的問題,閣下可以試試看。
28:
問題(28) 一位在北部某工專就讀,對於彩色放相很有興趣的邱同學來信詢問,是否可以用黑白放大機改裝為彩色放大機來作彩色放相之用?有什麼技術上的難題比較難以解決?
--------------------------------------------------------------------------------
(答) 關於黑白放大機與彩色放大機的使用,其實兩者在構造上並無太大的區分,它們都有機柱、燈頭、調焦裝置、燈頭升降裝置和鏡頭,一般內裝有黑白反差濾色片的黑白用放大機和彩色放大機的構造很類似,在燈頭光源到底片的通路上都裝有濾色片組,祇是黑白用途的放大機裝的是洋紅(Magenta)和黃(Yellow)色兩種,彩色用的放大機多了一組青(Cyan)色。黑白的多重反差濾色片組中洋紅色的濃度越高,在使用多重反差相紙時得到照片的對比越大;反之,使用黃色的濃度越高,將會得到反差甚低的照片。由於黑白用的放大機各廠牌所裝的Y、M濾色片最高的濃度多在130~199,而一般彩色相紙的Filtration組合起始值多在 40~65之間,如果閣下使用多重反差放大機來作彩色照片,可以用3號半的濾色片(約為60一65M)和1號濾色片 (約為40—55Y)分兩次進行曝光。當然相紙試片的分隔要十分仔細,否則不好判斷。祇要先找到正確的曝光量,再根據偏色來調整濾色片的組合。太黃的話就把l號轉到半號,太過洋紅就把3號半轉到4號,隨著偏色程度的高低來調整濾色片,也可以是三又四分之一,或二又五分之一,因為濾色片濃度是連續變化的。
如果閣下用的是普通的黑白放大機,並無多重反差的濾色片裝置,可以花一千元買一套Ilford Multigrade濾色片組,挑出3號半和l號兩片,裝在鏡頭下方,Y、M 兩片疊在一起就是紅色,找到正確之曝光後,可以利用兩種方式改色。一足抽換濾色片,如太過偏黃,就換上黃色更濃的濾色片號數;而曝光的秒數維持不變。二,則是分 Y、M 兩次曝光,不改變使用的濾色片,如果太偏洋紅就增加M的曝光秒數,維持黃色(即1號)秒數不變;如果太藍就減少黃色的曝光秒數,維持M的秒數不變。如果閣下能牢記:太黃加Y、太藍減 Y ;太洋紅加M、太綠減M ;太紅加Y加M、太青減Y減M的原則就可以試著作彩色的修色。由於彩色相紙的工作溫度到達34℃,所以反而很適合在酷熱難耐的台灣夏日來進行哩。
至於用黑白放大機來洗彩色照片,除了須要分成Y和M的兩部份,比使用彩色放大機可以同時增減Y與M的濃度,一次曝光就可搞定稍嫌麻煩以外。黑白放大機對於電壓恆定的要求較不嚴格,而一般較高級的彩色放大機多半都由原廠加裝穩壓器,對於色彩的表現與掌控比一般較低階的產品更好。
其實使用黑白放大機放彩色相片就相片品質而言,並不一定就比彩色放大機表現差。筆者記得1994年大陸瀋陽魯迅學院攝影系系主任趙大鵬教授訪問世新時,曾經在參觀彩色暗房後表示,大陸的彩色放大機並不普及,他個人的攝影集也是用兩片濾色片以黑白放大機完成。就我判斷其品質也還真不錯,完全看不出是使用普通的黑白放大機作出來的。所以各位讀友不要迷信,別人能,您一定也能。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