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历史沿革罗店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因罗升在此开店形成集市而得名,练祁河横流该镇,也名罗溪。明代前期已成大镇,为当时嘉定县七镇五市之首,货物集散以棉花、棉布为大宗。清末民初该镇三里长街有商铺六七百家,有典当、花行、米行、布庄、酱园、锡箔庄等业,每日三市,市面繁荣,四乡来客,车船不断,为全县最大的市镇,有“金罗店”之称。“三湾九街十八弄”有居民5万以上。每年元宵节、端午节、“三月廿八”等灯会、庙会期间,八方来会,人流如织,花炮锣鼓之声通宵不绝,龙舟竞渡更是热闹非凡。镇境原属罗店区,1951年改为县属镇,辖塘东和向阳两居民委员会、8个居民大组、50个居民小组。1987年有居民3897户、119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44人。[1]2经济发展罗店镇总体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五年中,增加值完成29.96亿元,年平均递增23.5%;工业销售产值完成116亿元,年平均递增20.7%;地方财政收入按新口径统计完成2.4亿元,年平均递增15%。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外资5.1亿美元,内资2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8个,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亿元。[1]3市政建设2001年,罗店镇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开发建设的“一城九镇”之一,拉开了罗店“一镇二貌”建设的序幕,并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进展。以北欧风情为特色的“美兰湖”新镇区已初具规模,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美兰湖高尔夫宾馆、高尔夫球场、诺贝尔公园网球馆、北欧风情街等工程相继建成启用。罗店先后被国家和有关部门评为“上海新城市景观生态城镇”、“中国绿色生态文化示范城镇”、“中国著名小城镇”。罗店老镇区被列为以明清建筑为特色的传统风貌保护区,已制定了详细具体的保护性改建规划,并于2006年举行了启动仪式。“花神堂”、“大通桥”、“钱世桢墓”,先后进行了修复,一大批历史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实施老镇区改造的相关法规相继制定,宝山寺的移建工程也已破土动工。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先后新建农村公路73公里,新改建桥梁74座;整治河道47条;新建绿化步行道14.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4.6万平方米;长浜镇煤气减压站、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全镇的自来水切换工作基本完成。在镇区安装路灯,对河道进行疏通,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都实施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仅2006年,就建造了63件垃圾箱房,118座高标准厕所。农村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批农民住进了新公房,昔日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已建的居民住宅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1]4公共事业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先后新建了罗南中学、小天鹅幼儿园,配套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维修改建罗店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上海东方学院,这个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学府现已改名为震旦学院。上述院校教学条件优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罗店镇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建起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八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医护人员送医下乡,惠民利民。送医下乡为民服务2万多人次,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6000多人次,180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手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构筑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四位一体的救助体系,农村低保、城镇低保、农村重残无业人员、困难学生2000多人次得到救助。完善就业机制,建立就业平台,落实就业政策,为2560名城镇失业人员推荐了就业岗位,为4325名失地农民落实了社会保障。社区文化精彩纷呈,市级达标的镇文化中心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米。设有多功能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排练厅、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体质监测站、乒乓室、展览厅、东方信息苑、影剧院、东方讲坛、社区学校、老干部活动室等场所,均免费向市民开放,现已成为全镇市民集学习、娱乐、锻炼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全镇市民学习的阵地、展示的平台。各村委、居委也都设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免费为市民提供服务。[1]5获得荣誉罗店镇两个文明建设成绩不俗:“美兰湖之夜”(第二届上海罗店龙船文化节)获上海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龙船彩车在“95上海柑橘节”上荣获彩车展示一等奖;2002——2006年分别获得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双拥模范镇、上海市卫生镇、上海市群众文化先进集体、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也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农民体育协会评为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十五”期间罗店被评为宝山区“落实教育责任优秀镇”和“教育督导先进镇”;辖区内各居委也分别获得了模范居委(市级)、示范居委(市级)、一级居委(市级)、文明小区(市、区级)、百佳文化小区(区级)等荣誉称号。[1]6艺术之乡长期以来,罗店是当地文化艺术的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的民间艺术精彩纷呈,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1、罗店龙船。中国的龙船起源于上古时代,盛行于全国各地,尽管寓意有别,风格迥异,但都侧重于竞渡。而罗店龙船却独树一帜,轻竞速,重观赏,以表演为主。造型别具一格,船体小,船底平,吃水浅,出驶快,小巧玲珑,宜于在本地狭小河道中行驶。龙头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鳄鱼嘴,麒麟角,虾眼,颈下长须拂水,遍体龙麟叠彩,前有牌楼,后建艄亭,更有台角展示惊险造型。船上竖绣伞十四顶,插旗仗五十三面,正如《罗溪镇志》所述:“彩锦奇目,旗仗鲜艳,擅一邑之胜”。罗店龙船的表演别开生面,“打招”的招式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划手们功夫独到,或挺腰举浆,或横身卧水,令观众眼花缭乱,赏心悦目。此外,还有乐队伴奏,年年端阳时节,总要连划五至七天,吸引方圆百里之民众,呈现万人空巷之盛况。2、罗店彩灯。据宝山县志记载,明代有罗店人王纶,善用纸扎灯,成人物花鸟诸状,工细独绝。清代潘履祥等乡绅名流,聚结灯社,常以诗文制成灯谜。每年元宵,不仅家家挂灯,并举办出灯活动,出灯队伍长达二三里路。3、沪剧。沪剧起源于民间,最早的沪剧盛行于三个地区,一是松江,二是浦东,三是宝山,宝山的沪剧演员被称为北头先生。罗店在清朝就建有古戏台,唱沪剧、看沪剧的大有人在。正因为这样,才会哺育出丁婉娥这样的艺术人才。[1]7历史人物明清两代,罗店共有进士八名,文武举人三十三名,其中不乏名垂青史之人。例如:明代举人金文徽任富贤同知,政绩卓著,升任国子监学录,死后被设位于乡贤祠。明代名将钱世桢,曾率部赴朝鲜救援,抗击倭寇,死后葬于罗店毛家弄,墓地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罗店更是涌现出众多不同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中国优生学家创始人潘光旦,全程拍摄长江第一人沈延太,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沪剧重要创始人丁婉娥等等。[1]8历尽沧桑罗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九次重大战乱。明代初有倭寇入侵之战,明清交替的对垒之战,清代的抗英侵略之战,小刀会起义之战,太平天国攻沪之战,民国十二年有齐卢之战,一九三二年有“一·二八”抗日之战,一九三七年有“八·一三”淞沪抗战,一九四九年有解放上海之战。在这些战争中,罗店都成为激战的前沿阵地,其中数“八·一三”淞沪抗战最为惨烈。当时,日军在罗泾小川沙登陆,首攻罗店,中国军队奋起抗敌,罗店保卫战历时三十七天,罗店六次失陷,六次收复,虽然最终失守,却也歼敌上万,而罗店也成了“血肉磨坊”。在六进六出的拉锯战中,罗店惨遭摧残,烧毁房屋多达一万二千零九间。战乱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物,破坏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同时也留下了值得纪念的遗迹,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罗店还留有几处旧址:小刀会誓师阅兵处,太平天国的仓基,抗日战争红十字纪念碑等。红十字纪念碑还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当年抗日战争苏克己等烈士殉难的地方。苏克己是中国红十字会罗店分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身抗战,担任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在救护对日空战中负伤的飞行员苑金函时,被日军俘虏,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挥起救护包猛击日军,惨遭枪杀,遗体被野蛮的日寇碎为六段。[1]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