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n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北京蜂鸟映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蜂鸟网 FENGNIAO.COM)版权所有
京ICP证 150110号 京ICP备 15000193号-2
违法和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001052615
举报邮箱: fengniao@fengniao.com
aw
荆楚采风漫游 雨雾濛濛中拜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故里 觅古揽胜之一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公元前339年,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于楚国归乡乐坪里。公元前52年,四大美女“落雁”王昭君诞生于秭归县宝坪村。
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素有“乡愁诗人”美称的余光中先生,曾于1946年从重庆乘船途经秭归,之后写下了《淡水河边吊屈原》《水仙操——吊屈原》《漂给屈原》《竞渡》《凭我一哭》,为弘扬屈原精神做出了卓越贡献。
秭归县城,当地现存许多关于屈原的遗迹和传说,如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和乐坪里的“三闾八景”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民俗歌舞等等。
万古寺,屈氏第一村香溪变香江,江平水天阔。西汉时就置秭归县了,所以秭归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到屈原诞生地归州镇万古寺村,可探访土生土长的屈原后裔。香溪河边的万古寺渡口对岸的楼房和柑橘林辉映如画,万古寺是个移民大村,蓄水变宽的香溪河,把这个村庄隔在便捷的交通网外,往返两岸的“群意号”轮渡,就是为方便村民出行而设立的。
村里姓屈的有1300多人,河边上还有座古坟,墓碑上记载着屈氏老祖宗的“家”就在这儿。走近古坟,碑文曰:“予乡有真公者,楚灵均之裔也。”墓碑上还有一副字迹分明的挽联,左书“灵均后裔钟灵达”,右书“茂叔令媛发茂长”。很明显,墓主人就是屈原后裔。原来这里的小地名就叫“八字坟”,是因碑而得名。
屈氏祠堂所在地就叫祠堂沟,坐落于黄家湾高山脚下。现存的屈氏祠堂还有三间半,墙头上残留着的彩绘,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依然色彩明丽,大门上书写着一个“忠”字。走进屋内,陈旧的楼板和粗壮的木板、立柱还显示着当年作为祠堂的庄严和宏大。住在祠堂里的房主是屈万军,他的太爷爷屈家新受族人之托守祠堂居住在此,到现在已住了四辈人了。以前,门上写的是“屈氏祠堂”四个大字。
屈氏村民在农历五月要过三个端阳,农历初五为头端阳、农历十五为大端阳、农历廿五为末端阳。世代相传地保留着划龙船、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喝雄黄酒等风俗。村民还组成了龙舟队,参加了全县的端阳节庆活动。
屈氏在秭归属“土著”,屈姓主要居住在秭归及其周边的宜昌范围内,光秭归县屈姓就有5400多人,还不包括葛洲坝和三峡工程两次移民搬迁出县的数百屈姓人口。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始终奉屈原为始祖,历经2000余年数十个朝代,并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和明清两次大移民。
不过在江苏常熟也发现了屈原后裔,在苏州大学找到了光绪九年重修的《临海屈氏世谱》,其第四卷的“始祖传”中记载了“始祖三闾大夫列传”,并引用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相关文字。翻阅中,意外发现了“屈氏八迁图”,“初迁”在宋代,从楚地至“安陵”,再迁到“成皋”,三迁至“汝南”,随后至徒河、临海、邝阳、汴,最后八迁到“常熟”。可以断定的是,现在常熟的“屈”姓人家,多多少少和屈原有关。
凤凰山古居里的《山鬼》声在宜昌港与三峡大坝右岸相连的秭归凤凰山上有着古民居群,这里距三峡大坝主轴线不到1公里,是观看高峡平湖和三峡大坝的最佳位置。古民居大多复建还原了秭归青滩南北两岸和老秭归县城等三峡库区蓄水线以下的地区。有屈原故里、青滩民居、归州城门、屈子桥和青滩民居和各姓氏的祠堂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刚走上凤凰山仿佛不时传来或深沉,或忧伤,或激越的屈赋名篇,《离骚》、《涉江》、《橘颂》、《山鬼》。秭归骚坛诗社社员们的诵诗声在细雨纷纷和濛濛雨雾中,使雨雾里的屈子故里更加富有诗意和久远深邃之遐思。
凤凰山上有层层叠叠、参差迤逦的青砖古屋依山就势而筑。由于江岸地势陡峻,一户人家的一套房子,往往有三四个层次,似台阶一样。几步石阶把你引进一个造型精巧,有着各种彩饰的门楼子里,又一架石阶引你入大门,进入大厅,厅后就是天井,天井上面又有一道石阶,再从石阶登上去,才能真正进入正屋。
房屋里往往有三四个天井,其间台阶遍布,回廊九曲八折,外人转得进去,却难走出来。随意在这些老屋里走一走,你便可以领略到峡江人顺应自然,又不断地与自然抗争,执着地营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活的个性。
老屋的匠心独运还体现在石头、青砖、木头和寸瓦的艺术,而这老屋的墙基、台阶、天井、门框、门楣和柱,也都取之于峡江边的大青石。石上大都有雕刻,人物走兽、花草虫鱼,几乎无所不有。仔细看这一幅幅古拙精细的石雕,好像在欣赏一轴连环古画。屋顶大都有堆塑,用瓦和砖做成变形而抽象的鸱吻,层层叠叠,古意盎然。从远处看,仿佛这里是一大片佛家庙宇。
长江西陵峡新滩曾是长江重要的转运港,新滩人借此便有了更多的生计:放滩、绞滩、领江、商贸等。特别是清朝晚期,木船运输业飞速发展,一时涌上众多的“板主”,专事获利丰厚的峡江水上运输。于是,当地人便开始积攒了银两,营造基业,修造房舍,渐成长江三峡的第一个繁华的集镇。秭归的特产茶叶、柑橘、烤烟和板栗便在此转销各地。
屈原故里端午《招魂曲》中国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月半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众多节日,端午节能在众多的中国节日中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端午节密不可分。秭归端午民俗形成于先秦,发展于汉末魏晋,兴盛于唐,一直保持到当代,所包含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当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便含恨抱石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楚人怜之,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
所以龙舟竞渡是端午的重头戏,但处处划龙舟,秭归却有不同。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屈乡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现在颜色各异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我哥哟,回哟嗬,听我说哟,嘿嗬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云万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关八极……唯愿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无须问,楚国好天地……
粽子是一种食品,但在秭归却是一种文化,要用心去慢慢品味。屈乡人包粽子很是讲究,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
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粽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现在人们扶老携幼早早来到江边,他们向江中抛撒包好煮熟的粽子,是在召唤屈原的魂魄早日回归故里。
喝酒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习惯,但喝雄黄酒却是屈原故里独有的习俗。相传在乡亲们找寻屈原时,一位老医师想到蛟龙水兽怕雄黄,便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原大夫。
诗人吟诗不足为怪,但在屈原故里乐平里,一字不识的农民吟诗却是见怪不怪。相传受屈原的影响,乐平里一带的农民人人都会吟诗作对,即使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他的吟诵被整理后往往就是一首好诗。骚坛诗会自明代起,由读过私塾的农民自发组织,每逢端午便聚于屈原庙吟诵楚辞,或相互诗词唱和,欢度端午并纪念屈原,被称为泥巴腿子的“骚坛”。
公祭屈原,大夫魂兮归来。从南北朝开始,秭归就有了由官府出面,组织端午祭祀屈原的历史了,为区别于民间的祭祀,而称之为“公祭”。祭奠屈原在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端午习俗还有悬挂艾蒿、菖蒲,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饮雄黄酒,免受虫蛇伤害;悬钟馗像,消灾避难;写符念咒,避邪驱鬼;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保安康。还有扎香袋(包)、食盐蛋、稻场娱乐等。
秭归独特的端午习俗,从民间的维系和传承,到国家的认可和推动,最终达到世界的关注和肯定。屈原是秭归的,也是世界的;端午习俗是秭归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可向世人传播,但绝不可被世俗同化。
望月楼主人(曹 弘) 2024年11月 摄影 2024年12月21日 发图 于成都"东大门" 简阳市 沱江之滨 海上花园 揽胜楼书屋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