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题目很大,算是给自己挖个很深的坑,希望能努力填满;为自己,为了某个承诺,也为所有看到这系列文字和图片的风光同仁。
坑里要填的料大概有这么些吧,欢迎各位收藏养肥!新开的微信公众号PhotoAholic未来也将同步本篇系列文字和图片。
(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得看我家公主能施舍多少时间;中期懒癌患者表示压力巨大,咱慢工出细活!)
100张图片;随图分享前期经历和出片反思。
风光摄影中的反差控制手段:黑卡、滤镜、曝光合成/亮度蒙版的阶段性及综合性应用。
基于TKActions(亮度蒙版)的后期过程分享。
周边附件器材的探讨(手电筒应该会有单篇讨论)。
个人家装中磁性照片墙的使用分享。
如何应对海量摄影文件数据传输及备份。
为了保证图片文字的连续性,请勿跟图;如实在有必要,请发图片文字衔接,感谢您的配合。
所有网络转载或引用,请务必保留本篇原始标题,注明原作者(ROYJYUAN或肉总),保留微信公众号(PhotoAholic)信息,不得删除或替换图片水印;并不得删除本段关于网络转载的声明。否则将被视为对本人原创文字,图片及视频的非法侵权,本人保留法律追诉的权利。
美国缅因州海岸线绵长并点缀着众多沿海灯塔,Pemaquid Point的灯塔算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从摄影角度看,它的地势和环境也适合各种题材,日出,日落,银河,星轨都不在话下。14年7月某日,按行程计划在此拍摄约一天,从抵达当天傍晚到次日清晨,基本达到预期。
此片拍摄于日出之后,当天黎明开始海边云层较厚,日出前后整个天都是阴阴的;但是风比较大,比较适合拍慢门。拍摄时间为日出后,光线已经开始变强;因此上了三片滤镜,也使得蔡司21的成像锐度受到不少影响。既然片子色彩不足,锐度欠佳,索性出黑白,强调岩层的纹理和云漫(向大师致敬)的变幻。
如果能通过两片滤镜成像保留一些图像锐度的话,后期的风格取向还可能不同。
台湾基隆外木山海岸有个十分有名的摄影点,神桌!神桌其实个个海风风化海水侵蚀后的礁石,直径一米出头,十分适合作为广角前景拍摄日出。鉴于神桌大小有限,因此机位十分紧张,最多容纳3人进行合理构图,想去一定要乘早。另外很严重的一点,受季节性的印象,每年能从神桌位置看到太阳的日子只有夏秋季节,本人吃过亏,将来如果要分享摄影行程计划方面的经验的话,这是个典型案例,必须要提的。
上面虽然有点跑题了,但事实上本图就是在13年11月拍摄神桌日出未遂后在就近取景拍摄的。为了该构图,三脚架整的十分别扭,一长两短放在礁石上拍摄了几张,这是第一张,长曝光计算上有点小失误,导致出片欠曝一档多些。后面几张因为海水效果和光线影响,虽然曝光充分,效果反而不及这张。
考虑到欠曝强行提亮造成的彩噪,就转黑白出片了,可以适当回避噪点问题。
美国亚利桑那州Page市附近的羚羊峡谷是世界知名的旅游和摄影景点,其实附近还有一些印第安人私人拥有的峡谷也值得探索。14年第一次去羚羊峡谷的时候,还参加了某私人峡谷的一日摄影团。本片摄于Secret Canyon。当天连同带队摄影师一行一共4人,慢慢悠悠的在无人峡谷中享受摄影的乐趣。
午后的漫反射光线从峡谷顶部渗透进来,结合峡谷内岩石的纹理,让我有了特殊的灵感。通过超广的夸张变形效果,贴近岩壁仰拍,形成了这样强调纹理和明暗的特殊构图,拍摄的同时也已经考虑到后期需要的黑白效果。前期拍摄的难点在于使用黑卡解决峡谷顶部入射光进入镜头后造成的光斑。使用黑卡的一角紧贴镜头边缘冒出那么一点点(真的只能一点点)以阻止光线衍射形成镜头光斑,前后尝试了几十张终于成功。话说仰拍个几十张也算是练腰的好办法。
顺便提下,黑卡的四角,不需要全部保留直角或者相同弧度,可以剪成不同弧度以应对特殊情况。黑卡的四边,也可以通过花式剪刀剪成不同弧长的波浪形,刷黑卡的时候可以形成类似丁达尔的效果,保留一边留作常规用途即可。
14年4月末,第一次去大提顿国家公园。沿途北上的时候,就看到Snake River下游的冰层已经开始逐渐融化。远远的看着河面上的冰堆就想着应该是合适的广角前景。当天急着赶往Jackson休整,想着要是有时间就回头来拍。
抵达Jackson后,连续两天天气都很糟糕,原先的摄影计划都得放弃,只得进了大提顿公园踩了下点。索性决定回头拍下预想中的冰堆广角照片。
驱车回头一个多小时找到合适的可以下到河岸的停车点,踩着烂泥巴慢慢的下到河边踩点,才发现冰面融化的基本要站不住人了。想了半天,冲动还是战胜了理智(其实这是我的常态,后文范例更多)。准备好最轻量的器材,卸下所有背负;从河边踩着冰堆慢慢向河面走去寻找理想的前景。保险起见,即使前景不太适合,10多米的距离每隔2-3米我都会停下拍一张。事实上相对完美的本图就是这10多米路上的最后一张照片。还记得整个拍摄过程都是慢动作。前进要慢,蹲下要慢,转身要慢,调整滤镜也要屏住呼吸;结果最后忘记了起身要慢。拍完最后这张乐极生悲,起身有点快一脚把冰层踩破了;万幸反应比较快,离岸也不远河水才及膝,没出大事。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