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图在2楼。自己研究下,不多解释了。
——————
首先说,为什么要用中心对焦点。
一,一般单反,中心对焦点都会配有最强的对焦性能。
二,中心位置,也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情急之下,最先想到的就是中心对焦点。同时也方便事后裁剪构图。
三,不要忘了,镜头中心部分往往也是成像素质最高的部分,也是畸变最小的部分,把关键的景物放在中间,也是明智之举。
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由于构图的限制,当被对焦物体不在画面中间时,我们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首选要说说转换对焦点。既然可以切换不同位置的对焦点,为什么不用呢?可能有两个原因。
1,来不及!
很多时候,你稍微多操作一会儿,不是被摄物体跑掉了,就是模特不高兴了。所以更多人喜欢中心对焦点直接打过去,回去重新裁剪构图。
2,对周边对焦点不信任!
尤其是某D,还是第二代,周边对焦点一直被广大用户批评的一无是处。实际上,我很为其叫屈。为什么呢?
一来,说其他如60D 600D的周边对焦点好哪去了吗?真没有!这些机器我都玩过,天一摸黑,照样白搭!别看参数高,实际上该跑还是跑,该对不上还是对不上。二来,在光线好的地方,5D2的周边对焦点还是可以用的,非常扎实。有些人说对焦点集中,大家可以去观察其他全幅的对焦点分布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大小。为什么呢?大家去了解一下单反的结构图,对焦模块躺在反光板下方,就那么大点地方,限制还是很紧的。
这样一来,中心点对焦后另构图,便成了对于一些对构图有讲究的玩家的选择。那么说对焦另构图到底会不会跑焦,这个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再谈谈重构图的问题。这也是今天主要讨论的问题。
图中这种“旋转角度另构图”法是最方便的,所以也是最常用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而出现问题的。
但实际上这样操作真的有那么严重么,也不然。
从原理上看,拍摄距离越远,受这种余弦值的影响越小。个人经验觉得大于五米的拍摄距离,这样旋转另构图,也不会太离谱。当然!你也别转得太离谱!你说你用左边对焦点对好了什么,在把它移到右边去,这你是成心的跟我这找别扭。一般的,五米拍摄距离以外,中心对焦另构图,问题不大。但是拍摄距离太近的话,余弦值带来的对焦误差还是有必要注意的。
那么这里有些经验,可能给大家一些参考。也作为抛砖引玉的一块儿砖吧。
方法一(全能),中心点对焦旋转构图法。就是大家平时使用的方法,中心点对焦后,轻微转动相机,实现另构图。优势就是“快”,而且保险。可能会失焦,但是总不会太离谱,一般远距离拍摄可以使用。
方法二(快手),最近对焦点对焦重构图法。这样可以最小化“余弦值”带来的误差,但是要求操作快捷,而且对周边对焦点的能力有一定的依赖。
方法三(中阶),中心点对焦平移再构图法。既然有“余弦值”这个问题,那么能不能克服呢?可以!那就是对焦后,平移相机,或者拍摄者身体平移,来实现重新构图。限制因素是,距离不能太远,速度不够快,而且对拍摄者的身体素质要求高,但是可以有效克服“余弦值”带来的对焦误差。
我会经常使用这种办法,比如通过屈膝,上身左右平移,实现另构图。
方法四(高阶),中心点对焦旋转补偿构图法。这种方法要求的就比较苛刻了。既然旋转相机另构图会带来“余弦值”的误差,那么能不能通过相机的前后移动来补偿这个误差呢?实际操作发现,是可以做到的,尤其在近距离拍摄,旋转相机会造成“余弦值”问题,可以通过轻微的前后移动,来抵消这个旋转造成的误差,但是要求使用者的感知能力很强,对镜头的熟悉程度要高,最重要的是身体素质也要跟得上。这种方法几乎弥补了前三种方法的所有缺陷,但是需要丰富的使用经验。
方法五,周边对焦点手动对焦... ...
其实这种方法我并不是太推崇,因为当下很多镜头都是自动头,对焦行程并不长,作为手动头使用时,我发现经常由于操作过快而错过了精确位置,要来回多次转动,才能实现合焦。这种方法建议在光线很差的,自动对焦完全无效的时候使用。
——————
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器材的对焦性能,比较来比较去。
其实,我个人建议,有这些时间,你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自动对焦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百分百准确的,就算是百分百准确,你保证按快门那一瞬间你的身体或者手臂没有前后抖了?你能保证被摄物体没移动?不行多拍两张,也是办法。实在错过了一张好片子,也是说明你没那个命。也就别纠结了。
永远记住,器材是死的,人是活的。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