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标题比较唬人,嗯,想拍砖?请看完下文
恰巧前不久重温了电影《红河谷》,其中英军上校教育少尉,有这么一段话:“印度,中国,西藏……正因为它们史上文明太过于灿烂,才被新的文明所超越。”看历史上的大国兴衰,大概也就是这个此消彼长的规律,至今也没有出现例外。尽管大多者都曾居安思危,但却从未做到长盛不衰,因为追赶者更敢于豁出去。这个“豁出去”,就比居安思危之类的稳稳当当的经营要有爆发力得多。抛开一切技术上的商业上的细节,相机这码子事,貌似也是如此。
抽烟继续
更久远的PENTAX和OLYMPUS就不说了,咱们从1980年代,也就是MF时代的强弩之末说起。在MF时代晚期,NIKON在专业领域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双双占据了绝对优势。从纯机械F2到机械电子混合F3,两台顶级机将CANON、MINOLTA死死压住,且还不说FM、FE、FA等各具侧重的中档机。CANON直到手动时代的最后作品F-1NEW才被叫好——但不叫座。从参数来说确实很高,可惜生不逢时,昙花一现,还没大幅施展就已进入AF时代。MINOLTA干脆避开了专业领域,虽然从XD7到X700,得奖无数,大胆创新,新潮功能比NIKON用得更早更快,但始终定位在高级业余的领域,在专业领域市场占有率颇低。
这一切在AF时代的开端被颠倒了过来。不得不承认,NIKON在AF时代的开端相当狼狈。首先是死抱着MF架构不妨,弄出实用性颇低的F3AF。在被MINOLTA的A7000打得落花流水以后又开始在中低端机上追赶,闹出两台相同架构的新机型,一台AF一台MF的笑话。F4迟迟推出,也无非赶上了MINOLTA早期的A9000,但马上又被MINOLTA的A9XI和CANON的1N打得落花流水,悲叹生不逢时。最终到了F5,才勉强追上了MINOLTA的A9,并对CANON早期的1N出了口恶气,但不久后又被CANON的1V压倒性超越。这些机型除了F3AF外我都玩过,所以除了坊间资料外,仅仅个人体验,还是有发言权的。
MINOLTA在AF时代的开端放出了A7000这枚炸弹,炸得整个相机产业兵荒马乱。但到了专业级的A9000——理论上说应该是A7000的升级版,反而有重大退步。我同时拥有A7000和A9000,并注意到,相比MINOLTA在MF时代的终结者X700,A7000采用了全新的架构,而A9000的架构和X700非常近似。无忌上有好事者拆了A7000和A9000,曰脱了裤子看屁股,结果看到A9000的内部构造和早期的手动机如X700几乎一致,而A7000则大相径庭了。当然,有传说A9000这样的退步,是因为当时专业领域那群顽固不化的用户不相信AF机新架构的可靠性,MINOLTA随波逐流了一下。
抽烟继续
MINOLTA是AF时代的开山者,当年A7000的广告曾豪言壮语:未来的相机都是这个样儿!可谁又想到,此消彼长,江山易姓,在AF时代的晚期,MINOLTA在AF技术上已全面落后?看着收藏的六台MINOLTA经典机身,我不得不说,自作孽,不可活。MINOLTA在A7000的成功后,没有乘胜追击,杀进专业市场,反而如世外飞仙,心安理得地做着业余市场的老大。不到十年,在A9XI的时代,MINOTLA就已然被CANON接近追平。虽然MINOLTA的A9相比CANON的1N还有些许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当CANON做出1V的时候,MINOLTA再也拿不出像样的顶级机来对抗。
CANON用1V给胶片机时代画上了句号。NIKON的F6?呵呵,F6在这个句号之后,说得好听点叫画蛇添足,说得难听点叫狗尾续貂。即便多年后的F6,相比1V也没有优势可言,甚至在机身手柄一体化、密封可靠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1V。有资料称F6的出现,更大意义在于给数码时代的D3一个机身架构的预热,至于F6本身的销量,NIKON自己都未必在乎——我完全认同这个说法。
抽烟继续
更久远的PENTAX和OLYMPUS就不说了,咱们从1980年代,也就是MF时代的强弩之末说起。在MF时代晚期,NIKON在专业领域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双双占据了绝对优势。从纯机械F2到机械电子混合F3,两台顶级机将CANON、MINOLTA死死压住,且还不说FM、FE、FA等各具侧重的中档机。CANON直到手动时代的最后作品F-1NEW才被叫好——但不叫座。从参数来说确实很高,可惜生不逢时,昙花一现,还没大幅施展就已进入AF时代。MINOLTA干脆避开了专业领域,虽然从XD7到X700,得奖无数,大胆创新,新潮功能比NIKON用得更早更快,但始终定位在高级业余的领域,在专业领域市场占有率颇低。
这一切在AF时代的开端被颠倒了过来。不得不承认,NIKON在AF时代的开端相当狼狈。首先是死抱着MF架构不妨,弄出实用性颇低的F3AF。在被MINOLTA的A7000打得落花流水以后又开始在中低端机上追赶,闹出两台相同架构的新机型,一台AF一台MF的笑话。F4迟迟推出,也无非赶上了MINOLTA早期的A9000,但马上又被MINOLTA的A9XI和CANON的1N打得落花流水,悲叹生不逢时。最终到了F5,才勉强追上了MINOLTA的A9,并对CANON早期的1N出了口恶气,但不久后又被CANON的1V压倒性超越。这些机型除了F3AF外我都玩过,所以除了坊间资料外,仅仅个人体验,还是有发言权的。
MINOLTA在AF时代的开端放出了A7000这枚炸弹,炸得整个相机产业兵荒马乱。但到了专业级的A9000——理论上说应该是A7000的升级版,反而有重大退步。我同时拥有A7000和A9000,并注意到,相比MINOLTA在MF时代的终结者X700,A7000采用了全新的架构,而A9000的架构和X700非常近似。无忌上有好事者拆了A7000和A9000,曰脱了裤子看屁股,结果看到A9000的内部构造和早期的手动机如X700几乎一致,而A7000则大相径庭了。当然,有传说A9000这样的退步,是因为当时专业领域那群顽固不化的用户不相信AF机新架构的可靠性,MINOLTA随波逐流了一下。
抽烟继续
到了数码时代,MINOLTA再也没有爬起来。即便算上A7D,也顶多证明ALPHA卡口终于有像样的数码机了,但距离同时代的CANON和NIKON,已经落后了起码一圈儿。
刚才说到哪了?说到CANON在胶片时代末期抢到了业界老大的位置。无奈此消彼长,在数码时代的初期,NIKON还是为其在胶片时代末期的颓势抢回了风头。不论是KODAK出品的DCS系列(该系列虽然C版N版都有,但明显侧重N版),还是NIKON自己的1D、1DH、1DX,都奠定了NIKON在数码时代在专业新闻领域的美名。但好景不长,到了第二代,当NIKON用D2H和D2X对抗CANON的1D2和1DS2的时候,就成了NIKON在数码时代,迄今,最灰暗的时期。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NIKON主观上(忽视)或客观上(技术不足)在全幅上的落后。在第二代专业数码机的时代,专业领域忽然一片白炮的天下,NIKON用户则龟缩在一角。
造物弄人,到了数码第三代,江山又反了过来。这次阴沟里翻船的是CANON,倒霉的是1D3,被D3打得满地找牙——满屏幕找焦点。2008年奥运会上,N家黑炮重新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一点。紧接着,在数码第三代半(对CANON来说或许是第四代),D3S对阵1D4。虽然视频技术依旧是NIKON的传统软肋,但在新闻领域需要的对焦和高感上,何况是在全幅上实现了比截幅更强悍的对焦和高感,D3S比当年D3赢得更潇洒。记得当时春卷同志报道了NIKON的发布会,说NIKON骄傲地展示,在专业市场上,D3S压着1D4,往死里揍。
抽烟继续
MINOLTA是AF时代的开山者,当年A7000的广告曾豪言壮语:未来的相机都是这个样儿!可谁又想到,此消彼长,江山易姓,在AF时代的晚期,MINOLTA在AF技术上已全面落后?看着收藏的六台MINOLTA经典机身,我不得不说,自作孽,不可活。MINOLTA在A7000的成功后,没有乘胜追击,杀进专业市场,反而如世外飞仙,心安理得地做着业余市场的老大。不到十年,在A9XI的时代,MINOTLA就已然被CANON接近追平。虽然MINOLTA的A9相比CANON的1N还有些许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当CANON做出1V的时候,MINOLTA再也拿不出像样的顶级机来对抗。
CANON用1V给胶片机时代画上了句号。NIKON的F6?呵呵,F6在这个句号之后,说得好听点叫画蛇添足,说得难听点叫狗尾续貂。即便多年后的F6,相比1V也没有优势可言,甚至在机身手柄一体化、密封可靠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1V。有资料称F6的出现,更大意义在于给数码时代的D3一个机身架构的预热,至于F6本身的销量,NIKON自己都未必在乎——我完全认同这个说法。
抽烟继续
这个时候,咱们要开始说SONY。毕竟我是SONY用户起家,对SONY那些套路的了解也更熟悉一点。在SONY刚刚进入单反领域的时候那高中低三台机身,A900、A700、A100,对另外两家形成了一定的杀伤力。我记得买A100时SONY送了宣传杂志,里面重中之重强调了A100的10MP像素——毕竟在2006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也意味着,不仅A900,而是从A100开始,SONY就把自家单反做成了全线像素机。这对于全线速度机(仅高端有一台像素机)的NIKON和全线平衡机(仅高端像素机速度机各一台)的CANON来说,威胁大大的。但,出乎意料的,SONY在最关键的A900上的动作出奇迟缓,直到2008年9月才发布。曾见索家资深悲叹,若A900提前一年发布,SONY没准能打得另外两家满地找牙。
其实A900完全可以提前一年发布的。早在2007年3月的展会上,就有国外好事者偷偷摸到了A900的展品——人们以为那是木头模型,但实际上却是货真价实的成品。在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一台相机居然在研发出来以后,整整拖延了一年半才发布,这实在是数码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究其原因?推测有很多,而我比较倾向这样一种:对于SONY来说,CMOS销售是比单反销售利润高得多的产业(废话),而SONY这个公司本身也非常擅长B2B(公司对公司)的大订单模式。因此,为了照顾CMOS销售,换句话说为了照顾NIKON这个大客户(想想D3X啥时候发布的),A900被SONY的全局利益压倒了。当然,也可以推测为A100和A700的销量没达到预期,A900半天不出来云云——我个人不赞同这一说法,因为A900若在2007年3月发布,24MP像素的震撼性足已让另外两家尿裤子。
抽烟继续
到了数码时代,MINOLTA再也没有爬起来。即便算上A7D,也顶多证明ALPHA卡口终于有像样的数码机了,但距离同时代的CANON和NIKON,已经落后了起码一圈儿。
刚才说到哪了?说到CANON在胶片时代末期抢到了业界老大的位置。无奈此消彼长,在数码时代的初期,NIKON还是为其在胶片时代末期的颓势抢回了风头。不论是KODAK出品的DCS系列(该系列虽然C版N版都有,但明显侧重N版),还是NIKON自己的1D、1DH、1DX,都奠定了NIKON在数码时代在专业新闻领域的美名。但好景不长,到了第二代,当NIKON用D2H和D2X对抗CANON的1D2和1DS2的时候,就成了NIKON在数码时代,迄今,最灰暗的时期。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NIKON主观上(忽视)或客观上(技术不足)在全幅上的落后。在第二代专业数码机的时代,专业领域忽然一片白炮的天下,NIKON用户则龟缩在一角。
造物弄人,到了数码第三代,江山又反了过来。这次阴沟里翻船的是CANON,倒霉的是1D3,被D3打得满地找牙——满屏幕找焦点。2008年奥运会上,N家黑炮重新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一点。紧接着,在数码第三代半(对CANON来说或许是第四代),D3S对阵1D4。虽然视频技术依旧是NIKON的传统软肋,但在新闻领域需要的对焦和高感上,何况是在全幅上实现了比截幅更强悍的对焦和高感,D3S比当年D3赢得更潇洒。记得当时春卷同志报道了NIKON的发布会,说NIKON骄傲地展示,在专业市场上,D3S压着1D4,往死里揍。
抽烟继续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