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2005年,俺花了一万多块、从五棵松抱回家一套350D+腾龙18-200的组合,在心理上开始了玩摄影(而不是照相)。当然,都单了反了,就必须是摄影了。
在当时来说,350D是一台很高级的相机。800万像素是个已然非常高端的大指标,超过它的数码相机就没几个。而腾龙新推出的这个18-200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当时普遍的消费心态:都还是初哥,都希望“一镜走天涯”,焦段越宽越好、恨不得15-500呢,呵呵。现在看来,350D的机身能力基本上是一脚踩出了入门单反的第一个鞋印、之后的入门单反性能指标也基本上是它的延续,即便以今天的目光看、能挑剔的也都只是些细节(显示屏小、不能LiveView、高ISO很菜……);甚至相对后继者来说、它还有一项俺觉得很贴心的设计,就是显示屏上方有个小液晶屏来显示拍摄参数——肩屏移到了背面,无需整个显示屏开启即可看到常用设置,当然这样的设计是以占据原本就不大的背面面积为代价,但肯定比现在都搁大屏幕显示来得更方便也更省电。而腾龙的18-200则除了焦段覆盖范围极大之外,各方面性能都不大谈得上了,只是搁当年还说得过去。
当年的年底俺背着这套去了柬埔寨。也是那次行程,让俺充分地体会到这种旅游组合的便利:不至于太沉重和太麻烦,一般性的走走看看时想怎么拍什么、都基本上一抬手就有。当然说画质的话就不大可能象红圈们拍出来的那么讲究了,但至少印个A3啥的还是不用担心的,而当年的消费级DC的画质跟它比已经是望尘莫及。
对于俺个人而言,这套家伙是帮俺建立所谓摄影的概念的居功至伟的一套。对那些关于拍摄的各种技术的最初了解都从它开始。尤其是不同的焦距、视角所对应的感觉,全拜这个腾龙大变所赐。而的确当初的水平就还是比较菜,故而也在很长时间里就没怎么感到它的能力有某种边界、限制了自己的发挥……相反,由于那时绝大多数人都刚刚小数码、甚至老胶片,所以俺那套很让自己得瑟。至今记得俺在吴哥一带游逛时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时不常坐在哪个老庙跟他们聊天,几乎都会被赞、你的相机真不错。
嗯,给大家看一堆这套家什对付出来的柬埔寨的旅游片儿。撇开啥艺术性啊创作性啊那些跟镜头后头那个头更有关的因素,单纯说器材的能力,俺觉得能指摘的事儿已经不多了。
金边王宫的外墙。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